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大陆剧 台湾往事

    台湾往事

    评分:
    0.0很差

    分类:大陆剧大陆2018

    主演:左小青,刘以豪,简嫚书,张书豪,程予希,侯彦西,黄薇渟,施名帅,武子璇,尹昭德,钱磊,柴尧 

    导演:崔亮 

    猜你喜欢

    • 第10集

      上有老下有小

    • 第24集完结

      美人攻略

    • 第29集

      海天雄鹰

    • 第46集

      但愿人长久

    • 番外篇

      玫瑰的故事

    • 第28集

      姐妹情缘

    • 更新第04集

      你比星光美丽

    • 已完结

      花红花火

     剧照

    台湾往事 剧照 NO.1台湾往事 剧照 NO.2台湾往事 剧照 NO.3台湾往事 剧照 NO.4台湾往事 剧照 NO.5台湾往事 剧照 NO.6台湾往事 剧照 NO.16台湾往事 剧照 NO.17台湾往事 剧照 NO.18台湾往事 剧照 NO.19台湾往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日据时期台湾新竹中学三位少年周绍祯、庄是耕、林清文相继在 “皇民化运动”中遭受殖民当局的打击迫害被迫离开校园。他们在为生计奔波摔打历练中思想逐渐成长,在饱尝战时日本殖民当局对台湾底层人民强征暴敛野蛮管制后民族主义意识逐步觉醒,在时代洪流的冲刷下分头迈向不同的道路。周绍祯辗转深入内地抗战,颠沛流离九死一生,后经中共协助加入台湾义勇队为民族抗战倾尽全力。庄是耕考取帝国大学,却被日军强行征召派往战场,后逃离日军。林清文在岛内地下办学传授国学,在家乡保存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火种。1945年日军投降,三人重聚家乡携手建设崭新台湾的过程中林清文选择去往厦门寻找新思想新出路,周绍祯和庄是耕则投身岛内新民主主义革命浪潮中。可战争又随之而来,三兄弟被迫隔海分离。经历数十年的相望相念后,终在祖国大陆得以重逢。

     长篇影评

     1 ) 台湾往事,童年往事

    阿姆的一生真的很不容易,作为一个闽南人看这部电影,里面的很多东西历历在目,阿文小时玩的啊!还有过两天就端午了,看到阿姆包粽子好怀念啊。最后那段阿姆在拜保生大帝的那个庙看起来像是在龙海白礁的慈济宫。好亲切啊。因为刚去哪里住了一个月。

     2 ) 《台湾往事》是第四代导演沉稳的精神再次闪现。

    一、角色设置的安排

    在这个故事中,男性的角色被削弱了,以此突出母亲温婉坚韧的女性力量。

    在那个日据台湾时代,男性即阳刚之气被阉割,所以国家积贫积弱,但同时母亲的角色又象征着中华血脉和文化的坚韧不息,这种两性角色的设置值得深思。

    母亲在生三个孩子时基本都处于苦难之中,大儿子难产,由丈夫开刀,却让丈夫再也不能拿刀,(这一行为背后也许有更深层次的象征);二儿子因为大儿子闯祸而早产;三姑娘则在父亲下葬当天出生。三个孩子的出生视觉化了母亲的苦难。而同时男性是无法依靠的,父亲被日本警察局折磨疯,早早去世,阿公年纪大,甚至目盲,新来的陈叔叔与母亲无缘,终于长大的林清文却被隔绝在大陆,难以承欢膝下。

    母亲生命中的男性都是靠不住的,她只能独自坚韧地担负起责任,显露着中国人特有的骨气与行为分寸,在日本村长面前决不按日本人规则行事的果决,抚育孩子的外在严格和内里温厚,都表现出中国人不屈服的精神。她对孩子的人格教育尤其出色,始终保持着中国人尊严,不卑不亢的应对日本人,但在战后面对曾欺负自己孩子的日本青年时,却留下了代表温厚母爱的粽子。

    母亲就是林清文的精神依恋。母亲的角色设计和性格塑造完全体现了导演的人文精神,这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的表达,象征着传统温婉的女性。

    (这种经常存在于传统和过去的女性知书达理且傲骨铮铮,识大局懂分寸,闪耀着女性光辉,当的起颂扬和效仿,无关纲常和封建。只是现在的影视作品和文学小说中的传统女性形象太过一知半解,不是撒泼打滚就是天真无脑,只会喊喊女性独立的口号,基本上都惹人讨厌,其实大多是创作者没见过这种女性,同时无知肤浅且创作水平低下。)

    二、历史事件的正确表达

    影片的基本风格是成熟冷静,散文化的叙事不动声色地讲述了记忆中的乡土故事,艺术表达收敛而细致深入。

    作为一个明显具有政治意识表达的故事,导演分寸感到位,没有显要的教化褒贬,却让故事内里展现意义。

    影片对于占领者的高傲威压和台湾人民的抵拒情绪,没有直截了当的直露表现,而是隐藏在行云流水般的乡村故事中。

    创作者在影像构筑的情绪中时刻告知我们,日本统治政权的无处不在。在故事进程中,我们感知到整天混迹于乡野的日本警察到来的微妙影响,日本人村长对中国人骨子里的傲慢态度,日本孩子无礼蛮横的行为举止,暗示中国人处在低人一等的被异族统治的状态。

    而百姓的怨恨在村人为木偶戏中孙悟空棒打的妖怪却是日本人的欢呼声中、在母亲艰难抚育孩子保护家庭的经历中、在爷爷的唠叨与期盼中、在父亲莫名其妙地被拘捕受难后从坚忍的大夫变态为神经质的异常中,我们更感知了生活的反常和不合理状态。清晰的立场和依靠镜头显示而不是直露说教的方法,对中国电影纠正非艺术的表白通病给予了良好的启示。

    三、关于主旋律的问题思索

    《台湾往事》应该归属为主旋律电影,因为它表达了坚韧的中华民族精神,而且以情动人,更何况表达方式又是中国传统的散文叙事,影像更是具有中国古典意味,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民族电影,更是接地气讲人话的艺术电影。主旋律不是简单的指对电影主题的过度要求,导致无视差异性和艺术的非多样性。主旋律是精神气质上的高昂动人,是指思想内涵高标准要求的艺术精品,绝对不能局限于题材的红专正,只着眼于表现新中国革命历史事件和战争以及革命英雄个人传记,纵观第五代之后的主旋律作品,基本局限于以上两种题材的表现,偶有个性化创作,但属实稀少。所以创作者应该改变创作思维,主旋律要求主题正确,题材和表现形式可多样化。而《台湾往事》缝合了政治话语和主流意识,是当之无愧的主旋律作品。所以应该尝试打开思维,应该多多支持《台湾往事》这种艺术创作,可将其纳入主旋律电影范围之内,予以资金和技术支持,主旋律作品整体质量便可提升。

    就总体而言,《台湾往事》散文化的叙事故事中,收敛的表演、含蓄的情感表达、精致的镜头语言、诗化的氤氲气息,都显示了郑洞天电影的最好状态,也是中国散文电影艺术表现的最好显示。

    四、第四代导演的独特性

    其一,厚德载物可以形容第四代电影人的精神存在。就精神传扬而言,他们的价值更多在传统的继承上。

    其二,悲悯情怀是第四代的内在气质。对人性关怀和人生命运关注是本源于第四代电影人的悲悯心态。

    其三,社会道义是第四代电影的关注中心。他们的教育背景和经历的哺育带来社会人心的关注,对责任义无反顾的义务感。

    其四,心有余力不足是第四代电影的艺术成就与拖累。他们在文革耽误后努力创造新的形态电影并取得成就,包括后来在与崛起的新一代竞争中努力适应时潮,但显然在继承传统精华上更为出色而创造新声画上气力不足。

    其五,坚持坚守韧性的过于变通导致艺术风格的游移不定并遭致怀疑。他们的教育背景和肩负的传统都导致遵守责任而坚守大义不足。

    而《台湾往事》涉及乡土怀念、文化牵挂、亲情感念、人性揭示和隐含的意识形态诉求,使第四代电影人的责任感、大局意识、政治信念、情感文化内涵等都得充分体现。

    另外台湾是唱歌仔戏的,台湾早期的本土电影基本用来补充歌仔戏的背景内容的。

     3 ) 这是林家到台湾的第156年,也是日本占据台湾的第33年

    散文式电影像诗一样清淡叙述生活本来的流程。

    (周星 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 p372 )作为一个明显具有政治意识表达的故事,导演处理得前所未有的清醒而分寸感到位,对于占领者的高傲威压和台湾人民抗拒情绪没有直接了当的直露表现,而是隐藏在行云流水般的乡村故事中。

    影片将景,情,人三者相互交叉相互衬托,每一个情感段落的转折都通过将景色逐渐叠化在或特写或远景的人的身上,中国民族文化中“点到为止”“意无穷”的韵味便在这样情感内敛的流露中表现出来。 “这是林家来到台湾的156年,也是日本侵占台湾的第33年。”故土沦落,人们不得不向侵略者卑躬屈膝,家的存在就如同世外桃源一般让人心安。

    故事很简单,主人公林清文儿童到少年再到青年的成长,时间跨越了日本的侵略到台湾光复。影片镜头语言非常克制,是典型散文电影的剧作结构,不刻画戏剧激烈的情节冲突,而是让观众自行体会领悟。这也是郑洞天的厉害之处,平缓的还原生活本来流程的同时,情感充沛饱满的段落要过渡到下一个场景时能非常干脆利落的切换,“多说无益”。例如,啊公询问阿姆是否要把天宝招进门时,母亲不言一词而镜头久久地停留在她秀丽的脸上。下一个镜头就切换到天宝背上行囊离开,“我”给他送上阿姆的礼物,远去的天宝身影慢慢隐入山水景色之中。这一段人物的情感克制而内敛,啊公为阿姆着想放下传统大家长的权威,小心翼翼地提出“可以让天宝进门帮忙”,母亲的回答当时我们还并不知晓,随后天宝的离开我们才获悉答案。

    电影的叙述主体是“我”,而真正的主角其实是母亲。“我”说的看似是自己的故事,实际上说的是母亲的故事。孩子们生活依靠母亲,精神依恋母亲。母亲有中国传统女性坚韧勤劳的优秀品质,也十分得体优雅,面对强权不卑不亢,对落魄也能温厚宽容以待。

    影片表现了日本侵略者对台湾人民的压迫,但并不强调,只是将生活中原本的样子还原出来。日本侵略的压迫毫无疑问,人民的暗中反抗也必然发生,而日本民众中真实良善的一面也的确存在。就像护士一家,虽然因为医生不想救吸食鸦片的病人并恨铁不成钢的说“台湾人没有出息”,父亲的不满爆发而导致被关押受尽折磨而患上精神疾病至最后的死亡,但医生的话并没有错。贩卖鸦片无疑是罪恶的根源,但购买行为的确是出自吸食者本身的意愿,是“没出息的台湾人”的代表。

    医生女儿对“我们一家”的道歉,实际上是具有良知的日本民众对受尽苦难的台湾(及中国大陆)人民的道歉。 战争和侵略从来都是国家机器的决策,普通民众的服从也是一种无可奈何和无能为力。而在这残酷的现实中,给予周围人体贴和关怀的温暖人性让点点星光在黑暗中熠熠生辉。

     4 ) 台湾往事

    #每日一片# 今天资料馆放映的是《台湾往事》,看片名会以为是台湾导演的作品,不过导演是大陆第四代著名导演郑洞天。影片由蒋雯丽主演,展现了台湾日据时期一户普通人家的生活。这是我第一次看郑洞天的电影,意外地发现他的镜头语言还挺舒服的,有台湾和日本电影那种清新静美的味道,节奏偏舒缓,不太像大陆电影的风格。 电影中没有强烈的抗日意味,大量空镜头描绘出了台湾草木茂盛的美好自然风光,但是一派宁静旖旎下仍能够感受到日据时期台湾平静表象下两族人的剑拔弩张与紧张的政治氛围如一潭静水下肆涌的暗流。 可惜剧本略微留有遗憾,不过似乎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有些地方不大好改动。整体剧情发软,不够深邃且略微煽情。但能察觉到导演有意剥离强烈的戏剧性想走偏纪实的稳健风格,可惜要做到如安哲罗普洛斯的影片那般质朴深刻动人却很难。不过好在没有某些大陆导演那种使人尴尬的强硬烘托和煽情手段,即便剧作稍显疲软还是挺优秀的片子,也就是说在对待“日本”这部分不过火。比较明显的剧作部分在于蒋雯丽饰演的台湾母亲三次妊娠都伴随了三次剧情上的小高潮,也就是三次创痛(丈夫为自己剖宫产、长子同日本孩子打架致使全家受辱、丈夫去世)。而结尾母子由于历史问题相隔两岸后的处理稍显狗尾续貂(不过真人真事没办法),两人30年后在东京见面从剧作上来看远不如从此再未谋面的悲剧性来得强烈。虽然批评了许多,但仍然要表扬一下电影在细节上的处理,还是颇为感人的。例如影片中的日本人,没有一刀切地表现他们“坏”的一面,而是能感觉到都是现世生活中很平凡很普通的人。比如“村长”,经常赔笑出现,在被老阿公甩了脸子后也是讪讪的表情。秀子是心地很善良和蔼的日本女孩,一直努力在双方的敌对情绪中周转斡旋,她深知日本的“不义”与自己地位的尴尬。而她的父亲八重医生也是,尽管嘴上很硬说吸鸦片的台湾人意志薄弱,却羞于启齿自己内心中对林医生(父亲)的愧疚悔恨。日本男孩因为拿了家里的苹果送给台湾女孩被父亲狠狠教训,长大后也成长为父亲一般偏执的大男子主义。表现台湾人和日本人的冲突整体上显得很轻微,不过这恐怕也是当时的真实状况,双方外表相安无事,内心里相互厌恶(也有少数真诚友善的交往),学校里说日语,回到家必须说汉语(闽南语)。也正是清朝、日据、民国翻来覆去的割让、殖民、光复才使得台湾人的国族认同无比混乱,即使当年自福建移居台湾不忘祖宗家法的先人子孙经历几代之后恐怕对家族源头的追溯意愿也消磨殆尽了,谁会在乎自己家曾经是不是“清河衍派”呢?被称作“亚细亚的孤儿”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似乎真怪不得台湾人,不过这段殖民历史倒是使得台湾融合了中日两种文化风格。实际上台湾当时为日本的侵华也是出了不少力的,不过或许正如影片中清文的境遇,即便国族认同是中国人,为了升学还是得进入日本人开班的中学校,在学校里学习日语,向前辈鞠躬,甚至进行军事演练时刻像其他日本学生一样准备着“为天皇陛下玉碎”。而尽管他并未正式参军,却仍有飞机投下炸弹炸死了他无辜又善良的最好的朋友。台湾沦为日本附庸的代价是惨痛的,很多事情发生得很莫名、无道理,但相比较中国大陆而言还是过着较为平和的日子,比如片中“美国和日本打起来了!”“老师说要为‘圣战’交后援金”“好像被日本招纳去做‘看护妇’了”等等台词都能看出当时大家对具体发生了什么其实并不很了解,可能连日本侵略的是中国都不知道,只是过着自己的日子,但好像事情就越来越不对头。“母亲包的粽子”是个重要意象,是主角清文最爱吃的东西,在影片中串联起母子二人,比如在家法伺候后母亲又亲自为清文上药,清晨醒来后床柜上摆放着一碗粽子。以及曾经颐指气使的武夫在战败后回到台湾后十分潦倒以摆摊为生,母亲送给了他几个亲手包的粽子。两次同父亲去钓鱼,第一次父亲在火车驶来前飞快地抱着清文跑过铁轨。第二次父亲被日本人释放后精神崩溃面对铁轨呆若木鸡。这些剧情的设计、细节的描写都是很有意思的。 电影中母亲、父亲、阿公、阿忠、武夫、村庄以及医生父女等角色的塑造都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蒋雯丽作为主角自不必说,母亲这个角色是牵动全片的重中之重,她的发挥可以说是挑不出毛病的。父亲的扮演者白凡是位看起来书卷气很重又浑身正气的男演员,尽管不知名但表现也很不错。冯汉元先生是老演员了,阿公代表了身为中国人的气节与不忘祖宗的执拗,几乎是个功能性角色。青年阿忠是个挺憨厚老实的孩子,却不幸成了牺牲品,不知道他最后未说完的那句话到底是什么,挺让人心疼的。演员叫做刘蔚森,演这个片子的时候只是个微胖的男孩子,结果现在居然胖到这种程度未免太可怕了… 不过影片描绘的仅仅是偏向于中国一边的知识分子一家,台湾的其他群众呢?他们在那段时间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并没有讲到。这恐怕也是郑洞天身为大陆人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吧。

     5 ) 台湾往事,不仅是国家,也是家庭。

    第一个感觉是没有主权的地区没有尊严,天然低人一等。看电影的时候,很多弹幕在骂日本人,但是这本质上还是人性的问题,划分等级,阶层对立。手握权力的人需要有多大的责任才会保持善良。

    第二个感觉,想起在台湾时,台湾朋友说起日治时期,与光复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相比,觉得日治时期更好一些。有一种可能是所处时代不同,没有真实感受过殖民统治,还有一种可能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确实出现过更大的冲突。这一部分在这部电影里没有太多体现。

    抛开政治上的东西,从家庭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言传身教。明事理、懂引导、常安慰,又在需要自由的时候给予自由,这是理想中存在的母亲。不知道现实中是不是真的存在,也可能是作者的修饰之下,母亲才成为如此美好的存在。

     6 ) 家和国,母与子

    想看这个片子是因为想从了解台湾在二战后和战前的那段动荡时期,同样是中国文化的台湾人的生活变迁。按照故事的发展脉络,大致可以以战争胜利来把电影的处理分为战争胜利前后两部分,战争前的场景都集中在村落中,其中故事的转折也伴随着林家的兴衰和台湾的殖民史。这部分的感觉比后一部分跟细腻,毕竟侧重于往事。但是战争胜利后的叙述,同样是主人公的视角,相比于一开始旁白式的语言,让我们感受主人公的声音很微弱,经历了三十年,这种沧桑的情结可能不能这样轻描淡写式的结束。
    电影的第一部分,一直到战争胜利之前,我觉得这期间林家的,电影的第一个场景,村口一群纳凉的老人,看病的赤脚郎中,这些都是每个在农村长大人的记忆,只不过,这一幕是在宝岛的一个小村子,老人们的神情也不是那么安详,老人们眼中流露出的有对殖民统治的饮恨。相比于大人,小孩是的童年世界总是相似的清澈,林家孩子的小时候也是在村口戏台下,溪涧边划过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唯一的不快就是趾高气昂的日本小孩子的挑衅。
    林母的塑造也是很难忘的,林家孩子从学堂学了日语回家说日语,林妈生气的家法伺候,半夜时分,烛台边母亲有悉心给孩子敷药,林妈对孩子的教育态度,跟电影开始阿公对日本村长厌恶的申请,林汉敏对他的从医同事的毅然决然,都是这个时代台湾对日本殖民的态度,这也是作者很明显想表达的态度。林妈身上也有一种责任感的体现,
    林汉敏去世后,照顾家的重任都在她身上,尽管丈人做媒希望她重新嫁人,镜头以为深长的转向丈夫的遗照,可能除了恪守妇道,还有对这家中老人,膝下子女的责任,这都是她不能分心的理由。
    也是通过这个片子,我回头了解了台湾被殖民的那一段历史,历史的伤疤和人的伤疤惊人的相似,现在钓鱼岛舒群纷争强烈,很难想象,在台湾竟然有政客想把它拱手让人。当然,排开狭隘的国家主义言论,50年的殖民史,不能否认,日本文化在台湾影响了宝岛文化的发展轨迹,也留下了几代人的精神记忆,对当今的民主政府来说,任何声音都是可以听取。

     7 ) 评

           一部有反日倾向性的片子,风格确很日本,尤其是小津安二郎啊!以偏概全,没什么内容,没什么深度,大陆导演拍台湾往事,我觉得是电影人不负责任的表现。你了解吗?政治寓意+主旋律不喜欢这种结构。

     8 ) 课堂笔记

    注意导演

    翻译:一树梨花压海棠(=老夫少妻)

    注意中医的存在(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独特存在,带有社会使命感(不在朝廷也不在底层),西医与中医完全不同。清文在学校与家中不同的生活习惯,阿公是祖国的忠实者…

    纳博科夫《洛丽塔》,忏悔与自我辩解

    康拉德、纳博科夫、奈保尔——这些作家都是因为成功地游弋在语言、文化、国家、大洲甚至文明之间而广为人知。他们的想象力受到这种背井离乡的滋养,而养分的汲取却并非通过根部,而是因为无根性。——奥尔罕·帕慕克《伊斯坦布尔》(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无根性从生存讲是不幸的,从创作来说是幸运的。生活无根,心灵有根。

     短评

    抗日胜利了?胜利了为什么要承受更多的苦难?

    7分钟前
    • 北极光
    • 推荐

    成年后的故事略显粗糙,遗憾了。

    11分钟前
    • 半醉先生
    • 推荐

    不喜歡她

    12分钟前
    • 雕刻時光
    • 还行

    http://www.m1905.com/vod/85396.shtml乡土气息浓;怀旧味道足;都不像是大陆拍的了;父子二人去钓鱼,路上遇到火车,第一次父亲抢在火车前过马路,第二次呆呆的等火车先过去,对比可知,在监狱的那段经历给父亲造成了怎样的改变......

    13分钟前
    • 翟墨子
    • 推荐

    小时候很认真很投入的看过。非常客观充满情愫的影片,政治上无论如何,台湾都是中华文化之堡垒。

    15分钟前
    • 小鬼Bono
    • 推荐

    导演,你不懂台湾。

    18分钟前
    • 小卖部张大爷
    • 还行

    课上看的 质朴的故事片最能打动我 不过到底是中国人拍的 视角还是不够客观 但还是值得推荐

    22分钟前
    • K小姐在魔都
    • 还行

    很少有人知道这部电影的,但是我非常喜欢,片子拍的很美,故事叙述的委婉动人。

    23分钟前
    • 猫儿
    • 力荐

    故事情节太密集,意识形态的影子太刻意。

    25分钟前
    • 碧梧
    • 还行

    主要是,我好愛蔣雯麗。她穿白斜襟衫的樣子真美。

    27分钟前
    • 松如
    • 推荐

    从台湾光复到国府迁台这四年的时间里,台湾经历了最动荡最不堪回首的社会变迁,可惜在这部大陆视角的电影中这一切都被抹去了,只剩下一个家庭的分离来替代那一段大历史。

    32分钟前
    • 安短
    • 还行

    这真是讽刺啊,大陆人见台湾人(一家人)竟然要在东京团聚,而不是从直接通达,更讽刺的是日本是罪魁祸首。给予团员帮助的是敌人而不是我们自己。蒋雯丽不继续作导演真是影坛一大损失

    34分钟前
    • 啸杨
    • 推荐

    缩影

    37分钟前
    • heispatrick
    • 力荐

    从这个片子开始,喜欢上了蒋雯丽。

    38分钟前
    • 法号庙平
    • 力荐

    日本给台湾留下了太深的伤痕。。。。。

    39分钟前
    • uwtw
    • 力荐

    好似一場尷尬的單戀。

    44分钟前
    • 挂拉
    • 还行

    一个滞留大陆的台湾人的家史,长河电影,九段结构颇有韵味,撷取从日据时代开始到1994年台湾每个关键历史时期中河衍林家的家事,平淡的叙事之中将国事家事天下事扭股前行,令人回味无穷。① 我出生了(林清文);②苹果(林清仁); ③鸦片烟、万岁和禽兽(林清黛); ④天宝( 慰安妇、圣战援助金和爱的无言结局); ⑤江口中学(与江村武夫下战约); ⑥阿忠死了(那一天,我长出了胡子); ⑦台湾光复(八只粽子、歌仔戏、阿公去了); ⑧从此长别离,各自分两端(厦大是无情的长堤); ⑨东京三日重聚(你是长子,阻隔仍在继续)。最大的缺陷是影像气质平庸,最大的优点是平实中催人泪下的感伤与温情,所有的殇与痛都凝结为一首小诗——“山那边离天尚远,人却说有幸福在啊,我一个人去寻找,含着眼泪又回来”。

    49分钟前
    • 卷耳电影笔记
    • 还行

    太他妈好了,太他妈中国化的一部电影了,无限的情绪以一种稳重而内敛的方式表达,极其稀有的让我哭得稀里糊涂。小情节叙事的典范之作。

    52分钟前
    • 十四號門徒
    • 力荐

    快进版的侯孝贤,有型无神。

    55分钟前
    • xjc_jovi
    • 还行

    改编剧本,略感生硬。压抑的感伤和苦痛。自然光。蒋雯丽的表演

    60分钟前
    • ZHANGWANHE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