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心慌方

    心慌方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加拿大1997

    主演:妮可·德波儿,妮基·瓜达尼,大卫·休莱特,安德鲁·米勒,朱利安·瑞钦斯,韦恩·罗布森,毛里斯·迪恩·温特 

    导演:文森佐·纳塔利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心慌方 剧照 NO.1心慌方 剧照 NO.2心慌方 剧照 NO.3心慌方 剧照 NO.4心慌方 剧照 NO.5心慌方 剧照 NO.6心慌方 剧照 NO.16心慌方 剧照 NO.17心慌方 剧照 NO.18心慌方 剧照 NO.19心慌方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警司昆廷(莫里斯•迪恩•温特Maurice Dean Wint 饰)、监狱专家兼传感器专家伦尼斯(维尼•罗宾逊 Wayne Robson 饰)、医生霍洛韦(尼基•瓜达尼 Nicky Guadagni 饰)、建筑师沃思(戴维•休利特 David Hewlett)、数学系的大学生利文(尼科勒•德搏尔 Nicole de Boer 饰)和身患孤独症的学者卡赞(安德鲁•米勒 Andrew Miller 饰),六个素不相识的人,一觉醒来后发现一同身处于由一个个形状相同的立方体组成的结构复杂的高度精密迷宫中!  他们唯一的出路只有逃离这座迷宫,然而,一个个立方体尽管外貌相同,然而里面的机关却各不一样,复杂异常。依靠利文数学知识的推理,他们终于以为发现迷宫的运行规律,凭此一次次解开各个机关,迷宫的边缘近在眼前。  当他们正欲合力逃出迷宫之际,意外发生了。

     长篇影评

     1 ) 看了我心跳不正常。。。

    我喜欢这样的电影。虽然有后期的两部作品,交待其前因后果。作为他的延续。不过我更喜欢它这样的“没头没尾”。有一种让人绝望的神秘。
    讽刺的是,最后活着,走出cube的,是那个被所有人认为是累赘的智障同学。
    有人说因为只有智障同学没有私心,没有杂念,所以理应得到存活的机会。呵呵,这样倒是可以去教育小朋友了。不过还记得么?谁知道他走出去的那个地方是哪里?他只是融化在一片光芒里便结束了。
    电影是个隐喻。真正的世界就是cube,身处其中的人同任何现实世界的人一样,在绝望压抑中生存,而智障同学因为他的智障(汗~),游离在现实之外,他不属于cube,他的世界没有trap,没有暗算,只是一片白茫茫。
    算,仅仅就是电影,让我震撼了,就是好电影。干嘛非要探个究竟,找出些剖析人性之类的东西呢?真麻烦。。

     2 ) 再谈魔幻立方

        最终完整看完了《Cube 0、1、2》三部曲,拍摄的顺序大概是1-2-0。由于三部的导演都不同,所以导致在整个系列的主题上有点脱节的感觉。个人认为1无疑是最出色的,新颖的题材,深刻的主题,除了惊悚、悬疑、科幻这些三部曲都具备的元素外,1更多了一种对人性,对社会的批判与思考。因此,从1展开来,我想全面来解析一下CUBE系列。
        从1说起:代表国家机器的警察、代表人性良知的医生、代表经验主义的逃脱专家、代表科学技术的学生、代表婴儿般纯洁却又背负着救世主希望的弱智以及代表普通大众的上班族俨然组成了一个小的社会。
        经验主义者为大家最先指明了方向却又最先丧命——暗示了经验的积累在于人类社会发展前期的重要性,而科学技术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并必将终结简单的经验主义;
        数学天才的学生接过了继续指导大家前进的使命,随后却也发现了自己无法破解的科学命题——暗示了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期的重要性,也暗示了人类懂得越多必然会发现自己不懂的越多这一深层的思考;
        此时弱智展现了常人不具有的能力,最终破解了密码——暗示了全片的宗教主题:神绩的出现往往能解释或达成科学无法解释、达成的奇迹;
        而在开始不断激励大家,俨然成为社会领袖的警察却在最后成为大家的梦魇——暗示了代表人性阴暗面的国家机器的强权、自私、冷血、残酷等本性,其发展的最终形态的解释,导演通过医生的嘴告知了观众——“纳粹”;
        代表人性良知的医生则一直以群体守护神的姿态存在——尤其是她一直在保护被大家认为是累赘的弱智,从而保留了最后的希望;
        那代表普通大众的上班族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他联合医生一起对抗警察,拯救了弱智、阻止了对学生的施暴,他死前拖住警察让唯一的希望——弱智成功地走向了光明。除此外,其实在他身上还有本片当中最大的一个隐喻——作为整个立方体的制造者之一,他暗示了其实真正的“立方体”就是整个人类社会,他的建造有社会大众每一个人的参与,而每个人也就生活在其中,因此唯一生还者弱智在走向那个酷似母体子宫口的出口时,迎接他的是光明,意味着人类的新生。
        2作为1的延续,在1深刻的社会学基础上,弱化了此方向的演绎而加大了在科幻领域的延伸,取消了各样的陷阱,提出了四维立方体的概念,加入了多元时间、平行空间、多元存在的科幻要素,同时出现了1没有解释的故事背景——军方是立方体的建造者,进入的人员都是实验品而已。因此,2如果独立出来看,也算的上一部不错的科幻片,尤其是结尾,女医生的真实身份的确让人吃了一惊。
        0则是发生在1之前的故事,其目的更多的是在故事上对整个系列进行完善,相比1和2,0没有任何主题上创新与新概念的提出,完全可以看成是为了对故事有一个整体的交代。但这样一来,过于完整的情节交代,则完全扼杀了观众的想象空间,尤其是其对弱智身份的解释大大减弱了1的社会性内涵,适合只是想完整了解剧情的观众。
        总的来说, 1无疑是小成本Cult片的一个经典,新颖的“魔方”式逃脱题材,千奇百怪的陷阱安排,严密的数学逻辑推理,加上对社会学的诠释被导演巧妙地赋予其中并贯穿全片构成了这部意识形态超前的影片。
        也是由于1过于经典,所以0和2很难在内涵上有更多的突破,后两个导演选择了只是在情节上对1进行完善,对故事进行发展,而回避了1最深刻的主题,这不失为一种相当明智的选择。

     3 ) 魔方笔记

    个人太喜欢,忍不住给了五星,还忍不住来做个笔记,以免以后忘了。 (话说好多电影只记得很好很好,但怎么个好法却忘了……) —————————————— 对我而言,这个电影有趣的点是: 1. 创意非常simple!这么简洁,却仅仅依靠数学逻辑推衍出了这么一大串故事。简直天才,魔方杀人,比一般的密室杀人更有意思!(移动密室的鼻祖?) 2. 很有思想火花!虽然谈不上深刻,但布置的非常巧妙,仅仅通过几个人物的性格冲突就表现了出来,而且表现地很make sense,非常natural,不是那种“为了深刻而深刻”的生硬。顿时就甩了一般的惊悚剧几条街。 影片一共出现了7个人,除了第一个打酱油的外,剩下6个。但他们的关系,不是如一个cube那样六个面的关系,而是如下:

    红点表示人;箭头表示冲突

    上述趣点1,是通过三条平行线的人物:越狱专家、学生、自闭症天才,表现出来的。他们三个依次起到了工具性的作用,把故事从“一个起点”变成“一个长线”。 上述趣点2,是通过三角形上的三个人物:警察、医生、建筑师,表现出来的。主要的性格冲突也在他们中间。而这个冲突,使得影片有了一定思想深度,由“几条长线”变成“一个立方体”。 (话说这个电影的人物设置好有建筑美感!) —————————————— 第一处思想火花发生在建筑师自爆身份后。出现了对“技术”的反思。 建筑师和医生爆发了一个矛盾。短短几句,就揭示出了二人截然不同的政治立场。 医生是典型的民主制内批判者。“不信任政府”、“阴谋论”。在她看来,问题并不在于“技术”,而在于“人”。人控制技术,big brother控制人,最终实现了极权。 建筑师大概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可是没有了政府又能怎样呢?技术依然失控了。 他说:There is no big brother。 这个观点,把对“技术”的反思引入了深一层的,对“现代性”的反思。 不要试图去想“big picture”,“focus ”你眼前的事;当越狱者和警察这样鼓舞士气的时候,我们似乎可以窥见无数美剧的影子。专业、理性、实用,这样的现代精神,帮助人们在现代社会里,解决了许多的问题。但同时,它也在把“人”分切成了无数的模块,断开了人与世界的联接,断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联接,使“人”成为一个巨大系统内的齿轮。就如鲍曼所指出的,极权不是现代性灾难的原因,而是现代性发展的结果。如果失去了对modernity的反思,就难免不会陷入汉伦娜所说的“平庸之恶”。 建筑师显然已经认识到了这个层面。这时再来看他之前对警察的鄙视与不屑,缘由就更加的清楚: 1. 警察缺乏对现代世界里技术崇拜的反思,而依然尝试以技术对抗技术,即使越狱者已经证明了此路不通。 2. 警察没有意识到“个体的人”在裹挟一切的现代世界系统中是如何的渺小,而依然盲目自信,试图通过赋予世界每一件事物以意义,来保持“人”对世界的控制感。 然而很显然,这六个人同处一室,并不是“刻意安排”的结果。可以预想,任何其中一人单独行动,都不会有逃脱的机会;而他们恰处一室,则是偶然的结果。其中的任何一个偶然事故,都会改变全局。 建筑师最后宁愿等死也不愿忍受的“human stupidity”里,警察是否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呢?而这样的人,又何尝不是占据着光鲜的职位,以成功者的身份出现呢? 如果警察没有这样的human stupidity,他大概就不会完成由“正义天使”到“邪恶恶魔”的转变。很可能最终,六个人全部逃脱,包括他自己。 ———————— 第二处火花出现在医生试图保护自闭症天才的时候。(这时他们还不知道他是个天才) 从表面上看,她与警察的较量,是善与恶的较量。然而这部电影,并不是在讲“善与恶”的人性的。 这个电影中的善,不是柏拉图主义里的本质主义的、至高无上的善。在影片中,人性是如此的空洞,善恶之差,也不过是环境操纵的结果。 我们可以看到,为什么警察一开始可以如英雄般鼓励大家?并不源于他对“头顶那片星空”的抽象之善在心中的萌动,而在于他对他的世俗身份——警察——权力的代表——的自信与迷恋。他已经完全被镶嵌在了外面的“社会”体系之中,他初始的“善”的表现,不过是一个实用主义的附属品;那么后来的丛林法则者化身,也不足为奇。他并没有变,只是丛林变了。 至于医生的“善”,警察辛辣地暗示了,在外面的世界里,她对善的崇拜,是源于她生活其它方面的匮乏;而在里面的世界里,她对善的崇拜,是试图以此来对抗技术。这里,第二个火花,被引入了更深的一层。 上文指出了现代性和技术崇拜的后果。那如何解决呢?医生的答案是:“We are human beings;这是我们仅有的一切了"。 什么是“human being”?人就是“不是工具”。人已是他本身的目的;人不是任何人的工具。 所以医生不顾一切地想要留住那个自闭症。他是”人“,他的存在已全部决定了他的价值,而非像一个工具那样被衡量。 然而医生最终甚至无法自保。她这样的人,颇有点生活中”圣母“的影子。依靠复古主义的对”人性“的呼唤,依靠空洞的圣母之心,并无法拯救深陷在现代性灾难中的我们。 —————————— 这个电影聪明的一点,在于它只抛出了这几个思想火花——也是西方人常见的对现代社会的反思与诘问——而根本没有试图去解答它。 导演可以”深刻“,电影却不需要”深刻“;在我看来,这才是一部好电影,发挥了感官刺激的基本功能。 最后逃脱出的那个自闭症天才,也许是最纯粹的人,因为社会障碍,而未能被社会所污染,最终也未被技术所同化(葬身魔方中),而被吞吐了出来。 但我并不相信这个结局有什么深刻的象征意义。这个安排,也许仅仅是为了拍续集的方便(这样没有人会知道魔方是怎么回事)…… 不得不说,相对最令我有共鸣的,是那个建筑师。他是一个彻底的虚无主义者,他对一切都是被动的。他痛恨人类的愚蠢,但并没有转向技术膜拜,他从建造这个魔方里,并没有得到任何的成就感和意义感;他没有求生的欲望,但也没有求死的欲望。他的主动性在短暂的被警察的恶所激起之后,那个英雄的影子,在完成任务后,也立刻消匿。所以在生之门敞开之后他的犹疑,也似乎是顺理成章的结局。 相对而言,那个学生是最接近普通人的。她说:外面确实布满human stupidity,可是”我可以可以忍受这一点“。 被动反而会”被动“地害了别人。在巨大的工业文明面前,being cynical和坚持复古(无论是回归自然还是回归人性)都似乎是不可行的。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呢? 这是我目前的困惑;也因此是喜欢这个影片的一个理由。

     4 ) 世界上没有心慌方

    傻子出去了,因为他善良?
    我的看法是,傻子出去了,是为了证明这个事情的不存在。
    看过《机械师》和《神秘窗》,都是到最后20分钟才明白是怎么回事,惊异于自己身边还能有这样的人,或许人性真的是复杂的,是双面的。
    但看完《心慌方》,我却是在最后傻子出去的时候才明白,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就是“别把这当回事,这不过是一次人性的历险,你们要面对现实地生活。”
    傻子出去了,他会把这一切说出去么?说出去了,又有谁会信呢?
    他的价值只有在这立方体里才能得到证明,出去了,他就是一傻子,谁也不知道他是个数学天才。
    我在分析这部电影的时候,尽量把自己的立足点放得简单,或许用来看电影的不应该是眼睛和大脑,而是你最本质的人性~

     5 ) 在心慌方中心慌

    我其实很喜欢《心慌方》的,以科幻和悬疑为主题,讲在极限环境中的人性。
    其实讲在极限环境中的人性为主题的电影很多很多,所以说《心慌方》在思想性上如何,应该说表现平平。在我看来,甚至不如《大逃杀》来得深刻。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结局,只有那个白痴走出了心慌方,为什么?因为只有他的心中没有邪念,在每个人心中的方块,只有他找到了正解。当然,刻薄一点说,这也是陈词滥调了。
    真正能让人称道的,应该还是这个方块的创意。虽然以解谜为主线的冒险片并不少见,但这个精巧的方块,仍让人感觉耳目一新。
    当然,这片子最可贵的,是将解谜和人性的结合,虽然解谜和拷问人性这两个主题都不少见,但是放到一起,就不多见了。如果没有两者的结合,有没有人觉得这个故事其实就是动作版的魔方大厦啊?呵呵!
    再说一个问题,就是这个方块的来历。我个人认为第一集的处理才是最佳方案。把方块硬性指派给任何具体的人或机构,都只能是把这个主题庸俗化。在其续作中,这种担心终于还是成为了现实。
    说一点我的小遗憾:由于是独立制片,可能在投资上相当有限,使得布景上缺乏质感,怎么看也像《恐龙特急克塞号》。

     6 ) 《The Cube》——“上帝的狞笑:吾之现世,彼之心慌方。”

    The Cube并不是一件杀器,也并不是一个失败的试验品。它代表着陌生的秩序,而逃离它的过程,则代表着艰苦的自我救赎。

    我并没有从这部片子中看出那么多人看出的所谓...极权社会形成之根源、或是人性残酷这些比较倾向于“个体”的行为造成的连锁反应。而倒是更倾向于观察影片中所体现的、个体行为的“主观有意识性”和“客观无意识性”之间的惊人契合。影片中曾有多处细节刻画了个体行为的不可控性(如女学生先将房间坐标的安全与否当做质数,而后遇险才发现其可能是质数的幂???最后也不知道到底是蒙对的还是真对了吧???还有当这组人历尽艰险和丧命之后最终回到最初房间也是其中一处)如我一贯所抱观点,类似蚂蚁无法理解其头顶的天空,人类个体主观的行为也并不能确定达致其想要的确定结果。即主观的命题A落实到个体的行动,并不能推出确定的结果B。人类只是通过其长久以来积累的经验和通过试错获得的工具来试图拟合宇宙运行的终极规则,而这种拟合只能是接近的,不可能百分百契合。既然人非全知,自然也无法全能,某一系数(我在这里引用数学只是因为无现成工具可表达终极规则)或某一初值的不同运行起来将天差地别。既然由A及B无法成为重言式,人类的力量就始终要屈服于终极规则。

    被困立方的囚徒共有六个人。这六个人的形象设计,在我看来就很符合这个世界上人的六种层次,即从普通人/纯粹的普通人(警察)、良善之人/从未与世界为敌的普通人(女学生)、浑噩之人/已被世界击败的普通人(建筑师)、激进之人/仍未被世界击败的普通人(医生)、自以为超脱之人/伪非普通人(越狱专家)、天才/真正的非普通人(傻子)。
    警察似乎拥有许多优秀特质:强壮有力(物种生存能力)、热爱家庭(群居性)、有完整的欲望形态(高级心理活动)。从影片一开始其绝逼是以一个正面的角色出现并引领故事的(猥琐的我一度以为其是大英雄有木有)。但其也拥有人类所有的弱点:某些情况下意志力孱弱、忿恨绝望、自私(这是优点还是弱点??),总之,他拥有一个普通的人类个体的基本特质,他代表了组成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元件,普通人,纯纯粹粹的普通人。
    他们拥有平常的智力,拿着平均的薪水,做着平常的工作。他们会高兴,会失落,会爱别人,也会恨别人;他们有时很努力,有时却很颓唐;有时很善良,有时也很邪恶。套用小沈阳的一句话来说:“别人吃不上饭,我们吃肉的时候不咂嘴,也是一种善良”来形容他们,最适合。他们是这个世界上为数最为众多的群体,充满着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构建并组成其这个世界每日的运转,永不停歇。
    所以当影片一开始时,警察以一个超正面的形象出现,然而随着进程的发展,他开始一点一点的变化:抱怨、殴打建筑师、提议杀掉傻瓜、在救助医生时故意放手杀掉她,最后与建筑师和女学生同归于尽——这些行为其实并不能以“善恶”来论断的。面对死亡,普通人的求生欲望占了上风。我们应该感到欣慰才是,正是这种强烈的求生欲,才让我们这个物种扛过了地球世世代代的变迁和物种之间残酷的竞争,最终成为了地球的主宰者。

    此团队里的六个人,除了天才之外的五个都是彻彻底底的普通人,但他们对世界的看法有差异。比起警察女学生就是一个良善的、与世无争的普通人。作为一个学生,她有着自己小小的生活,上学下学,数学与理工。厚厚的眼镜掩盖着她的欲望,她利用上天赐予人类最珍贵的礼物——智力来麻痹着自己,正因如此,她的欲望也被掩盖了(或者说减弱了?)。人类的欲望是客观存在的,这是灵长类动物高级心理活动客观决定的,而人与人之间不同的,即是消弭或缓解欲望的方式。很显然,女学生开发了她宝贵的智力,并用这填满了灵魂。正因如此,她对世界(或说是心慌方?)的反抗程度基本为0。因为少有不满,所以少有反抗,这是她的幸运?又或是她的悲哀?
    她可能是你同专业年年拿奖学金的三好学生?又或是工作岗位上常常显露灵气的纯真姑娘?还是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弥补欲望的方式。所以他们很满足,很不会对世界抱怨。他们爱这个世界,爱自己的生活。正如同女学生最后一句说的:“我觉得这世界我还可以撑撑。”

    建筑师是浑噩之人,这一点想必不会有什么疑问。他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普通人,但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厌倦了这个世界。天知道他有没有曾经反抗过?或是失败了?或是根本就没有胆量开始?and Who care?他每天得过且过,厌倦了世界的无聊;工作只是为了混饭,甚至连接项目的时候对方的来路目的一概都不问,只要给钱就可以了。色情刊物、酒精、脂肪、这就是他?他没有爱,也没有恨——的确,他什么都没有。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许懦弱在这个个体的组成上多加了那么一些,但是这就是天道,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你奈他何?身边常常有这样的人,没什么追求,也没什么大梦想,只是想得过且过,活的很轻松,很闲适,以一种消极的避世态度存活。甚至...我们常常在街头见到流浪汉,你从他们的表情里看不到什么痛苦,他们似乎也很享受,而你无法理解为什么在这种破落的条件下他仍旧能怡然自得——你我与他不是一类人。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这种人带有一种神秘的、避世的宗教气息,但又与宗教有本质上的不同。他们丝毫不具有任何精神层面的解脱意愿,而只是单纯的厌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女学生代表的类型要比建筑师更接近宗教的、精神层面的自我救赎,因为那属于一种弥补欲望缺口的过程。

    医生代表的则是充满积极反抗欲望的普通人。他们并没有物理上超越常人的能力——但,他们的的确确的想改变世界。正因如此,他们的生命是与痛苦交织在一起的。从医生的说话中可以看得很明显:“这是政府做的吗?财团?都一样!”“为什么我们会被抓进来?我们做错了什么?”听,她的痛苦在咆哮,而人类所有的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你身边会不会有这样的人?他们经常抱怨,抱怨飞机上的餐点难吃,抱怨学校出了脑残政策,抱怨家长无能,抱怨世事不公——每个人都会抱怨,但这些人频率更多。他们想要改变世界,他们多数充满着雄心壮志,他们对现实不满,想要动手真真切切的改变这个世界,让它看起来更合自己的心意,更合自己心中“尽善尽美”的标准。他们或许年轻气盛,尚未碰壁;也许意志坚强,数次碰壁而心犹未改——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而这,就成了他们痛苦与愤怒的根源。

    专家很奇怪,他拥有丰富的经验、高超的技巧、临危不惧的胆色、稳准精狠的意志力。但他却是第一个挂掉的?为什么?这不是很奇怪吗?
    用咱们迷信的话来讲,这就是“没有那种命”,却偏偏想要逆天改命。他以为自己已经不是一个常人,但现实很残酷,他偏偏还是。我想起了仙剑奇侠传三里的蜀山五长老。无论武功仙术还是飞升的客观条件,自清微以降这五人是个个精通个个有力啊。可是偏偏人算不如天算,即使是活到一百四十岁,这五人还是败在了自己当年逼出体内的邪剑仙手下。偏偏倒是二十七八岁的长卿轻轻松松的吃掉紫萱的内丹白日飞升。还有那南宫煌的师父,此五人的师弟,明明就是一个看守圣器的长老,偏偏用这五灵轮成了地仙;而那殊明,机关算尽太聪明,最终倒误了卿卿性命,落的发配看守锁妖塔的命运。
    是他们不够努力吗?只是他们不够幸运而已。“没有那种命”。普通人终究就是普通人,虽说这很悲观,很消极,但是这是事实,很残酷的事实。不然诸葛孔明也不会在火漫满山的上方谷,望着天空飘落的大雨,大声叹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没有人会质疑逃狱专家的能力,但他偏偏就是第一个挂掉的。这就是随机过程里小小的一点尘埃。而尘埃,不会因为自己会思考就不再是尘埃。

    Kasha吗?他似乎连话都说不清楚,这无所谓;他似乎长相奇怪?这无所谓;他似乎痴呆不通人事?这根本就无所谓——他不是普通人,他是六个人中唯一不是普通人的“人”(我能不能叫他是人?)试问,一个不是普通人的人,为何要会说普通人的话呢?为何要长得像是一个普通人呢?为何要通普通人之事?晓普通人之理呢?他不需要。
    他拥有超出常人的智力。女学生也有智力,可以想到笛卡尔坐标,可以想到三维空间,可以计算立方体之间的运动轨迹。但这不一样,她无法计算天文数字,傻瓜可以;她无法完成分解因子这样超越人力的任务,傻瓜可以。到底谁是傻瓜呢?我不知道。他根本就不是“人”,他的存在是为了和斯宾诺莎之神做近距离的交流吗?这个我们常人居住的世界,真的适合他吗?如果他无法成为常人,那么心慌方对他来说,是不是才是更真实存在的“世界”?
    我不知道,我也只是猜测而已,因为我也只是个普通人。

    我们说遍了团队里所有的人和其社会角色。正是他们一砖一瓦的填满了这个巨大星球的所有缝隙。在结尾,女学生(代表人类智力和美德)和建筑师(被重新点燃的、成为普通人的厌世者)加上傻瓜(非常人、宇宙秩序的代表者)联合破解了心慌方。但我们应该注意到,没有傻瓜的帮忙,这群常人是无法触及心慌方的出口的,而最后警察(被压垮的普通人)又杀掉了女学生和建筑师,建筑师也最后一击杀掉了警察。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隐喻:这代表着人类个体之间行为的矛盾性,即又回到了本文开端的论点:个体的行为无法引领到确定的后果,而所有个体的行为又无法表现成整体的行为。这就像科学家曾经做过的测算,人类的肌肉纤维若能同时向相同方向运动,所能爆发出的力量将百倍于现在。到那时,弹跳可以百米,奔跑可以如风,举重将会若轻...但测算只能是测算,出离纸面之后,一切将不复存在。
    即使所有人都想逃,但最后仍旧没有“人”逃出去。在宇宙的终极规则看来的人类,就如同我们看仓皇的蚂蚁般渺小而无能。个体是没有用处的,而整体的行为又是无力的。天道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是人类的悲哀?又或是人类的福气?对常人来说,不能全知全能其实也是一件好事,因为若是如此,我们便不会活在对未来的恐惧和痛苦之中不能自拔。
    我不觉得我是个不可知论者,因为我仍认为,面对“终极规则”,人类最好的方式仍是尽足人事。我只是想证明给一些自认可以“逆天改命”“人定胜天”的人们看,拟合终极规则的最好方式,不是与规则为敌,而是与规则为伍——虽然,我们也无法得知,怎样算是真的与它为伍。但,这就是人类的宿命,不是吗?
    对于不慎走进The cube的普通人来说,他们只会有绝望和无助。因为对他们来说,The Cube是个不熟悉的世界。所有过去的秩序、规则、试错之后的公理定理——所有的所有,在这里全部失效。他们只能任凭着自己的绝望和恐惧肆虐,激发出最原始的兽性,显露出自己所有的无知,最终任凭自己把自己压垮。而走出立方体的Kasha,倒是会更加无助与绝望——他不了解外面的世界,世界上的一切对他来说成了未知的。他不会说,不会做,不知道该怎么办,除了天才的通灵能力,他一无所有。那道光,是太阳吗?
    对他来说,那个世界,才是真正的心慌方。

    吾之现世,彼之心慌方。

    若真正的看透了这部片子,观众就会从梦中醒来,并且好好审视一下自己所处的世界:我熟悉现在生活的环境吗?对于我来说,这个世界究竟是在心慌方里,还是在心慌方外?而我是在有条理的试图逃离呢?还是在绝望的兜着圈子?
    神啊,我并不愿意承认这样一个绝望的现实:其实没有人取胜,没有人逃脱,没有人真正成功的自我救赎。所有的努力全告徒劳,所有的“人”,无论是普通人还是非普通人、属于哪一个世界,最终都仍旧被困在自己的心慌方,惶惶不可终日的兜着圈子,无法脱身。
    在提笔写下这句话的一刻,我仿佛听见了上帝的狞笑。

     短评

    个人觉得这部片真正恐怖的两处,一是建筑师对魔方来历的解释----------对罪恶的集体无意识;二是警察的变化----------中央集权带来的权力异化

    6分钟前
    • Brett
    • 推荐

    巨大的世界浓缩在不见天日的魔方里。沿路逃亡,沿路人性丑态毕现。并无魔鬼操控,每个人都在盲目而自私地各司魔鬼之职。

    10分钟前
    • JulyChan
    • 力荐

    狗屁政治隐喻。如果没有中段建筑师那番突兀的表白和忏悔,这电影也就是一构思独特的恐怖片,哪里来什么极权社会和人性剖析?我对某些人“此处不留白,自有留白处”的再创作能力深感诧异。

    14分钟前
    • godannar
    • 还行

    终点即是起点。

    17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电锯系列的前身,魔方大厦的前身……咩。。。蛮好看的,但是演技不敢恭维。另外质数那个也太傻了,全中国初中生都能一眼看出来,米国人民不学数学的么。。。。

    21分钟前
    • 掀桌超人|2U4U
    • 推荐

    还以为是科幻什么的,结果去拍人性了……

    22分钟前
    • fefe
    • 还行

    saw类似的密室机关组团游

    27分钟前
    • boks
    • 推荐

    搁在那年头也许不错吧,创意上算是启发了后来的【电锯惊魂】,但在剧情的花样和玩法上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期待狮门的翻拍,不知道会不会在逃生过程中制造一些更加血腥的机关和更加出人意料的剧情反转。★★★

    3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多年后又看了一遍,这部与其说是科幻,更多是讲人性。警察:秩序的代言、专制、裁决人、国家机器。医生:满腹牢骚的愤青、无政府主义者、绿色和平组织成员、母性。建筑师:洞察者、消极抵抗世界的知识分子、人类的良知。数学系学生:科学、逻辑、理性、需人保护的弱者。孤独症患者:超自然力量(?)、空

    33分钟前
    • 砚小朵™
    • 力荐

    本片的主题是:折腾个毛啊。

    36分钟前
    • The 星星
    • 推荐

    那个数学好像没有那么难的样子啊~~就比如说那个质数的,2或者5结尾的那姑娘还得看半天~~唉~~那次听人说在长城碰到老外买包,100块钱一个他们买了3个,就这数算个总数也得用计算器摁一下~~囧~~

    41分钟前
    • 兽布鸟
    • 还行

    一部隐喻性极强的电影。空间、人性、政治、环境~~

    43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The Big Brother is NOT watching you”,“整体无意义”,“外面有什么”,是社会哲学表达让这部片子变得独特。观感上真是魅力缺缺,那傻兮兮的温吞氛围和贫乏的镜头语言,演员还相当僵硬。在极端单一的场景中,这些缺点不知被放大了多少倍。数理上略有硬伤,无视惯性啦在尾数2、5时踌躇于质数之类

    47分钟前
    • 岚行
    • 还行

    我是真心喜欢密室逃生戏,可能是受到了小时候玩RPG游戏走迷宫的影响,当然如果我被关在这么一个密室里是肯定出不来的,因为我数学奇差T^T

    49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SAW之鼻祖,创意令人叹为观止。

    51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虽说不应该太关注演技,可是警察叔叔每次跟人说话都必须鼓着眼睛贴着人吗。太让出戏了。电锯惊魂的游戏规则应该在这里借鉴了不少,最无奈也是最恐怖的是,这玩意儿真没人控制么……

    54分钟前
    • 软蛋黄
    • 还行

    惊险的魔方体验,强大的社会隐喻

    59分钟前
    • 无心
    • 推荐

    获救的都是最无辜的,其实我不喜欢这部片子——故弄玄虚,魔方玩多了咩?

    60分钟前
    • 文泽尔
    • 还行

    看了后悔的片子。结局虽然意外,却是无望。而且也不怎么惊悚,算平庸的恶。或者这情境终究显现不了真实

    1小时前
    • 暖鱼
    • 较差

    恶劣的环境总是人性的试炼场,你能否紧握心中仅存的善良呢?

    1小时前
    • 朋克布莱克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