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恐怖片 公民X

    公民X

    评分:
    0.0很差

    分类:恐怖片美国1995

    主演:斯蒂芬·瑞,唐纳德·萨瑟兰,马克斯·冯·叙多夫,杰弗里·德曼 

    导演:Chris Gerolmo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魔童谣

    • 恶魔之子

    • 更新HD

      诡夜迷情

    • 更新HD

      一日暴毙

    • 更新HD

      午夜废墟

    • 更新HD

      争产合家欢

    • 更新HD

      杂交种

    • 更新HD

      悬案追凶

     剧照

    公民X 剧照 NO.1公民X 剧照 NO.2公民X 剧照 NO.3公民X 剧照 NO.4公民X 剧照 NO.5公民X 剧照 NO.6公民X 剧照 NO.16公民X 剧照 NO.17公民X 剧照 NO.18公民X 剧照 NO.19公民X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HBO出品的电视电影,根据前苏联连环杀手"俄罗斯食人魔"安德列·奇卡蒂洛(Andrei Chikatilo)的真实事迹改编。  剧情描述一名苏联的刑警花了八年时间追查一名极为凶残的连环凶手,此人在1982至1990年间在南方一个偏僻的火车站杀死了五十二名妇孺。此时期正逢苏联在进行政治经济变革,警方办案的方式不断在改变,因此刑警的调查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杀手的身份变成了一个谜。更糟糕的是他在调查中 发现了政府的一个秘密,唯一支持他的人只剩下政治策略专家的费提索上校。

     长篇影评

     1 ) 权力之盾

    图文版:http://www.douban.com/note/318248877/
         
         《X公民》(1995)是以前苏联连环杀手安德烈•奇卡提罗为犯罪原型改编的电影,此类题材一般会熔合犯罪、惊悚、悬疑、心理等元素,着力于凸显抽丝剥茧的悬疑叙事、惊悚阴森的骇人氛围、正角反派的明星魅力、华丽惊艳的精神分析等,《沉默的羔羊》(1991)就是这一题材的模式典型和成功范例。而《X公民》(1995)却背离了这种流行趋势,其主要冲突是侦破意图与权力钳制的碰撞。

           第一镜的背景和前景分别是乡村树林和行进中的列车。这既交代了犯罪作案地点,也实现了1982年前苏联的意象化:经历了18年经济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执政时代,作为重工业大国(列车)的前苏联已进入暮年(陈旧暗红色调),而农村依然贫困落后(树叶淡绿泛白、树木枝干弱小、其间杂草丛生)。影片中的列车行进方向都是从右向左(违背从左至右的心理自然原理,往往表现反常/厌恶的行为),这是美国视角对前苏联的情绪表达。第二镜与前镜存在影像匹配和意象细化的关联:破旧拖拉机的中下部俯拍特写,强调发动机组的猩红色调和大型轮胎的碾压动感,而尾部的割草机正清理地面的杂草,而死者的面孔在割草机下骇然呈现,整个影片的批判现实主题就此展开。

           二十世纪八零年代初叶,前苏联法医专家鲍洛科夫发现了一宗连环杀手案件,由地区高管组成的专案委员会断然否决了案件性质认定,理由是连环杀手只能是堕落西方的病态表现,不过他们还是成立了专案部门,并提升鲍洛科夫为负责人。仅仅在专案部门成立两日内,被政治性授意的刑警团队就通过诱导方式,让一名精神病院的吉普赛人做了替罪羊。替罪羊的身份无疑让官僚团队心安理得,即使真凶在替罪羊关押期内再次作案,官僚团队依然坚持吉普赛人是凶手之一,而十六宗命案是一群凶手的各自所为。鲍洛科夫提出了推进侦破和避免伤亡的紧急请求,均遭到了官僚团队的无情否决:因为增派人手意味着向莫斯科宣告官僚团队的无能,向FBI请求协助暗示了国体技术落后的自认,而公布案件等同于承认“连环杀手存在于前苏联”这一“政治错误”性质的事实。对于官僚集团而言,无辜者的清白可以无视,不断被戕害的生命也是次要的,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是维护政治正确性的要求。

           强大的权力钳制让案件侦破遭到了破坏性的打击:因为同性恋者是被妖魔化的异类,而对异类的凶手指认不会造成政治影响,所以官僚团体否决了鲍洛科夫正确的侦察思路(在火车站监视主动与年幼者搭讪的可疑人物),将大量警力白白浪费在对同性恋的抓捕上。甚至当鲍洛科夫一举擒获真凶时,却因为落后的体液鉴别技术和真凶的共产党员身份而被迫将其释放。强权荒谬决策的直接恶果是花样年华的不断凋零,地区高官的官僚主义已成为连环杀手的保护伞。影片通过侦察犯罪双线叙事的并列蒙太奇手法,成功实现了官僚团队也是血案凶手之一的隐喻意义。

           在连环杀手的犯罪辅线中,若干符号化的部分匠心独具,譬如火车颜色的选择:首次展现作案过程时,影片作者设置了往镜头方向缓缓开来的天蓝色列车,并安排凶手和猎物行走上空缆桥上,既暗示了“童真”生命即将远去,也象征了凶手虐杀后的“自由”快感。与上镜和首镜对应的是末次作案中的长镜头:火红色列车与水平线成45°角驶出景框,杀手焦灼的面容由远及近渐渐呈现,这里存有四重象征意义:凶手狂热的犯罪欲望(明岗监察让杀手无从下手)、即将到来的暴力和危险(凶手利用暗哨疏忽作案成功)、犯罪生涯和个体生命的终结(这次作案锁定了凶手身份)、俄国大地上崭新的政体(前苏联已解体)。

           而杀手数次戕害生命的过程影像,则与第二镜形成了前后呼应关系,控诉和批判了前苏联以革命的名义(发动机组的猩红色调)在肃反清洗运动(割草机的删刈杂草)中屠戮生命的罪行(拖拉机碾压过受害者的尸体):尊严地位被粗暴剥夺(猎物正面扑到的仰拍面部特写/仰面倒下的侧向面部特写),鲜活肉体被凌辱残害(凶手骑在猎物身上捅刺的多角度逼近推轨镜头蒙太奇/俯拍角度上下直摇镜头),个体精神被污化消亡(尸体被剜目后空洞的眼眶),牺牲者的鲜血献祭了强权的私欲(凶手畅饮鲜血的面部特写),无辜者的痛苦滋养了浪潮的狂热(凶手在刺杀同时达到高潮的特质)。

           其实历史上奇卡提罗的虐杀手法远过于此,对其变态心理的精神分析原料也极为可观,但影片明显志不在此,只是选择性地使用了可供象征的材料。即使批判现实至此,影片依然不能摆脱美国主流电影的影响。故事结构基本上符合三S原则(惊奇、延宕、满足),光影之间充斥了美国化英雄(鲍洛科夫)塑造的情节:英雄拥有一位默默支持他的妻子,这位女士具备母性的光芒;噩梦中杀戮景象和苏醒时拥娃一哭的影像剪辑,呈现了英雄的家庭信念和人道主义的联系;英雄的人道主义感召让周围众人重塑了人生态度;被盛誉为有智慧、有方法、有激情、有意志、有方向的五有新人,甚至FBI培育学员的第一堂课都要宣扬其光荣事迹(言下之意,FBI是英雄团队)。

           最让笔者百感交集的一幕是,专案三人组(英雄、将军、心理学家)得到了受害者家属群体的整齐划一的掌声。笔者不否认这一场景的真实合理性:当时的民众潜意识中赞扬权威的条件反射依然根深蒂固,他们无能力反思当局的无能也无意识燃起心中的怒火(十四年才将案件侦破,至少五十二人被虐杀:这如果是在一般环境中,必然会有非议的声音存在)——这是凭借批判对象的负面恶果来粉饰英雄寄托式的精神麻醉,无意中也形成了对其自身的辛辣反讽。一个利用“似梦非梦、似真似幻的世俗神话”来催眠麻醉民众的国度,也培育出了为数众多的热衷于英雄拯救世界的碌碌虫豸,他们总是意淫在世俗神话赋予的幻觉而规避现实的黑暗。

           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这假冒伪善的人!——《马太福音》第七章第三节

           (原载于《看电影》2013年6月下期天地街66号)

     2 ) 前苏联最恐怖的连环杀手,美国人将他拍成了“杀人回忆”

    1995年2月25日,美国HBO播出了一部电视电影——《公民X》!
    影片取材自真实事件,讲述一名苏联法医历时八年,熬过重重困难阻挠,最终抓获苏联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连环杀人犯——安德列·奇卡提罗(Andrei Chikatilo)。
    当时,距苏联正式解体过去不到四年,距奇卡提罗在狱中被枪决刚好一年。

    <图片1>

    奇卡提罗,1936年出生在乌克兰的亚布洛奇耶(Yablocheoye)。
    在他出生前的几年,乌克兰正因斯大林强推农业集体化而爆发大饥荒,饿殍遍地,死人数百万,他的哥哥斯特凡在1931年失踪,他的父母坚信是被邻居抓走吃掉——人吃人在当时很“正常”,甚至又把已埋葬的家畜和人尸挖出来食用的事件——并不断向年幼的奇卡蒂洛讲起此事。
    1941年,奇卡提罗5岁,家乡被入侵德军占领,他目睹了父亲被抓进德军集中营、母亲被德军士兵轮奸。
    战后,熬过了集中营的父亲因为没有牺牲,被定为通敌叛徒。受此影响,成绩优秀的奇卡提罗失去了升学机会。

    <图片2>

    没有人能确定这些经历在多大程度上造就了后来的奇卡提罗?他也曾如正常人一般娶妻生子,虽然据他的妻子 Fayina 说,他经常无法正常勃起进行性交。
    直到1978年12月22日!
    那一天,奇卡提罗在火车站遇到年仅9岁的女孩叶蕾娜·扎科特诺娃(Yelena Zakotnova),用一块口香糖将其诱骗至河边小屋,强奸后乱刀刺死。过程中的刺激让他找到了久违的快感。
    “我发现自己在不同的环境中会变成另一个自我,我无法控制,就像是被魔鬼控制了一样,尽管它违背我的本性,但是我无法抗拒”。
    那一天之后,直到1990年被抓获,奇卡提罗游走在遍布罗斯托的火车站或巴士站,寻找离家出走或独身一人的目标,或诱骗或施以小恩小惠,将被害人骗到森林等隐秘之处,用刀反复戳刺致死,然后进行奸尸,并饮用被害人的鲜血。
    而每一次,他都会将被害人的眼珠戳烂。



    奇卡提罗的整个作案时间长达12年之久,最终官方认定被害人53人,其中35人为20岁以下的青少年,年龄最小的是个7岁的小男孩。但有研究者认为至少有70人以上。
    媒体将他称之为“罗斯托屠夫”,因作案现场和埋尸地多为森林,又被称为“森林地带杀手”。
    1994年,奇卡提罗在狱中被枪决,据说他的最后一句话是:
    “我是自然界的一个错误,一头疯狂的野兽……”

    虽然极其残忍,但奇卡提罗在作案手法上并无特别高明之处,没什么反侦察措施,尸体处理也相当潦草,甚至整个人都有些混乱癫狂,在第一次作案时就曾遭到过怀疑。
    他能长期逍遥法外,持续疯狂作案,和当时苏联的社会政治环境有着莫大的干系,也正是电影《公民X》阐述的主题——最大对手并非凶手,而是体制。

    <图片4>

    片名“公民X”出自影片中心理学家对罪犯进行“画像”时的代称,相当于“嫌疑人X”,也一语双关地暗示着每个公民都可能是嫌犯,都是造就这场悲惨罪案的一部分。



    图右是影片主角——坚持追查到底的法医鲍洛科夫,斯蒂芬·瑞(Stephen Rea)饰演——他曾以《哭泣游戏》入围过1993年的奥斯卡影帝之争,输给艾尔帕西诺。
    图左是鲍洛科夫的唯一支持者——罗斯托当地民兵司令费提索夫,唐纳德·萨瑟兰(Donald Sutherland)饰演——《24》鲍小强的亲老爸、《大腕》里的泰勒。

    <图片6>

    影片从八零年初讲起,罗斯托当地民兵发现一具尸体,在新到任法医鲍洛科夫的坚持下,对现场附近森林展开搜查,竟又发现多具尸体。
    鲍洛科夫敏锐感觉到这是一宗还在进行时的连环杀人案,却遭到当地官僚团队的当头批驳——连环杀手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病态表现,社会主义国家根本不可能存在!

    <图片7>

    当地刑警甚至迅速找了一名精神病院的吉普赛人来做替罪羊,然而在替罪羊被关押期间,凶案再次发生,官僚们无奈任命鲍洛科夫主管专案组,但又否决了他要求增派人手、向FBI求助、向公众公布案情等所有提议。因为:
    “增派人手,意味着告诉莫斯科当地官员的无能;向FBI请求协助,等于承认自己技术的落后;而公布案情,就是承认“苏联存在连环杀手”这一“严重政治错误”。”

    <图片8>

    这种心理后来被称为“Chikatilo综合症”,意指由于政治,宗教,文化传统等主观因素而对连环杀手现象的盲目否认。
    死去的以及将死的性命并不重要,是否能够抓到凶手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政治正确,重要的是官员的仕途和面子。
    随后鲍洛科夫的正确破案方向——在火车站监视与青少年搭讪的可疑人物——被来自莫斯科的人否决,在他们看来,异类的妖魔化的同性恋才是嫌疑人,大量警力被派去抓捕同性恋。
    哪怕是鲍洛科夫亲自到火车站监视并发现了真凶。

    <图片9>
    饰演奇卡提罗的马克斯·冯西多(Max von Sydow)是大师伯格曼的御用演员。

    也只能被迫将其释放,因为检验技术落后(对比源太少),奇卡提罗的血样和受害人身上的精液对比不上。更因为:

    <图片10>

    至此,僵化的体制、愚蠢的官僚、所谓的政治正确,已成为连环杀人犯的保护伞。
    当愤怒的鲍洛科夫抱怨的时候,唯一暗中支持他的官场老油条费提索夫只是习以为常道。
    “也许他是很愚蠢,但是他当权。”

    <图片11>

    一具具尸体依旧隔三差五出现,所谓的查案、追凶成了一场漫长、痛苦而绝望的煎熬,鲍洛科夫也一度变得麻木,但始终没有放弃……
    时间转眼到了1990年,决定性的转机出现,濒临崩溃的苏联控制力削弱,立陶宛、拉脱维亚相继宣布独立。6月12日,俄罗斯也发表了主权宣言,莫斯科的政治局势随之大变。

    <图片12>
    墙上的列宁像被撕毁

    熟悉体制生存法则的费提索夫抓住了机会,一跃成为罗斯托当地的掌权派,在他的支持下,鲍洛科夫布下了天罗地网,大量士兵被派往车站驻守,并邀请到心理学家为嫌疑人画像……
    最终,在一个偏远小火车站最后一次作案后,奇卡提罗落入了鲍洛科夫的视线,随后被抓获。
    但奇卡提罗坚持不认罪,直到听到心理学家对他细致入微的“画像”,尤其是每次都戳烂受害人的眼珠这一细节,奇卡提罗终于崩溃……

    <图片13>

    他相信那个传说,死者的眼睛会留下凶手的影像,哪怕是死了以后,也会留着……
    鲍洛科夫的事迹也得到了FBI同行的赞赏,在FBI,负责连环杀人案的探员每18个月就会被强制调离,以防因为过多沮丧而带来无可避免的心理后遗症,而他坚持了差不多十年。


    虽然讲的是连环杀手,但整部电影完全没有好莱坞惯常的刺激爆点和英雄主义,就是一个有良知的警察被官僚、被体制长期压制和掣肘的不断失望的过程,更接近于实录,节奏缓慢甚至压抑。
    但像所有伟大的犯罪电影一样,它不单单讲了一起案件,更切入了一个时代,精准地还原并批判了苏联当时的社会现状,日减衰落的颓败、迂腐的官员、僵化的体制……
    揭露了凶手得以长期作案的原因,集体的自我欺骗,对新闻媒体的压制封锁,再凶残的罪犯也不是孤立的催在,都是社会和环境共同造就……虽然它是美国人拍的。


    <图片14>

    几年之后,奉俊昊将悬而未破的“华城连环杀人案”搬上银幕,拍摄了电影《杀人回忆》,和《公民X》相似,他的焦点也不在连环杀人案本身,而是有良心的警察不断被压抑甚至被逼成暴力狂的过程,切入的是当时整个韩国军政社会的动荡不安,最终也悬而未决……它成为了韩国影史最佳犯罪电影,或者去掉犯罪二字亦可。

    <图片15>

    同样是这个案子,这个连环杀手,英国作家汤姆·罗伯·史密斯将其改写成了小说《44号孩子》,同样是一部极品佳作,虽然去年改编的汤姆哈迪和加里奥德曼主演的同名电影着实一般。

     3 ) 五分钟的人性解读感化捷克

    我也刚看了《公民X》最后五分钟的诠释解读才是心理学人性最大的魅力所在,人人都渴望被解读被温暖,而这种解读正是发自内心的对别人的一种关护爱。捷克一生都没有正真的被人关护用心疼爱过,因为性的障碍,个性偏执偏激导致一场令人惊悚荒谬的杀人罪恶,一生都缺失心灵的热流激流,唯一的一次暖流关乎爱便是心理学家对他犯罪罪恶、缺失的爱,关乎关注的解读。这是从未有过的,也是导致他致命的弱点,缺失的暖流爱,足矣一下冲击致倒。 从人性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捷克是个可怜的,干涸的人,他的原生家庭一定是荒谬的可怜的,这也与他的性障碍有关。可怜,悲哀。我想老师推荐这部电影的原因不仅仅是让我们了解历史苏联体制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优越的荒谬从而引入如今中国,了解历史了解政治黑暗。另一方面重要的便是结尾五分钟人性的解读,这便是人对解读的渴望对心与心交流的渴望。这是最大的魅力所在,也是身为人最稀缺也是最渴望的。 (今天没有白白存在生活,这便是生活的意义,一天天存在的意义,每天都是成长的。这是幸福美好的。有些电影是需要打底基础的,像这部电影一样,本来不想看,但是偏偏看了下来,没想到如此震撼,弥补了十天心灵的干涸。)

     4 ) 你信不信,八十年代的美国,这样黑苏联

    我们看过很多压抑的变态杀人狂电影,比如说韩国的《杀人回忆》,德国的《M就是凶手》等等。

    这些变态杀人狂的电影大都有一个特点,要么就是警察的不作为,要么就是案犯的太有作为。因此,作为旁观者来说,我们观看此类型电影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沉浸式的感觉。

    恨不得冲进荧幕去,讲凶手绳之以法。而这些正是此类电影的特点。

    当然,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具备的就是这样的特点。

    但是压抑的背后,似乎还有一些别的东西。或者说仅仅从案件本身来看,这是一部压抑的电影,如果结合当时的大环境背景,那么本片的精彩程度就有点大打折扣了。

    与其说为了展现破案的艰难来进行辅助的讽刺,倒不如说是为了讽刺,刚好结合到了破案的艰难。

    《公民X》毫无疑问,就是这样一个影片。

    影片讲述的是在前苏联解体末期,发生在当局的一桩变态连环杀人案。

    此案件跨越了十几年,且一直悬而未破,但办案人员没有放弃,最终在因为失误而放走嫌疑人一次之后,第二次成功将他绳之以法,且让他认罪被枪毙。

    在这期间,十几年过去了,几十个生命就这样被剥夺。

    一切再也回不去了。然而讽刺的是,少有人对于这起案件正常提及。即便当年案发时候也是如此。

    如果从一个非常标准的变态杀人狂电影的角度去看,本片中体现的绝望太精彩了。犯罪分子有恃无恐。

    因为时局的的动荡,犯罪分子与之非常呼应,再加上警察办案遇见的困难太多了,而犯罪分子本身在这样有利的外部条件下,多次犯案也毫无顾及。

    而警察对于犯罪分子的逮捕过程并没有过多的着墨,反而是对于犯罪分子的犯罪过程进行了事无巨细的描述。这就更加强化了这个犯罪分子的残忍凶狠。

    通常我们眼中的暴徒,大都有着一个非常艰难的抓捕过程,正因为抓捕过程的艰难,这个时候体现的是暴徒的外在凶狠,而这种凶狠是很容易察觉的,因此,这样的暴徒作为公民来说是可以有很多防范措施的。而对于片中的这个变态杀人狂来说,上述的描述完全不适用。

    他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一个普通人,或许还会是一个看上去人畜无害的普通人,好父亲,好丈夫,好员工等等。但就是这样的人,内心深处却有着不为人知的凶狠面具。

    而这样的犯罪分子是公民们无法防范的。平淡无奇的抓捕过程,显示出来的是他可以随时混迹于人群中的能力。

    因而,“公民X”看似是对他最准确的描述,其实“公民”这两个字就已经突出了他的危害程度了,因为难以辨别,所以危害更深。

    而本片大量运用了对于被害人的特写镜头,随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的倒下,且同时对比时间一年一年的流逝,警察却丝毫没有作为等等。

    更加直接的刺激了我们的观影神经。很好的将每一个人都带入进去了。

    以上,本片作为一个描述变态杀人狂的电影,这些都可以给满分。

    但是,本片仅仅是描述这个案件吗?并不,它带有着很浓重的讽刺味道,但是这种讽刺一定意义上就给本片减分了。

    作为一部描述前苏联上个世纪的一起变态杀人狂案件的电影,制片国家以及所有人员甚至是语言基本上都与前苏联无关。

    以至于很多时候,如果不是街边的俄文提示,我们大概会以为这是一部美国大片。这一点就太过了。

    看得出来,本片的主要目的除了侦破这起艰难的案件之外,我们还能看到的是对于前苏联的无尽嘲讽。

    基本上臃肿的官僚主义作风,低效的工作能力甚至于对于人才的打压都是本片想要极尽阐述的观点。

    甚至于在片中不惜让扮演前苏联军官的演员自己说出自己的官僚主义严重,这样的台词等等。

    用一部电影的观点来看本片,这样并不为过,但用一个公平的眼光去对待这样的事件,这就有点滑稽了。

    如何才是一部好电影,你要表现某一个国家的不好,就需要这个国家的导演演员自己说出来,而通过敌对的国家的导演演员说出来的这些话,很容易大打折扣了。

    就像很多年前,我们去看《窃听风暴》的时候,会觉得里面的故事多么的动人,但是当你了解了那段历史之后,就会恍然大悟,原来那部影片的说服力并没有那么大,而电影中展现出来的对于东德的黑,仅仅是西德人或者说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自以为。

    很遗憾,本片中的黑,也是如此。

    其实导演已经在开始的时候用尸体不断地撞击走廊中的门来体现了故事中,破案将要面对的艰难险阻了,在这个基础上,整个影片的基调再去黑前苏联,就有点不合适了。

    不过很显然,美国导演并不打算这么干。

     5 ) 宣传需要技术

    这部电影表面上是侦探片,实际上是一部政治宣传片,主要目的是黑苏联。主人公的英雄形象反衬中这个政治体制的操蛋和不负责任。
    当然,苏联确实也很垃圾,否则就不会解体,不仅前加盟共和国多半都举步维艰,除了有油气资源的国家,大部分都过得比较惨。甚至像乌克兰这种重工业发达的国家,现在的生活水平都远远不如中国。俄罗斯也是吃苏联的老本吃到现在,变成一个资源型国家。

    里面有些黑的地方是比较夸张的,例如那位书记对主人公咆哮,你居然抓了共产党员?
    这是在开玩笑么?苏联枪毙过多少共产党员?

    只是电影导演把这个问题与血液检验的差错混在一起,使这个情节的荒谬感登时变得可信了。这就是政治宣传的技术。如果那位书记不是因为检测的证据来找主角,单凭一个共产党员的理由要求放人,就会显得过于荒谬而失去可信性。

    我的一位学生到中学教学实习,组织一个“爱国主义”的班会,中学的指导老师要求全篇不允许说中国一点点争议之处。这种宣传水平都是无脑的,一粉顶十黑。

    好莱坞才是宣传高手。在这部黑苏联的电影中,主人公是高大全的人物,这样才能全面衬托体制的落后。

     6 ) 公民x

    这部电影太nb了,好看,精彩。体现了警察自我牺牲的精神和不破案子誓不罢休的韧劲。
    俄罗斯,估计随随便便找几个路人演都可以用颜值碾压别的电影的地方,但这部电影却没有选颜值高的角色。但警察和上校的角色自然亲和看完简直要爱上他们。
    其实想说的不只这些。但一瞬间只想到了这么多。电影太好看了,强推。

     7 ) 以自己的安逸,換一個更好的世界

    真的是,哇塞。

    這部電影真的拍的太好了,一時竟不知從哪裏開始評論。

    --一開頭,男主角Burakov作爲一個小小的法醫,毫無幽默感, 晚上六點還使喚別人出去找綫索,結果被强行帶進了一個連環殺人案。可以説是非常的清奇了,看慣了福爾摩斯式的主動尋找案件,Burakov這樣被案件砸到,顯得更貼近生活。

    --Burakov的妻子真的是全世界最好的妻子。安心在家相夫教子,丈夫晚歸,非但沒有一句抱怨,還特別關心地給他盛湯。丈夫在最最艱難的時刻,是她溫婉地開導。電影沒有詳細介紹她的生活,衹從拍到的片面來看,我覺得有點宣揚傳統的男女職務,不過95年的電影,也就這樣吧。

    --Burakov和長官Fetisov的變化,在這短短一個多小時的電影裏很是突出。Burakov學會了如何應對官僚體制下的惱人上級,學會了如何和人相處,而Fetisov找到了自己的心。從"I don't fight for anything"到"My heart is pounding, my collar feels tight",而Burakov的回復,"Passion",完美的概括了他的變化。

    --不想分析連環殺手的心理,無論自己受到了什麽傷害,都不是拆散52個家庭的理由。電影對殺人場景的刻畫,不是特別graphic,卻特別揪心。一個個年輕的男孩女孩,就那麽直直倒下,他們那麽美,卻衹能在痛苦和侮辱中死去。

    --無論在什麽時候,總會有Burakov和Fetisov,還有psychiatrist(名字忘了)這樣的普通人,願意以自己的安逸,換一個更好的世界。

     短评

    西方拍东方的宗旨永远是告诉人们你不要生在东方

    9分钟前
    • 6
    • 还行

    尽管是电视电影,尽管是美国人拍的苏联,但氛围营造和演员都赋予极高水准,不亚于《12宫》。十年凶案正逢苏联进行政治经济变革,警方办案的方式亦在不断改变。同时以警探、杀手两条线来渗透出对苏维埃政权及其官僚体系的鞭笞。

    12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镜头语言明显模仿东欧电影的感觉,一点都不HBO。

    17分钟前
    • Raindog
    • 推荐

    始终记得那句台词啊,“你知不知道你抓的那个人是个共产党员?”用冷酷视角展现的一桩被政治左右的火车站连环杀人事件。色调和运镜很有欧洲电影风范。

    18分钟前
    • RYZ
    • 推荐

    有些刻板印象,包括凶手和他的环境时代,从九十年代角度看,还是可以接受。主要成功点在两个男主角的互动,成了死水一样的案子里,唯一向前推进的关系。

    21分钟前
    • novich
    • 推荐

    当因为经济,阶层,权力等受到压制成为弱者之后,这些不能控制自己人性中兽性部分的人会将自己的仇恨,黑暗,丑恶发泄在更弱者身上。很像白银案,不过现实更加丧心病狂。叙事手法有点陈旧,但延续黄暴台一贯的画风,缓慢,幽冷。PS:真的没人发现上校和男主暧昧的感情吗?

    23分钟前
    • 判官
    • 推荐

    我看过的最好的连环杀手电影之一,很多年前在网吧看过这部电影,一直想重看一遍,却忘了名字,现在终于找到了。电影里面对腐败、臃肿的官僚体系对犯罪侦查的影响的破坏性的描写,是我看过最经典、最真实的!

    27分钟前
    • 夜歌信陵府
    • 力荐

    看过最特别的犯罪电影,案情和政治体制两条线同时推进。原型Andrei Chikatilo被捕时一共杀了53个人,他本身也同时是极左和极右两种政权的受害者,斯大林的大饥荒时期哥哥失踪(据说是被邻居吃掉),又亲眼目睹母亲被德国士兵轮奸,但电影没有展现这些背景,大概觉得他所犯的罪行已经无法去寻找原因。

    30分钟前
    • 大大
    • 力荐

    簡單的案件重現,流水帳得很。有意思的卻是泱泱大國爲了保持尊嚴和和諧,死一些人也在所不辭。

    34分钟前
    • 熊仔俠
    • 还行

    不得不承认,HBO网罗最好题材,但也总少不了流水账导演。

    37分钟前
    • 黑狗成
    • 还行

    把连环杀人案放在电视电影平台呈现,只能以小角度切入,捋着体制变革为进展,政治批判与调查真相辉映成趣,倒不失为改编高承勇案的一种方法解读。

    40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从电驴上下的,连英文字幕都找不到,只在网上查到一位前辈听录的txt文档字幕,于是一边开着文档,一边看画面,遇不懂的现查字典。。。。就算这样,也看的惊心动魄,非常过瘾!!!

    41分钟前
    • apple
    • 力荐

    影片中,上校这句台词重复出现两次:他也许很蠢,但是他在掌权。第二次由法医还给上校,这个细节处理得非常妙。现实中无数真实的案例正在告诉我们,许多悬案的最终侦破,除去侦破手段的进步,皆源于基层刑警多年的不懈坚持,个人的热情和态度看似微不足道,却也会水滴穿石,影响到很多人。

    46分钟前
    • 包大人
    • 力荐

    气氛营造得不错,对于一部电视电影来说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48分钟前
    • 品客
    • 推荐

    整片前三分之一都是美国对苏联政治的揶揄。中间的三分之一是冗繁的叙事,终于在后三分之一精彩了。美国完全仿造东欧的感觉拍出来的。本来东欧片就生硬,美国拍的一看就是模仿那种生硬。

    52分钟前
    • ShackleSoul
    • 推荐

    美国高级黑苏联。连环杀手的调查收到上层掌权人士重重阻挠,因为不能被其他国家认为无能,借机对同性恋调查迫害,如果是党内人士或正当职业者也被放过。。。“Chikatilo综合症”,用来指代由于政治,宗教,文化传统等主观因素而对连环杀手现象的盲目否认。奇卡提罗也是厉害,调查人员曾多次将他的血样与被害人身上调取的精液或血迹样本进行比对,但是结果往往发现二者并不是同一血型。。。

    54分钟前
    • 瑶瑶
    • 推荐

    以真凶浮出水面的艰难过程体现体制的变迁,讽刺迂腐可憎的官僚作风,52人的鲜活生命抵不上长官的面子问题,幸好学会在体制编制夹缝中生存的两位正面人物,还之以响亮回击,当然也不无理想化。

    5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作为一部电视电影不能要求太多,对苏联的刻板印象把那些陈腐老态的顽固分子刻画成低智商白痴和恋童癖患者,而英勇的主人公却是有美式理想主义的英雄,抛开人物塑造的单薄,部分转折场景实在牵强幼稚。

    60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还行

    害,官僚才能实现人民真平等,连环杀手一样拥有自由空气,真正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虽然有点儿拉踩,但改制前的种种形式确实触目惊心,只可惜好题材拍得实在一般。另,看到伯格曼御用男主算小惊喜了。再另,应该和《叛国作家》一起大力宣传下。

    1小时前
    • 囍弗斯
    • 还行

    虽然最早就揭示了凶手,但因为整体沉稳的氛围、较为节制的情感表达,仍维持了非常高水准的心理张力。对苏联体制的刻板化描摹,却是通过上校和警长颇有意味的应对方式折射出来的,因而也有些意思。

    1小时前
    • xīn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