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脸庞,村庄

    脸庞,村庄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法国2017

    主演:阿涅斯·瓦尔达,JR,让-吕克·戈达尔 

    导演:阿涅斯·瓦尔达;JR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猜你喜欢

     剧照

    脸庞,村庄 剧照 NO.1脸庞,村庄 剧照 NO.2脸庞,村庄 剧照 NO.3脸庞,村庄 剧照 NO.4脸庞,村庄 剧照 NO.5脸庞,村庄 剧照 NO.6脸庞,村庄 剧照 NO.16脸庞,村庄 剧照 NO.17脸庞,村庄 剧照 NO.18脸庞,村庄 剧照 NO.19脸庞,村庄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第42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2017)纪录片单元观众选择奖,法国新浪潮祖母阿涅斯·瓦尔达与街头艺术家JR导演,纪录片伴随两人驾驶着JR的小货车穿越法国的村庄。一路上他们拍摄下所遇到的人物,然后在房子和工厂的墙上涂抹告示牌尺寸大小的肖像画。已申报奥斯卡最佳纪录片。

     长篇影评

     1 ) 《脸庞,村庄》:人人都爱巨大的脸庞,人人都想走一次的乡村之旅

    这是一段治愈之旅,景美人好,每一张普通的脸庞在放大之后,都焕发出独特的魅力,成为乡村的一道风景。

    这是一段奇妙之旅,历史、传统与当下在每一个节点交融,日常、记忆或怀念,相映成趣。

    这是一部我看了片头就满心欢喜,看到30分钟时就决定给予五星评价的作品。而30分钟之后,瓦尔达和JR还一再带给我惊喜。影片的结局不无摆拍之嫌,但从叙事结构来看,这个结局堪称完美。

    这是一部随时都可以看,随时都可以改善你的情绪的影片。这也是一部随便看其中一个段落,都会让你觉得舒服或平静的影片。居家旅行,必备佳作。

    影片不仅有着神奇的巨幅脸庞,还有欢愉动听的音乐,以及优雅轻快的叙事节奏,《脸庞,村庄》的可爱和美妙,应该可以通杀所有年龄段的人,一如瓦尔达和JR这个天衣无缝的“祖孙组合”。

    影片中,瓦尔达和JR“祖孙俩”在创作之时或之余,不时互相打趣,偶尔也自黑,让这一段美妙的旅程增加了许多乐趣,这也是他们作为艺术家生活的态度与智慧。

    JR通过创作让视力消退和腿脚不便的瓦尔达的眼睛和双脚跟随着火车去未尽之“旅行”,以及他最后摘下墨镜安慰吃了戈达尔闭门羹的瓦尔达,是影片中最暖心的两个段落,这也是他们在创作中成为情谊深厚的“忘年交”的见证。JR看似酷得难以亲近,但他其实是一个超级“暖男”——暖得心思细腻,暖得猝不及防。

    《脸庞,村庄》是以信手拈来的“方法”创作的,但段落与段落之间,随机之中却有着有机的情绪,顺着这缕情绪看下去,会感觉整部影片如行云流水般流畅。那些巨大的脸庞,虽是“祖孙俩”的即兴创作,但处处有奇妙,幅幅有真意,让人惊叹、会心。

    瓦尔达是“法国新浪潮”中最重要的女导演,没有之一。她在六十年代已经创作出一系列颇具“女性色彩”的故事片,成为“法国新浪潮”的一道独特风景。之后的半个世纪,她创作不辍,故事片之外,居然又在纪录片领域闯出一片天地,拿出了一系列关于她和她的丈夫雅克•德米的纪录片以及《天涯沦落女》(1985)、《拾穗者》(2000)等作品,这些作品都已经成为影史经典。

    此外,瓦尔达在成为导演之前,已经是非常出色的静态摄影师。影片中,瓦尔达也在这段旅程中找到了她年轻时的连接点,从而让她年轻时的作品与当下的创作有所互文。

    《脸庞,村庄》是瓦尔达最新的纪录片。瓦尔达不仅宝刀未老,而且在和年轻的艺术家JR的合作中,她的“灵性”更是发挥到极致了。

    “新浪潮老祖母”阿涅斯•瓦尔达在将近九十高龄之际,联手新锐艺术家JR做的这出“行为艺术”或纪录片,一如她之前的纪录作品,有着最敏锐的洞察与捕捉,而她的电影观念,又一次走在了时代的最前列——在波普艺术一再异化之后,他们提供了一个最立体、全方位的“回归”波普艺术的样本。

     2 ) 《脸庞,村庄》:瓦尔达继续书写电影史的传奇

    胤祥发自戛纳 http://cinephilia.net/57316

    评分:★★★★(场刊体系,四星满分)

    2012年北京的法国影展,主办方请到了电影史的传奇人物阿涅斯·瓦尔达到北京分享她的《拾穂者》。老太太精神矍铄,标志性的蘑菇发型让她怎么看都有种二次元的谜之萌感。其实在那之前我也颇看过几部瓦尔达的电影,主要是CC出的那套作品集,诸如《短角情事》《五点到七点的克莱奥》《幸福》《天涯沦落女》这些名震电影史的影片,不过在那之后我系统地把瓦尔达和雅克·德米的作品看了不少,尤其是瓦尔达为CC拍摄的一系列重访自己影片拍摄地的短片作品——这些作品已经完全超越了DVD花絮的存在形式,并且着实地延续着瓦尔达自《南特的雅克·德米》起转向的电影风格:(将电影装置艺术化的)参与式纪录片。瓦尔达与法国年轻摄影家JR合作的最新作品《脸庞,村庄》可谓确实到达了随心所欲的境界,在我看来,影片引人入胜之处不仅在于瓦尔达高超的技巧和先进的电影艺术观念,更在于她对法国社会的关照;而她本人信手拈来的电影史相关的回忆,更是为影片添上了无法比拟的丰沛情感。

    影片的形态与《拾穂者》如出一辙,瓦尔达与JR决定开始制作一个装置艺术项目:将巨幅的印刷照片贴在建筑物外墙上。而这一切是通过JR的一个移动摄影/印刷面包车实现的:他们一起环游法国,请居民们来拍摄照片并现场打印出来,或者是由瓦尔达和JR专门拍摄一些照片并印刷出来,随后来装饰建筑物。平淡无奇的建筑物因为这些照片(尤其是人像特写)而具有了生气,而照片的巨大尺幅则事实上形成了某种“超级写实主义”的效果,同时又因黑白而保持了一定的间离性。而更重要的是,这个项目远离了城市,瓦尔达和JR走进法国的小镇、乡村、工厂、港口去拍摄工人、农民、牧民、邮差、女招待等等普通人,于是这个装置艺术的项目事实上又形成了某种如《拾穂者》一样的数据库。

    瓦尔达选人的方式依旧很犀利,跟《拾穂者》类似,比如“山羊”段落里,她选择的就是唯一一位不在山羊幼年毁掉山羊角的女牧民,并且她也是唯一一位不使用机器挤奶的牧民,正如《拾穂者》里那些与“多数人/正常人”所不同的那些人。再如“工厂”段落,瓦尔达和JR制作照片装置的时候正巧拍到一位次日就要退休的工人;还有“矿工之屋”段落里矿工住宅区最后一位居民,“废弃的村庄”里重访村庄的前居民等等。瓦尔达在近90高龄依然对世界保持有足够的好奇心,对城市之外的普通人的生活保持着她深切关注;在这个项目的进行过程中,年青的摄影师JR——一个典型的大城市人——也在与老艺术家的互动中逐步被激发出创作灵感,两人之间的互动也颇有看点。要知道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瓦尔达本人也是著名的摄影师,而她在电影导演的身份之外,也制作了很多装置艺术作品。这部影片不仅是对两人这一装置艺术项目的记录,其本身也有着明确的装置艺术性质。这不仅体现在数据库式的结构上(其实数据库电影本身就是某种与美术馆空间相联系的实验电影,尤其是数据库电影的奠基人彼得·格林纳威的作品),而且来自瓦尔达常用的艺术手法:与自己的人生和创作形成丰富而复杂的互文关系。

    在摄影或装置艺术层面,影片联系着瓦尔达的老友,已故摄影师居伊·伯丁、娜塔丽·萨洛特等人的作品,比如“诺曼底”段落中瓦尔达和JR在德军地堡上粘贴了居伊·伯丁的肖像,在涨潮之后肖像就因为海水冲刷而消失了,这也构成了本片最美丽的时刻之一。片中还有不少对瓦尔达电影作品的引用,比如多次出现的《拾穂者》。而影片最为精采的恰是结尾,瓦尔达带着毫不知情的JR乘坐火车去日内瓦湖拜访隐居的戈达尔。瓦尔达想要找到戈达尔拍摄他的照片,去重现自己1961年的短片《麦当劳桥上的未婚妻》(由戈达尔和他的前妻安娜·卡里娜主演)的场景。现场观众和影评人在这个时刻完全被这个可能出现的、法国电影新浪潮时期硕果仅存的两位大师在暮年重逢的场景瞬间点燃了——但戈达尔……并没有出现,在家门口玻璃上给瓦尔达留下了语焉不详的两句话。瓦尔达却因为这两句话想起了雅克·德米,认为戈达尔是故意要伤害她而哭了起来。当然这个时刻……在我看来不无搬演的成分,甚至有点矫情,但随后JR安慰瓦尔达的方式则成了本片最亮的点:“他(戈达尔)故意不出现,又在破坏你电影的结构了……”随后JR摘下墨镜,安慰瓦尔达——那个瞬间他看起来真的好像年轻时候的戈达尔。随后两人坐在湖畔,场景转成漫画,影片结束。

    某种意义上瓦尔达这部新作简直可以被称为是“自赏纪录片”,但看起来观众和影评人们仍然十分买账,影片在戛纳收获一篇叫好,官方场更是收获全场起立喝彩加长达十几分钟的掌声。更有媒体声称这部影片应该获得今年的金棕榈奖(反正每年都这样……)。可能很大原因是结尾落在(并未出现的)戈达尔这里本身就是大惊喜(瓦尔达总是在片尾给人惊喜),不过任何一个爱电影的人,大概都会愿意看到天真率性而又幽默风趣的瓦尔达健康长寿,并且继续创作吧。但更重要的是,瓦尔达仍然能保持相当高的艺术水准,这才真的是电影之神对影迷的关照啊!

     3 ) 每一个脸庞都有一段故事

    《脸庞,村庄》这个记录片,观赏起来像公路片一样,随着镜头走过很多地方,一路上的风景旖旎,没有特别的想要表达什么东西,你感受到的,都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一老一少的搭配,奇怪却又莫名的和谐。JR不肯摘下的眼镜,就像阿涅斯的老友,哦不,多年好友,这样显得对老年同志更加友善,——年轻时的戈达尔。感觉他们站在一起就是一幅画,我可以看很久,欣赏很久,有种自带背景音乐的浪漫。

    记忆深刻的片段,就是海边的礁石了吧,或者说是那个从悬崖上坠落的碉堡残骸。他们一起费劲心思的选照片,甚至有意见向左的小插曲,用心测量残骸以及记录潮汐时间,最后费劲心力将照片粘贴好。贴好后的远景,美得不可方物,把他比作像一个摇篮里的婴儿,比喻的真恰当,但是面临了一晚上的潮水,第二天早上再来的时候,已经是毫无踪迹,像竹篮打水一场空。生活大抵也都如此,时光稍纵即逝,红尘滚滚一场梦,像是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人生似乎也是如此,用力的做事,用心的生活,但最后都化为一抔黄土,归为大地,像是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就像阿涅斯说的那句“海总有它的道理,还有风,还有沙。”我觉得这句话好浪漫,海、风、沙,无情胜似有情,总有它的道理,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所谓存在即合理。阿涅斯最爱的:一个是猫,一个是山羊。但山羊生性好斗,斗殴打架容易弄伤自己的蹄子或肋骨。奶农就在山羊小时候把角给去掉,只需20秒,据说不疼。这样来换一生的安稳度日吗?可是没有角的山羊,还是山羊吗?这真的存在吗?这些确实都值得思考。但是也有人会留着山羊的角,她说,山羊有角就要给留着,不会锯掉卖钱或者烧掉,没有合理的解释,尽管它们会打架,可人类也会打架。是啊!人也是会打架的啊,也不能因噎废食把手都砍了吧。

    充满艺术气息的纪录片,感觉每一帧都是艺术,都很灵动甚至神奇。原来艺术是为了让人感到神奇!当矿工的照片贴了满墙,看着心中觉得非常震撼。尼娜看到自己的照片放大了那么多倍贴在墙上,一瞬间不知道说什么,差点哭出来,我也是。可能是那一瞬间的冲击,原来,似乎艺术这个东西也没有像我们想象中那么高远,那么触不可及,平凡人的生活,也可以有艺术光照普及。

    再回到电影名字《脸庞,村庄》,每个脸庞都有一个故事!我觉得最动人心弦的是那个75岁的老艺术家,拿着自己都不知道是最高还是最低的退休金,住在属于自己的“秘密花园”,说的那段话却格外浪漫:“你知道吗?我出生在一颗星星的呵护下,我的月亮母亲给予我清凉,我的太阳父亲给予我热量,还有宇宙给予我住所。你能想到吗?我有多么大的生活空间啊!”月亮为妈、太阳为爸、宇宙住所,哪怕住在山野小屋,自己布置却格外温馨舒适。捡到的纽扣做成艺术品,叉子挂在枝头做装饰。风铃叮叮作响,随风而动,敲响的好像自由灵动的乐章,那飘然自在的灵魂就是我最向往羡慕的!无穷无尽的创作想象,日子过得安逸满足,天大地大,何处不能为家?

    最后,希望自己可以拥有更加单纯的灵魂,更加自由的灵魂,更加艺术的灵魂。做一个像阿涅斯那样有灵魂有趣的人!

     4 ) 汹涌无尽的悉达多之颜

    如果说今年戛纳电影节有什么爆点,那法国新浪潮硕果仅存的女导演阿涅斯·瓦尔达的新作《脸庞,村庄》(Visages, villages)无疑是其中之一(甚至是唯一?)。人们惊讶地发现,虽然新浪潮已经过去了六七十年,但瓦尔达给人带来的新鲜与感动却依旧如故——至少在电影节过去的一个多月里, 这部作品给我带来的震撼依旧不减,而且有趣的是,我们越是思考影片看似质朴和随意的手法,越能发现其中蕴含的深意。大概一部可以称为“佳作”的电影,莫过于此。

    《脸庞,村庄》是一部“非典型”纪录片;或者说,纪录只是这部电影的一个主要属性。影片记述了阿涅斯·瓦尔达本人和摄影艺术家JR在法国全境内开车旅行,途中不断为普通人拍摄巨幅艺术照片的过程,其中既有对事件进程、人物状态的现场捕捉,也充斥着随性的摆拍甚至虚构的成分。不过,瓦尔达似乎并不是很在意维护一种所谓纪录片的既定规则,甚或对于这样一位将近90岁的老人来说,她本人就已经是规则的一部分了。所以,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更像是一种艺术理念的“自赏”,它恰如其分地融合了作者性格中的种种可爱之处和艺术行为的真诚与高尚,如同瓦尔达之前拍摄的纪录片《拾穗者》(Les glaneurs et la glaneuse, 2000)中那个标志性的“心形土豆”一样,让人打眼一看既觉得好笑,又惊叹于其在平淡生活中发现艺术点滴的能力。

    不得不说,想要获得“自赏”力相当之难,因其不仅需要创作者对自身理念和技法的高度自信,更需要理念和技法本身具有的高度的趣味性和成熟度,否则退一步则为“自怜”,进一步则为“自恋”,两种心态都将无法激起观众的认同和共鸣,使影片最终沦为自娱自乐的失败之作。

    在影片里,瓦尔达和JR二人为各种各样不同的人拍摄巨幅黑白照片,并将成品贴在建筑物上,使之短暂地成为当地的地标性景观。无论是邮差,石油工人,码头工人的妻子,还是面临拆迁的居民,全都在二人的创作范畴之内:JR用摄影车/静态影像记录,瓦尔达则用摄影机/动态影像记录静态影像记录的过程,静态与动态两种影像艺术嵌套在一起,使得影片的内容与影片本身共同描绘并构成了法国大众和社会的全景。

    可以说,影像艺术的社会性是《脸庞,村庄》最为动人的层面之一。上层社会、布尔乔亚统统缺席,平凡始终凸显。当一张张毫无特点、无甚美感的脸庞被放大、张贴在某个村庄的一隅,其大小足以占据一整面墙壁时,“观看”它们成为了观看影片的必然进路。你无法忽视这些属于人的脸孔,它们也终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这样的展示中,人不再是普通的、淹没在群体中的微小分子,不再是环境中可有可无、无人关照的边缘性角色,而变成了一个独立的、具有艺术性的个体。不同职业的装束、动作充满了奇妙的美感,就连一只山羊也惊人地用自己的外观诠释着严谨的对称构图,令人惊愕于人造与自然中漫溢的古典主义绘画般的神性色彩。

    影片内外,无论是片中被张贴在墙壁上的原型还是坐在银幕前的观众,都被这种艺术形式深深折服和震撼着——他(她)们,也许是在整个人生中第一次体味到,哪怕是再普通、再卑微的人生,也可以有进入公众视野的“辉煌”瞬间,也可以成为高雅艺术描绘的对象,也可以跳出琐屑、跳出日常、跳出工作,去接近艺术,感受生命存在的高级维度。

    这是瓦尔达和JR这趟艺术之旅和影片本身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双向价值,其深刻的现实意义早在创造的过程之中就已经显现出来。这也是《脸庞,村庄》(或者说瓦尔达式纪录片)的特别之处:它深深地介入了现实,并意图通过自身的力量改造和美化它,希望通过艺术家的特殊视角挖掘出普通生活中的非凡质素;她没有猎奇地围捕普通人的生活状态,而是希望用艺术拥抱他们,让他们物质性的存在与精神性的艺术融为一体,从而达成一种对自身和他人的双重净化。

    除了在沿途的村庄中记录普通人以外,瓦尔达和JR也试图在历史的片段交叠中探寻艺术美感与自身存在的关系,比如JR向瓦尔达展示了诺曼底海滩上一座从悬崖上坠落的巨型德国地堡,后者则拿出了自己年轻时为已故摄影师居伊·布丁拍摄的照片。二人和他们的团队好不容易将居伊·布丁的巨幅画像贴在了地堡上,但随即却被上涨的潮水冲刷地无影无踪。这是《脸庞,村庄》的另一个层面——即影像艺术的历史性,视觉艺术作品为历史线索构造出一种奇妙的交汇,但这些交汇往往转瞬即逝,在滚滚浪潮中显得不堪一击;而这些正是瓦尔达90年积攒起来的个人记忆,其脆弱易逝,让人不胜唏嘘。

    片尾更是如此:瓦尔达和JR一行前往寻找老友让-吕克·戈达尔,未料怪咖了几十年的戈达尔至今依旧本性难移;他本人始终没有现身,只是故意在纸条上留下几句只有瓦尔达才能看懂的“密语”。短短二三言深深戳中了瓦尔达的泪点,我们无法确知瓦尔达流泪的原因,但清楚地知道她的哭泣是因为怀念——怀念自己的丈夫雅克·德米,怀念新浪潮时期那些一去不复返的好时光,怀念一切爱与痛苦交织的岁月——而在这些回潮的记忆面前,影像终究变得乏力起来。身为摄影师/艺术家的JR不得不跳出他的职业身份,甚至跳出《脸庞,村庄》为二人圈定的角色限制,化身为“少女之心”的抚慰者。

    二人静静面对着日内瓦湖,湖水温润,但却与诺曼底海滩潮水的汹涌殊无二致。他们所寻觅和记录的脸庞,最终在拍摄者瓦尔达自己的脑海中找到了回响。这不禁让人想起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小说《悉达多》的结尾:

    他不再看见自己朋友悉达多的脸,却代之以其他的脸庞,许许多多、长长一大串的脸……这人的笑容让他回忆起所有的一切,回忆起自己一生中当年曾经爱过的一切,回忆起自己一生中当年曾经认为有价值和神圣的一切。

     5 ) 难得来世间一回,要玩得尽兴

    我在2017年的最后几天里,看了「脸庞,村庄」这部纪录片。

    而它成为了我的2017年度最爱。

    用一个词来形容它,我觉得是平等

    不管是影片的叙事方式,还是创作内容本身,都令人感到自在和平等。

    正因如此,我在观影时产生了奇妙的参与感,仿佛我不是看客,而是一场旅行的同伴。

    故事是平易近人地展开的,不绕弯子不装逼,有种直率的可爱。

    这种可爱不是来源于未经世事的天真,而是历尽沧海桑田后,仍保有的赤子之心。

    这是最难得的生命力。

    1.

    -成长和老去-

    影片的两位主创,一位是法国新浪潮祖母瓦尔达,

    一位是街头艺术家JR。

    两人之间55岁的年龄差,也为这部影片带来了独特火花。

    一个已经经历了多彩人生,即将走向生命的尽头;一个刚到而立之年,生命对他来说仅仅只打开了篇章。

    共同点是,两人都对世界抱有好奇的探险之心。

    主创们在出发前就达成共识——这是一场没有计划的旅行。

    一场冒险就这样开始了。 所遇到的一切人和事,都是随机。

    过程中,虽然两人也会争吵,但没有人会拿出年龄和阅历来说事。

    他们就像两个孩子一样。

    能看出年龄的不同,是在两人对待死亡的看法上。

    死亡是瓦尔达会多次提及的事。她说这场旅行,很多初遇都是最后一面。

    而JR虽然不愿直面死亡,但总是以他的方式在安慰瓦尔达。

    在影片里,两种年龄带来的不同心态,也在互相影响。

    成长与老去,正在同时进行着。

    2. -脸庞-

    影片中,他们会为偶遇到的人们拍肖像,再放大数倍贴在墙上。

    一位老人与她独自坚守的房屋

    这些面孔有群像,也有独照。有些有故事,有些仅仅是为了有趣和美。

    他们不是伟人或领袖,都是平凡人。没有标签和符号,简单的脸庞只是每个真实的自我。

    看着自己的五官被数倍放大,被更多的人注意和端详。这些艺术的参与者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影片中也一一记录了下来。

    有些人感动,有些人抗拒。这些反应也组成了艺术的一部分。

    3. -快乐的哲学家-

    一次拍摄中,瓦尔达和JR偶遇了一位老人。

    他一生未曾工作,靠领低保金救助。他可能没有子女和家人,一个人住在林中自己搭建的小屋里。

    他非常兴奋地邀请两人参观他的地盘,因为他认为自己有一座最棒的房子。

    这座在他看来最棒的房子有些简陋,但被他用别人丢弃的瓶盖精心装饰着,挂着风铃,缤纷的色彩竟然有着孩童般的浪漫感。

    老人对他拥有的一切很满足。甚至发表了一段让瓦尔达称之为“文学家”的看法。

    他就这样安然坐于四面透风的屋内,带着他充满天真的快活神气。

    这是片中第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脸庞。

    4. “山羊生来是带角的”

    两人很喜欢拜访农庄。而不同的农场主,看待农业产业化的态度也不同。

    他们先是到了一个半自动化的羊庄,里头的羊都失去了 角,也温顺地接纳了流水线的机器挤奶。它们被关在狭窄的圈内生活。

    而另一个农场主阿涅斯的羊被放养在天地间,有着长长的角,它们的看管员是一匹马。

    尽管利润不多,阿涅斯还是坚持保护山羊的天性,也坚持用手挤奶。

    有着羊角的羊会打架,不免会造成伤亡。但没有了角,它们还是山羊吗?

    影片内平静地诠释了两方的态度,没有偏颇。就像阿涅斯对待山羊一般。

    而感情上有,这只雄赳赳气昂昂的山羊,带着它骄傲的角, 会一直站在阿涅斯的农场里。

    5. -消逝的故人-

    这是影片中第一次,瓦尔达说服了JR。

    他们决定在悬崖边的海滩上 ,在一个海浪不断拍打的断石上,印一个少年。

    这个少年是瓦尔达的故友,几十年前,瓦尔达曾为他在这片海滩上拍过照。

    而如今斯人已逝,而海浪依旧。

    尽管这个少年仅仅存在了一天。第二天,海水带走了一切。

    两人坐在狂风大作的海边的这个画面,是全片最美,也是最有哲学意味的。

    海浪,沙滩,生命。哪一样不是流动着消逝了,又重逢呢。

    6. -平易近人的艺术-

    旅途的最终,我想他们大概也理解了对方。

    瓦尔达理解了YR不愿摘下墨镜和帽子的坚持,就像山羊拥有它的角。

    而YR拍下了瓦尔达的眼睛和双脚,把它印在了一辆火车上,让它们代替瓦尔达去看更多的风景。

    当一旁的围观的工人问起瓦尔达,艺术是什么的时候。瓦尔达这样说,

    我非常喜欢影片里的艺术观,轻松而平等,简单而纯粹。

    因为我也认为,艺术只是一个寻找自己的方式而已。它不需要被标榜任何意义,也没有既定的方式。

    创作艺术是寻找自己。艺术家们慷慨地展示自我和想象力,那些被实用主义标榜为无用和疯狂的想象力,是宏大而独特的。

    而欣赏艺术也是寻找自己。通过艺术去理解另一个灵魂,撞到了其他的想法,才了解了自己。

    创作和欣赏,都是平等的。


    ※本文为原创文章 未经允许不得私自转载

     6 ) 人性的社会

    年夜看这个片子,安静、放松、人情味十足。愿意动脑子的就胡思乱想。不愿意动脑子的就看看行为艺术。几张照片就能把小镇激活了,效果还是很惊人的。不得不说,黑白照片和各种老墙搭配起来,低调内敛,没有一点违和感。

    开车到小镇去,找个借口和当地人聊聊天,听听他们的故事,确实是人生中非常享受的事。它能让你以观众的身份看到别人的世界。我们这些年来也这样跑了无数的小镇。哎,普通人的历史啊,不过是人类长河中若隐若现、模糊不清、可有可无的那点星沙。想起来年前在袋鼠岛的农场看到了这样的星空,因为天气晴朗,所以能看到更多的星沙。夜空的繁星确实能让人着迷,我们看了很久,颈椎病都好了。不过我们走的那天下午农场就被山火烧毁了。

    可以看得出,老太太的政治正确思维深入骨髓。随时纠正年轻摄影师的政治错误。老年人的朋友不该叫老朋友,应该叫长期的朋友。码头工人的老婆不应该认为自己是站在男人背后的女人,而应该是站在旁边。她的温和的、无所不在的政治正确在当今的民粹主义潮流下似乎于左于右都不讨喜了。左派要斗争,要呐喊,右派觉得政治正确是神经病,控制狂。两边越走越极端,撕扯嘶吼,没有互相包容共同把这个世界变得更人性的余地。老奶奶导演和年轻摄影师的这个合作还是很不错的,让观众看到即使在最艰难的地方,艺术也会给人带来微笑,温和而又调皮的政治正确能让人感觉好,不同意见和生活方式完全可以互相包容。生活原本可以如此放松安逸,却被一帮政治狂人搞得鸡鸣狗跳,简直吃饱了撑的。老太太导演已经于去年辞世,脏乱差的现世也真是没什么好留恋的。

    老奶奶的发型不错,等我头发白了也搞一个齐眉发艺。哈哈

     7 ) 墨镜和33岁

    不摘墨镜的JR

    两人刚刚认识时 瓦尔达想给JR拍张肖像 但他坚决不愿意 摘下自己的墨镜 之后两人合作拍纪录片 全国各地到处走 JR始终戴着他的墨镜 从未在她面前摘下来过 有时一起合影 她也会开他的玩笑 不摘下来吗 你这样不碍事吗 JR总是用大笑来回避 后来瓦尔达去看望JR100岁的祖母 当着JR的面问 您孙子来看您 也从来不把墨镜摘下来吗? 是的,祖母笑了 他一直都这样 这就是我的孙子

    在布列松的墓前

    JR问瓦尔达 怕不怕死 不怕,瓦尔达回答说 我常常思考死亡 虽然不知道最后一刻会是怎样 但我不觉得我会怕死 我其实已经很想去那边了 是吗,为什么呢,JR又问 因为这样 一切就都结束了

    寻隐者不遇

    瓦尔达去拜访戈达尔 在约定的时间约定的地点 却遭遇铁将军把门 门口玻璃上有两行留言: 在杜阿尔纳纳镇 走进蓝色海岸 就像是一句接头暗语 能够破译它的 这个世界上 只有瓦尔达一个人

    戈达尔是个大混蛋

    戈达尔为什么 要放老朋友的鸽子呢 存心恶作剧 还是借此打乱纪录片的结构? 无论如何 两个88岁的老人 见一面可就少一面啊 她也拿笔给他留言 落款画了颗爱心 还有买给他的 他最喜欢吃的奶油小圆面包 就挂在门把手上

    同龄男女

    戈达尔年轻时也装逼 戴个大墨镜 也从来不愿摘下来 突然有一天 他在瓦尔达面前 摘了 瓦尔达回忆说 那年我33岁 现在是33岁的JR 看着情绪低落的老人说 我能为你做点什么呢 只为你一个人 没等她回答 他突然摘下了 自己的墨镜

    你的眼神

    摘下墨镜的JR 看着患有眼疾的瓦尔达 他第一次发现 她的眼神 还如此清澈 瓦尔达却说: “我已经看不清了 但我终于看到你了” 他们的眼前 是静静的日内瓦湖

     8 ) 活在过去的人们

    片名Visages, Villages,押头韵和尾韵;英文译名Faces, Places,押尾韵;中文译名「脸庞,村庄」,勉强算是有韵。

    还是不要纠结韵律了。英文译名其实还丢了一层意思:“村庄”变成了“地方”。Agnès Varda和JR想要去寻找的并不是任意的地方,而是村庄,或者有着村庄感的人类聚落。

    民族志的陷阱

    但无论村庄还是“村庄感”都是在消逝的东西。

    两人探访一位农民,一个人耕种800公顷的土地,不再需要帮工。他说自己更像是高智能播种机、收割机上的乘客。他说这个工作虽然很孤独,但他还算喜欢。最欣慰的是每天晚上回到村子里的家中。那个村子尚有140名居民。

    法国人很爱的羊奶酪也来自农村。当代牧场普遍的做法是在羊小的时候把羊角烧掉,这样羊之间就不会争执打斗,有利于牧场管理、提高出产。但有一个牧民不愿这样做,她说羊就是长角的,为什么为了人类的需要改变它们?她仍然人工挤奶、用古法做奶酪。

    曾经的煤矿区连排宿舍面临拆迁,只剩一个钉子户,说那些拆迁的人不懂人和房子之间的难舍难分。她不愿矿工曾经在这里生活奋斗的痕迹被完全抹消。

    位于荒郊野岭的化工厂有成堆的盐山和高耸的反应器,色调机械而单一。厂子里也有一位年轻人,负责安全监管,他说自己很喜欢这一行业,从小就对化学反应、工厂的生产感兴趣。“你们有什么业余娱乐吗?踢足球?”“我喜欢打乒乓球。”

    镜头中的风景出现漂亮的葡萄园和薰衣草地,来到了南法。秀丽的古村Bonnieux发展旅游业,镜头晃过餐馆和纪念品商店,漂亮的女侍者说总是被游客的偷拍困扰。南法很多村子筑于山头、周遭有城墙,顶部是高耸的钟楼。Bonnieux的敲钟人仍然世代相传,爬上狭小的螺旋楼梯、用力敲响巨钟。

    ……

    诸如此类的故事影片中有许多。当然Agnès Varda和JR不仅是观察者,也是介入者,他们选取、英雄化村民,拍摄他们的巨大肖像画,粘贴在墙上——JR总结自己的装置艺术,就是每当看到一处巨大的墙面,会想,“我能在上面粘贴一些什么呢?”被拍摄的人和围观者有的表达了感动,有的虽然不懂、但觉得艺术令人惊讶、很有趣。

    这并不是一次小清新的公路旅行,其政治主张已经呼之欲出。两人似乎想要找回被资本主义撕下的传统社会温情脉脉的面纱,那个消逝了的世界。面对这些叙事,我总觉得有些隐约的不舒服,感觉这是一个更加复杂难解的迷局。来自巴黎的Agnès Varda和JR是彻底的城市文化的,他们对村庄的怀旧,多大程度上能和村民的生活呼应呢?知识阶层真的能代言普通人吗?艺术和普通人、非城市社会的关系究竟是什么?JR在万神庙地上粘贴的人脸轰动巴黎,但是他在工厂反应器上粘贴的一群游鱼,能为这个有些隔绝、单调的工业空间带来什么(电影里拍完照的工人都匆忙说再见下班回家了;工厂仍旧只是作业的场所)?

    黄金时代

    抛去他们上山下乡过程中很可能的对自己民族志调查对象的误解,我依旧很爱电影中的这对二人组——戴墨镜、帽子的年轻人和双色蘑菇头的老太太。其实不得不承认,他们记录的普通人并不那么有趣;就像30年代歌谣运动失望的北大学生说,在自己家乡搜集的歌谣都没什么意思,据说是因为那些人们饱受生活的重压,没法生发艺术性。二人组自始至终没有真正理解任何一位他们的拍摄对象;作为现代艺术的继承者、圈内人,他们的默契对话空间仍然只存在在两人之间。

    他们去的远离城市的地方并不是真正的旷野。例如那个农民田地的不远处就是新小说代表作家之一Nathalie Sarraute的家乡。例如他们去探访摄影师Henri Cartier-Bresson幽僻的墓园。例如他们在诺曼底的荒芜海滩上,看到悬崖上掉落的纳粹德国时期遗留的庞大水泥构件,将摄影师Guy Boudin年轻时的身影粘贴上去。Agnès Varda说,Guy Boudin就像蜷缩在摇篮中的孩子。第二天再来时粘贴的图像片已被海浪冲走,Guy Boudin真正的所在是他的墓地……

    他们的卡车和脚步所及之处,对于尽90岁的Agnès Varda而言,都充满了回忆。她和JR无数次谈及死亡,谈到终有一天,他们也会被海浪和流沙卷走。她坐着轮椅,JR推着她飞快跑在卢浮宫大画廊,像《法外之徒》中那样,然后停在Giuseppe Arcimboldo的《夏天》前面。那是一幅奇特的肖像画,夏季的水果和花卉组成人的侧脸。这一幕让人多么怀念奔跑、夏天、阳光、荷尔蒙,而这些都属于年轻的时光,对于Agnès Varda而言,属于新浪潮轰轰烈烈的那个时代。她今天的幽默风趣、自由洒脱、不拘一格,都来自那个时代。

    Giuseppe Arcimboldo, “L'Été"

    Agnès Varda挑剔永不摘下墨镜的JR,说对方仿佛一直穿着戏服,不表现真正的自己,JR则说你的蘑菇头难道不也是一种戏服。他们去探访JR百岁的祖母,祖母说JR确实是一直戴着墨镜的,她的孙子就是这样。问祖母JR的小名是什么,祖母说会叫他“mon petit bonhomme”。祖母没有讲更多。每个人都隐藏了很多的事情,觉得没有必要再说。

    但Agnès Varda是一定要说下去的。JR的样子,在她看来,像极了年轻的戈达尔——萤幕上闪回60年代Agnès Varda影片中的戈达尔和他当时的伴侣Anna Karina。最后,她带JR去拜访隐居的戈达尔,多年不联系的曾经的伙伴,却吃了闭门羹。戈达尔只在门上留下两句密语:

    A la Ville de Douernenay

    Du Côté de la Côte

    第一句指的是Agnès Varda、戈达尔和Jaques Demy曾经常去的餐馆,第二句是Agnès Varda早年的电影名字。之前提到故去的友人,Agnès Varda虽然显得落寞,但还能保持平静。可是提到Jaques Demy,她终于不能自已。残忍的戈达尔以残酷的方式告诉她过去的黄金时代是再也回不去了。

     短评

    什么是艺术?瓦尔达就是艺术!就连艺术女神缪斯遇到瓦尔达都会说:瞧这个人,她比我本人还要艺术!

    6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文艺小清新公路纪录片。“我完成了本周的锻炼” 戳中笑点。“这里有太多的回忆,我没有办法离开。每次相遇都是最后一次…”

    10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竟然能够在一种随意自然中流露出无比的精致!!强调希望用视觉来实现震撼效果,肯定是完美呈现了。而其中蕴含对于法国电影的追溯(无处不在对于影像的敬意)和未来电影(视觉)艺术的探求更是老少视觉艺术家的合作成果。已经不仅仅是情怀和感人了。其中更是包含着对于每个生命尊重的内涵。

    12分钟前
    • 迷影网
    • 力荐

    唉虽然还是十几年如一日的自赏式自指纪录片,但娃尔达奶奶还是那么睿智精巧,真是希望她一直一直这么拍下去。想到了本片可能出现的所有话题:工业,农业,农民,小镇,废墟,流浪者;还有当代艺术式的装置……但是谁TMD想得到本片的底是(挑战了影片结构的……)戈达尔啊!!!!!

    16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每一次偶然都是奇迹,每一个脸庞都有故事。艺术的神奇在于它能将腐朽重生,为平凡创造愉悦,哪怕只有那么一瞬。看到阿涅斯奶奶在卢浮宫“奔跑”忍不住落泪,能保持这样悠然自得的创作心态真是可爱极了。

    20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力荐

    应该印张戈达尔不戴墨镜的照片,贴他家墙上。

    23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是我最爱的那类纪录片。没有中心、没有重心、没有样式、没有目的,甚至见不齐要见的人,有个什么?灵魂。其实想给四星半,但在前头打上“4.5。”的习惯在本片结束的此刻显得空前龟毛,配不上那些灵光随遇而发的动人瞬间,配不上瓦尔达的卢浮游、戈达尔的留言、JR的模糊双眼,所以。我爱瓦奶奶。

    28分钟前
    • Ocap
    • 力荐

    8.5。末尾太伤感了,戈达尔阿,全世界都知道你的家了

    29分钟前
    • ZHANGWANHE
    • 推荐

    化学反应爆棚的老少组合,经过一个个村庄,把普通人变成艺术。最后在戈达尔那儿吃了瘪,“我爱戈达尔,可他就是只臭老鼠!”天啊瓦尔达奶奶简直是暴风雨可爱!!!奶奶你为什么这么可爱!!!给奶奶打一百遍call!!!

    3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用热爱生活这样的词组,似乎会拉低这部电影的丰富美感。但最酷90后的导演,如此鲜活出发、随手文章的创作方式,难道不让那些装老成、强说愁的创作者感到汗颜?一部关于相遇和交汇的影像作品。青春年轻的肉体,刷在了跌落海边的二战碉堡上。老人的眼睛和脚板,随着火车一起出发。你是否听到身体的钟声

    36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瓦尔达奶奶就是传说中万里挑一的有趣灵魂吧,纪录片依然充满可爱创意,兼具忘年童趣和生命豁达。这回她拉上一个酷似年轻戈达尔的摄影师,把一路上遇到的普通人打印成巨幅照片贴在楼房上,并记录下他们的反应。最后他们真去找戈达尔了,可惜扑了个空,瓦尔达委屈哽咽着说,我喜欢他,但他真是个臭老鼠!

    41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照片会消失,生命会消亡,而电影永不结束,半个多世纪的神话今日云淡风轻,达到随心所欲的自由境界,既是深情回顾,亦对未来投以灿烂展望;镜头对准可爱平凡的劳动者们,捕捉动人的情韵神思,生命微渺丰美自在,我将带着你的眼和脚去远方;卢浮宫里的奔跑是光阴的回声,玻璃上的留言是爱情的永不停息。

    4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如何优雅老去?不断创造,思考死亡,和花草树木一起动容。

    44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无情的混蛋戈达尔,有趣的灵魂瓦尔达。

    48分钟前
    • Jeannels
    • 力荐

    没等到老朋友戈达尔,JR安慰瓦尔达:“他可能是想打乱你电影的叙事结构。继续各自的创作,或许有天你们的作品还会彼此交汇,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瓦尔达记得自己33岁的时候,戈达尔在她面前突然摘下过墨镜,就一小会儿。快90岁的她坐着轮椅在卢浮宫奔跑回忆《法外之徒》。法国电影新浪潮可真好~

    52分钟前
    • 蜉蝣
    • 力荐

    艺术是为了让人感到神奇,不是吗。祝你愉快,再见。

    57分钟前
    • 起床,吃饭
    • 力荐

    一辈子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是什么感觉啊,羡慕了

    1小时前
    • 王大根
    • 力荐

    可能是今年最有趣的电影之一,也是最佳结局(没有之一),因为戈达尔竟用一种混蛋的方式参与了编剧。“就算他是只臭老鼠我也爱他,”瓦尔达眼里含着泪,看到这里真的很难不感动。电影有种恣意浪漫的气质,瓦尔达本人亲自剪辑更是增添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谁知道下一段会去哪呢?跟着他们走就是了

    1小时前
    • 米粒
    • 推荐

    结尾的惊喜不出预料的没有出现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到马尼拉开教科文组织的会议,在同时举办的奎松市国际电影节上看到的法国新浪潮“教母”瓦尔达的新片。88岁的女导演真是到了“无所不能”之境了,简单、平实,却又妙趣横生;一老一少,一次旅行一次交往;一个拍静止人像,一个跟拍电影;脸庞画在村庄上,交谈散在行程中。啥也没发生,什么都表现出来了!电影玩成这样,老辣真姜啊!

    1小时前
    • 谢飞导演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