•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聚焦2015

    聚焦2015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美国2015

    主演:马克·鲁弗洛,迈克尔·基顿,瑞秋·麦克亚当斯,列维·施瑞博尔,约翰·斯拉特里,布莱恩·达西·詹姆斯,斯坦利·图齐,比利·克鲁德普,保罗·吉尔福伊尔,杰米·谢尔丹,兰·卡琉,尼尔·哈夫,迈克尔·西里尔·克赖顿,迈克尔·康特里曼 

    导演:汤姆·麦卡锡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中字

      滚蛋吧!肿瘤君(泰国版)

    • 神秘窥视

    • 更新HD

      苦笑人生

    • 更新HD

      风流夜合花

    • 更新HD

      阿尔玛穆拉

    • 更新HD

      青梅竹马

    • 更新HD

      鳗鱼

    • 更新HD

      船续前行

     剧照

    聚焦2015 剧照 NO.1聚焦2015 剧照 NO.2聚焦2015 剧照 NO.3聚焦2015 剧照 NO.4聚焦2015 剧照 NO.5聚焦2015 剧照 NO.6聚焦2015 剧照 NO.16聚焦2015 剧照 NO.17聚焦2015 剧照 NO.18聚焦2015 剧照 NO.19聚焦2015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聚焦”是波士顿环球报的一个专栏,罗比·罗宾森(迈克尔·基顿饰)是"聚焦"栏目的编辑,栏目拥有一个独立的调查小组,组员包括萨夏·菲弗(瑞秋·麦克亚当斯饰),迈克尔(马克·鲁弗洛饰),马特·卡罗尔(布莱恩·达西·詹姆斯饰)。当马蒂·巴伦(列维·施瑞博尔饰)接替了环球报的总编辑一职,他开始指派罗宾森和他的团队,紧跟一桩被雪藏已久的案件,一个天主教牧师性骚扰教区里的孩子。虽然最开始他们以为这只是个小任务,但很快他们就发现,其背后还隐藏一系列事件,涉及了上百名受害者,而教会已经私下赔偿了受害者,并派人掩盖了这些罪行。随着调查的越发深入,他们发现这一阴谋的更多证据,不仅仅是神职人员,就在波士顿以外,甚至全世界,都在上演着这种暴行。罗宾森和他的团队遭遇到了当地官员们的掣肘。教会内的,教会外的势力都在向他们施压,想让他们放弃这个案件。

     长篇影评

     1 ) 从纽约时报说到波士顿环球报

    哥大新闻学院向来是力挺《纽约时报》的 我也深受影响 每天家里就是这一份报纸 偶尔上网看看别的 华尔街日报啦路透社报道啦
    但确实 上课这么久 尚且没有教授提及《波士顿环球报》(Boston Globe)

    BG是一份好报纸 这是无庸质疑的
    它有它的问题 曾经盗用色情网站的图片 声称是自己发现的美军士兵强奸伊拉克民女 曾经发表报道谴责挪威有关人士捕鲸 结果天气原因 文章发表时挪威那边人还没有开始捕
    这些都是它曾经被诟病的事件 然而 比起NYT的一些报道 老实说它已经好多了

    说到这部电影 还得从这篇报道说起
    这篇报道是一系列超长的报道 从2002年1月6日一直持续到 12月14日
    最后一篇的标题是 《罗马教皇接受Cardinal Law的辞呈》
    而影片最后 也说这个Law君 曾经掩盖那么多犯罪牧师的人 还得到了升职 颇为讽刺
    在这之后 NYT也跟进了对这一系列的报道
    就在Pope访纽约之际 一些幸存者(指经历过性侵犯却坚强地活下来的人)还示威游行
    Pope也坦然承认了这一事情 并且用了这么一句话 “上帝也为之哭泣” (God weeps)
    当然 他不承认也不行 这一事件在BG跟进以后 演变成为了全球性的事件 先后于加拿大 澳大利亚等地爆出相似案件 又在欧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
    足可见这件事有多么大的影响力 我院也为之颁发了普利策奖

    说回这部电影 在纽约看了这么多电影
    除去电影节装逼 多烂的电影美国人都鼓掌之外(不要对号入座 如果一定要 那我们估计想的一样)平时电影院是嫌少有人鼓掌的
    Bridge of Spies有一小撮群众鼓掌 Suffragette有更小一撮人鼓掌
    而这一场 周末档面对007几乎满场不说 还有两次掌声
    一次在正片结束时 一次在字幕阐述了后续发展时
    足可见左派占领的纽约 对这种教会统治批判的电影 还是颇为支持的 南部如何看这部电影 也许后续会有更多影评跟进

    说到左派右派教派这些pie 这部电影最难能可贵的是 它几乎没有批判 没有倾向 更加没有妥协
    单说一点 其中有一个记者 发现了一个猥亵儿童的猥琐的牧师就住在他那个街区 他穿着个拖鞋 拿着笔就冲出了房门 确认了牧师就住在两条街对过 回到家就在冰箱上贴了 "孩子们小心 不要接近那个怪蜀黍“ 之类的
    而报纸印刷出来的当晚 他亲自把一份报纸扔在了那个猥琐牧师(啊我们可以称之为暗牧哈哈)的门口
    你说这部电影有没有立场呢? 只此一幕 足矣说明导演和整个团队的态度了

    没错 就是教会这桩丑闻带来的恐惧与不信任
    照理来说 美国是上帝的国家 牧师就是上帝的手
    牧师干什么 其实像电影里说的 无非是一些”坏苹果“ 中文翻译过来叫害群之马 或者用我们政治语言就是 我X极少数
    如果这部电影 蜻蜓点水般停在 这一群变态的牧师被这群记者揭露了
    那它就不值满分 也不值得瑞秋和鲁佛洛(尤其是他)这么倾力演出
    幸好导演看的深入

    这篇报道的意义根本不在于要靠几支笔 就扳倒整个教会
    且不说美国人还是多么多么信任 崇拜 追随教会
    单说就算教会坏到骨子里去了 也没有当年赎罪券 政教合一来的可怕
    所以想要直指整个教会的黑暗 那十部这样的电影都不够
    但这部电影最厉害的就在于 它剖析到了这一系列文章的真正意义

    这一系列文章就像是 《盗梦空间》里一样
    想要人相信一件事 不是直白地告诉他 也不是默默暗示
    而是要植入一个小小的观点 让它生根发芽
    此即Inception
    而这一系列文章 就是一个inception
    至此之后 美国人看到教徒或者牧师抱着孩子讲故事 第一反应不再会是 上帝降福于我儿
    而是
    赶紧抱走我的儿
    当然 全世界信徒还是会信教 天主教 基督教 整个上帝系统
    但这一个小小的inception 会让全世界媒体一直跟进 并且从此以后 对教会重拾新教革命那时的那份怀疑
    这是对这一系列文章的最好注脚

    而这部电影 对它的注脚
    则在电影最后 Mark Ruffalo 从门窗外向里看去
    两个受害孩子 正在开心地玩积木 他们的母亲在一旁神情凝重 即将与律师就这个问题谈话
    Mark的表情 是痛苦的 他脑海里一定翻滚过那些猥亵的画面 并且为整整下一代人而担忧
    仅仅波士顿地区 就有90名牧师进行了类似的行为
    全美国又有多少 整个教会又包庇了多少

    而这一幕最让人动容就在于 它让人不禁思考
    假若有上帝
    那牧师也不是天使 教皇更不是大天使
    只有孩子 才是这个世界最美的天使
    这也是为什么这篇报道这么重要 而这部电影用近乎白描的手段 就给每一个美国人 植入了一个想法。

    ——————————————————————————————————————————
    牧师改为神父。谢谢网友指正。

     2 ) 笔录现实的杰作——Spotlight 观后感

    好的电影需要时间和感情的沉淀,而Spotlight正是这样一部片子。

    IMDB上这部片子的评分一直在8.5以上,在好片并不多的2015算是一枝独秀了。作为一部基于现实的电影,本片的呈现竟然让我想起了刚刚看完的卡波特的《冷血》,不禁感叹好的影视文学作品往往也是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虽然文学与影视有时候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但是脱胎于真实的作品却往往能让你在欣赏完之后在心灵上受到更深的震撼:哦,原来这个在生活中也真真切切发生着。进一步的思考:生活中又有多少在发生的事情被世人忽略了呢?城市建立在地上,但有多少阴谋狡诈是在地下完成,有多少鲜血流向没人看见的地方,有多少不公在时刻欺压着弱者的同时大众们却在听着领袖们激动人心的演讲?

    整部电影看下来,并没有几个典型的好莱坞商业大片的那种穷街串巷生死时速传递消息的激动人心的场景,也没有可有可无为了制造噱头生硬插入的激情戏,取而代之的是简单的场景转换:围绕着再普通不过BG的办公楼(也就是一座平房,此处用的俯拍视角更显得建筑的不起眼),进而在律师事务所、法院、小咖啡馆、住所之间转换。两个主要负责采访的记者(一男一女)各司其职:男的去探索法庭记录卷宗,女的找上了其中的受害者进行访谈记录。镜头在spotlight的几个职员和他们的上司之间切换:我们可以看到Keaton饰演的上司在碧绿无垠高尔夫球场,在玻璃幕墙的高大雄伟的办公楼,在几个Boss之间如何斡旋;可以看到Ruffalo作为一个工作狂的形象,如何让工作占据自己的生活——简陋的公寓里,镜头只给到了一张放着永远不曾关上的笔记本电脑和几个啤酒瓶的办公桌,甚至晚饭都是上司从单位里拿来的剩下的披萨;也可以看到女记者在采访Gay说自己幼年遭受的经历时,颤抖的记下笔录不愿遗漏任何细节……

    千辛万苦的报导到了最后的时候也濒临胎死腹中的命运,于是有了Ruffalo那段慷慨陈词的对着Keaton的咆哮,有了Keaton圣诞夜拜访老友索取签名的执着,也有老友在颜面与良心面前的最后一次挣扎与情感的最终释放。当最后的运送报纸的卡车一辆辆驶出,女记者的奶奶颤抖的手打开新一天的报纸,内心波澜起伏;Keaton与Ruffalo在公司门口的停车场相视无言了几秒,然后一起走入那个再不起眼不过的BG的平房办公楼,却看到了自己小小的spotlight办公室已经挤满了人忙着接电话,作为观影人的我也长舒一口气。最后的字幕写的是那个叫Law(这名字也是讽刺至极)的主教引咎辞职,随后过了段时间又在罗马恢复职位。

    文字没有感情,但是幕后的真实的艰辛却让我们看到,要想揭露隐藏在圣洁之后的罪恶,扳倒满口圣人言却做着小人行径的居高位者,需要克服多少的困难。Spotlight是这样一部电影,用虚构的真实,写实的手法,不厌其烦的讲述了一个获得普利策奖的报道从发芽到开花的全部过程。洗去铅华,还原质朴的拍摄初衷,没有任何的特技渲染,亦没有任何的说教,就像一个淡定的广播员,不着色彩的朗读着今天的新闻一样。而观者,却在这不刻意营造的平淡中,深深受到震撼:时代的大潮中,究竟有多少潜行的罪恶细流?作为普通的社会一员,我们究竟有多大的力量去揭露罪恶,又有多大的勇气直面现实?就如鲁迅先生所说: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献血。

    问问自己,恐怕我还只是个懦夫。

     3 ) 《聚焦》:体制之恶高于个人之恶

    《聚焦Spotlight》的故事发生在2001年,那时候“911”还没有发生,《新京报》也没有创刊,尽管互联网的大潮已经袭来。作为一名在传统媒体呆过多年的“老”报人,看到这样一部讲新闻记者工作的影片,内心真是感叹不已——在纸媒已经日渐式微的今天,《聚焦》叫人重温了报纸昔日的荣光。

    《聚焦Spotlight》最终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此前的金球奖和英国电影学院奖,它两次败给了小李主演的《荒野猎人》。幸好奥斯卡的6000多个评委到底还是慧眼识珠,他们心里明白,无论小李的表演多卖力、《荒野》的景色多迷人,论故事、论剧情,还是《聚焦》更胜一筹。而作为一名在传统媒体呆过多年的“老”报人,看到这样一部讲新闻记者工作的影片,内心真是感叹不已——在纸媒已经日渐式微的今天,《聚焦》叫人重温了报纸昔日的荣光。

    这张海报真大爱

    《聚焦Spotlight》的故事发生2001年,那时候“911”还没有发生,《新京报》也没有创刊,尽管互联网的大潮已经袭来,但中国报业还在蓬勃上升。无数有志的文艺青年怀揣着用真实打动人心的梦想,纷纷投奔到媒体的大旗下(我亦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彼时的我们正当年轻,豪情万丈,相信可以凭自己的一枝笔“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在大洋彼岸的波士顿,也有着一群相同理想的媒体人。 “聚焦”栏目的性质大约相当于我们央视的“焦点访谈”,就是那种专给社会挑刺的新闻,它所属的《波士顿环球报Boston Globe》是《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下属的一份地方性报纸,创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该报在2002年用将近一年的时间刊发了约90篇文章揭露美国各地天主教神父性侵儿童的丑闻,并且指出:教会其实早已知情,却始终在包庇恶行。这一番锲而不舍地穷追猛打引发了全球关注,最终惊动罗马教廷,系列报道的最后一篇便是《罗马教皇接受劳主教的辞呈》。本片正是改编自BG这一组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超长报道。 性侵儿童这个主题一直电影青睐的题材,比如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韩国片《素媛》和《熔炉》。就是讲教会内部性丑闻的也不乏先例,例如梅丽尔•斯特里普和已故的菲利普•霍夫曼合作的《虐童疑云》,还有西班牙大导演阿莫多瓦带有自传性质的《不良教育》——阿导不惜在片中自曝童年曾受神父侵犯的经历。但也正因为此,这个内容也很容易被拍“烂”,一不小心就会陷入过度煽情的窠臼,何况是非对错一目了然,观众在走进影院之前都已经站好了队,除了再次激起人们心中的义愤,电影还能做什么?

    有好几段在走廊里穿行的戏,记者的工作就是在漫长的行进之后寻找到出口吧

    “聚焦”栏目14年前爆出的丑闻相当震撼:仅波士顿地区涉案的神职人员就高达271人,有的连续作案已经长达30年。这样惊人的故事,影片却处理得极为冷静和克制,没有歇斯底里地哭诉,没有正义天使般的记者,也没有唇枪舌战的辩论和对峙,有的只是媒体人埋头工作的日常点滴。平淡的叙事消解了戏剧冲突,使整个作品呈现出纪录片般朴实的风格。 电影开头,BG编辑部集体欢送老总编离开。大家开玩笑,吃蛋糕,然后镜头随着“聚焦”小组的萨夏和马特一路穿行回办公室。马特无意中提到自己吃不下蛋糕,因为那会让人心情低落。为什么低落?这里面有深意。影片中充满了这样看似不经意却意味深长的台词和细节。关于新总编的消息在办公室里流传:听说他是个难缠的人,听说他在迈阿密裁掉了15%的人。显然在美国的市场环境下,互联网的冲击更快地到来,对BG这种地方报纸而言,打击是多重的:读者数量日益下降,出色的骨干都被上面的老大NYT抽走了,留下来的人还要面对一天紧似一天的裁员压力(数年后的2013年,NYT最终以7000万美元的价格将BG出售。要知道1993年时,它可是以11亿美元把BG买进来的,还创下了当时报纸收购的最高纪录。20年风水轮流转,纸媒衰落的速度之快,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 不久,新总编马蒂•巴伦走马上任。和BG大部分采编人员都是本地出身不同,这位内敛沉默的媒体人此前甚至没有到过波士顿(“聚焦四人组”私下里揶揄:或许该送他一份波士顿地图)。但上任第一天,巴伦就展现了强大的工作魄力:不仅恢复了上午十点半的谈版会,而且丢给“聚焦”一个新任务——去跟踪一篇专栏文章里提到的神父性侵儿童的案件。这场谈版会的戏前后仅2分多钟,我反复看了好几遍。在普通观众眼里,这不过是一次略为沉闷的工作会议,但有过切身经历的人方能体会到波澜不惊之下涌动的暗流,每一句话都是重重伏笔,看得人惊心动魄,如同《红楼梦》里那些暗藏玄机的对白。

    《聚焦》有很多戏份都是室内的会议戏,各种走位和调度其实都有讲究

    借助巴伦的追问,观众了解到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在波士顿,性侵案几乎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早在1976年就有受害人报案,警方、教会、律师都已经知情,甚至还有受害人组织和良知律师向报社投书揭发,BG自己也做过几篇不痛不痒的报道。可是,却没有人站出来制止,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明显的事实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遗忘了、掩盖了,施暴的牧师仍然被派往不同的地区任职,导致恶行一再发生。直到有一天,有人终于狠下决心把那些散落的碎片连缀起来,人们才突然发现,真相竟是那样可怕。 “如果养育一个孩子靠得是整个村庄的支持,那毁掉一个孩子整个村庄也脱不了干系。”影片借律师加拉贝迪安的口开掘出“控诉和揭露”之外更深一层的意义,那就是“体制之恶高于个人之恶”。整个事件不单是少数人的个体犯罪,如此大规模的罪行完全是体制包庇和纵容的恶果。但是,在一个有着深厚天主教传统的城市,一听说要与教会为敌,所有人都望而却步,只有巴伦,以及亚美尼亚裔律师加拉贝迪安这种外来者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揭开丑闻的盖子。 站在商业电影的角度,无疑是《熔炉》之类的作品更通俗易懂,丑陋可怖的校长和柔弱无助的聋哑孩子,这样鲜明的对比太容易引发汹涌的同情。但本片中,主导整个调查巴伦和“聚焦”组长罗比永远都沉着而冷峻,话语中听不到丝毫维护正义的激昂,参与调查的记者几次义愤地想要公布牧师名单,都被他们按下了。因为他们深深明白要对整个体系进行问责,而不能针对单个施暴者做出批判,一旦公众把目光停留在个人身上,那么案件很有可能就像过去一样大事化小:教会出来顺应民意对犯罪的牧师加以谴责,摇身一变成为关心教民、替天行道的好机构,最多只承担约束不力的责任,顺利逃脱惩罚。如巴伦指出的那样,把板子打在个体身上,不能促成根本性的改变,唯有对整个体制发难,才可铲除罪行的根源。这也是为什么BG性侵案系列报道的第一篇,标题选择了《教会包庇牧师多年》,而不是“70名神父涉及性侵”。 相较于韩国电影人的感性,美国电影人对性侵案不止于煽情和煽动,而是提供了理性层面上的反思。面对一个顽固的封闭系统(教会),一个麻木的熟人社会(波士顿),《聚焦》给予了手术刀般的剖析,也成就了一部教科书级别的电影。

     4 ) 一桩事先张扬的性侵案

    《聚焦》无疑是2016年角逐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热门和黑马,由众多好莱坞一线演员加盟。该片取材自一篇《波士顿环球报》针对天主教会内部教父娈童案的长期报道,这篇新闻曾赢得新闻界的最高奖项“普利策”奖。该电影在2015年冬季举行的各类电影节中横扫各大奖项,在威尼斯影展和多伦多影展荣获炸裂好评。在第73届金球奖最佳影片提名公布前,《聚焦》已连续拿下美国工会、评论家、评论协会、独立精神、在线影评人、电影学会以及芝加哥、洛杉矶、波士顿、纽约、哥谭、华盛顿等影评人协会的年度最佳影片奖。目前《聚焦》凭借高达97%的烂番茄新鲜度,有80%+可能拿下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电影开始于一个深夜发生在警局的纠纷调解。臭名昭著的神父盖根,曾对一个家庭中七个男孩实施长期性侵,剩余一个因为是女孩而幸免于难。在90年代中期,盖根长期累积的罪行再也无法掩盖,针对他性侵的诉讼高达134件。波士顿环球报的一篇小专栏针对盖根的84个未了诉讼进行了报道,这篇报道引起了新上任的主编马蒂·拜伦的注意,他决定让聚焦小组对此报道背后的事实进行深挖。
    <图片1>
    导演托马斯·麦卡锡没有卖弄性地在电影中布置悬念或制造噱头,也没有利用这桩丑闻中受害者们任何的伤疤和隐私来吸引关注度,相反,充满自信又低调简速的叙事手法,凌厉无缝、一气呵成的高超剪辑为这部电影赢得尊重和独具能量;以接近纪实文学的清晰骨干携带起整个故事累累脉络,掌控好了多名人物表演之间的平衡,多重因素相互交织和微妙联系,一步步带领观众,不知疲倦地走向终点。节奏紧张严密,叙事冷静完整。难能可贵的是,即使这部电影崇尚讲故事的简洁高效,却依然成功地把对每个人物的细描、情绪上的捕捉安置进了每一个细节、每一句台词中,展现了使用电影语言和镜头暗示的上乘功夫。导演麦卡锡曾是《权力的游戏》的编剧和导演之一,精确丰富的台词和行为设计使我们得以领略每个出场人物他们的身世背景、性格特点与选择;引领起一场精彩纷呈又深厚迷人的群戏:

    如果说新上任的总编马蒂给聚焦小组设立了调查性侵案的目标,那“聚焦”组长罗比森在波士顿地区的深厚人脉,在新闻行业的资深地位、丰富工作经验则确保了这一目标顺利实现。电影从黑夜里“私了”神父盖根性侵男童案的黑暗隐晦场景,切至波士顿环球报新闻办公室那明亮宽敞的工作间内;封闭的神权包裹着如此寒心的冬夜,而环球报的工作室却充满欢声笑语。对比的意味不言而喻。聚焦的一线记者迈克出场就是个“爱打听”,他接连向参加完欢送聚会的罗比森询问报社情况,有着喜欢刨根问底的行事方式和敏锐的嗅觉直觉。总编马蒂言简意赅,他“犹太裔出身”和“不结婚”的生活方式塑造了他在波士顿传统上流社交圈中特立独行、油盐不进的形象,也为他不受干扰、持续推进性侵案调查提供可能。

    电影开始没多久,每个人物的特点、特长、性格和人际关系互动均已速写完毕,这部电影在故事性上的高能概括性和强劲的表达能力令人折服。影片并没有刻意使用正面手法去衬托新闻人们的形象,是他们本身的言行,逐渐证实了自我。

    电影叙事线是新闻调查线的还原:定目标—挖掘细节—验证消息来源。“聚焦”报道组最开始以为这只是个案和小任务,但很快他们发现,事件扩大到单单波士顿教区就有249名教父,多年中涉嫌性侵1000余名受害者,而红衣主教劳尔和教会却屡屡私下赔偿受害者、调离涉事教父,掩盖这些罪行。不仅是神职人员,就在波士顿以外的全世界天主教会内部,都在频繁上演着这种暴行。教会娈童、利用神权性侵弱势家庭似乎成为惯例和规律;而针对男孩实施的性侵也并非出于性向原因,只因为这些教父看准男孩受到性侵后耻辱感更强,更倾向沉默/而不是说出真相。这则新闻在格局上发生了质的变化,延伸至对性虐待精神病理的分析,上升到足以撼动天主教会体制。它不仅将质问神权,也将质问那些选择忘记真相、为施害者帮凶的人们,那些自认为是正义和公平代言人的人:警察、律师和新闻工作者们和教会领袖。

    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聚焦”调查小组屡次接触的受害者们、证人、线人,还是教会雇佣受理此案的律师,他们都在重复一句话:“我十年前就向你们报社寄过二十名性侵教父名单!为什么不回去翻翻你们报社的剪报?”——曾为教会调解的前代理律师埃里克·麦克里希;“我上诉过多次,把故事告诉了报社,却为此差点被吊销律师执照”——受害人代理律师米切尔·盖瑞比迪恩;“我一直在不停向你们写信!你们却一无所知?! ”——性侵互助会“SNAP(折断)”的领袖,也是受害人之一的菲尔;“罗比森,你为什么现在才想起来这件事!过去几十年你干什么了?!”——罗比森的球友、关键线人和教会律师吉姆·沙利文。

    其实在2002年前,不止波士顿环球报一家报社对神父性侵案进行过断断续续、心不在焉的表面报导,这意味着,早在几十年前,就有受害人、心存良知的律师和线人曝出消息和不断努力争取媒体注意,但波士顿封闭顽固的天主教信仰环境、人际关系稠密复杂的传统社交圈让人们选择忽视和遗忘、明哲保身。这使教会性侵儿童肆无忌惮、愈演愈烈。有些家庭父亲和儿子均遭受性侵;有些教父自己被性侵,长大后性侵儿童,不幸成为神殿里重复上演的轮回。盲从和包庇不能维护这个集体,而只能制造了更多失语的悲剧、集体的沉坠,信念的崩溃;沉默不能维护信仰,却纵容了信仰内部腐朽,放任神权体内/恶魔们的诞生和胡作非为。这部电影的演绎方式就像人们承认真相的过程,事实在影片一开始就毫无掩盖地呈现在人眼前,但人们却要经过很长时间去跳出思维桎梏与从众习性、鼓起勇气认可它的存在和危险。值得玩味的是,信奉天主教的女法官斯威尼最终裁决解封和公开了一部分关键性的保密文件,这些文件不仅指出教会性侵/确凿存在,也明指红衣主教的帮凶作为,为整个事件浮出水面,坐实了证据。

    《聚焦》既有《虐童疑云》、《不良教育》,《熔炉》中性虐脆弱儿童的类似故事;又有着《总统班底》、《对话尼克松》、《惊爆内幕》中新闻人挑战权势的勇气和纪实新闻气质。从一桩丑闻扩展到对制度的批判——强大清晰的叙事能力、层层推进、严密工整、毫不煽情,完美还原了一场新闻媒体人对真相和正义的探索与征途,多方人等在这件事上的良心和助力,彻底将这起“自上而下的制度性丑陋”搬上银幕,这部电影不但揭露了天主教丑闻的根源,极权体制内部的溃烂与阴暗,也直指人性深处的冷漠、趋利避害的本能与集体盲目性。

    2002年一年,“聚焦”小组针对此案发表了600余篇报道,报道持续至今;2003年神父盖根被捕入狱,次年被狱友殴打致死狱中;2002年红衣主教劳尔被迫卸任波士顿教区职务,返回梵蒂冈。2015年圣诞前夕,《聚焦》上映,收获了北美地区、美国、甚至波士顿本地电影院里如雷贯耳的好评与掌声。我们敬佩敢于说出真相的人、黑夜中敢于点灯/追索光明的人;那些逆流而上、真正为人类生活谋求福祉、支撑弱者的人。在这部电影里我们能感受罪恶披着宗教的外衣,如此强大和隐蔽;但也能体会善良的坚韧不屈。一点一滴的善良和正义感汇集起来,最终击败了暴行。信仰本质上其实并非对一个神、一种教义的崇拜,而是对人和世界的相信;信任我们能克服自身的局限,能够超越私欲,可以拯救自我与他人。引用电影中天主教会内部精神病理专家、证人之一理查德·赛普的话:“教会由人建立,它终将随时间流逝;而我的信仰将永留心中”。(署名党阿飞,原创影评,严禁抄袭或转载,违者必究!)
    <图片2>

     5 ) 报道这样的故事,就是我们选择这一行业的原因

    直到刷完《大空头》,《聚焦》一直都是今年奥斯卡季个人最喜欢的电影。现在再评价哪部更好些,确实有些为难,两部电影都是喜剧导演转型严肃作品,《大空头》举重若轻,《聚焦》则静水深流。考虑到自己新闻专业出身,还是会偏心投《聚焦》一票,用同学小虫的话来讲,这部电影致敬了平面媒体过去了的好时光。
     
    《聚焦》改编自真实事件,本世纪初《波士顿环球报》的“聚焦”专题报道组,用一整年时间连续发表了70篇报道,揭露了波士顿地区90名牧师涉嫌对男童性侵。这组报道不仅荣获次年普利策奖,更推动了社会对教会娈童的重视。事件本身具有相当的话题性,但电影讲故事的节奏风格却极其沉稳冷静,影片对《波士顿环球报》记者工作的再现,犹如记者们当初对事件的报道过程一样,严谨、理性、克制,却充满了激情。

    严肃新闻的魅力在于不强行贩卖观点,避免情绪左右判断,严密取材、小心求证,最终是摧毁一个系统,而不是打垮一个敌人。与之相应的,《聚焦》剧作也工整得几乎无懈可击,比如片中调查取证的受害对象,一个外向弯、一个内敛直,采访层次不同,对话真实可信,尽管受伤害呈现的方式各异,对观众情绪引导效果却殊途同归。深处两个阵营律师的对比刻画也是简练生动,一句“你们早干嘛去了”让影片不止于对教会的诘问,彰显了媒体该有的自省原则。

    除了剧作,《聚焦》的摄影、剪辑都有如教科书般经典,奥斯卡几乎所有重要技术奖项提名都没落空即是明证。长镜头沉着稳健不抢内容,多线叙事却剪辑明快,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表演,本片大腕云集但无绝对男女主角,演员各个出彩,群戏紧张激烈又无人突兀抢戏,这种个人英雄主义基础上的协作,正像一个出色的新闻报道小组所需要的那样。和看完《大空头》相同感慨是,美国职业的好演员真特么多啊。

    为了演好片中的记者,四位主要演员和聚焦报道组原型都有过密切接触,了解他们的工作习惯。当然了,我们已经太习惯把演员敬业体验生活当做宣传手段,但表演本身是不会说谎的。我喜欢马克鲁法洛扮演的迈克尔在采访受害人时一个细节:隔桌对坐,迈克尔没有把笔记本放在桌面上,而是问话同时两手悄悄在桌下记录,眼睛始终盯着受访人。这种细节恐怕只有当过记者才能会心领会,当面记录更像庭审,受访者容易被冒犯也容易分心。至于为了获取资料据理力争,甚至不惜给小费换取复印机会这样的细节,也就不必赘述。

     从媒体角度讲述新闻事件的电影其实已经有不少,新千年就有《晚安好运》、《对话尼克松》等多部佳作,《聚焦》个人感觉是最平民化又最职业化的一部。导演最高明的处理,是在故事后半段呈现报道效果时,几乎对“获普利策奖”只字未提,结尾收在读者打爆热线,忙碌的新闻人一如既往冷静回答:“你好,这里是聚焦”。媒体记者是所有“英雄”属性行业里,最需要自觉与光环保持距离的职业,这个简练的结尾隽永得体。

    尽管《聚焦》从内容到呈现都是标准的“奥斯卡”体例,个人却不看好它的得奖前景,导演本人大概是坚定的无神论者,影片对教会的抨击毫不留情,直指教会是全世界最藏污纳垢的组织,看完对宗教本身的敬畏也土崩瓦解。这种“冒犯”显然会让有神论者不舒服,这也许是本片在歌舞升平的金球奖被彻底无视的原因。
     
    个人看来,故事其实是把在世俗世界拥有强大力量的教会当做了强权控制的设定,《聚焦》所呈现的还是普通人挑战权威的勇气和努力。在不同社会,强权以什么样的面目出现,这又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报人在充分自省的前提下行使监督职责,这正是媒体”第四权力”的核心价值。
     
    尽量用冷静的口吻来陈述对这部电影的喜欢,难免还是夹带了个人感情的私货。告别报纸已六年有余,做记者的时候写的也是些零碎,但电影里听到“报道这样的故事,就是我们选择这一行业的原因”的台词时,还是被燃得不行,勾起自己中学时在阅报栏读中青报“冰点”专题报道的回忆。在“纸媒寒冬”的年代,《聚焦》的出现带有某种悲壮色彩,它如实刻画的新闻操守与执行典范,仿佛昨日还是大学热聊的理想,如今已经成为对黄金岁月的致敬。

    在过去两年时间里,技术发展让传统媒体的平台和渠道优势打折,自媒体成为新兴形态,它无疑拓展了沟通传播的途径,但至少在初期的这一两年,观点多于求证,情绪多于思辨,”强烈个人风格“成为脱颖而出无往不胜的利器,这也不是什么多大的问题,只是基于事实调查的深度报道空间的确在缩小。说起来,我最近读到的优秀纪实报道几乎都来自《GQ》和《时尚先生》两本时尚杂志。如果说有什么可惜的话,对于民智未启的社会来说,严肃新闻报道成为还未被熟练掌握就已经被收缴的武器。

    些许跑题了,新的媒体形态总会有自己的成长规律吧。细想想,不是因为报纸和电视的出现,产生了有理想有担当的新闻从业人员,而是因为”善意“本身导致了有理想有担当的人投身传统媒体行业,做出了出色的新闻报道,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普通人所共有的善良和正义感,是永远值得书写的,而这大概就是珍视《聚焦》这样的电影、珍视报纸“闪亮的日子”的意义。

     6 ) 怎么忍心拒绝上帝?

    明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改编剧本的最大热门,不仅三观正,片子的完成度也非常高!片子的拍法和这群新闻人很像,客观冷静理性,干净利落不煽情,剧本是非常传统的类型片叙事套路,既扎实又踏实,剧组的团队精神就像精彩的群戏表演,没有任何主创抢风头,凝聚到一起却力量十足,让人敬畏。唯冷峻克制的表达,更具“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效果。
        “怎么忍心拒绝上帝?” 各方面都很稳重,碍于太政治和工整,题材也不新鲜,赞赏却不心水。这样的震撼更多来自真实事件本身,作为电影其实没有到8.9分这么好,更像是给纪录片习惯打高分一样。事件的真实性震撼人心!对系统的拷问,对记者工作的刻画(比较更戏剧性的Newsroom),对事件进展本身的关注而不是沉溺于廉价的抒情,对几位主要记者不同角度不同态度的有节制的描绘,都为此类社会传记剧情片的最高标准做出了表率。不断询问something bigger,我想这该是一切艺术形式的终极责任。
         有点像“撞车”,都是群戏电影,每个人都有精湛发挥。聚焦天主教性侵丑闻,凌厉割喉的步步求证。电影最成功的是将亵童和性向做出切割,指出这是教会这一全世界最藏污纳垢组织自上而下的制度性丑恶,看完会让人失去对宗教的所有敬畏。一部非常沉稳扎实的investigative thriller,再现聚焦报道组调查大批天主教神父性侵儿童丑闻的攻坚过程,原报道曾获普利策奖,电影也如厚重的纪实文学,抽丝剥茧,丝丝入扣。基顿、鲁弗洛不动声色展露极高表演水准,麦克亚当斯状态也不错,片很有奥斯卡相。基顿在办公室尽头接电话一声喂聚焦,收尾太棒。
        “有时候我们都很爱忘记,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黑暗中磕磕绊绊,突然天亮了,而人们却开始相互指责。”那一天早上,报道发出后,“聚焦”小组办公室的电话突然被打爆了。对记者而言,揭露真相永远是第一位的,可是这部电影在记者调查事件真相之外还讲述了“沉默的螺旋”机制以及囚徒困境,同样值得深思。

     7 ) 《聚焦》电影剧本

    《聚焦》电影剧本

    文/〔美国〕乔希·辛格、汤姆·麦卡锡

    译/艺馨

    1.内景,马萨诸塞州,波士顿警察局,1976年12月,晚上

    一个寂静而寒冷的冬夜。一名年长的警官走出一间审讯室,沿着长长的走廊走来。

    他走到前台接待处。一位年轻的警察满脸好奇地看着他。此时,年长警官给自己点燃了一支香烟。

    年轻警察:怎么样了?

    年长警官:母亲又哭又喊的,叔叔气疯了。

    年轻警察:她没有结婚吗?

    年长警官:离婚了,带着四个孩子。我猜,父亲应该也帮忙抚养孩子。

    年轻警察:帮忙?

    年长警官耸了耸肩。前门被推开,伯克走了进来。他32岁,脸上洋溢着青春活力,身上穿着一件黑色大衣。

    年长警官:嗨,伯克先生。他们在后面,正与主教谈话。

    伯克:神父也在这里?

    年长警察朝另一边点点头,示意方向。

    年长警官:我们让他在审讯室等着。

    伯克:有媒体来吗?

    年长警官:《公民报》的记者来过。但是,被我打发走了。其他大报社没来过人。

    伯克:继续这么处理。

    伯克向审讯室的方向走去。

    年轻警察(目送伯克):这是谁啊?

    年长警官:助理检察官。

    年轻警察:问讯的时候,就很难阻止媒体的人报道了。

    他说的倒是事实。年轻警察向神父(吉欧根)所在的审讯室那边使劲看了两眼。

    年长警官(画外音):你可以告诉吉欧根神父,马上就完事。

    2.省略

    3.内景,警察局,审讯室,晚些时候

    一位主教,年纪约50多岁,正在小声和希拉谈话。希拉33岁。两名男孩坐在她身边,一个7岁,一个9岁。

    主教:希拉,你也知道教会为社区做了很多贡献。我以个人名义向你保证,我会将这名神父赶出教区。这种事情将永远不会再发生。

    伯克走进房间。他看到希拉正在紧张地捻着手里的一串念珠。

    主教:我们马上就说完,保罗。

    伯克:好的,神父。

    主教转过头去,再次面对希拉。伯克则看着孩子们。

    主教(画外音):希拉,我会给你我的名片……

    4.外景,警察局,晚些时候

    年轻警察站在警局外吸烟。他目送着主教和吉欧根神父两个人,走出警察局,钻入一辆林肯高级轿车。那辆轿车配备的专职司机正在车里等候着二人。车辆驶离后,镜头定格于年轻警察身上。

    画面渐黑,隐去

    淡入

    5.省略

    6.内景,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环球报社,新闻会议室,2001年7月,白天

    报社的新闻会议室。一间宽敞的办公室里,记者和编辑们聚集一处。

    副主编本·小布拉德利和一位比他更年长的记者站在人群最前面。布拉德利50多岁;在他身边的是斯图尔特,大约60多岁。二人面前摆着一个蛋糕。

    本:失去那些优秀的记者,会让人感觉举步维艰,而如果失去的是我们当中最棒的那一位……好吧,我搜肠刮肚地想找个词汇形容一下这种感觉,应该就是——彻底完蛋。

    人群中微微响起一些礼貌的笑声。

    本:罗比认识斯图尔特的时间之长,甚至超过你们大多数人的年龄。那么,现在让他来说说吧。罗比?

    本注视着沃尔特·罗宾逊。大家都叫他罗比,今年55岁,是报社的中流砥柱。

    罗比:谢谢,本,好吧。尽管对你话里话外暗指我资历甚老这一点,我抱有很大的异议。但说起斯图尔特的离去,确实让我感到痛苦。这是为什么呢?迄今为止,我认识他二十年了,我想这二十年里斯图尔特可能更愿意离开扑克牌桌以及他下的那些注……(笑声)要知道,我家里还有个上大学的孩子,指望着他这笔钱呢。

    爆发出更多的笑声。

    斯图尔特:是呀,可我还是准备继续玩下去。

    罗比:那问题就解决了。老天呀,我的老伙计。

    现在,每一个人都在笑。罗比与人的交流就是这么温暖而简洁。

    罗比:斯图尔特,我发现你离开报社的时点,有些令人不安。角落里的办公室还空着,新来的主编要等到周一才能报道。所以原谅我冒昧地问一句……伙计,你到底知道什么内幕?

    房间里一片大笑。斯图尔特捂住嘴,以示不能透露。屋里响起了更多的笑声。

    7.内景,环球报社,走廊/楼梯处,晚些时候

    两个人沿着走廊进入楼梯间,顺着楼梯下了几级台阶。两人手里都拿着蛋糕。其中一人是萨莎·法伊弗。她28岁,思维睿智、语言简练。另外一个是马特·卡罗尔,大约45岁左右,留着小胡子,已经成家。

    7A.内景,环球报社,聚焦专栏办公室外的走廊,稍后

    二人出现在下一层楼道里。萨莎正在吃蛋糕。

    马特:味道怎么样?

    萨莎:真的很棒。你的那份还不吃吗?

    马特:不,这是给迈克的。我绝不能碰这类东西。吃了会让我感觉沮丧。

    萨莎:明白。(又咬了一口蛋糕)你看到从华盛顿那边传过来的数字了?

    马特:是的。很有意思。

    萨莎:我也这么认为。

    两个人一起走进——

    8.内景,环球报社,聚焦专栏办公室

    这是一间狭小的办公室。屋子的窗户都很小。迈克·雷然斯正坐在办公桌前,桌子上乱糟糟的堆着各种文件。他年近40岁,长得很帅气,但是发型却打理得马马虎虎。

    迈克(对着听筒):嗯,丹,我跟司法部的朋友谈过。我知道你们放弃了很多诉讼官司……丹,我的意思并不是警察是否在说谎。我知道他们。我想问的只是谁在后面捣鬼?

    马特将蛋糕放到迈克面前,然后走到一张摆满家庭合影的书桌后,坐下。萨莎的办公桌则整整齐齐,摆满了各种书籍。她坐在桌旁,开始检查留言。

    迈克(对着听筒,继续说道):我知道了,你不想跟我说。(听了一会儿)我不生气,丹。我饿了。说了这么久,我还没吃午餐呢。所以,我要去吃点儿东西。正好可以给你一个小时的时间。你自己决定,是站到正确的队伍当中,还是跟其他人一样,等着从新闻报道中读到这一切。

    迈克挂断电话,开始大快朵颐地吃着蛋糕。

    萨莎:你认为卡希尔手里掌握什么内情?

    迈克:也许吧,我只是不认为这样的故事合适我们专栏。

    马特:本会喜欢这个故事。

    迈克:是呀,故事不坏,只是不合适我们聚焦栏目而已。

    罗比走了进来。

    罗比:什么不合适我们栏目?

    萨莎:警察局的数字。

    迈克:数字的故事。感觉没什么意思。

    罗比:哦。你撬开卡希尔的嘴了?

    迈克(有些丧气):还没有,但是我会的。

    罗比:很好。到时候我们就知道是否有报道的必要了。

    罗比走进他的办公室。他这个人还是有点个性的。

    迈克:楼上情况怎么样?

    马特:很好。罗比的演讲很出彩。

    萨莎:我听说,鲁宾和康纳都要跳槽去泰晤士报了。

    马特:得了,这是真的吗?

    迈克:是呀,我也听说了。

    马特:他们简直就是在挖咱们的墙角。

    迈克:至少总部从迈阿密还给咱们这里派了个人过来。应该还是有所帮助的吧。

    马特:巴伦来过波士顿吗?

    迈克:我不认为他曾经来过这里。也许我们应该给他买张地图。

    萨莎:我有个朋友在先锋报,说巴伦要削减15%的工作人员。

    马特:太棒了。

    迈克把自己的椅子向后滑动了一段距离,靠近罗比的办公室,开始大声跟他聊起来。

    迈克:嘿,罗比,新老板是来裁员的?

    罗比:我也不知道。

    迈克:你都没见过他吗?

    罗比抬起头看了看,可恶的雷然斯,总是在四处窥探。

    罗比:对,我见过他。

    迈克:你认为会裁咱们聚焦栏目的人吗?

    罗比:我不知道,迈克。但是,我知道,本希望知道有关罪案数字的内幕。

    迈克:我告诉你,我真心不认为那个故事能成为咱们栏目的报道内容。

    罗比:也就是说,你的确套到卡希尔的话了?

    迈克一脸懊恼,转过身去面对他的办公桌,抄起电话。

    9.省略

    10.内景,四季酒店,餐厅,晚些时候

    马蒂坐在一张餐桌边,看着《贝比鲁斯魔咒》。他手边就放着笔记本,方便及时进行记录。

    罗比:巴伦先生。

    马蒂抬起头来,站起身来迎接罗比。

    罗比:我是沃尔特·罗宾逊。叫我罗比就行。

    马蒂:感谢您周末抽出宝贵时间来见我,罗比。

    罗比:我很荣幸。(二人落座)您在读什么?

    马蒂扬了扬手中的书。

    马蒂:《贝比鲁斯魔咒》。

    罗比:很棒的书。只要您安顿好了,环球报社有芬威球场的季票,可以去看看。

    马蒂:谢谢。老实说,我不是棒球迷。我只是想找点儿这个城市的感觉。你是波士顿本地人吗?

    罗比:我是,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咱们报社很多人都是本地人。这么来说,报社感觉很像地方性刊物了。

    马蒂:报社被《泰晤士报》收购之后,有什么变化吗?

    罗比:没有。我并不认为有什么影响。

    马蒂:好吧。(停顿了一下)那么,你是……聚焦专栏团队的主编?

    罗比:我更喜欢把自己看作是栏目的教练。但是,是的,您可以这么说。您熟悉聚焦栏目吗?

    马蒂:不,不熟悉。

    罗比:好吧,我们是四人调查小组,直接向本·小布拉德利汇报。我们的工作对外一直保密。

    马蒂:你们现在在做什么专题?

    罗比:我们刚刚发表了一篇关于豆腐渣工程的文章。现在正四处搜集下一个议题。

    马蒂:通常来说,需要多长时间准备?

    罗比:很难说。几个月吧。

    马蒂:几个月。

    罗比:是的,我们不喜欢仓促出稿。一旦我们定下课题,甚至可以花费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进行调查。

    马蒂快速地做了一些笔记。罗比看到他在纸上写了很多内容。

    罗比:这有问题吗?

    马蒂:不一定会有问题。但是,就我所知,读者数量逐渐在缩减。互联网正从传统媒体里分一杯羹。我想,我需要严肃地对待这个趋势。

    罗比:你预计会有更大幅度的裁员?

    马蒂:是,很有这个可能。但是,目前来说,我的重中之重,是想让这份报纸成为读者心目中不可或缺的资信来源。

    罗比:我认为波士顿环球报已经做到这一点了。

    马蒂:好吧。我只是设想,也许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11.省略

    12.省略

    12A.外景,波士顿,白天

    环球报社门口。马蒂从一辆出租车里出来。他关上车门,走进报社大楼。

    13.内景,环球报社,新闻会议室,白天

    本大步走进新闻会议室。罗比已经就座。

    罗比:布拉德利先生。

    本:嗨。我看到关于警局数字的邮件了。看起来很有趣。

    罗比:是呀。其中大有文章可作。

    本:你还需要多长时间?

    罗比:还要一周。

    本(意识到什么):你是准备要去哪里吗?

    罗比:十点半之前都没事。

    本:你吗?从什么时候起?

    罗比:技术上来讲,我还是一个编辑。

    本:只是技术上。你和巴伦的会面怎么样?

    罗比:我读不懂他。

    本:这倒是头一遭听说。

    罗比:你觉得他如何?

    本(耸肩):这家伙挺会讲笑话的。

    14.内景,环球报社,大会议室,晚些时候

    编辑们围坐在圆桌边,桌边所有椅子都坐满了人。众人都屏住呼吸,紧张地盯着马蒂。他正在看自己笔记本上记录的内容。马蒂左右两侧坐着本和编辑海伦·多诺万。海伦大概有50多岁。罗比在房间角落里找到一个座位,他坐下之后,观察着在座的各位。

    海伦·多诺万:大家早上好。让我们开始吧。你想说些什么,马蒂?

    马蒂(对着众人说道):大家好。大多数人现在已经知道,我的名字是马蒂·巴伦。我很高兴来到这里。如果大家能够做个自我介绍的话,我想会对我帮助很大。

    马蒂再次将目光移到自己的笔记本上。

    海伦·多诺万:好的。彼得,从你开始吧?

    本向都市版的编辑彼得·卡内洛斯点了点头,示意可以。彼得大约40多岁。

    卡内洛斯:我叫彼得·卡内洛斯,是都市版的编辑。我们目前正在做一个非常大的独家深度报道,计划八月初成稿……

    马蒂在笔记本上作记录。本和罗比二人相互交换了一个眼神。

    15.内景,环球报社,新闻会议室,稍后

    迈克,手中端着一杯咖啡,朝史蒂夫·凯克金的办公桌走了过来。史蒂夫大约60多岁的样子。

    迈克:嘿,史蒂夫。昨晚的牌局可真够烂的。

    凯克金:他们简直不堪一击。

    迈克朝会议室里正在开会的编辑们看了一眼。

    迈克:大早晨10:30,艾琳·迈克纳马拉在做什么?

    凯克金:你想要做什么,迈克?

    迈克:没什么,仅仅好奇而已。

    凯克金:我得干活了。请你去别的地方好奇吧,行吗?

    16.内景,环球报社,大会议室,稍后

    会议接近尾声。

    体育部编辑:看来佩德罗九月一日之前都不可能复出了。虽然吉姆说他今年会重返赛场,但是医生似乎没法给出定论。

    本:什么时候才是爱国者队的出头之日呀?

    大家都笑了起来,除了马蒂一脸严肃。

    马蒂:所有人都介绍完了吗?

    海伦:对,就这样了。

    马蒂:很好,谢谢大家。大家都读过这个周末艾琳·迈克纳马拉的专栏吗?

    房间的人全都是一脸不解的神情。编辑们将目光转向50岁的艾琳·迈克纳马拉。

    海伦:是有关吉欧根案件的报道吗?

    马蒂:是的,这是一个连续报道吗?

    本:那只是一篇专栏文章。你想为这个案件做个连续报道吗?

    马蒂:显然,在过去三十年间,这个神父在六个不同教区里都曾猥亵过儿童。而这些受害者的代理律师,那位先生叫什么来着……

    艾琳:加拉贝迪安。

    马蒂:谢谢,艾琳。加拉贝迪安先生说,主教在十五年前就发现这件事了。但是,他什么都没做。

    卡内洛斯:我觉得那位律师脾气很古怪。况且,教会早就驳回了申诉。

    艾琳:人云亦云呗。

    马蒂:无论加拉贝迪安先生脾气秉性如何,他说他有文件能够证明红衣主教早就知道这件事情。

    本:据我所知,那些文件尚未被公开。

    屋里一片安静。没有人知道该如何回应。罗比看了看手表。

    马蒂:好吧,事实依然是,在我们波士顿,有位神父猥亵过80名儿童,而一位律师说他有证据证明红衣劳主教对此是知情的(翻看着他的笔记)……在过去的六个月里,对于这两个故事是否有报道见诸报端?对我来说,这绝对是地方报纸必不可少的新闻故事。最起码,我们也应该去追踪一下那些文件。

    卡内洛斯:您想要怎么做呢?

    马蒂:我不知道这里的法律是如何规定的,但如果是在佛罗里达,我们首先会去法院。

    罗比扬了扬眉头。事实上,整个房间里的人差不多都是这个反应。

    本:你想起诉教会?

    马蒂:从技术上讲,我们不会起诉教会。我们只是提出一个动议,请求解封那些文件而已。

    本:教会会将动议理解为,我们在起诉他们。所有人都会这么理解。

    马蒂:谢谢你告诉我这个信息。

    近景拍摄罗比。他一脸诧异,沉浸在思考中。

    17.内景,环球报社,本的办公室,稍后

    本和罗比一起走进本的办公室。

    罗比:第一天上任这么干,够勇猛的呀。

    本:形容的很恰当。

    罗比:你觉得接下来会怎样?

    本:我觉得吉尔曼得坐立不安了。

    呯、呯,迈克在门口敲门。

    迈克:嘿。

    本:关上门。

    迈克回身关上门,看着罗比。

    迈克:怎么样了?

    罗比:吉欧根案。巴伦想要上诉,要求法院判决解封已经冻结的文件。

    迈克:他想起诉教会吗?那可够牛的。

    本:三年前,吉欧根案件曝光的时候,我们就作过报道。那时候,巴伦还在迈阿密。

    罗比(想要刺激本):那时候,他还在《泰晤士报》呢。

    本:他不在《泰晤士报》工作。

    迈克:你认为上诉有机会吗?

    罗比:取决于主审法官。

    本:还取决于他所属的教区。

    本的电话响了起来。他拿起听筒。

    本:布拉德利。是的。好。(挂断,对罗比说道)巴伦现在想和我们谈谈。

    罗比:我们?

    罗比一脸惊讶。

    18.内景,环球报社,马蒂的办公室,稍后

    本和罗比走了进来。马蒂正在打电话。

    马蒂(对着听筒):好的,谢谢。是的。好的,谢谢。

    马蒂放下听筒。二人同时坐下。

    马蒂:明天,我跟公司律师联系好了。咱们一起开个会……

    本:乔恩·阿尔巴诺吗?

    马蒂:是的。

    本:案件主审法官是谁?

    马蒂:是康斯坦丝·斯威尼。

    本:很难搞啊。

    马蒂:为什么这么说?

    本:忠诚的天主教教徒。

    马蒂继续说道。

    马蒂:从我读过的报道来看,我们似乎并没有彻底调查过吉欧根案。对吗?

    本:不,这么说并不正确。我们报社曾经非常努力地调查过吉欧根案件,是城市版的大卫·阿姆斯特朗和宗教版的迈克尔·保尔森两人负责的。

    马蒂似乎不以为然。

    马蒂:既然这样,那么我的理解是,除了日常报道部分,我们并没有对案件进行彻底的调查。起码就红衣主教是否知情这一点,我们就没有,对吗?

    本:是的,没有。

    马蒂(对罗比):这种报道,一般是你们团队报道的范畴,对吗?

    罗比:聚焦栏目吗?是的。但是,目前我们仍在跟进波士顿警察局的那个故事。我之前跟您说过的。

    马蒂:你能把它放一放吗?

    罗比:可以。

    本:马蒂,过去聚焦栏目之所以取得成功,原因在于很大程度上他们能够自主选题。

    马蒂:你会考虑这个报道吗?

    19.内景,环球报社,聚焦栏目办公室,稍后

    迈克、萨莎、马特,三人都在工作。萨莎正在通电话。

    萨莎(对着手机说道):我不知道他是否能够对您进行报道。但是我会转告他,您来过电话。好的。再见。

    当罗比走进办公室时,萨莎挂断了电话。

    迈克:嘿,怎么样?

    罗比:很好。巴伦想要我们挖掘一下吉欧根案。

    迈克:很棒呀。

    马特:我们曾经报道过吉欧根案件吗?

    罗比:一名律师指控红衣主教其实早就知情。

    萨莎:米奇·加拉贝迪安,对吧?我曾经在法院采访过他。

    罗比:你能约到他吗?

    萨莎:我采访过他一次。他很有个性。

    迈克:我喜欢有个性的人。我要会会他。

    罗比:好吧,他是你的了。另外,我们应该找那位在波特案件中谴责受害者的律师谈谈。律师名叫埃里克·迈克利什。

    马特:那家伙总上电视。

    萨莎:波特案件?谁能跟我说说?

    迈克:波特神父。故事差不多。大约十年前,在霍巴克河那里,猥亵过几十名儿童。

    马特:所以我们暂时将波士顿警察局的报道放一放了?

    迈克:我赞成。

    罗比:我们只是现在暂时放一放。无需我来告诉你们,在现在这个时点上,大家需要更加谨慎。每个人都会对这个案件感兴趣,不仅仅是《先驱报》。在咱们掌握有用信息之前,我可不希望走漏风声,让法院知道我们在调查。

    马特:但愿吧。

    众人又开始各自的工作,有的开始打电话,有的开始在电脑上耕耘。罗比离开了。

    20.外景,萨莎祖母苏西的家,晚上

    这是一条静谧的街道,蜿蜒而去,消失在远方的港口处。萨莎和汉斯从他们的车里走出来,穿过马路。

    21.内景,萨莎祖母苏西的家,餐厅,晚上

    这是一间舒适的就餐室。萨莎、她的祖母和萨莎的丈夫汉斯三人刚刚用完晚餐。萨莎祖母的脖子上戴着金色的十字架。

    萨莎:你什么时候走,奶奶?

    奶奶:早上九点整,公共汽车会在教堂停车场等我们,大约会有四十人一起去。

    萨莎:多米尼克神父会去吗?

    奶奶:不去。他说,他没这个福气。当然了,能不能去,和是否有福气没有关系。

    汉斯忍不住微微笑了一下。

    萨莎:奶奶上一次赢了一百六十美元呢。

    汉斯:哇。

    22.内景,萨莎祖母的家,厨房,晚上

    汉斯和萨莎正在洗碗。他们小声地聊着。

    汉斯:你会告诉她吗?

    萨莎:我们甚至都不知道是否会进行报道。

    汉斯:“环球报起诉教会?”这种报道肯定会有。

    萨莎继续冲洗着碗碟。她瞥见水槽上方的窗台上,有一尊小小的圣母玛丽亚瓷像。

    23.内景,环球报社,出版人休息室,白天

    某高档商用办公楼里,马蒂正顺着巨大的开放性楼梯向上走。他离开楼梯,开始沿着走廊向前走去。然后,他停下脚步,环顾四周。他居然在自己工作的办公楼里迷路了。

    此时,一名年轻的员工从他身边走过。

    马蒂:抱歉,你知道出版人办公室在哪里吗?

    员工用手指了指。马蒂朝着他指的方向走了过去。

    24.内景,环球报社,出版人办公室,白天

    理查·吉尔曼,50多岁,身穿布鲁克兄弟牌的衣服。他刚刚与人通完电话。这是一间宽敞而豪华的办公室。马蒂在吉尔曼对面的一张沙发上坐下。

    吉尔曼(对着听筒):谢谢,汤姆。我会的。(挂断听筒,对马蒂说道)你好吗,马蒂?安顿好了吗?

    马蒂:是的,我想是的。

    吉尔曼:好吧。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马蒂:我想对吉欧根案中保密的文件提起启封请求。

    吉尔曼:你想起诉天主教会?

    马蒂:只是提出一个动议而已。但是,是的,就是这个意思。

    吉尔曼:你认为那些文件那么重要吗?

    马蒂:是的。我认为重要。

    吉尔曼:你要知道,教会会因此强烈抨击我们的。对于我们的读者群而言,这一点不可能不被注意到。要知道,我们的读者大约53%的人都是天主教徒。

    马蒂:我想他们会感兴趣。

    吉尔曼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看起来神情有些不安。

    吉尔曼:好吧。

    马蒂点点头,起身离开了。

    吉尔曼:马蒂?天主教波士顿总教区的人很可能会和你联系,要求与你直接见个面。这是惯例。

    马蒂:已经联系过了。会面就在下周。

    吉尔曼:我不会对外提及的。

    24A.内景,环球报社,白天

    马特走过一排办公室隔间,消失在螺旋形的楼梯里。

    24B.内景,波士顿全球图书馆,继续

    马特顺着楼梯走下来,到达前台。

    马特:嘿,丽莎。你能把有关这个主题的所有新闻剪报都给我送来吗?

    他递给她一张纸。她看了看,感到大为震惊。

    丽莎:好的。这是为聚焦栏目报道收集素材吗?

    马特:准备好了,就给我送来,谢谢。

    马特走开。

    25.内景,米奇·加拉贝迪安的办公室,白天

    迈克从电梯间里走出来,走进一间仓库般乱糟糟的办公室。他看到,在接待处那张小小的办公桌上,堆满了文件箱。

    迈克:你好。有人吗?

    通过一扇敞开的房门,迈克瞥见一间狭小的办公室——从地面到天花板,全部堆放着文件箱,箱子的标签上都标注着吉欧根案。

    助理律师:有什么能帮您的吗?

    迈克转过身,看到一名助理律师正从她坐的小隔间里探出头来。

    迈克:哦。你好。我叫迈克·雷然斯,是波士顿环球报的。我来这里见米奇·加拉贝迪安。

    助理律师:他正在接电话。请您先坐一会儿。

    迈克抓过一把椅子,顺便看了看自己的手表。此时,他听到,一扇关着的门后传来一阵咆哮声——那是加拉贝迪安吗?

    26.内景,一幢跨国公司云集的办公楼,大堂,白天

    罗比和萨莎穿过一个巨大的有大理石装饰的大堂。这幢建筑物与加拉贝迪安废墟般的办公室形成鲜明对比。

    27.省略

    28.内景,格林伯格·特劳里格律师事务所,会议室,白天

    埃里克·迈克利什,40多岁,面庞俊朗、反应敏捷。他面带微笑,走进豪华会议室。萨莎和罗比正坐在这里等他。

    埃里克·迈克利什:大名鼎鼎的沃尔特·罗宾逊竟然出现在我的会议室里。

    迈克利什和罗比握了握手。

    罗比:很高兴再次见到你,埃里克。这是萨莎·法伊弗,这位是埃里克·迈克利什。

    埃里克·迈克利什:很高兴见到你。你打高尔夫球吗?

    萨莎(猝不及防):呃,不。

    埃里克·迈克利什:那就好。你这位同事去年可在一个慈善比赛中赢了我不少钱呢。

    罗比:一次幸运的推杆而已。实际上,当我击球时都没敢睁眼看。

    迈克利什微笑着,态度友好。

    埃里克·迈克利什:那么,有什么我能帮忙的?

    罗比:你熟悉吉欧根案件吗?

    埃里克·迈克利什:当然。八十名原告。都是以个人名义起诉的。加拉贝迪安肯定是千手千眼。

    罗比:原告指控的都是红衣主教吗?

    迈克利什沉思着这个问题。

    埃里克·迈克利什:你知道,这问题很棘手。要理解这都是些不太有希望的案子。法定上诉时效只有三年,而大多数受害者都是事发很久以后才想起来起诉。

    萨莎:这是为什么?

    埃里克·迈克利什:事发时,他们还都是孩子,自觉很耻辱,感觉自责。他们大多数出身贫苦社区。没有人会承认这种事情的存在。所以,一方面时间有限制,即使你能竭尽所能地打官司,慈善豁免法也限制了损害赔偿上限,大约也就两万块。

    萨莎:猥亵儿童就罚两万?

    埃里克·迈克利什:法律系统就是这样规定的。教会可是块硬骨头。所以,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把事情捅给媒体。波特案件,我就是这么干的。问题是,大多数受害者不希望自己在电视上出现。况且,米奇也不太可能这么干。他和别人相处得都不怎么好。

    罗比:所以,加拉贝迪安不太可能让这些受害者与新闻界交流了……

    埃里克·迈克利什: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让我猜,他手里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关于劳主教的把柄。

    萨莎:你认为他在使诈?

    埃里克·迈克利什:我认为他很喜欢哗众取宠,可能是为得到一个更好的和解协议吧。

    罗比:这么干可有点鲁莽。

    埃里克·迈克利什:你见过米奇·加拉贝迪安吗?

    29.内景,加拉贝迪安的办公室,稍后

    迈克,还在等待,不停地看着自己的手表。从那扇紧闭的门后不停地传来吼叫声。突然,门打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位身材矮小的男子。

    迈克看了看助理律师,用表情询问她:“是他吗?”助理律师摇摇头,转身离开了我们的视线。迈克目送她走了出去。此时,迈克有些不耐烦了。他站起身来,走进——

    30.内景,加拉贝迪安的办公室,会议室

    一间小会议室。米奇·加拉贝迪安正在桌边埋头于各种文书工作。他身材清瘦,50多岁。说得好听点儿,他就是那种言辞刁钻的人。

    迈克:你好。

    加拉贝迪安:你是谁?

    迈克:我叫迈克·雷然斯,来自《波士顿环球报》。我跟您预约过,会面时间在一小时前。

    加拉贝迪安:我现在不能和你说话,我很忙。(对着接待处的方向大喊)莎伦?

    迈克:莎伦出去买咖啡了。她说她马上就会回来。我从一篇文章看到……

    加拉贝迪安:《波士顿凤凰报》的那篇?

    迈克:不,《环球报》的一篇。

    加拉贝迪安:你看过《波士顿凤凰报》的那篇报道吗?

    迈克:不,我没看过。

    加拉贝迪安:我认为那篇写得非常好。我这里还有复印件,放在什么地方了。

    他开始在面前的纸堆里四处搜寻。

    迈克:没关系。我会跟进那篇文章的。实际上,我看的是艾琳·迈克纳马拉发表在《环球报》上的一篇专栏文章。她的文章写得是关于您的一场官司。

    加拉贝迪安:是一堆官司,确切地说,是八十四场。不是集体诉讼。您至少应该把事情弄清楚。

    他说的句句属实。加拉贝迪安就是这样一个脾气古怪的人。

    迈克:您说的对。我应该事先把情况掌握清楚。您看,我只是想得到一些背景信息,是关于吉欧根案件的……

    加拉贝迪安:你没在录音吧?

    迈克:没有。没有得到您的允许,我不会那么做的。

    加拉贝迪安(粗暴地说道):我不可能给您看任何有关教会的文件,如果那是你想看的东西。那些文件已经被勒令密封了。

    迈克:这我知道。

    加拉贝迪安:你知道他们曾三次试图让马萨诸塞州律师监督委员会的人调查我?他们对我,那可是重点防控,严密监视。

    迈克:您说的他们是指教会?

    加拉贝迪安:是,就是教会。他们想让我丢了律师执照。事实上,是把它收起来。(将迈克的记录本推开)给我扔了这个!我不想让你以任何方式、任何形式记录我的话。不许记录、不许录音,什么都不许。事实上,我甚至都不应该跟你说话。

    迈克:您看,加拉贝迪安先生。我知道,有些事情您不能告诉我。但是,我也知道这件案子里大有文章。我认为把这个事情公之于众,非常重要。

    加拉贝迪安:我已经和《波士顿凤凰报》的人谈过了。

    迈克:好吧。您知道,我没看他们的报道是有原因的。现在,根本没人再读《波士顿凤凰报》了。他们已经完蛋了,没有任何话语权或者影响力。但是,《环球报》有。如果由我们来报道这则故事,每个人都会读到。

    加拉贝迪安:雷然斯先生,几个世纪以来,教会跟你想得一模一样。他们认为教会才有话语权和影响力。在这方面,你认为你有什么资源超过教会?

    迈克:是的,我认为我有。如果您不介意的话。我想问,您有吗?

    迈克提问时毫无威胁之意。但是,加拉贝迪安对此却很介意。他站起身来,把迈克推到门口。

    加拉贝迪安:我没有时间和你谈论这些,雷然斯先生。我很忙。(大喊着找)莎伦!

    就在他推迈克出门的一瞬间,迈克转过身——

    迈克:至少请允许我和您的当事人谈一谈,好吗?那些受害者?我很想和他们谈谈。

    加拉贝迪安:明天再打电话给我吧。我需要时间,想一想这个问题。

    31.内景,环球报社,资料室,白天

    按键按下,控制面板亮起。

    正在翻动的库存资料剪报停了下来。

    从旧报纸剪裁下来的文章片段被拉了出来。

    一个文件夹从巨大的剪辑图库文件档案里被抽取出来。

    计算机屏幕上正检索着在线新闻平台信息库。

    另一个屏幕正在进行过往期刊微缩照片搜索。

    打印机里打印出来一篇由过往微缩期刊上找到的文章。

    电脑打印程序里很多待打印的文件。

    一堆被打印好的过往新闻报道被装入标有“波特案”的文件夹中。

    32.内景,环球报社,走廊,晚些时候

    近景拍摄同一个文件夹。

    这只文件夹和其他文件被装在一辆金属小推车上。实习生(旺达)正推着小车沿着走廊走过来。

    33.内景,环球报社,聚焦栏目办公室,晚些时候

    一张被许多新闻剪报覆盖的书桌,马特和萨莎正在阅读这些剪报。此时,敲门声响起,旺达推着金属小车停在门口。

    旺达:我从资料室又搞到了更多的剪报。

    马特:就放在那里吧。

    实习生旺达走到马特办公桌旁,开始往桌上卸文件夹。

    旺达:你们在写关于教会的报道吗?

    马特:没有,我们没写关于教会的报道。

    旺达瞟了他们几眼,转身离开了。罗比走进来,为自己倒了点儿咖啡。

    萨莎:马特,你从菲尔·萨维亚诺嘴里撬出什么信息来了?

    马特:没有。你说的这个人是谁?

    萨莎:他是某个受害者组织的。就在波特案发生后,凯克金就写了一则关于他的报道。

    罗比:还有受害者组织?

    萨莎:是呀,这个组织叫“崩溃”,参加的人都是那些曾经被神父侵犯过的人。

    马特:“崩溃”是个缩写吧。

    萨莎:你想让我把这个人找来吗?

    罗比:当然。把他带过来吧。把这些剪报都过一遍,你需要多久?

    萨莎:需要几天吧。剪报太多了,而且丽莎还在源源不断地送新的过来。大部分剪报都是关于波特案的。

    马特:嘿,伙计们,我想我又发现了另一名神父。

    罗比和萨莎转过身来。马特盯着手头的一则新闻剪报。

    马特:利亚姆·巴瑞特。他在费城侵犯了一些孩子,因此被调职到波士顿。然而,他又在波士顿犯了同样的事,之后再次被调离。

    萨莎:真的吗?这听起来跟吉欧根很像。

    罗比:这是我们过往发表的新闻之一?

    马特:是啊。记者署名蒂亚戈·里瓦德内拉。一定是他还在宗教栏目组时写的。

    罗比:有没有后续报道?

    马特:并不多,只有一个短篇。看起来教会后来搞定这件事情。(停顿了一下,然后说道)你们都不知道吉姆·沙利文吗?

    罗比:知道,怎么了?

    马特:看上去教会搬他来做救兵。

    马特将那条短篇新闻剪报交给罗比。罗比读过之后,大吃一惊。

    34.外景,芬威球场,晚上

    远景。镜头从上空拍摄。球场内正在进行一场比赛。

    34A.内景,芬威球场,晚上

    迈克、马特、本和史蒂夫·凯克金都坐在观众席上观看比赛。球员三振被迫出局,观众中爆发出一阵嘘声。

    本:耶稣基督呀。内野除了曼尼以外,就没有人能击中球吗。

    马特:没人。

    迈克:真不知道你为什么要生这个气。

    马特:起码能让我从比赛中喘口气。

    凯克金:知道还有什么能帮你吗?

    凯克金举起一支空啤酒瓶。马特站起身来。

    马特:好主意。这回轮到我请客了。马上回来。还有人想要吃点儿什么吗?

    迈克:要热狗。

    马特转身走开。本抓起一把花生,转向迈克。

    本:你们的调查有什么进展吗?

    迈克:当然。这绝对会是一个很好的新闻故事。

    本:怎么讲?是因为,你这个崩溃的天主教徒又有理由拿教会撒气了?

    迈克:我们挖到一些好素材。

    本:说说看?

    迈克快速瞥了凯克金一眼。

    凯克金:我不过是来看比赛的,可不是来帮你作证的。

    迈克:我们又挖到另一名神父,叫利亚姆·巴瑞特。

    凯克金:我们报道过他。(看都不看迈克)我是说,我们以前报道过。

    迈克:好吧,那家伙过不了几年就会被调个教区,很像吉欧根和波特案。我认为这是同一种模式。

    本看了看凯克金,他似乎对此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反应。

    本:听起来没什么可报道性。你们还挖到什么消息?

    迈克:萨莎找到个家伙。他是受害者组织的成员,叫菲尔·萨维亚诺。

    凯克金:“崩溃”吧?好家伙,我们也报道过他。

    迈克:我还以为你是来看比赛的,史蒂夫?

    凯克金:那个家伙可够牛的,迈克。

    本:我们报道过关于他的一些故事,那人会不停的写信。

    凯克金:他就跟要打圣战似的。

    迈克:你觉得,他不值得我们跟进调查?

    本:加拉贝迪安那边进展的怎么样了?

    迈克:我还在跟进。

    本:罗比说迈克利什认为他只是在虚张声势。

    迈克:我觉得他的确掌握些情况。

    本:给我搞点真材实料回来,不然我就把你撤下来。我不想在这件事情上没完没了,自找麻烦。

    37.外景,沃拉斯顿高尔夫俱乐部,白天

    吉姆·沙利文,50多岁,轮到他开球。击出很棒的一球。罗比和另外两名高尔夫球手看着吉姆,他正对着自己的球自言自语。

    吉姆:离那个坑远点儿。

    罗比:老伙计,你的球离那个坑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另外一名高尔夫球手(保罗)开球了。

    吉姆:我在那个坑里栽过跟头。

    罗比:好吧。可是现在,也许轮到保罗认栽了。

    一行人大笑起来。

    38.外景,沃拉斯顿高尔夫俱乐部,第8洞球道上,白天

    罗比和吉姆在球道上走着。罗比算着比赛的点数。

    吉姆:现在怎么样?

    罗比:我们不错。领先两杆。

    吉姆:很好。(过了一会儿,继续说道)新主编工作的怎么样?

    罗比:哦,他可不喜欢棒球。看起来,他似乎是一个聪明的家伙。

    吉姆:是呀,我刚读了一篇关于他的报道,说他是咱们环球报社历史上第一位犹太总编。

    罗比:你这新闻可够老的。

    吉姆:他结婚了?

    罗比:没有,他没有结婚。

    吉姆:离婚了?

    罗比:我不这样认为。

    吉姆:这么说来,《波士顿环球报》的新总编是一位未婚、有犹太信仰、不爱棒球的人?

    罗比微微笑了笑,耸耸肩。

    吉姆:他们应该把总编的位置交给本。他就是个大嗓门版的本·布拉德利。

    罗比:他举手申请慢了一拍。(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顺便说一下,我读到关于巴瑞特神父的报道,其间说你涉及了案件。

    吉姆反应很大,吃惊不已。

    吉姆:巴瑞特,是的。那就是个坏蛋。湖街红衣主教官邸请我帮忙,我就加入了。

    罗比:受害者说,当他来费城时,劳主教对巴瑞特性侵是知情的。

    吉姆:你知道我不能谈论案件内容的,罗比。

    罗比:禁止公开吗?

    吉姆:禁止公开,我不能谈论任何涉案内容。这和你们的诉讼有关吗?

    此时,罗比为了掩饰自己的吃惊之情,停下了脚步。

    罗比:你听说过什么吗?

    吉姆:我不知道那个叫巴伦的家伙长什么样,也不知道他想要做什么。坦率地说,我根本就不在乎。我只是不希望,你为他挡子弹。

    吉姆朝他的球走去。

    39.内景,沃拉斯顿停车场,芭芭拉的车,晚些时候

    罗比钻进来,她拉下了手刹。

    芭芭拉:球打得怎么样?

    罗比:还可以。真不应该带着推杆来。

    芭芭拉:吉姆怎么样?

    罗宾:还好。他谈起了案子。

    芭芭拉:真的?他说什么了?

    罗比:有点恐慌。

    芭芭拉:这一点不奇怪,罗比。要知道教会在这个城市的确做了很多好事。

    罗比点点头,但是,关于这个案件,总有些什么让他感觉不对头。

    40.外景,马特·卡罗尔的家,周日早晨

    马特穿着西装,打着领带。他正带全家出门,钻进一辆小型货车内。他的妻子和女儿都着正装,儿子们也都穿着蓝色裤子和卡其色上衣——这身打扮明显是要去教堂。

    神父(声音先入):前几天,我上网浏览了一下。你的任何问题,都可以在网上找到答案。

    41.内景,苏西区教堂,白天

    周日弥撒。教堂座无虚席。一名神父正在布道。在座位后排,可以看到萨莎、她的丈夫汉斯以及她的祖母。

    神父:现在,身为一名神父。我必须承认,这使我有些紧张。我是不是要担心自己工作的安全了?

    萨莎看着她的祖母,她正在和会众一起大笑。

    42.外景/内景,南波士顿地区,教堂/餐厅,白天

    会众们都依次走出教堂。

    神父(画外音):我不这么认为。你要知道,知识是一回事儿,而信心是另外一回事儿。

    镜头里出现马蒂。他正坐在教堂街对面就餐。他一边吃着早餐一边读着书。此时,他抬起眼帘,往教堂这边扫视着。

    42A.外景,旧港,多赛尔,白天

    迈克全身运动装束,沿着岸边,正在跑步。

    43.省略

    44.内景,环球报社,新闻部,晚些时候

    迈克走过新闻部,这里大部分座位都空着。

    45.内景,环球报社,聚焦栏目办公室,白天

    迈克走进来,将一个健身包放到自己的办公桌上。他从包里抻出一条毛巾。此时,他注意到,罗比,正坐在他的办公室里,埋头工作。

    46.内景,环球报社,罗比的办公室,稍后

    罗比正翻开一些马特收集到的新闻剪报。

    迈克:现在这个时间,你不是应该在高尔夫吗?

    罗比抬起头。迈克就在他办公室门口,脖子上还挂着一条毛巾。

    罗比:高尔夫可不是个动词。我今天没时间去开球。

    迈克:高尔夫球里这么说吗?开球时间?

    罗比:又可以称之为休闲活动。你应该试试,迈克。

    迈克:我跑步吧。

    罗比:你一路跑到报社来的。

    迈克耸耸肩,是真的。他注意到罗比书桌上的剪报。

    迈克:你今天在这里干什么?

    罗比:看剪报。关于萨维亚诺的。

    迈克:本和史蒂夫都认为这条线索是个死胡同。看比赛的时候,他们俩没少因此跟我费唇舌。

    罗比:是的,本给我发电子邮件说了。

    迈克:他发邮件给你?

    罗比:是啊。他说我们应该放弃追踪这条线。

    迈克:你怎么想?

    罗比:约萨维亚诺来见见。

    迈克:准备不理会那些家伙的建议了?

    罗比:就这则新闻来讲,我认为我们无需理会任何人的建议。

    迈克:我很同意。(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日后他们要针对咱们,你认为巴伦会作何感想?

    罗比:没事,我不认为他会在乎。

    迈克:这倒是令人耳目一新。

    罗比:是啊。除非他错了。

    对于这句话,迈克倒是听进去了。

    47.外景,湖街,红衣主教官邸,白天

    一辆奥迪A4停在一座巨大的停车场里。马蒂从车里走了出来。他抬眼仔细端详了一下红衣主教坐落在湖街这座宏伟的官邸建筑物。

    红衣劳主教(声音先入):我一直对报纸这种媒体有很深的向往之情。

    48.内景,湖街,劳主教私人书房,白天

    桃花心木书架,皮革家具。劳主教,大约50岁,穿着神父服装,坐在马蒂对面。

    劳主教:还在哈佛的时候,我曾经和尼曼基金会的人一起参加过一次演讲。

    马蒂:我在那里看到过,您自己也曾做过编辑工作。

    劳主教笑了起来。

    劳主教:是的。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密西西比当地一家很小的教区报纸。但是,对一名30岁的神父来说,那可是很大的责任。应该说责任巨大。

    马蒂:为什么?

    劳主教:我和埃弗斯兄弟很熟。我们在民权方面立场一致。这让我们的读者群不满意。他们把我视作外来的搅局者。

    马蒂:我能想象。

    劳主教:那是一份很艰难的工作,特别是在一个那么小的镇子上。我想,也许你会发现,其实波士顿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小镇。马蒂,从很多方面来讲,波士顿就是这样的。如果我可以为你提供任何帮助,请不要犹豫,直接来找我。我觉得,这个城市如果想要繁荣昌盛,城里的各大机构就要通力合作。

    马蒂:呃,谢谢您。我个人还是坚持认为,对于新闻媒体来说,最好的运作方式是独立进行工作。

    劳主教有些反应强烈,看上去很是惊讶——然而,进行反驳似乎没有理由。

    劳主教:当然。尽管如此,我的提议仍然有效。

    门口有人敲门。

    劳主教:请进。

    一名秘书悄然而至,手里拿着一个包好的礼品包。

    劳主教:谢谢你,马蒂。这是一点小礼物,马蒂,就把它当作是红衣主教送你的波士顿指南吧。

    49.内景,马蒂的车里,晚些时候

    马蒂钻进了自己的车。他坐好,打开礼物,是一本厚厚的书。书名是《天主教教义问答》。

    49A.内景,环球报社大堂,白天

    一名男性(萨维亚诺)抱着一只巨大的箱子,走到接待处。

    萨维亚诺:我想见萨莎·法伊弗?

    警卫:您的名字?

    萨维亚诺:菲尔·萨维亚诺。

    警卫:请您稍等。

    警卫拿起听筒,往楼上拨电话。

    50.内景,环球报社,罗比的办公室,白天

    整个团队都坐在罗比办公室的小休息区里。坐在大家面前的就是菲尔·萨维亚诺。菲尔大约45岁左右,身材消瘦,精神躁动不安。他面前放着一个中等大小的纸盒,腿上放着一摞报纸。他正在报纸中间翻找着。

    萨维亚诺:也就是说,我是你们约见的第一名幸存者?

    罗比:是的,菲尔。

    萨维亚诺:好吧,首先,让我说,感谢你们今日的邀请。我想告诉你们,我们会尽最大努力与你们合作。我是说我们崩溃组织。

    萨莎:组织里有多少位成员,菲尔?

    萨维亚诺:截止到上一次会议,我们已经有十一个人了。凯伦刚刚加入。

    罗比:你们的组织里还有女人?

    萨维亚诺:当然有女人了。性侵犯者不会有性别歧视的,尤其是在他们侵犯别人的时候。这可跟同性恋没关系。本质上来讲,就是神父利用他们的道服掩盖猥亵儿童的事实。儿童里有男孩,也有女孩。

    他的手伸进一个文件夹,从里面抻出一张照片。那还是他在孩童时期照的。

    萨维亚诺:我才11岁。在伍斯特,大卫·霍利神父为我布道。我不是说祈祷。我的意思是他侵犯了我。你们有人信天主教吗?

    新闻团队成员都面面相觑。真是个好问题。

    马特:我是天主教徒,但是,现在,我陪妻子去参加长老会了。

    萨莎:我现在已经不信了。但是,我还会时不时陪着我祖母去教堂。

    罗比:可以说,我们从小都被灌输了天主教的思想,但是现在……

    迈克:没那么相信了。

    萨维亚诺:好吧,让我告诉你们。当你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宗教可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有神父关注你,那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儿。他会让你在布道之后,将赞美诗集收回来,或者把教堂的垃圾扔出去。你会觉得自己非常的特别,就像是上帝在要求你做事情一样。当神父给你讲个黄色笑话,也许感觉有点异样。但是,你和神父有了共同秘密。所以你接受了。然后他给你看一本色情杂志,你也接受了。你就这样一件件、一桩桩的接受,直到有一天他让你给他口交。那时,你也会接受。因为你会感觉自己已经深陷其中。他就是这样一路领着你走到那里。你怎么可能拒绝上帝呢,对吧?

    说到正题上了。

    萨维亚诺(继续说道):看吧,重要的是要理解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虐待,它同样是精神上的虐待。当神父对你做出那样的事情时,他同样夺走了你对主的信心。(继续说道)你一路这样走下去,最终要么沉溺于酒精,要么依靠毒品,要么干脆自我了断。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称自己为幸存者。

    新闻团队的成员们都凝视着他,深深被他的言论所震惊。菲尔从箱子里拿出一本书。

    萨维亚诺:你读过杰森·贝瑞的书吗?关于路易斯安那州葛施案的?

    罗比:我们不熟悉。

    萨莎:名字怎么拼,是G-U……

    萨维亚诺:G-A-U-T-H-E。去找理查德·塞普谈谈吧。他以前是名神父,曾经在教会治疗中心工作过。现在,他结婚了,和一名修女。(他拉出一个文件夹)在这里,这是他在葛施案中的证词。

    萨莎:菲尔,什么治疗中心?

    萨维亚诺:如果神父被抓到猥亵,会被送到这种治疗中心去。所有相关资料都在这里,在这个盒子里。五年前,我就把这些资料都交给过你们了。

    罗比:交给环球报社?你当时把文件交给谁了?

    萨维亚诺:我可不想点名道姓。但是,他们说他们不感兴趣。

    马特:但是菲尔,我们的确做了几则关于你的报道。我看过当时的新闻剪报。

    萨维亚诺:是的。但是坦率讲,那些报告远远不够!

    菲尔从纸箱里拿出一个小包裹。那个纸箱里盛满了新闻剪报、杂志文章以及数据光盘。此时,罗比和迈克交换了一下眼神。

    萨维亚诺:你们必须明白,这事情范围非常广,不只在波士顿,在全国、全世界都在发生,甚至在梵蒂冈。

    迈克:你有什么证据吗,菲尔?

    萨维亚诺:没有,还没有。但是想想,有这么多施虐者,他们怎么能隐藏这么久?

    迈克:有那么多人?

    萨维亚诺:神父!仅仅波士顿,我就知道至少十三位神父。

    罗比:你知道仅仅在波士顿,就有十三名神父猥亵儿童?

    萨维亚诺:是啊。你为什么不断重复我说的每一句话?

    罗比:我只是想确认一下。

    萨维亚诺:也许你应该在五年前就确认一下。就在我把所有这些资料都送给你的时候!就在这里。

    菲尔突然间就暴怒起来。这让整个房间里的人猝不及防。他盯着面前的纸箱子,试图镇定下来。

    萨维亚诺:我可以用一下卫生间吗?

    马特:可以。当然,菲尔。跟我来吧。

    马特带着菲尔起身出去。停顿了一下。迈克开始快速在那个装有资料的纸箱里翻阅起来。

    萨莎:你想干什么?

    罗比:他有自己的想法,这是肯定的。

    迈克:你觉得他有什么企图?

    萨莎:他显然经历过很多。

    萨莎:他的确很聪明,如果他断言的十三名神父,这个数字是正确的……

    罗比:这个“如果”太可疑了。(然后转向萨莎)查查他的背景,同时跟进他团体里的其他成员。

    迈克:我会跟进那位前神父塞普。

    罗比:好的。但是记得主要精力跟着加拉贝迪安这条线,他看起来更重要。

    迈克:加拉贝迪安超级难搞。

    罗比:你本人也可以变得超级难搞,迈克。

    52.外景,波士顿,道富街,白天

    加拉贝迪安沿着道富街步行。迈克跟在他身后。

    迈克:米奇,太意外了。你今天还好吗?

    加拉贝迪安:我很好,雷然斯先生。

    交通信号灯正好变绿,加拉贝迪安开始向前大步走去。迈克紧紧的跟着。

    迈克:我很好。你知道,我一直没有接到你的回电。我可给你留了好几条留言呢。

    加拉贝迪安:我一直很忙。我没时间给你回电话。

    迈克:老天,我相信你才不会给我回电话呢。听我说,米奇,让我跟你的受害者们谈谈……你可以作陪。如果你不满意,你当时就可以中断我们的会面。

    加拉贝迪安:我跟我的客户说了,他们都不想在媒体上抛头露面。对不起。

    加拉贝迪安走进——

    53.内景,加拉贝迪安的办公室,大堂

    一个寒酸的楼宇大厅,迈克跟随着米奇,继续前行。

    迈克:我理解。但是,我们可以不具名,米奇。

    加拉贝迪安:我根本不相信你,雷然斯先生。

    米奇走到电梯前,按下按钮。

    迈克:是啊,我相信你不会信任我。

    加拉贝迪安:我不会信任你。

    电梯门打开。米奇走了进去。迈克跟着他一起走进电梯间——

    54.内景,加拉贝迪安办公室的建筑物内,电梯间

    电梯门关上。空间很局促,迈克仍然在努力。

    迈克:听着,米奇,我可不是要轻描淡写,我正在酝酿更重磅的新闻。

    加拉贝迪安:更重磅,什么意思?

    迈克:我本来不应该告诉你的,但是我正在为聚焦专栏挖新闻呢。

    这一点引起了米奇的注意。

    加拉贝迪安:聚焦专栏想要报道这件事情?

    迈克:是的,我们正在调查。但是我需要一些帮助,米奇。你得让我和这些受害者们谈谈。请你帮帮忙。

    加拉贝迪安(停顿了一下,然后):明天回来。上午九点半。

    迈克:谢谢。

    电梯门打开。加拉贝迪安走了出去。

    迈克微笑着。终于搞定他了。

    55A.外景,波士顿南区,弗朗西斯卡咖啡厅,白天

    萨莎走向坐落在南区的一家小咖啡馆。

    56.内景,波士顿南区,弗朗西斯卡咖啡厅,白天

    这是一家很小的波希米亚风格咖啡馆。客人大多是男性。乔·克劳利,42岁,大块头,娃娃脸,独自一人坐着,眼睛盯着门口。他焦虑不安。大门开开合合。此时,萨莎走了进来,在原地停顿了一会儿,她环顾四周。

    乔·克劳利:您是法伊弗女士?

    萨莎:你是乔?

    他站起来,差一点打翻自己那杯咖啡。他拉开凌乱的桌子,开始清理上面洒落的食物碎屑。

    乔·克劳利:糟糕。太抱歉了。

    萨莎:不,没关系,没有问题。

    乔·克劳利:呃……请坐。坐在这里好吗?我等你的时候要了一块松饼。实际上,我要了两块。我一紧张就吃东西。

    萨莎:我也这样。(继而)我希望我没迟到。

    乔·克劳利:不,你没有,是我早到了。早了大约一小时。

    萨莎:你介意我记一些笔记吗?你觉得这样行吗?

    57.内景,加拉贝迪安的办公室,白天

    迈克、加拉贝迪安以及25岁的帕特里克·麦克索利,三人坐在一起。麦克索利看起来长得很帅气,只是衣服破破烂烂的。他的神态没有表现出紧张,但他说话的调门很高,身上还有注射毒品的印记。

    迈克:你不介意我记一些笔记吧?

    帕特里克·麦克索利:你会写出我的名字吗?

    加拉贝迪安:不会。

    迈克:如果你不想我写出来,我不会。

    帕特里克·麦克索利:我只有一个孩子。他是独子。我不确定是否想让他了解这些。

    迈克:好的。我知道了。

    加拉贝迪安:只要你觉得需要,你可以随时中止这次采访,帕特里克。

    帕特里克·麦克索利:好的。你可以记笔记。

    迈克:第一次发生时,你在什么地方?

    帕特里克·麦克索利:在海德公园旁边的贫民区。

    迈克:就在停车购物旁边吗?

    帕特里克·麦克索利:是的,你认识那里?

    迈克:是的,我曾经开过好几年出租车。那地方开门早,咖啡难喝,对吧?

    帕特里克·麦克索利:是的,我想是的。

    麦克索利根本就没进去过。

    迈克:你那时候几岁?我是说事发时。

    帕特里克·麦克索利:我12岁。那时,我爸爸刚刚自杀。

    迈克:老天呐。

    帕特里克·麦克索利:他是个十足的混蛋。而我妈妈,一开始的时候,她情绪不是那么稳定。

    迈克:什么意思?

    帕特里克·麦克索利:我的意思是她脑子有问题。

    加拉贝迪安:她有精神分裂症。

    帕特里克·麦克索利:同样很混蛋。

    迈克:那么你初次遇到吉欧根是怎样的情景?

    帕特里克·麦克索利:我妹妹在甜甜圈店里遇到他。她跟他说了我们父亲的情况。听完,他就飞奔来我家了。

    帕特里克紧张地抓了抓自己的手臂。

    58.内景,弗朗西斯卡咖啡厅,白天

    乔说话语速很快。他喝了一大口水。

    乔·克劳利:就是这位修女,芭芭拉修女,她为受困扰家庭的孩子们组建起来这个小团体。

    萨莎:在什么地方?

    乔·克劳利:多切斯特的圣安布罗斯。是她将我介绍给尚利神父的。他是那种走街串巷的神父,长长的头发,很时髦。他邀请我到他位于后湾的公寓去。

    萨莎:在后湾?

    乔·克劳利:灯塔街。你是在那里长大的?

    萨莎:我是在俄亥俄州长大的,但是我妈妈是苏西区的人。

    乔·克劳利:所以你还是认得那里。我可从来没有去过后湾。

    萨莎:第一次拜访发生了什么?

    乔·克劳利:嗯,他开始很友善,很随意,也很有趣。他给我看了他的风铃,就像婴儿床头挂着的那种。我想他甚至看出来我是个基佬。但是,他用的别的词语,比如同性恋、双性恋,变性者……

    萨莎:当时,你知道自己是同性恋吗,乔?

    乔·克劳利:是的。但是这种信息可不是能够跟别人分享的。起码在多切斯特不行。

    萨莎:好的。然后,他给你看风铃,然后又发生什么了?

    乔·克劳利:好吧,我有点儿害怕。我猜他也看出来了。所以他说,你知道做什么能有所帮助吗,不如我们来玩脱衣纸牌吧。当然了,输的肯定是我了。事情就是从那里开始的。

    萨莎:具体发生了什么?

    乔·克劳利:具体来说,他猥亵了我。

    萨莎:乔,我觉得这时候,用词非常重要。我们虽然不能依此进行宣判,但是光说猥亵是不够的。人们需要知道实际发生了什么事情。

    乔向后靠了靠。此时服务员走了过来,为二人端来两杯咖啡。

    乔·克劳利:也许我们应该谈点儿别的。

    59.内景,加拉贝迪安的办公室,白天

    迈克、麦克索利和加拉贝迪安,三人坐在一起。

    帕特里克·麦克索利:吉欧根来我家,我的妈妈简直激动万分。我的意思是,这就像上帝光临一样,你能理解吗?

    迈克:当然。然后又发生什么呢?

    帕特里克·麦克索利:你真的想听那些破烂事儿吗?

    迈克:是的,帕特里克。我想听。

    帕特里克明显在努力挣扎着。然后,他继续说道。

    帕特里克·麦克索利:他提议带我去买些冰激凌。他是一名神父,而我只是个孩子。所以,我就跟着他去了。

    迈克:当然。

    帕特里克·麦克索利:当我们开车回家途中,他开始拍我的大腿,然后……他的手向上滑了过去,抓住我的鸡巴。我呆住了,我简直他妈的石化了。我根本不能动,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只是个小孩。(继而)我根本就没碰过那只冰激凌。它全融化在我的手里了。

    迈克:之后你又见过他吗?

    帕特里克·麦克索利:是啊。

    加拉贝迪安:好吧,很好。现在,让我们停停……

    麦克索利低着头,盯着自己的手。他浑身发抖。然后,他开始不停地抓挠着自己的手臂。这时,迈克注意到了,他手臂上满是注射毒品时留下的针眼。

    60.外景,波士顿南区,泰特斯麻雀公园,白天

    萨莎和克劳利走过公园。我们可以看到不远处的大教堂。克劳利显得有点紧张。

    乔·克劳利:他说这是一种能让我身体放松的方式。

    萨莎:接下来发生什么。

    乔·克劳利:他脱下衣服,跟我说他已经抑郁太久,也许我可以让他高兴一些。他让我给他口交。演技可真够好的。

    萨莎:你做了?

    乔·克劳利:是啊。我知道你一定在想,我为什么会给一个比自己大三十岁、那么恶心的人做那种事情。但是,你得知道,这是我生活中,第一次有人告诉我,作为一名同性恋没什么不对,而他还是一名神父。

    萨莎:你给他口交。你们有性交吗?

    乔·克劳利:有过。但不是那次,是后来了。那些破事真是毁了我。虽然我现在明白了,但是那是一切的开始。这让人感觉非常混乱,你要知道,这么被人引导接触性,然后又喜欢上男人……

    乔流下了眼泪。他停下来,擦拭着眼睛。

    乔·克劳利:对不起,我就知道我会哭。对不起。

    萨莎:不要对不起。这没关系,乔。没关系。

    乔注意到一些孩子正在教堂前面的操场上玩。

    乔·克劳利:是呀,教会就在那里。游乐场就在那里。

    乔紧张地笑起来。

    萨莎:乔,你有没有告诉任何人?

    乔·克劳利:告诉谁,神父吗?

    61.内景,加拉贝迪安的办公室,晚上

    天色已经黑了。迈克正在记着笔记,而麦克索利已经穿上自己的外套。他向屋门口走去,迈克也站起身来。

    帕特里克·麦克索利:我能用一下您?

     短评

    没有猪队友,没有渣Boss,没有性生活。不得不说美国梦真的可以洗脑,每每洗毕都感觉自己也香喷喷的。

    5分钟前
    • 内个死猴子
    • 推荐

    住在波士顿看这片感觉真是……全场白人老头老太最后鼓掌认真得不行。BP强力选手水平

    7分钟前
    • 快乐就这么简单
    • 推荐

    “怎么忍心拒绝上帝?” 各方面都很稳重,碍于太政治和工整,题材也不新鲜,赞赏却不心水。这样的震撼更多来自真实事件本身,作为电影其实没有到8.9分这么好,更像是给纪录片习惯打高分一样。

    12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高三那年就是怀揣着这样的新闻理想填报了志愿,现在我在党委宣传部写新闻稿。

    17分钟前
    • 小白兔🐰
    • 力荐

    事件的真实性震撼人心!对系统的拷问,对记者工作的刻画(比较更戏剧性的Newsroom),对事件进展本身的关注而不是沉溺于廉价的抒情,对几位主要记者不同角度不同态度的有节制的描绘,都为此类社会传记剧情片的最高标准做出了表率。不断询问something bigger,我想这该是一切艺术形式的终极责任。

    19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完成度很高,剧本好,节奏好,表演好,调度好,啥都好,独缺惊喜。

    2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明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改编剧本的最大热门,不仅三观正,片子的完成度也非常高!片子的拍法和这群新闻人很像,客观冷静理性,干净利落不煽情,剧本是非常传统的类型片叙事套路,既扎实又踏实,剧组的团队精神就像精彩的群戏表演,没有任何主创抢风头,凝聚到一起却力量十足,让人敬畏。★★★★

    2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整部电影就像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本身,陈述来龙去脉,介绍人物,寻找证据,解决难点。冷静又条理清晰,据说对真实的记者办公和生活环境还原得也很贴切(没有人在办公室里大呼小叫...)。当然为了保持这种基调,新闻本身的故事性就被削弱了,记者本身的性格也无法深刻塑造

    2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这个时代,宗教似乎变得越来越虚伪愚蠢,自由媒体的力量却无孔不入!作为一部披露天主教性丑闻传记片把控着类似惊悚片的速度节奏,条理清晰、丝丝入扣、严密工整,完美还原了一场媒体人的报道征途。如此优秀剧本下一众大牌的群戏互动更是精彩异常!【这完全就是冲着奥斯卡来的嘛~

    29分钟前
    • 推荐

    movies that make you want to make movies

    30分钟前
    • 瓦铃铛
    • 力荐

    国内记者看来更像是一曲纸媒悲歌,近年国内调查新闻环境每况愈下,传统名牌报纸、电视调查栏目纷纷衰落,不仅仅是舆论环境持续收紧,未被政治打败的,也被资本击垮了。对我们而言,这是一部屠龙之技的鸡血片。

    31分钟前
    • 熊阿姨
    • 力荐

    本来想打四星。然后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如果这个题材让韩国人拍…”不由得虎躯一震,赶紧改成五星。

    36分钟前
    • 卢十四
    • 力荐

    唯冷峻克制的表达,更具“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效果。

    37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作为一个前记者,看完这种电影真是感慨万千啊……如果不能坚持新闻理想,倒也不必把选择悲情化。做记者本身就要有一点理想主义才行,因为是你主动选择了那个桅杆上的瞭望哨作为岗位。只可惜我们受到的教育和现实完全是拧巴的……电影本身非常棒!尤其是演员的集体表演!

    40分钟前
    • 张小北
    • 力荐

    奥斯卡最佳影片你好!(从第一篇的影评开始我就预测它拿奖,非常值得!)

    44分钟前
    • 常在我心
    • 力荐

    紧张精彩的行业片,节奏也不错,而且该煽情的时候也有煽情。

    4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一部非常沉稳扎实的investigative thriller,再现聚焦报道组调查大批天主教神父性侵儿童丑闻的攻坚过程,原报道曾获普利策奖,电影也如厚重的纪实文学,抽丝剥茧,丝丝入扣。基顿、鲁弗洛不动声色展露极高表演水准,麦克亚当斯状态也不错,片很有奥斯卡相。基顿在办公室尽头接电话一声喂聚焦,收尾太棒

    54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有点像“撞车”,都是群戏电影,每个人都有精湛发挥。聚焦天主教性侵丑闻,凌厉割喉的步步求证。电影最成功的是将亵童和性向做出切割,指出这是教会这一全世界最藏污纳垢组织自上而下的制度性丑恶,看完会让人失去对宗教的所有敬畏。

    5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60分钟前
    • Zou Sir
    • 推荐

    摒除所有抓马和猎奇,以极度冷静克制的表述抵消偏见和煽情,暗中积聚能量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如一篇扎实负责的新闻报导,将判断和情绪的释放留给观众,坚持写实的态度令人敬佩。结尾字幕更鼓励关注调查记者并请受害者发声,报道结束而思考不止,这不正是新闻的意义所在吗?

    1小时前
    • Lycidas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