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火山挚恋

    火山挚恋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加拿大2022

    主演:米兰达·裘丽,卡提亚·克拉夫特,莫里斯·克拉夫特 

    导演:萨拉·多萨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火山挚恋 剧照 NO.1火山挚恋 剧照 NO.2火山挚恋 剧照 NO.3火山挚恋 剧照 NO.4火山挚恋 剧照 NO.5火山挚恋 剧照 NO.6火山挚恋 剧照 NO.16火山挚恋 剧照 NO.17火山挚恋 剧照 NO.18火山挚恋 剧照 NO.19火山挚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Katia和Maurice Krafft除了彼此相爱之外,还深深迷恋着火山。二十年来,这对热爱冒险的法国夫妇纵情于与自然之间惊险、刺激的“三角恋”。两人追随全球的火山喷发和余波,用惊艳的摄影和震撼人心的影像记录他们的发现,并通过媒体和巡回演讲与好奇的观众们分享自身经历。最终,Katia和Maurice于1991年日本云仙 (Unzen) 的一次火山爆发中丧命,但他们给世人留下了关于自然的丰富知识和遗产。  这部隽意满满、充满视觉震撼的作品荣获2022圣丹斯电影节美国纪录片竞赛单元最佳剪辑奖,同时亦被选为2022瑞士真实影展开幕片。

     长篇影评

     1 ) 远离人类才能爱上人类的两个人,一起走向了火山?

    「如同火山爆发的红色岩浆一样,两个主角的爱 甚至超过了炙热。」

    远离人类才能爱上人类的两个人,一起走向了火山🌋

    在靠近年末的时间点,看了这样一部很棒的纪录片,余味儿很足……

    全片很少提爱,平淡如水的展示了两位很伟大(全球只有300多位)的火山科研工作者的“日常”,片中大量的画面都是两位主角生前自己留下的记录📷(有火山的,也有工作中的他们)

    在我看来,两个人都是足够“奇怪”,也足够固执,才能如此坚定,他们两这样的感情,难免不让我想到#侣行[话题]# 的#张昕宇梁红[话题]# ,可以像战友一样的在一起,还真不是我等凡夫俗子可企及的吧。

    「简单而纯粹的力量,这样看来,真的太强大了。」

    整个纪录片看下来1️⃣剪辑很喜欢,有俏皮动画效果,轻松不沉闷。2️⃣也有他们由内而外散发的“佛系”态度,我称之为通透,可能也被大家认为偏执。3️⃣还有他们本身的可爱,女主角卡提亚个子小小的,戴着眼镜也掩盖不了眼神的古灵精怪,在火山面前又显得力量无穷大。

    再把片中的台词,也是他们价值观的体现,分享一下吧-✍🏻️(因为投影的,所以截图照片不高清🙈)

    💫“只有老人和书呆子会把东西分类,逼整个世代套用他们的模型。”

    💫“我想过着精彩而短暂的一生,胜过漫长却无趣的一生。”

    💫“这个世界并不好。我们不再看到充满平庸之人的世界,我宁愿待在火山口,自顾自地沉思。”

    💫“我看过许多美丽的事物,我经历过的事,让我觉得自己活了一百多年。”

    💫“我难以理解人类,虽说我自己也是人。我不是一直在躲避人类,但我相信住在火山,远离人类,才能爱上人类。”

    以上。今年最佳纪录片🫡

     2 ) 理解是爱的同义词

    他们身处奇异瑰丽的异世界,寂静而又躁动,一切的存在仅与他们和火山相关联。“我在深渊的边缘沉思”——银色的服装、火红的背景、沉黑的地表,这是一场与火山共舞的流浪记。自由且浪漫、惊奇且无畏。 “只有远离人类,才会爱上人类”。住在宇宙原始的边缘,俯瞰生灵才知人类之渺小。即使科学研究拥有着绝对的理性,但在美丽但无情的杀手——火山面前,依旧保持着怜悯与同理心。因此他们选择保护令人失望的人类,这是崇高且伟大的科学精神。 “理解是爱的同义词”。在浩瀚的世界里遇见彼此同在火山里流浪的灵魂,貌似有种冥冥中的必然性。始终保持同一步调,使得两个远离尘世的灵魂在异世界从不孤独。能遇到这样理性又浪漫的爱情何其幸运。

     3 ) 爱和影像因毁灭而重生

    因为对埃特纳火山的共同喜爱,Maurice和Katia走到一起,花费二十多年研究地球上每一座火山,从尼拉贡戈火山到圣海伦火山,从扎伊尔到哥伦比亚到夏威夷、印度尼西亚。1991年,在日本的云仙岳火山爆发中,他们与其他41人一起,被夺走了性命。

    这对火山学夫妇,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家,他们喜欢实地考察和记录,而不是远远的看着数据说话。他们形成自己的两种火山系统:红火山和灰火山。红火山是指有红色岩浆流过山谷的火山,因为岩浆的走势可以预判,相对温和。Maurice声称这种火山并不危险,“甚至没有在比利时马路上行走危险”。灰火山则是另一个极端,火山碎屑就像高温粉尘的飓风,有毒的硫磺团云、温度极高的火山灰成团涌起,无法预判走势且危险至极。红和灰,生和死。夺走他们生命的日本云仙岳,就是灰火山。

    Sara Dosa把他们的故事讲得像童话,很有活力。

    这种活力,一方面来自纪录片本身的艺术拼贴形式——《火山挚恋》融合了传统手绘和定格动画,丰富的故事和素材来源,还有多位讲述者—Krafft夫妇的访谈,Miranda July的旁白,精挑细选的60年代70年代的法国歌曲(Dalida的“Je Me Sens Vivre”好迷人),还有为了让观众更身临其境,特地搜罗火山声音素材库,与无声的原素材配对出的火山声响——素材富裕到剪辑师甚至用上很多分屏,圆形模版等视觉效果。

    定格动画的设计,让整部片都活泼了。讲述他们是怎么相遇订终身时,因为没有真实影像和传说来源支撑,就用咖啡杯来表演:开始是分屏的两杯咖啡,在谈话中杯子渐空,并最终垒起来成为一个画面,有种童话故事的感觉。

    还有,Krafft夫妇都是在法国阿尔萨斯地区成长的,两个村庄相距只有12英里。定格动画就画出他们两家脚下,地表下构造板块的移动,好像是地壳下的力量,冥冥把他们两人推到了一起,是命中注定的巧妙。

    真实和虚构结合,过往和现在碰撞,让这个故事在美学上和认知意义上都更加清晰。

    这股活力,也来自Krafft夫妇采访中流露的真实性情——Maurice在家里自制的小火山,他们俩被烫破洞的裤子特写,在滚烫的熔岩上烤鸡蛋,Maurice往Katia银色头盔上砸石头的片段,都让影院观众笑出声——像身边朋友一样搞怪,亲切立体。

    在1968年的一次探险中,我们看到Katia穿着一套银色的保护服,走在岩浆边上,Katia瘦小脆弱的银色身影,对抗着后面橘红岩浆喷发涌动的夸张背景,很显眼。这种美的感知里,有恐惧、震撼和敬畏;也让人想到弗雷德·威尔科克斯《禁忌星球》里的机器人,超现实的科幻镜头。但这个套装给了他们更接近火山的可能——他们是那么渴望可以离得更近一点。

    Maurice说:这是一个关于我,Katia和火山的三角恋。Katia说:一旦看到过火山爆发,你就没法再离开,它是那么宏大而充满力量。他们1970年结婚的时候,蜜月就是在斯特龙博利火山岛上度过的。他们决定不要小孩,因为要专注在他们的火山学研究。某种意义上,火山学研究就是他们的“小孩”。当为了生计,不得不离开火山回城市奔走,他们就会对火山日思夜想,以至于Maurice要在家里做个人工喷发的小火山替代品。

    在他们镜头下,“每一座火山都是独特的”,景观和脾性各有千秋。

    这对夫妇的性情也一样,有着迷人的独特和互补。“她是娇小的,苗条的,几乎像小鸟一样。他是壮实的,轻微笨重的,接近海豹。”一个化学家一个地理学家。Maurice天马行空,想在酸湖上泛舟,想在岩浆上泛舟,喜欢动态的影像。Katia专注研究火山相关的细微事物,相对谨慎会考虑风险,她喜欢拍摄静态影像。Maurice得留在城市里宣传他们的作品,Katia就自行去观测火山。他们自成一套个性。

    但对火山的爱是共同的。Maurice要上酸湖时,Katia是拒绝的,边生气边还是给了他标本罐。1991年云仙岳灾难发生前,Katia想提前离开去菲律宾,因为那里的皮纳图博火山即将喷发 ,但Maurice坚持要留下,她就陪他一起。他们都知道危险,他们也都被危险所吸引。就像Miranda July的旁白:“Alone, they could only dream of volcanoes. Together, they can reach them.”

    他们触碰火山的方式,是影像。一开始,他们认为影像方便重复查阅,可以延长他们与火山接触的时间,因为“眼前的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Katia)。影像让他们可以更客观更专注地研究。电影、照片,甚至访谈录像,成为他们离火山更近的工具。慢慢地,拍摄并传播这些火山的影像,是想让更多人了解火山,将外星球一样的奇观,传达给观众,这时候还是艺术上的,自然之美的传播。

    直到1985年内华达德尔鲁伊斯火山爆发,导致2.5万人死亡,看到镜头里的小孩满脸都是灰, Katia在采访中说:“我们羞于承认自己是火山学家。” 那一次Maurice没有跟她一起去,他正在奔走宣讲火山的创造性潜能,但Katia深刻意识到火山的毁灭性,以及政府决策者对火山毁灭性不够重视带来的危害。

    这段采访后面,Dosa剪进去了一些圣海伦火山爆发后的航拍镜头,里面的植物变形且被火山灰覆盖。据说就在Krafft夫妇去世前,他们刚完成了一部给决策者看的火山灾害全解读影片,希望加深他们对火山的危害的认知。在这个层面上,现在这部《火山挚恋》和赫尔佐格《心火:写给火山夫妇的安魂曲》的广泛传播,也算完成了Katia的心愿。

    虽然两部片都是基于Krafft夫妇储存下来的影像素材剪辑,视角和基调却很不同。

    Werner Herzog的《心火:写给火山夫妇的安魂曲》是还原Krafft夫妇的视角,让观众从他们的镜头看出去,去体会他们的心态:两人由起初笨拙的游客式记录,到臣服于自然之美,大量记录火山本身的宏大奇观,再到转向人文关怀—拍摄被火山泥流冲坏的村庄,受灾群众的画像。从而感受他们这二十几年的转变,感受“人类的眼睛看不到地质的时间” ,“对于火山来说,我们的生命只在眨眼间”(Katia) 。

    Sara Dosa这部《火山挚恋》,则是站在第三人称视角看Krafft夫妇,以艺术拼贴的方式,串联起他们相互成就的后半生。她在讲述他们的故事,观察他们对原始、激烈且纯粹生活的热爱,以及这份爱如何改变他们,如何让我们思考自己与脚下土地的关系。

    故事自带童话/魔幻的意味。那些要炸出银幕的橘红岩浆,火山口边缘梦境般的末日景象,不确定何时会爆发的火山本身,如同Kraffts的故事,是游走在科学和神话、真实和神秘的边界的,是不确定的,我们无法通透了解他们的成长,光是Katia和Maurice相遇的场景,就被推测出三种可能。

    剪辑师Jocelyne Chaput认为这部电影是“复古未来”(retro futuristic),因为他们的过往,和未来一样充满了可能性。他们不再只借由一面镜子去观看历史,而希望有多面镜子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过往。这其实也暗示了,真相是无法被保证的,过往不可能全透明重现,就像我们不知道火山什么时候会爆发。影像更多是他们和火山之间的关系,而不仅仅是一种真实。Dosa的影像也一样,通过她的重新想象在塑造Krafft夫妇的故事。

    印象最深的两个画面:镜头直视火山口橘红色的岩浆时,火山就像地球跳动的心。地震仪是地球的心电图,预告着每一次跳动。火山制造了我们需要的大气,让我们脚下的泥土不断发生变化。它不断地创造和毁灭,保持平衡,满足地球生物的需求。定格动画里代表Katia和Maurice的两个纸影小人,身上也有闪着光的心,应和着爆发的火山,律动着耀眼的光芒。

    《火山挚恋》的开头和结尾都是在日本仙云岳,包含了Krafft夫妇在世的最后一抹影像,穿着红色的黄色的衣服,在他们曾以为是安全的地方拍摄着。现场找回来的手表,时间停留在1991年6月3日下午4:18,但他们留下的这些影像素材,已经拥有更长的生命,如同夏威夷火山群里,海水和岩浆的交汇碰撞,岩浆在毁灭里重生,不断形成一块块新的岩石,然后,再堆出新的海岛。

     4 ) 火山记得我爱你

    “我想过着精彩而短暂的一生胜过漫长却无趣的人生。”

    各大流媒体平台参与影视制作方兴未艾之时,National Geographic(国家地理频道)也开始进军这一领域,这两年讲述极限运动的《徒手攀岩》、回顾2018年泰国洞穴灾难事件的《泰国洞穴救援》,今年大热的《火山挚恋》,都在发挥纪实电影清新、真挚、细腻、贴心的优势,以强烈代入感直面人间生活,征服了很多电影节和挑剔的观众,口碑、票房、奖项都不错。在冬天深夜观看《火山挚恋》感受到了爱如岩浆的炽烈和浪漫,需要来一杯酒营造微醺的氛围,假装参与别人的人生。

    为故去多年的人物拍摄一部纪录片是困难的,接触不到当事人,找不到合适素材呈现彼时彼刻的面貌,以及人物在时间长河的波澜起伏。《火山挚恋》挑战了这个难题,为已长眠三十年的夫妇拍了一部浪漫、精彩的纪录片,得到了影迷们的喜欢。纪录片成立的前提是,剧中主人公、火山学家卡蒂亚、莫里斯夫妇,走遍全世界100多座火山,他们也随身带着摄影机、相机边走边拍,留下了很多影像资料,有时他们还轮换着当摄影师,进行自拍、互拍。

    虽然莫里斯说,他们不是导演,拍火山只是为科研和纪录,但他们执行力一流,有时比导演还强悍,在喷薄的火山口行走,在岩浆上煎鸡蛋,在彤红高温中安之若素,在天然的硫酸池上泛舟。 莫里斯还把这些影像资料剪成片子,贩卖给一些机构,获得一些资金后,继续去探险。两口子不太喜欢喧嚣熙攘的现代生活,却知道怎么样谋生,怎么样做学问,有一种在工作中“大隐”的气度。

    夫妇俩生前留下来的影像素材足够海量,既有生活侧写,又有工作场景,有直观情绪,也有客观纪录,因此《火山挚恋》导演萨拉·多萨和她身后团队,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观看素材,理清逻辑,进行遴选、整合,最后再进行有效剪辑。某种意义上,他们像一群进行来料加工的影像工作者。

    这种加工也不简单,要体现一定的作者性和导演旨趣更难。既要理清卡蒂亚、莫里斯两个人生平心路,又要复盘所有现存影像资料,让他们在主创团队心中重新活一遍。《火山挚恋》做到了,90多分钟的时长,观众看到了绚烂的火山奇观,两个火山学家的科研生活,也看到一对夫妇互相陪伴、支撑的真挚感情,他们志同道合,往来于世界各地的火山,沉迷其间不可自拔。

    查了一下,两个人都是热爱冒险与自由的白羊座,有着火山一样的个性,真是绝配。他们的勇气和热情能感染很多“平庸”的人,为了热爱随时准备涉险甚至献身,多么夺人心魄。两口子只活了40多岁,却翻越了地球表面数百座火山,留下了科幻片一样的火山影像,他们研究地球深处的“心脏”脉动,用科学启示后人,规避灾害。像莫里斯所言,感觉自己活了几百年。当然,这种精神密度一般人很难到达。

    卡蒂亚、莫里斯夫妇的经历带着传奇色彩,吸引了德国电影大师赫尔佐格,他们回归内心、追逐自然的生活方式,正是这些年大师所追求电影创作内核,他用两口子留下的素材,也在今年内拍出了一部名为《心火:写给火山夫妇的安魂曲》的纪录片,据说侧重点、视点和萨拉·多萨的《火山挚恋》不太一样,更有作者电影气质。我对大师这个片子充满了期待。

    1991年6月3日,卡蒂亚、莫里斯夫妇在长崎云仙岳火山喷发中,没有奔逃避险,反而打开摄影机,朝前去靠近事发点观察现场情状,最后在岩流中一同殒命。这不是悲剧,是他们的个人选择,他们早有这个觉悟。就像赫尔佐格《灰熊人》、吕克.贝松《碧海蓝天》,爱德华·兹威克《燃情岁月》、朱塞佩·托纳多雷《海上钢琴师》这些电影的结尾,理想主义者最终选择和理想一起遁世,拒绝妥协,以肉身抵抗平庸,某种意义上是心灵的回归,这种选择,值得敬仰。

    《火山挚恋》开头出现的意大利地中海岛屿上的斯特隆布利火山,是一座闻名遐迩的标志性火山,曾是罗西里尼导演、英格丽·褒曼主演的《火山边缘之恋》(1950)的主要外景地,南尼·莫莱蒂导演《亲爱的日记》(1994)也曾在这里取景,这两部都是个人喜欢的五星级电影。站在火山口的主人公们,似乎都传达一个心声:火山记得我爱你!

     5 ) 恋人和自然最完美

    当你和恋人之间经历了最初心动以后

    接下来是柴米油盐家长里短工作教育

    即使是一起创业的伙伴,也难免分歧心机

    怎么可能还有纯粹的爱情?

    男女主则不一样,他们之间只有火山

    火山是灵魂伴侣,是欲望的引信,是信仰和彼岸

    这样的爱情坚如磐石,生生不息,追逐自然又酷爱风险

    两人的基因估计都是咬合般配的

    最后葬身风暴更是浪漫至死

    化为山灰,纠缠直到永恒

     6 ) 这些事物就是我们逃脱的绳索

    每次看到像Katia & Maurice、星野道夫、Marc-Andre Leclerc(《登山家》)这些人的故事,都感到非常可惜而又非常羡慕,他们把激情投向大自然,那里有一种极致的诗意值得毕生追寻。即使这种努力常伴随着失去生命的危险,但人的生命相比之下其实多渺小啊。二战期间出生、后来目睹了越战的Katia对人类这个擅长毁灭的种族感到深深失望,这是她投身火山研究的契机之一。

    固然,火山也带来了毁灭;但这毁灭总伴随着创造——熔岩形成了新的地貌,新的生命也在火山灰中茁壮成长。更何况,二十世纪最为致命的火山灾害之一不可谓不是人祸:鲁伊斯火山的爆发原本已得到科学家的充分预报,但哥伦比亚政府因疏散居民成本过高而拒绝采取行动,最终导致超过两万三千人丧生。

    今年八月,冰岛雷克雅内斯半岛的火山喷发了,朋友圈有人在现场发了小视频。那天是弦子败诉的日子,刷着新闻沮丧的我看到那样的景象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振奋,人类在大自然的尺度前不值一提,却能从大自然的奇观中获得意想不到的安慰。谢谢大自然。

    Maurice曾说:「我偏爱热烈而短暂的人生,胜过漫长但无味的一生……我见过如此多美丽的事物,所经历过的事让我觉得自己已活了一百多年。」Marc的母亲在悼词中如此评价:「他比绝大多数人见识过多得多的世界,他经历过通常只存在于想象和史诗中的那种冒险。」星野道夫写道:「我来到横贯阿拉斯加北极圈的布鲁克斯山脉,走进了从未有人涉足的高峰与山谷。我坐皮筏游览冰川湾,听到了冰河的嘎吱作响。我与爱斯基摩人划着爱斯基摩皮筏,在北冰洋追逐过北太平洋露脊鲸。我为驯鹿的季节性迁徙而倾倒,年复一年追踪它们的足迹。我记录过熊一年四季的生活,仰望过不计其数的极光,与狼不期而遇,了解了各种人的生活……」

    一个月后我到冰岛时,Fagradalsfjall火山早已归于平静,但在冰川上屏息安静的两分钟,在漆黑的火山岩洞中关掉所有光源的三十秒,俗人如我也稍微、稍微地触摸到了那种生活的边缘。

     7 ) 爱抽象的人,因为无法爱上具体的人

    灰火山和红火山的区别如下: 1、颜色不同,红火山始于地球板块分离,熔岩呈红色。而灰火山始于板块碰撞,熔岩灰色。 2、危险度不同,红火山会形成溢流。但只要判断出河流走向,就可以避免受伤。而灰火山外形优美,往往是锥形,无固定流向,危险系数很大。 3、喷发物不同,红火山喷发出来的是火和烧红的岩石。而灰火山喷发出来的是岩石的灰。

     短评

    爱火山而远离人群,爱人群而葬身火山。世界灵魂说的就是这个吧。

    6分钟前
    • 列车正路过世界
    • 力荐

    大概率会是今年最爱的纪录片。当他们两人穿着银色防护服站在喷涌滚烫的火山岩浆前,你会被一种强烈的超现实主义冲击。然而你又时刻被画面提醒着,这是真实影像,于是随即就会觉得难以置信。这份难以置信来源于地球脉动在你面前爆发的震撼,同时也来源于在你不知道的地方,竟有人穷极一生追求着如此危险又浪漫的科研工作。他们结缘于对火山的共同热爱。火山的低鸣如同号角一般,引领他们在全世界各地朝圣。哪怕最后长眠于云仙火山,也是那样自然而然的事。就像他们自己说的那样,there is no other way.

    11分钟前
    • littledepp
    • 力荐

    我知道这是关于火山学家的纪录片,没想到他们已经死去,而且死得其所。而比他们之间感情更动人的,是他们对于火山的爱,对于科学的爱。电影分为红火山和灰火山两部分,前者也象征着他们纯粹的爱情,后者也暗示着他们担负着科学家压力。两人年轻时对人类权力失去信心,于是醉心于大自然的伟力,在危险边缘行走,为人类科学开拓前沿,晚年又不忍于火山过后人类的惨状,自己制作电影劝说政府重视灰火山的危害性。我想他俩最后时刻,一定没有恐惧也没有遗憾,毕竟他们早已准备好一切。影片全部取材于夫妻俩留下的影像,Maurice也是摄影天才。谢谢这些素材,让我看到熔岩溅起像西红柿一样,而一排排十几米高的树也会像牙签摊在泥浆上。非常推荐。

    12分钟前
    • 近朱者千慧
    • 力荐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与心心相通的挚爱共同感受生之微渺(大量壮阔背景前渺小人影的构图),体悟生之有涯而知无涯,将热烈的爱付以脚下滚滚的暗火,一种几乎是抛却万物的“吾往矣”悲壮——明知每一步都可能与死亡正面碰上,也要在宇宙的一瞬留下自己的印记。

    1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Me, Katia, and the volcanos, it’s a love story.” “We can’t imagine living any other way.” 危险浪漫远超人类所能企及的宏大之物,只有如此奇迹般的人生才能述说。他们夫妇和他们拍下的影像好Wes Anderson啊:巨大眼镜彩色小伞红帽子蓝衣服和突如其来的zoom out!Air配乐+Miranda July旁白❤️啊这令人含笑九泉的搭配!

    17分钟前
    • Lycidas
    • 力荐

    影片叙事结构不伦不类,火山和爱情都不打动人,靠着男女主说几句名言撑下来,最后高潮部分也没烘托起来。

    18分钟前
    • 海德女鹅
    • 推荐

    这哪里是纪录片,简直是一部壮丽浪漫的爱情片。两个人最后的归宿简直是壮烈的宿命,虽让人心痛,但也确实是两人能抵达的另一种极致。

    21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震撼至极,感动失语。与爱上猫猫狗狗不同,爱上火山注定是寂寞的,因为对方是太上无情的自然存在,它不会给人以任何回应或优待。两个用生命去追逐火山爆发的科学家,用硫磺和岩浆书写最浪漫的爱情。画面和主题都无比壮美,奥斯卡先押为敬!

    2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在火山口对视过岩浆,确实很难再安于平庸的人生。

    27分钟前
    • 叫我杰克
    • 力荐

    #12th BJIFF# 前获圣丹斯美国纪录片单元剪辑奖。应该2023会有个奥斯卡纪录片提名。这火山学家两口子实在太厉害了,不仅素材多而且都是极富“吸引力”的内容。导演搞档案的水平很不错。不过还是有点太顺着人物走,基本人物说什么导演就采信什么,阐释方向也都往浪漫爱情去了,这就有点顺拐了……不去深挖人物之间和人物与外部的张力,单靠“崇高”的影像,其实也在表意上有些重复累赘了。但大银幕体验肯定是一流的!

    31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SXSW# 迸裂的视觉 从未如此近距离地凝视空气的形态、土壤的尸块、地表的张力、水质的呼吸、岩浆的纹理 自然的律动中 所有活跃之物都是玩伴 是善于控制火候的厨师 也是噗嗤噗嗤吐着小火苗的小怪兽 与随机掷入的小动画一齐描画着返璞归真的视角 想必即便只身前往也不会觉得孤独罢 火山学家的行踪则总有一种飞蛾扑火的浪漫 这不仅仅是生理学/地质学意义上的 更体现在火山皲裂的肌肤与人类社会的裂隙媾和后 他们是如何用自己的智慧与肉身去努力地弥合这道鸿沟

    33分钟前
    • 法外之徒
    • 力荐

    A/85|两位科学家是天生的电影人,只能说导演足够幸运,完完全全靠着archives就能撑起一部片。太震撼太惊艳,尤其是在大荧幕,感觉脉搏心跳都随地球的一呼一吸跳动。以时间线为轴的故事结构中规中矩,两人的爱情故事在以往的访谈和散文化的narration中充分展现,但再多的言语也比不过影像中看向镜头的眼神,穿过蒸汽岩灰、岩浆冰雪、生命死亡在半空中相遇。我看完就在想如果我也找一个电影人做伴侣估计能把彼此折磨疯。#2022CPH:DOX#

    35分钟前
    • 杀手太凉
    • 力荐

    感谢莫里斯夫妇带来的极致浪漫的影像,令人看到忘我和痴傻。天才的摄影好像不需要技巧,只需出于直觉和爱,出于赤子情怀与强烈的好奇心。数百小时的档案和素材中,导演找到了最动人的那条线索。爱人和爱科学的真情随岩浆喷发而出,你我都需致敬这向死而生的、超凡的天真和勇气。

    38分钟前
    • 德小科
    • 推荐

    这两人的生命太灿烂自由了。但作为纪录片那些小清新的动画也是多余

    42分钟前
    • XU
    • 力荐

    分类是最傻的,每个个体都不尽相同

    47分钟前
    • Damaged Goods
    • 推荐

    今年北影节出师不利,不知道是资料馆的椅子太舒服,还是我最近太累了,这部一整个睡过去的大动作😂,醒来就看见说主角的骨灰存放在崇台寺巴拉巴拉……但今天是中元节,出来骑车回家的路上,看见路边很多烧纸的,那高耸的火苗,和漫天的灰烬,和火山梦幻联动了,有种我觉还没醒的感觉😂

    52分钟前
    • 骑单车的小q
    • 推荐

    一部关于尼采的超人之爱与相爱的故事。活火山,如此爆裂激越之物,影像却那么轻逸自由,像流淌的传说。故事从死亡之日开始,接入生的旅程,在这一路上去理解那终点的必然与美。画面从火山影像转向旅途中人的群像和细微之物的万象时颇为动人:没有多余的事物,一切都是必要的,都以自己的节律存在。「大地现在仍对伟大灵魂开放,对于孤独者和成双者来说,还有许多地方是空的,在这些地方周围,散溢着静谧之海的气息。」一个注定要被讲述的故事,也许往后许多年都会是最爱的纪录片之一。

    54分钟前
    • dand_ys
    • 力荐

    #CPH:DOX 国家地理出品,果然精品。本片证明了纪录片剧本的重要性(竟然有四个编剧,其中一人兼导演,一人兼制片,二人兼剪辑师)。片名双关,同时又表明影片自然科教与人物传记的双重性。二人是伟大的稀有的科学家(彼时:世界上有350名火山学家,其中50名研究grey volcano),但导演没有渲染“伟大”,故事讲得朴实轻松,不时展现一下Maurice的幽默,二人感情与学科发展并行,还将二人性格与两种火山(red、grey)类比,至少在结局到来之前,这是一个不错的有点小情趣的比较。就像我们对大白鲨的误解,我们对火山也有恐惧,影片有意识开始就将其破除并一点点展现这一自然尤物。随着了解增加,他(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片中虽然没有出现其他科学家,但并没有忽视他们,在后期讲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所有人冒着生命危险付出的努力。

    59分钟前
    • Q影誌
    • 推荐

    一开始研究火山是想躲避人类,而在火山爆发吞没朋友和无辜的平民时,他们开始研究最为危险的灰火山,制作影片,引起政府和人们的关注,这就是我想象中科学家应该具有的伟大品质。另,片中说不喜欢把火山进行分类,每个火山都具有自己的性格,火山和人何其相像啊,最讨厌那种infp之类的把人分类的方法,连把人分为善良、温柔、开朗这种我也不喜欢,把人分类得到的是标签,而真正的人在这种分类中却丧失了。正所谓,爱具体的人,而不是爱抽象的人。

    1小时前
    • 张慎为
    • 力荐

    之所以研究火山,是因为对人性失望。人性的确没什么意思,天地大有可为。

    1小时前
    • 渡边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