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阴阳相成

    阴阳相成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美国2012

    主演:基努·里维斯,大卫·芬奇,马丁·斯科塞斯,詹姆斯·卡梅隆,史蒂文·索德伯格,丹尼·博伊尔,克里斯托弗·诺兰,拉娜·沃卓斯基,拉斯·冯·提尔,大卫·林奇,乔治·卢卡斯,罗伯特·罗德里格兹,迈克尔·查普曼,杰西·布拉德福特,瑞德·穆拉诺,格蕾塔·葛韦格,理查德·林克莱特,沃利·菲斯特,莉娜·邓纳姆,安东尼·多德·曼妥,维托里奥·斯托拉罗,维尔莫什·日格蒙德 

    导演:克里斯托弗·肯尼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阴阳相成 剧照 NO.1阴阳相成 剧照 NO.2阴阳相成 剧照 NO.3阴阳相成 剧照 NO.4阴阳相成 剧照 NO.5阴阳相成 剧照 NO.6阴阳相成 剧照 NO.16阴阳相成 剧照 NO.17阴阳相成 剧照 NO.18阴阳相成 剧照 NO.19阴阳相成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经过上百年的发展,胶片技术从蛮荒走到成熟,电影人采用化学摄影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和视觉奇迹。而当时间逐渐走向21世纪时,化学摄影法趋近临界点,几无上升空间,且越来越无法应对电影工业对新技术和全新拍摄手法、理念的诉求。与此同时,数字摄影方兴未艾,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进入传统技术固若金汤的电影领域。从Dogma 95对手提DV的使用,到乔治•卢卡斯大胆的HD摄影之应用,伴随着“顽固派”和“革新派”的政治和讨论,数字摄影蚕食着传统胶片的领土,逐渐成为当今电影工业的主流。在这一过程中,配光、摄影、剪辑等工作也相继受到冲击和影响。  这是一场全新的革命,是对充满各种可能性的未来满怀信心的展望……

     长篇影评

     1 ) 好的故事会不朽

    很不错的纪录片,看完居然有一点点心酸和感动。看着一代一代人为了更好的讲故事,在不懈的努力着。不过不管digital如何的发展,我还是更喜欢胶片的质感和包容性。数字化的东西为社会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可能性,但是也让一切变得浮躁和片面。而且数字化之后,也再也想受不到复刻之后的微妙感动。说我old school也好,conservative也罢,我十分同意那句“我们的下一代会因此遭殃,因为再没有品味可言了”。

     2 ) 要不要上


    “上”是一个既可以表达积极,又可以表达猥琐的词。曾经看过一个很妙的方法,当你无法清楚的表达某一事物的时候,越简单则越能表达丰富的内容。被用的连词自己都觉得恶心的“创新”、“革新”、“发展”,在我看来一个“上”字即可。


    多年前从杂货铺买两毛钱冰棍就已经是极其幸福的经历,而现在超市琳琅满目的选择也无法带来满足感;
    多年前能凑齐沾满灰尘的小当家水浒卡是多么遥不可及的愿望,而现在通过网络几次点击之后花出一个心疼的数目之后也无法带来满足感;
    多年前花四块钱从地摊的单碟盗版VCD中找武打电影的收藏可以花掉一整个下午,而现在将电影天堂与simpleCD的下载塞满1TB硬盘也无法带来成就感;
    多年前看着刚冲洗出来的胶卷照片指指点点还说“如果当时这么拍就好了”的时代已经消失,而现在随手的1299的手机就可以带来800W像素的成像的却懒得再拍下眼前的美好;

    从电影讲起
    刚刚看完纪录片《Side by Side》,身兼编剧跟导演的Christopher Kenneally从1998年起就在纽约做后期电影监督,亲历了电影界许多技术变更,在电影中导演邀请了电影界诸位神导,针对电影界正在经历的一场变革进行了探讨。
    从一百多年前开始,胶卷作为最为最好的拍摄载体就被电影人使用,利用胶卷神奇的曝光,创造了无数的经典,带动并见证着整个时代的发展。进入二十世纪,数码成像逐渐走入生活,开始有电影人把数码摄影机带入电影的制作,但由于像素、对比度等能实现的效果远不及胶片,很多人把Video与Film根据拍摄介质做了严格的区分。直到近几年高清数码摄影、相应的电脑特效升级、软硬件的更新换代、数码摄影可调整性的提高(剪辑、调色、传输)、数码文件的易于保存,都逐渐使数码拍摄逐渐成为主流,甚至呈现了取代胶卷拍摄的态势。
    回想最近的柯达申请破产保护的新闻,不就说明照片的胶卷时代已经结束了,那电影呢?

    我们在“上”
    回想“.mp3”的数码格式取代卡带上的磁条,网络的分享代替纸媒的传播,数码相机代替胶片相机,一定程度上预言着电影的数字化对胶卷取代。
    换一个角度,我们看到事物在发展中,总会出现一种完美的状态,就如同刚毕业的我们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的一样完美,电影与胶卷的结合本来就是一种完美,但如同指望找到工作就能一直幸福下去一下一样,指望通过胶卷一直承载电影的制作需求,是一个很幼稚的期望。
    作为人,我们可以很骄傲的说,我们区别于动物的地方是我们不断追求更完美更好的东西,这就是我们的天性,也是我们存在的意义。

    我们也“下”
    我是一个怀旧的人,但是不是一个不“上”的人。
    说来矛盾,只是因为在我看来只有足够现代才更能感受到历史的韵味,只有更好掌握时下的人,才能更好的体会出怀旧美好。发展的浪潮中,传统一定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有些是个人兴趣爱好,有些是功能上的特殊需求。
    记得在考研政治题目中,我们经常用一句话在总结近代中国的经验教训,就是这句“落后就要挨打”。作为口号,往往存在激进的成分,但是我们处在变革的当代,要不要紧跟上这些变化,每个人潜移默化中已经做出了选择。拍出《记忆碎片》、《盗梦空间》、《蝙蝠侠》的克里斯托弗诺兰是胶片的忠实者,几度拒绝将数字摄影与3D技术引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但是从其大力支持IMAX(普通电影感受的升级版)可以看出,他本人也选择了“上”。
    这让我想到作为城市规划成果表现方式,繁杂的线条与明暗构成的手绘图面曾经作为方案表现的最为极致的方式,在我大学本科前两年也进行了大量的训练和学习。到了大三,我偷偷通过一些被一些教师称为“偷懒”的电脑软件的协助,发现手绘灵活性大大增加,可以很轻松的完成方案表现中一些复杂的透视效果、繁杂的版面排版,最终将其与手绘的质感等做了很好的结合。这些二者结合经历,对我后来以电脑表现为主的阶段,仍然愿意以手绘效果反过来辅助电脑表现起到了帮助,很多人说我的电脑绘图看到一种手绘的即兴与灵活。

    “上”不可耻
    当然也有不少人担心,这种不断的技术发展与普及,对专业人才的地位出现撼动的前兆。我们可以通过大洋那边Youtube的崛起、我国的微电影迅速串红看到,很多多年前无法接触的东西被大家拿在手里品玩,这大大增加了普通人有限时间内对不同领域涉及,丰富生活经验的可能。但这并没有撼动某些既有艺术形式的地位,反而促进了其他的发展。
    当电视出现的时候,有人断言电影院已死。虽然当时电视的确分流不少常去电影院的观众,但是电影在逐渐发展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品质,环绕音效、超大画面这些电视无法做到的被电影院做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可以说是电视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电影院的进化。
    作为美国黑帮片的大神级导演马丁西克塞斯说“全民都在解读电影。他们通过镜头和画面解读事实或者自以为的事实,不过有些孩子还挺擅长这个的”,透过这份淡然可以看出,其实真正聪明人是不会通过阻止主流的发展来捍卫自己的地位,而是通过主动尝试与发展,其新作《雨果》就从专业角度使用了3D技术,被称为“老马用3D给电影的一封情书”。
    同样被大家熟知的李安也是不断在发展的主流中,利用扎实的叙述、唯美的画面、前卫的技术,一次次的将自己东西方哲学的融合玩的出神入化。
    在《Side by Side》中被访问者,另一位大神级大神级导演大卫林奇,讲了这样一个道理,每个人手里都有纸和笔,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成了作家。
    “海纳百川”不是制约发展的因素。

    品位而“上”
    当然过度的开放也给一些低俗与动机不纯行为的出现,被中国电影毒害够深的中国电影观众,很多人都发过相同的誓“再也不进电影院看国产电影”。
    在动不动就把民主意识抬出来分析一番的美国,也感叹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的确让不少人失去了对“品味”二字的坚持。
    被称为“神一样的开始、神经病一样的结尾”的国内某电视台的选秀节目,也逐渐将自己的备受好评的一嗓子定成败的“平民”做明星的形式,玩到最后变成了绕口令般的广告词、再加上备受怀疑的内定风波的低俗选秀节目,失去了自己对平民意识的坚持,失去了自己对“品味”二字的原则。

    不“上”则“下”
    最后要说的是“要不要!上?”与“要不要?上!”,即是先想,还是先做的问题,有个亦师亦友的哥们说“当你不知道怎么走的时候,别停下来,走着走着就知道往哪走了”,因为疑惑与落后并不是你的错,而是别的东西太复杂了、发展太快了。比起后来拍摄的《星球大战 前传》系列,现在回看较早拍摄的《星球大战》系列某些特效镜头是多么的惨不忍睹,我们所赞叹的内容,往往需要加上“在那个年代看来”。文章开头提到的感叹,其实也仅能作为怀旧文艺青年的独白,真正的历史终究成为历史。
    Surface作为微软世界末日年底推出的产品颠覆了众人对微软制作软件,硬件领域很少有大动作的印象,随后很多无良知的媒体开始进行狂轰,意图否定这一发展带来的意义,拿着某些所谓的测评重点对齐进行贬低。单从触屏与手指这一角度来说,殊不知若没有微软这一步棋,我们的手指触屏操作在家用上,甚至在工作生产上,还要再晚个十几年甚至更长,微软的这一标榜,绝对不止为了销量。我们很感激苹果公司将触屏这一理念很好的运用于手机。但仅从触屏用在个人电脑上会使用户很累的这一调研结果,就让苹果止步于将这一理念带入个人电脑,未免显得过于果断。从触屏现如今很好应用于娱乐、媒体展示、交流体验、甚至逐渐出现的生产功能,微软的这一举动,让苹果显得像个顽固不化的老头。除了改改像素、改改接口、改改系统版本等小动作外,我们很难看到苹果当年带来的划时代的气质。但若苹果在暂时落后的局面下,还能在电视领域、打印生产领域依然带着自己的锐气发展下去,迎来事业二春也不是不可能。
    接受新事物就像生孩子带来阵痛,但痛过之后带来的是幸福感。记住那只是阵痛!
    所以,“要不要?上!”

    本文引用多位豆油的短评 若有要求 请告知

     3 ) 一点非专业的小想法

    4.5 (呃,字数超了只能发长评?)

    1. 假设人类文明是先发明出电脑,然后再发明出电影,那是不是就可以理所当然的觉得 digital 才是正确的储存介质呢?

    2. 很有意思的是,digital 先被嘲笑对现实世界还原的不精准,然后分辨率,色彩还原etc上来了,还可以嘲笑它没有胶片那种物理性随机的质感(因为它过于精确,全是0和1),那么问题来了,怎么界定对真实世界的还原呢?

    3. 再假设,胶片和数字对真实世界的还原度一样(只是侧重点不同),那么电影呈现的“真实”是什么?

    4. 撇开 nostalgia blah blah blah, 形式对内容的塑造,呈现,以及将来可能存在的影响到底是什么?胶片就只是给人一种更传统踏实的态度?数字就只是轻便,低成本,高效,未来的代名词?

    5. 要是豆瓣或 IMDB 或其它网站能把纪录片里提到的电影做个 index 就好了。

     4 ) Keanu写给电影的情书

    看完这部纪录片最让我震惊的是
    1. 每一个导演的外在气质都完全符合他们的电影风格
    2. Sin City竟然是数码拍的
    3. 拉斯·冯·提尔竟然是最早使用数码拍摄的,说好的道格玛宣言呢?说好的35mm胶片拍摄呢,什么鬼?这种行为让我感觉他简直就是个teen
    4. 大卫林奇和Keanu的对话里都会带上他的名字,虽然他们从来没有合作过,但是这样让人感觉很亲切,于是想到诸如《象人》里的那些人文关怀
    5. 詹姆斯卡梅隆这么大年纪了脾气还辣么爆。。。

    也深深记住了几句话
    1. “无论数码还是胶片(或者各种表现形式拍摄方法),一切都是为讲故事服务”
    2. 科技的变革带来机遇也忽视了传承,"where are we?""We are fucked"
    3. 廉价的成本让人人有了拍电影的可能,但是能有所成就的还是只有少数,就像人人都有纸笔,但是能成为文坛巨匠或者伟大画家的也是屈指可数
    4. 每个人都能拍电影的可能性将会导致全体审美水平的下降

     5 ) 胶片和数字各方之争

    胶片电影和数字电影之争主要在以下几大方面几个小点:


    【电影拍摄过程方面】

    一、质感上,胶片的动态范围更广,颗粒感也更有真实感觉。但是数字却是亮的太亮,暗的太暗,颗粒感失真。

    二、后期调色上。胶片:DP摄影指导要格外注意颜色,构图,角度等画面问题,比如光在皮肤上的感觉。数字:想怎么拍怎么来,不行再重来,这样常常出现中断,每个人都可以评判,削弱了DP的权利。

    三、拍摄成本和时间。胶片:成本高,一般是隔天才能看到所摄画面,一方面对当时画面效果无法完全把控,一方面却因独特的质感而收获意外惊喜。数字:成本非常便宜,想怎么拍怎么拍,不用考虑胶片的成本问题,所拍所得,降低的预算可以给导演更多的自由度,大大提高电影生产数量,但在数字早期(《家宴》是第一步数字电影,1998年,DV拍摄),数字画面非常不好。

    四、电影语言——拍摄的方式。胶片:相对数字而言显得笨重,不灵活,拍摄的角度受到更多的局限。数字:通过灵活、轻便的数字摄影机,可以传递更多的运动,动作和情感,比如手持摄影机情绪化的特点,可以营造一种奔跑带来画面晃动而引发各种情感,从而改变在胶片时代许多方面,比如演员表演的方式,导演即兴发挥的能力。

    五、演员表演方式。胶片:拍摄过程不可以随意中断,除非CUT,所有的人,包括演员,都要全身心投入,因为胶片一开动就是钱在烧着。数字:导演可以在拍摄过程中指导演员,这使原本很好的氛围会被破坏,演员的情感也被中断,要求再来,但是很多时候,感人的画面常常是昙花一现,可遇不可求。

    六、镜头拍摄的多角度。胶片:相对数字而言,只能做一到两个不同角度同时拍摄,遇到需要多角度拍摄,则需要把刚刚演出的再重来一遍。数字:可以架10个镜头在不同位置同时拍摄,节约成本和时间,而且给拍摄方式很大自由度。


    【剪辑方面】

    一、剪辑。胶片:长长的一捆胶片,用剪刀剪辑,时间耗费大,剪辑机器设备成本高,人工成本大;同时对于剪辑师的水平要求更高,因为剪辑就是通过剪刀使两个不同的胶片连接在一起,因为胶片很贵,剪辑师会思考更多的画面的东西,但是数字在这方面却大大降低了对剪辑师的剪辑能力要求。数字:全部在电脑上进行,时间和人力成本大大下降,同时也不需要拿去洗,又省了一笔钱。(P.S.自从数字剪辑机出现,胶片可以转化为数字,再用电脑剪辑,80年代末)

    二、CGI特效。胶片:对摄影技巧,灯光技术,精细模型和洗印技术要求格外高,他们用来改变真实并提升观影体验,通过把胶片一张叠一张的方式来制造特效,但过程对胶片损耗大,而随后这种物理式胶片剪辑方式被后来的“把胶片变为数字格式”所取代,这能省下很多钱。数字:用电脑合成特效,想怎么做怎么做,甚至能给你创造一个真实科幻世界,就像《阿凡达》里面所有的森林部分都是CG的效果。


    【调色方面】

    一、电影经过拍摄,剪辑和加入视觉特效后,调色师或者洗印厂的配光师继续调整画面。

    胶片:光化学时代的负片,需要经过显影,印片过程。在黑白片时代,配光师通过浸泡胶片时间的长度来决定画面的明暗,在彩色片阶段,则通过有限的红、绿、蓝和亮度四个按钮来调整画面的色感,使得不同画面的色彩保持一致。数字调色最先应用在短片上,比如MV和广告。数字:同胶片后期时代。调色师或者配光师会喝DP产生矛盾,到底谁是决定画面的最后一个人?


    【放映方面】

    一、拷贝和放映方面。胶片:很多时候会因为放映机不同,不同光照强度,以及其他不同的变数,这一切都交给放映员来处理,声音,画面等等,使得最终呈现给观众的画面是不一样的。数字:99年全美只有4台数字放映机,2011年已经全部数字化。从99年开始,数字化开始发展,使用CCD或者CMOS感光的数字摄影机研发和生产不断推进,从2005年起,美国企业潘那维申,它是制造胶片摄像机的先驱,以CCD制造出大型传感器“创世”数字数字摄像机,这样第一台应用于电影拍摄的35mmCCD传感全画幅数字摄影机诞生了,它获得与胶片相似的景深效果,但动态范围是硬伤(画面宽容度,明暗过渡的真实效果)。2007年RED数字摄影机制造公司研制出RED ONE(4K),从SD—HD—2K—4K,分辨率大大提高。2009年奥斯卡第一次颁奖给用数字摄影机拍摄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数字电影开始得到广泛认可。《公众之敌》,《第九区》,《泰特罗》,都是用SONY F23拍摄;《告密者》RED ONE,《阿凡达》不止SONY F950。

    二、CGI特效使用问题。胶片:可以保留原始物体展示的真实效果。数字:电脑合成,缺乏真实感,但是卡梅隆说胶片时代哪些绿色的布景又算是真实吗?CGI可以给导演更多的表现方式。

    三、数字摄影机腾飞时代。RED EPIC阿丽萨摄影机(4K)在动态范围上做得更好,电影《龙纹身的女孩》2011,《超凡蜘蛛侠》2011,《霍比特人》2011,。ARRI摄影机制造公司的艾丽莎摄影机,2010生产,拍过电影《雨果》,《亡命驾驶》2011,《忧郁症》2011,《时间规划局》2011。

    四、影片运输问题。胶片:笨重的胶片要被运输到全国各地影院,其中的运输成本很高;而且在拷贝过程中因为几乎不是原始负片而面临拷贝出来的片子失真。数字:采用数字放映机的影院,拷贝可以做到无限次拷贝不失真,因为它复制出一模一样的片子,不存在片子失真问题。


    【传统影院和崛起的互联网之间的冲突】

    一、放映环境。传统影院:诺大的银幕。互联网:各式各样的放映设备,手机,电脑,平板等等,越来越占据人们的观影时间。

    二、拍摄设备。传统影片:使用专业的摄像机,比如RED,ARRI等。互联网:人人可拍电影的时代,成本低廉,只要你有佳能,尼康,索尼等微型摄影就可以完成。《微型家具》,2010,佳能7D。但是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还是有很多影片采用胶片拍摄,比如《战马》2011,《生命之树》2011,《碟中谍幽灵协议》2011,《点石成精》2011,《大艺术家》2011,《黑暗骑士崛起》2011。


    【影片存储问题】

    一、影片存储问题。胶片:轻松存个几十年再拿出来拷贝,放映等都没有问题,维护成本低。数字:存放几年如果没有保养,拿出来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画面失真,或者影片内容丧失,维护成本很高。


    【最后】

    即使胶片影片在2007年达到巅峰,而数字影片从新世纪出开始强势崛起,但是,无论采用何种材质进行摄影,最后都会回归到一件事:如果你用心去做,如果你有诚意和感受力,那你用什么做到的并不重要。(Everything comes down to one thing.If you do something with your heart. If you do something that you are convinced of and feel about it. It doesn't matter what you're using.)

     6 ) 数字摄影如同给了我们每个人一支创作电影的笔

    这是一部关于电影拍摄技术发展的纪录片,讲述当数字技术从建模进入到电影领域,逐步涉及后期制作,剪辑,并开始在制作电影的核心部分摄影领域全面取代胶片的过程。基努里维斯对众多一线导演、摄影师、乃至摄影设备生产厂商的访谈,让我们这些电影爱好者有机会了解许多拍摄电影,制作电影的细节,了解许多前沿的技术。
    与电影里出现的五花八门的新一代数字摄影机相比,听乔治卢卡斯,马丁西科塞斯,卡梅隆,大卫林奇,大卫芬奇,诺兰,索德伯格等等太多耳闻能详的名导以及很多一流摄影师,电影工作者侃侃而谈他们对电影技术在拍电影里起的作用,帮助我们了解电影创作的本源才更是这部纪录片要传达给我们的精髓。
    正如大卫林奇所说:Everybody and his little brother has a piece of paper and pencil. But how many great stories had been written on that piece of paper. Now the same thing is gonna happen in cinema.
    制作电影的门槛越来越低,在这个全民娱乐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制作一段video传到互联网上,在某种程度上,它们都可以被称为电影或者微电影。这是电影之幸还是一种悲哀呢?

     7 ) 你是顽固守旧派吗?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看看这部片子吧!

    这部纪录片值得所有业内业外人士看一下,我作为一名边缘从业者,到不是看这些具体的细节,我看到的是那些顽固守旧派的那种令人可笑的保守思维。

    而这种思维,到现在,在我们身边,或者我们身上,依然存在。

    历史上有无数次的改革、变法:

    往远了说有,司马光说:祖宗之法不可变;王安石说:祖宗不足法!近了说有清政府的戊戌变法、从学习技术到学习商业再到学习制度,再到推倒重来。哪怕在三四十年前,咱们这里依然有人持有保守思维,什么雇佣8个人就是资本家啥的,做个小买卖就是投机倒把。

    到了现在,网络社会,信息时代,这种顽固派的人还有没有?我认为是有的。

    到现在,依然有大批人认为,因为有了网络,因为人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言论,所以网上没有好文章了,网上都是垃圾文字,要看好文章,还是得看古人的,最好是看那些写在竹子上的,写在羊皮上的,这才经典。

    到现在,依然有大批人认为,看视频居然也能学到知识?在网上能学到个屁!要学习还得看书!还得科班出生!还得去学校!

    这样的人大有人在。

    就在几年前,关于是用胶片摄影机拍电影还是用数码摄影机拍电影,电影圈的人吵的是不可开交,当然现在数码已成定论,我们用数码人的眼光回过头来看那些玩股票当年的言论,就会觉得超级无敌巨可笑。

    当然,看的时候也能引起我们很多反思。

    下面是我摘录出来的一些内容

    支持胶片摄影的人的言论:

    1.

    会有很多人加入我们

    为胶片而战

    为在感光剂上摄影的经验而战

    2.

    在那时候,用DV拍电影意味着 拍得很渣。这基本上是个公认的事实,你根本不算认真拍电影,不管什么格式的视频。人们会说,天哪 看起来真够业余!我觉得我们倒霉透了!我记得我们把它在圣丹斯上放映的情形,可吓死他们了,反应都是"这是拿DV拍的"。“这种数字拍摄的效果,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作为胶片的替代品!”

    ——杰森·科略特 制片(查克和贝克/咖啡与香烟/夺命手术)

    3.

    我绝不会说

    我需要能连拍45分钟什么的、不用换胶片的数字摄影机

    因为整个团队只能集中注意力那么长时间

    演员就能集中那么久

    所以你需要2-3分钟的休息

    正好换胶卷

    当你用胶片摄影机拍摄的时候

    每个人都比较当回事儿

    当他们听见胶卷转的时候

    其实基本上听见的都是钱的声音

    每个人都拿出最好的表现

    我第一次听到胶卷在摄影机中转动的声音

    又兴奋又紧张

    ——格蕾塔·葛韦格 演员(格林伯格/亚瑟/爱情无线牵)

    4.

    数字技术带给你速度

    不过同时也在挑战你

    "我能思考那么快吗"

    "我是不是需要时间喘息"

    有时 这些有趣的年轻剪辑师

    还做着非常有趣的工作

    但他们不总是有时间安静坐下来

    并思考自己到底在做什么

    不过我想他们要是用胶片来工作

    就会训练他们的大脑

    多做一些思考

    真的是另一种思考方式

    胶片教给你原则

    电脑让这原则性失传了一些

    因为一旦你动了剪子

    就得拿胶布再粘起来

    通过机器时就会凹凸不平

    所以你就会慎重得多

    剪辑变得更好了吗

    就因为有了无限的选择 我觉得不一定

    事实上 有件事情我可以肯定

    现在的很多电影更烂了

    因为你将它推向死亡

    我们可能失去了一些东西

    ——洛伦佐·狄波纳文图拉 制片(变形金刚/特工绍特/窗台上的男人)

    5.

    严重两极分化的时期

    他们会聚集起来开个大会

    说数字摄影是恶魔的化身

    说数字摄影会摧毁电影工业

    6.

    有人说"《克隆人的进攻》号称

    是数字拍的 其实不是

    我们听说他其实还是用胶片拍的"

    "他没用数字拍 他骗了所有人"

    7.

    乔治·卢卡斯说用它拍了《星战前传》后

    就再也不打算用胶片拍电影了

    这在好莱坞也引起了轩然大波

    8.

    数字技术和数字摄影机

    看起来像是一种对人类存在

    人们思考和工作方式的威胁

    电影制作是艺术

    对于传统的电影制作者来说

    我们像是在糟蹋艺术

    9.

    我记得10年前

    乔治·卢卡斯把大家聚在一起

    在旧金山的天行者牧场开了个会

    当时出现一些反对的声音

    认为数字技术是会把摄影的艺术终结

    他说这只是另一个工具而已

    而且这一点不错

    当人们看到了乔治·卢卡斯的测试

    他们说 这可行不通

    不过也有人保守认为

    "我们大概再等10年才能接受它"

    我不会等那么长时间

    我说"我要紧跟欧比旺

    欧比旺知道

    他在说什么"(欧比旺代指卢卡斯吧)

    他知道什么时候可以 他总是知道的

    10.

    我恨3D

    我带上了眼镜会觉得反胃

    黑的什么也看不清

    整个的3D现象实际上就是他妈的市场炒作

    难道不是吗?

    作为一个旁观者我可以肯定的说

    我完全不感兴趣

    一丁点兴趣也没有

    我觉得这就是一时火爆

    迟早会过去

    制片厂把什么都做成3D是不明智的

    《阿凡达》之所以做成3D是有原因的

    它要给你一种体验

    不是为了赚钱

    哗众取宠或者玩把戏

    因为它是被创作成那个样子的


    支持胶片的和支持数字的两个人的对话

    支持数字者:

    我认为电影院应该很大

    银幕应该有80尺宽

    观众应该被银幕包围

    因为那才是电影院

    声音也每时每刻包围着你

    我真是不明白为什么有人喜欢在电脑上看电影

    我经常在地铁上看到有人用iPhone看电影

    然后我就想"不要"

    不过我又有啥资格说这不好呢

    也不一定就有那么糟

    晚上我老婆睡了 而我睡不着

    我就会拿起我的iPhone

    打开NetFlix(在线影院)

    再带上副不错的耳机

    把屏幕几乎贴脸的看电影

    这很有趣,一切都很私人

    约会已经不会有人问"去看电影吧"

    我觉得那已经是过去了

    人们会说"我们在床上

    看看Netflix(知名付费在线影院)有什么吧"

    这大概成了24岁的年轻人

    邀你上床的方式了

    不过这确实是正在发生的事情

    我能看任何一部戈达尔的电影

    能看到任何一部老电影

    Nexflix上就有

    我只要坐下就能看

    支持胶片者:

    不过会丢掉好多细节

    那就没法感受电影的魅力了

    比如说就没法感受

    支持数字者:

    我的电视屏幕大着呢!

    你是说和女孩子亲热这类的东西吗?

    没兴趣 我早过了那个年龄了

    支持胶片者:真的吗?

    支持数字者:

    相信我啦!

    看电影的方式越来越多

    那也是分享经历的方式

    "去影院看电影"的习惯正在改变

    看电影很大程度上也变得虚拟了

    社交空间已经大大向虚拟化延伸了

    大家在虚拟世界里观看和分享电影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支持胶片者:

    怎么通过虚拟的方式交换费洛蒙(一种香水)呢?

    怎么流血 流汗?

    不接触怎么爽呢?

    支持数字者:

    你在影院做那些吗 ? 穿着拉风风衣

    支持胶片者:

    倒没有 不过可以一起笑一起哭

    支持数字者:

    有时候虚拟的经验反而更加奏效

    因为总有实际的对话框在

    这些20多岁的小年轻不在乎影院作为公共空间的流失

    他们只谈论在脸书

    还是什么上又交了什么好友

    你得适应

    你要适应不了也没事

    因为你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大家看开点吧

    30以下的小孩们在电脑电视上看了无数的数字影像

    对于他们 那就是他们的电影

    支持胶片者:

    我认为技术上 我们还没有做好准备

    我们有100多年用

    胶片拍摄的历史

    而现在胶片也还在使用

    除了乔治·卢卡斯没有人说什么"胶片已死"

    他其实20年前就这么说了

    但是胶片没有死

    人们还是喜欢用胶片拍

    因为胶片真的可以呈现难以置信的美

    支持数字者:

    谁在乎?

    20年内他们就不会

    再说什么"看上去很像胶片"

    转而说"看看我的数字摄影机能做什么吧"

    支持胶片者:

    我会是最后还在使用胶片摄影的人

    诺兰会是最后一个用胶片拍电影的导演

    我希望 要是5年10年后胶片还存在的话

    我还是打算继续用胶片拍

    支持数字者:

    胶片是不是完了?

    对 我猜它是完了!

    而且我认为5年之内 胶片就会完了!

    胶片电影的制作在2007年达到了顶峰

    我从不相信

    数字影像或数字技术会改变人类讲故事的方式

    因为讲故事的本身完全是人文关怀

    艺术是原生的 科学也是原生的

    这其实很和谐

    他们总是在互相推进

    我们已经到达了光化学摄影的顶峰

    也就能走这么远了

    但是用数字技术的话我们就重新回归到初始了

    所以要跳出传统帮助创新

    因为越多人使用 技术就越好

    除非你参与到这场变革中

    否则就会被落下

    我们不能说"没我的事!看你们了"

    不! 我们要参与其中

    每个人都将使用这些制作工具

    也能立刻观察到存在过的一切

    随着数字技术持续改变着我们讲故事的性质

    我们也在改变

    甚至这种改变我自己都不能理解

    不过所有的都在改变

    这就成了一场巨大的变革

    人们喜欢好故事

    好故事能带他们去从未体验过的世界

    至于是怎么去的 我觉得并不重要

    人们不应该想

    我不认为我想要去感觉

    我们在技术上已经发展到什么地步了

    我觉得我们总能做得更好

    我们的前辈给了我们

    做梦的全新方式

    我认为我们要继续他们的事业

    继续给人们创造梦想

    所有最后都会回归到一件事

    如果你用心去做

    如果你有诚意和感受力那你用什么做到的并不重要

    (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


    纪录片中提到的人物和电影:

    大卫·芬奇 导演(社交网络/搏击会/七宗罪)

    约翰·马西森 摄影师(角斗士/浪人47/X战警:第一战)

    大卫·斯坦普 视觉特效(X战警/X战警2/火星人玩转地球)

    唐纳·麦卡派恩 摄影师(金刚狼/红磨坊/铁血战士)

    罗伯特·罗德里格兹 导演/摄影师(罪恶之城/非常小特务/墨西哥往事)

    大卫·塔特肖 摄影师(星球大战1-3/极速赛车手/绿里奇迹)

    费尔·麦休克斯(皇家赌场/佐罗传奇/蓝精灵)

    克里斯托弗·诺兰 导演(黑暗骑士/盗梦空间/记忆碎片)

    马丁·斯科塞斯 导演(纽约黑帮/出租车司机/好家伙)

    乔·舒马赫 导演(永远的蝙蝠侠/电话亭/粗野少年)

    杰夫·波尔 摄影师(街头霸王:春丽传/变异编年史/黑暗乡村)

    拉斯·冯·提尔 导演(抑郁症/反基督者/黑暗中的舞者)

    安东尼·多德·曼妥 摄影师(家宴/惊变28天/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艾伦·库拉斯 摄影师(迷途人生/暖暖内含光/大毒枭)

    达内尔·马丁 导演(冷门独立 不翻了)

    约翰·马尔科维奇 演员(危险关系/太阳帝国/赤焰战场)

    格蕾塔·葛韦格 演员(格林伯格/亚瑟/爱情无线牵)

    理查德·林克莱特 导演(黑暗扫描仪/都市浪人/年少轻狂)

    丹尼·鲍尔 导演(海滩/惊变28天/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费尔·曼休斯 摄影师(皇家赌场/佐罗传奇/偷天陷阱)

    格雷·伍德 剪辑(加勒比海盗/浪人47/午夜凶铃)

    安·科兹 剪辑(阿拉伯的劳伦斯/永不妥协/黄金罗盘)

    克里斯·莱本森(爱丽丝梦游仙境/世界末日/壮志凌云)

    洛伦佐·狄波纳文图拉 制片(变形金刚/特工绍特/窗台上的男人)

    约翰·科诺 工业光魔视觉特效总监(阿凡达/加勒比海盗/星球大战1-3)

    亚当·瓦尔德斯 MPC视觉特效总监(指环王/纳尼亚传奇/星河战队)

    乔纳森·福克纳 FrameStone视觉特效总监(阿凡达/大侦探福尔摩斯/V字仇杀队)

    詹姆斯·卡梅伦 导演/制片(阿凡达/泰坦尼克号/终结者)

    拉娜/安迪·沃卓斯基 导演/制片(黑客帝国三部曲/极速赛车手/云图)

    安德烈·巴克维亚 摄影师(非法入侵/生死时速/魔鬼代言人)

    史蒂文·索德伯格 导演/摄影师(11罗汉/切格瓦拉/传染病)

    史蒂凡·索纳菲德 DI配光师(DI指数字中间片)(借刀杀人/斯巴达300勇士/爱丽丝漫游仙境)

    吉尔·博格丹诺维茨 DI配光师(胡佛/老爷车/灵魂歌王)

    蒂姆·斯蒂潘 DI配光师(黑天鹅/摔跤王/切格瓦拉)

    乔司·维克诺 摄影师(潜艇风暴/全面回忆/星河战队)

    迪奥·毕博 摄影师(借刀杀人/绿灯侠/芝加哥)

    维尔莫斯·齐格蒙德 摄影师(猎鹿人/激流四勇士/花村)

    巴瑞·莱文森 导演(恐怖海湾/少年福尔摩斯/雨人)

     8 ) 电影所带的真情(灵气)。

    1.用胶片的基本没有渣滓,而用数字的渣滓偏多(看那几个只宣扬数字的表情与才华得出)。
    2.胶片更易达顶峰,数字较难。
    3.胶片太紧张了(钱,益:集中注意力;弊:心理包袱(我不喜欢这样))
    4.有钱的大导演什么的胶片肯定好,没钱的只能用数字。
    5.数字的及时性。
    6.大家都能拍片了(数字)。
    7.用电脑调出的颜色永远当不到胶片。
    8.胶片的纹理质感确实远超过数字。
    9.商业片几乎是数字(诺兰是个牛逼)
    10.DI只是辅助,但创造一个新世界DI是最好的选择。
    11.数字对胶片不够尊重。
    12.阿莱ALEXA哇哦(找到了数字中的胶片),可惜却终止了。
    13.艺术家、科学家都很淳朴,这其实很和谐。他们总是在互相推进。

    都是有利有弊,在我看来,使用哪种,更取决于你所拍摄的影片本身。【希望演员带着怎样的心理状态,影片最终的效果(你所需要的),是否依靠DP,是否需要更换胶片的间隙(其实数字也能人为的拥有),等等】

    这部电影不只是讨论胶片与数字,还有电影的现状和未来。


    还是应以影片的结尾来结束:
    所有的最后都回归到一件事,如果你用心去做,如果你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它,那你用什么做到的并不重要。

     短评

    在那些老一辈眼中,电影更像是一种神圣的仪式,这是对电影的敬畏,是好电影得以出现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在技术的帮助下,制作电影变得普遍化的时候,好电影反而变得异常稀缺了。当技术的一次次革新带给电影改变时,电影似乎总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但不管怎样改变,电影都应该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的。

    8分钟前
    • 老K脸
    • 力荐

    诺兰这个憋吃真讨厌

    9分钟前
    • KREJERK
    • 推荐

    迷影人必看!电影的数字与胶片之争。胶片死了吗…?此片从电影制作的各个角度来寻找答案,在各种电影技术活工匠的各式各样的态度中,观众应该会有一个自己的答案。诺兰和他的御用摄影果然是坚定的胶片派!"我会用胶片用到死!(意译)"而卡梅隆和芬奇则是坚定的数字派。"龌龊司机"姐弟真是姐弟…

    12分钟前
    • 咖喱老人
    • 力荐

    虽然出镜导演名单闪的不行,但听他们聊胶片摄影机像素成像后期制作的专业名词实在是太晦涩了,所以这个给业内人士看更合适吧。不过看看每个导演的个人风格也不错,Danny Boyle特活泼,诺兰特严肃,斯科塞斯特有激情,林奇特“legend”,芬奇是个老愤青,说了影片里所有的F词....

    17分钟前
    • Iberian
    • 推荐

    如果说《电影剪接的魔力》是对剪辑师工作的一次游览展示,那么《阴阳相成》就是一篇以胶片和数码为中心的论文,迷影人不可错过的纪录片!受访阵容中丹尼·鲍尔像昆汀般富有激情,芬奇就是个满嘴FUCK的痞子嘛,当然谁也阻止不了斯科塞斯卖萌啊!

    2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感谢竹雨推荐。电影纪录片。采访无数电影业内一线大咖。包括导演,摄影,制片,剪辑等。探讨电影胶片的没落与数字化浪潮的汹涌。无论是摄影,剪辑,放映还是存档,数字化确实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但以诺兰为代表的胶片党依旧坚持着胶片拍摄。片子浅显易懂。既可大众科普也可业内学习。推荐!

    21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内容丰富、剪辑流畅,非常棒的一部关于电影制作的科普纪录片。我们能够见证胶片与数字电影的并行时代,实属幸运。不过即便你对这场争执不感兴趣,光是看看一众大师级导演(林奇还是最帅有木有)和摄影师现身说法的壮丽,也完全对得起这一个半小时的光影之旅。(9.0/10)

    2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电影制作的介绍性“论文”,从拍摄到剪辑到调整色彩到当下最先进的高清摄影机和3D技术,我是完完全全地被吸进去了~赞!基努这个发型变化也是很狂野啊,啧啧。卡梅隆像科学家,诺兰很绅士,芬奇好流氓啊,丹尼鲍尔好激情!

    2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数字化肯定会大范围的替代胶片,就像mp3代替卡带,网络代替纸媒,数码相机代替胶片相机,但传统仍然会有一席之地,有些是个人兴趣爱好,有些是功能上的特殊需求。但从观众的角度来讲,技术永远是为艺术服务的,不论用胶片用数码,用ARRI还是用iphone,只要有故事,有冲突,用心去拍,都能成就伟大。

    32分钟前
    • jin.hao2940
    • 力荐

    好吧,其實片中的導演全部都支持電影數碼化。每當說到數碼技術的演化如何,音樂節奏便明朗輕快,旁人在笑,我睇到一殼眼淚。整部電影裡,全面支持菲林的,其實只有Christopher Nolan一個而已。當製作電影的人面對這些抉擇,其實作為觀眾,除了買票入場,究竟可以做甚麼?

    35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把电影摄制从胶片到数字的演进过程同其自摄影,调度,成像,显像,调色再到剪辑,洗印的诞生过程联系起来并配以众多名导及其摄像班底对于胶片时代,老旧特效和技术革新的昨日今夕之描述和远景设想对影迷来说本身就是一针鸡血。

    39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路上无聊端着pad一边走神一边说话一边看完的,坐稳了根本看不下去,keanu君,一副很孱弱的知识储备不足的气场啊,作为采访者怎么行,完全没做好一个攒局人。

    40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推荐

    胶片之殇。数码降低了电影制作的门槛,所以影像在泛滥。个人认为,数码实质上是对观众体验的一种剥夺,我能清晰地记起看过的每一部胶片的感觉,就像一个个奇迹,但数字,很可惜,只是放大的电脑屏幕而已。纪录片应该访谈观众,一部电影的完成观众也是一部分。导演的片面之词,是自私的考虑。顶诺兰

    42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对于电影技术的堪忧~心情欠佳有待重看

    46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我给这个片做了个字幕,怕是看的最仔细的电影了吧。所以感觉很难说,就不说了吧

    50分钟前
    • 普赖尔蒂斯
    • 力荐

    无论胶片还是数字,电影最终的目的是讲故事。大卫林奇说的在理:每个人都有纸和笔,又有几个人成了优秀的作家呢?

    54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立场都是打哈哈的用语,一个个骑墙派,除了诺兰。电影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该停止的事情,真不希望看到电影进入下一个技术时代,那种不再需要现场指挥,不再需要出外景,不再需要演员表演,不在需要摄影机和录音设备,完全靠计算机做出来的东西,还可称为电影吗?

    58分钟前
    • 大灰狼
    • 推荐

    中译名阴阳相成似乎多了些哲学意味,其实是数字电影和传统胶片菲林拍片的探讨。个人觉得,就像电子书占据实体书领域一样,数字化将会是未来大趋势,但个人还是喜欢菲林胶片,喜欢那种颗粒感、即时的演绎、调动画面的艺术感和第二天出样片的那种期待。未来数码和菲林如何融合,见仁见智吧。8.4

    1小时前
    • 巴喆
    • 力荐

    其实这片攒明星的意义要大于影片本身的主题。找到了大批的导演、摄影、剪辑、特效等大牌参与访问,观点其实很明确。重要的是从业者对这些变化的感受,从摄影、剪辑到调色、放映、存储,都是全面数字大潮,这是大势所趋,恐怕很难有逆转了。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剪的不错嘛~这片子简而言之来说就是电影界人士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喜迎数字时代的到来,而以诺兰为首的一小撮别有用心的胶片派遗老遗少不自量力螳臂当车......

    1小时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