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恐怖片 厄运

    厄运

    评分:
    0.0很差

    分类:恐怖片美国2017

    主演:约翰·库萨克,埃拉·科尔特兰,薇拉·菲茨杰拉德,雅各布·雅迪斯,耐德·巴拉米,Antonio J Bell,Johanna McGinley 

    导演:拉齐·马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魔童谣

    • 恶魔之子

    • 更新HD

      诡夜迷情

    • 更新HD

      一日暴毙

    • 更新HD

      午夜废墟

    • 更新HD

      争产合家欢

    • 更新HD

      杂交种

    • 更新HD

      悬案追凶

     剧照

    厄运 剧照 NO.1厄运 剧照 NO.2厄运 剧照 NO.3厄运 剧照 NO.4厄运 剧照 NO.5厄运 剧照 NO.6厄运 剧照 NO.16厄运 剧照 NO.17厄运 剧照 NO.18厄运 剧照 NO.19厄运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该片由拉齐·马凯执导,贾里德·巴特勒、拉尔斯·诺伯格编剧,约翰·库萨克、埃拉·科尔特兰([少年时代])领衔主演。讲述一个狡诈的商人(约翰·库萨克饰)意外误丢脏款,被三个年轻人捡到。

     长篇影评

     1 ) 命中注定的悲剧:他们的错误只是出生在这个家庭

    看到很多媒体都在吹捧Hereditary如何神乎其神。虽然本片可能没有达到这个高度,但不妨碍它是近两年我认为最好看的恐怖片,也不妨碍这部处女作在恐怖片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可能是我看过最悲伤的恐怖片。前半段缓慢的铺陈(虽然有些太慢了),讲述这个家庭如何一步步分崩离析。这家人似乎彼此都很疏远,但血缘的亲近仍使他们深爱自己的亲人。尤其是妹妹死后家里悲伤的氛围,实在是太真实太生动了,丧感层层叠加,要不是知道这是恐怖片,我都怀疑导演要拍一部《山中的曼彻斯特》了。片名Hereditary就已经揭示了这个家庭命中注定的悲剧结局。还有什么比这更悲惨的呢?明明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没有做,唯一的错误就只是出生在了这个家庭,所以必须接受这无法逃脱又无能为力的命运,从出生那一刻甚至还未出生的时刻就注定不得善终。

    这个主题其实有很多现实意义值得思考。如果明知道结局无法更改,你还会去努力吗?如果明知道孩子出生后很大概率会有缺陷,你还会把它生下来吗?我其实很怕负担这种责任,害怕把这种无法掌控的不幸带给别人,总觉得如果注定那么悲惨还不如没有开始。唉,又是日常恐婚恐育,还是聊聊电影吧。

    影片中讲Paimon是八个地狱魔王之一。Paimon必须在男性的身体里才能完全发挥它的能力,为它的信徒带来财富。由于Charlie是个女孩,Paimon需要Peter的身体来纠正这个错误。我后来粗略地浏览了一下维基百科上关于Paimon的介绍,说很多关于Paimon外貌的描述都是一个拥有女性的脸的男人。这和影片中Paimon从女孩的身体出来后进入到男孩体内十分吻合。

    这家的祖母Ellen,被称为Queen Leigh,应该是与Paimon缔结了契约,并且算是这个邪教领袖级别的人物。影片开始不久,Annie在Ellen的遗物中找到的纸条早已向我们说明了这场恶魔的交易:“Our sacrifice will pale next to the rewards” (我们的牺牲和能得到的回报比起来什么也不算)。Ellen用自己的血脉为Paimon提供精神的载体,而Paimon回赠她财富。从影片后段祖母的照片来看,的确是拿到了不少金币。

    Hereditary一是指传承的血脉,二应该也是指遗传性精神病。这一家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精神问题。

    Annie在互助会发言的时候,说到自己家人好像都有精神问题。母亲患有分离性身份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最后又得了严重的老年痴呆。父亲患有抑郁症,活活把自己饿死。哥哥16岁就患有精神分裂(Schizophrenia)。而Annie自己在梦游的时候,似乎也会显示出另一种人格。她的儿子和女儿看起来也是与周围格格不入的怪咖。

    Annie对母亲的感觉是复杂的,这一点其实和Peter对Annie的感觉很像。Peter曾亲眼目睹母亲在梦游的时候差点杀死自己,必然是害怕的,但同时他仍然爱着母亲。而Annie对神神叨叨的母亲也是害怕的,母亲的死对她来说,比悲伤更多的可能是一种解脱。所以她在葬礼结束回家后问Steve:“我在葬礼上是不是应该表现得更伤心一些?”但是亲生母亲去世怎么可能不难受,所以她去互助会寻求安慰。只可惜这并非真正的解脱,母亲留下的诅咒依然遗传在这个家庭中。

    当知道答案后,再回顾剧情,发现真的有很多伏笔。Charlie说祖母希望她是个男孩就好了。Charlie割下了鸟的头,之后Charlie、Annie、Ellen的尸体都是没有头的。Annie在互助会提到过哥哥说母亲想要把别人放进他的身体。由此也可以看出,Ellen早就开始为Paimon寻找宿主了。从葬礼开始,Paimon的标志就开始有特写。Charlie撞死的杆子上也有Paimon的标志。Annie去Joan家的时候就说门口的垫子和她妈妈做的很像,预示着Joan其实和她妈妈有关。另外,Peter上课时候讨论的故事似乎也预示着这家人的悲剧。有节课在讨论Iphigenia。 Iphigenia被她父亲献祭以确保他的船队可以到达特洛伊。老师问了一个问题,大概是说因为自己犯了巨大的错误而导致不幸,和因为完全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的注定的不幸,哪个更悲剧一些。而他们一家正是这种无法掌控的不幸。

    另一方面,我总觉得Annie或多或少知道些关于Ellen给Paimon献祭这件事。由于她知道家里的不幸和母亲有关,所以她和母亲的关系不好。她曾经想方设法地在怀Peter的时候流产,但没有成功。而生下Peter之后,她也不愿她母亲和Peter有接触。所以Ellen去世的时候,Peter几乎没什么感觉。但是Charlie和祖母很亲近。我记得Annie有说“我把Charlie给了她”。不知道是因为她觉得女孩子没有问题,还是因为想用一个Charlie去换取全家的安宁。我可能更偏向于后者,因为这正好也是一种牺牲一桩交易,就像母亲和Paimon的交易的延续。Annie在母亲葬礼后就已经开始搜索研究和灵魂相关的信息了。而在互助会上,Annie有说她有时候觉得他们家的不幸应该怪自己,旁边的人问怪她什么,她怔怔说她不知道。再进一步更阴谋论的猜想是Annie潜意识里其实也是一名教徒,她梦游时的另一重人格可能也是帮凶。所以梦游时她才会想烧死自己的孩子。所以最后的仪式上,Annie和母亲一起跪在了王座前。

    以上个人的理解和解读,欢迎讨论和指正。这两年恐怖片市场突然井喷,看多了表面被吹爆实则无聊炒冷饭的烂片,总算看到一部逻辑清晰情节细腻的好片了。

    恩,还有就是,看完之后有一种想在别人耳边弹舌头的冲动……

     2 ) 美国风味的《哭声》

    很多细节和暗喻值得好评。

    ------------------------以下剧透------------------------

    妹妹剪掉鸟头,跟后来剧情的呼应。

    哥哥上课的时候老师提问,如果悲剧人物是有选择的,那么就不悲剧了,还是更悲剧呢?暗示哥哥其实从一开始就没有选择,如果妹妹没有非正常死亡,哥哥也会迟早沦为祭品。

    母亲说在怀哥哥的时候曾多次尝试流产,但未能成功。母亲在致丧辞的时候提到的兄长和祖父的非正常死亡。兄长自杀前说祖母想把别人放进他的身体。祖父活活把自己饿死。这应该都是祖母及教众的作法。也就是说从母亲的兄长开始,祖母及教众就一直在招这个 paimon 来附体。

    这个叫做King Paimon 的灵体也十分有意思,他的能力就是无所不知,只要问他,无所不答。也就是说可以用来寻宝。。。感觉祖母为首的这群教众也是十分实用主义了。。。。

    我个人是觉得祖母下的这一盘大棋里,一开始并没有打算加害于母亲,只会牺牲哥哥和妹妹,甚至以为招魂换体成功后,母亲能跟着沾点光。这点也说明为何教众等到妹妹非正常死亡后才开始动手。奈何在双亲的疏于关怀下,妹妹非正常死亡,而导致教众要将母亲和父亲也斩首并摆成谢罪的姿势。***Vanity Fair的影评里说妹妹撞掉头的那根电线杆上也有祖母的XIE教的标记,我是没看到啦,但如果是这样的话,感觉跟祖母留给母亲的明信片上的话就有点矛盾了,但明信片是写给母亲还是妹妹的?可能我需要二刷呢。。。。。如果是留给妹妹的,那就是一开始早就打算杀掉全家人了。

    个人感觉结尾部分有点用力过猛,其实并不需要旁白一样的台词来点醒观众。但哥哥身体里的灵魂应该是妹妹的,因为台词就有“It's OK,Charlie(妹妹名)”。

    至于母亲为何把妹妹死亡的场景也做成微型模型,个人觉得,做模型是母亲这样一个从小被祖母在情感上虐待的人,在成长过程中,找到的一种受到伤害后的抒发情绪并开解自己的方法。所以她做的很多模型,都是她被traumatized的场景,比如一开头那个诡异的哺乳场景,以及祖母在医院的场景。

    唯三点感觉不太明白:一是明明丢笔记本进壁炉的是母亲,为何被烧死的却是父亲,二就是阁楼上的尸体,从父亲收到的email来看,应该是祖母的,但为何要把尸体放在阁楼?以及为何需要把尸体斩首。

    ***在别的影评里看到一点,即本片也在批判性别歧视,即母亲和妹妹都是非常有创造力和才能的,跟祖母也是有感情的,然而哥哥只是一个无所事事只想飞叶子和打炮的青少年,但祖母和教众却一点要杀死妹妹,将“错误的性别”纠正为“健康的男性”(correct your body with a healthy male body)。不过我觉得如果是这样的话,没有必要特意把妹妹的脸做成畸形的。

     3 ) 十三个细节分析《遗传厄运》

    1.开篇的第一个镜头即是电影最后举行仪式的小木屋,暗示其重要性,达成首尾呼应的效果。

    2.父亲发现女儿查莉躺在小木屋里,跟她说昨夜很冷,她这样会得肺病的,而她只是怯怯地说“我没事”。

    ——这里有两种可能,一是查莉自己在害怕小木屋之外的某样东西,二是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就到了那里。

    我个人比较偏向于第一种解释,因为查莉被派蒙神附身,我们经常从她的视角看到许多奇异的东西,前半段也经常有科学所不能解释的东西出现在房子里。

    查莉因为经常能在房子里看见这些东西,但又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能看见,所以感到害怕就跑到小木屋里面睡觉,远离房子,给她带来些许安全感。

    3.艾伦夫人(安妮母亲)遗体上的项链和安妮脖子上的链子是艾伦夫人参加邪教的信物(后面女主角翻母亲相册时照片中的每个人都有佩戴),但安妮明明还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怎么就独自一人戴上了?(父亲、查莉和皮特都没戴),而且她与母亲的关系还十分疏离,几乎不可能像寻常母女一样互送礼物。

    这里就有可能就是在暗示安妮的分裂/多重人格了,类似他哥哥(女主角在失去至亲的会上有提到自己哥哥患有精神分裂症),她会有邪教的一面,也会有想保护家人的一面。

    而影片所展现的,就是安妮保护家人那一面慢慢崩塌(主要体现在信仰和精神状态),被邪教面逐渐吞噬(后半段安妮精神越发脆弱,因为信仰崩塌而目睹许多灵异事件),最终成为傀儡的过程。

    4.艾伦夫人留下给安妮的信件中提到了“牺牲”“奖励”等词汇,而且还伴有几本关于邪教的书籍。

    很明显就是在指引邪教面的安妮,帮助自己的教会朋友达成最终目的。

    5.查莉剪掉鸟儿的头,与后面自己掉头呼应,而她在房间中制作东西的时候,是不是也很像在制作鸟儿的身体呢?

    6.查莉在课间看到艾伦夫人的邪教朋友在向她招手,可能预示着,查莉已经被这帮人监视许久,他们时刻观察着被派蒙神附身的女儿的情况。

    7.安妮制作了一个自己房间的模型,模型中她死去的母亲在门口望着正在熟睡的安妮夫妻俩。

    折射安妮焦灼的内心,联系遗留信件,其实一直怀疑自己的母亲在作怪。

    8.母亲独自睡在小木屋的反常举动与后面拿着毯子出去睡觉的行为相呼应。

    暗示查莉过去常常睡在小木屋里,因失去女儿而濒临崩溃的安妮只有睡在那边感受女儿曾存在的气息才能得到暂时的安眠。

    9.自妹妹查莉死后,哥哥皮特时刻处于煎熬、精神衰落的时期,被派蒙趁虚而入,经常性地看见查莉看见的奇异光线和奇怪的事物、甚至直接被派蒙神上身。

    10.琼尼在皮特的学校外边,念叨着咒语,呼唤“皮特,离开你的身体吧。”

    就是在为派蒙神的降临做最后铺垫,因为此时的皮特已经处于精神最衰落时刻,最适合派蒙神降临,占据他的躯壳。

    11.查莉房间的图画册和小木屋照片上都很明确的X掉了皮特的眼睛,眼睛代表心灵之窗,昭示皮特灵魂封闭,身体将成为供派蒙神驱使的躯壳。

    12.安妮发现母亲的尸体出现在了自己房子的阁楼里,这很明显的就是邪教里面的人搬来的。

    为什么呢?

    首先,要让鬼魂显现,就先得要尸体在附近。

    在房子内外显现的艾伦夫人、查莉鬼魂的尸体都依次出现在了房子阁楼和小木屋中。(在其他地方出现的就只有派蒙神)

    其次,举行最终仪式,也需要艾伦夫人尸体在场(最终仪式中就有艾伦夫人尸体出现)。

    13.片尾,琼尼的声音缓缓说道:“嘿嘿嘿,没事了,查莉,您现在是派蒙。”

    神学上面的派蒙神是双性的,即女脸,男性姿态,恰恰与片中查莉头上皇冠嫁接到皮特头上相对应,而主控身体的是大脑,故琼妮称查莉为派蒙神。

    这次仪式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派蒙神双性完整。

    此前艾伦夫人留下的信件中所提到的“奖励”恐怕就是让查莉成为真正的派蒙神,掌握派蒙关于科学、艺术、秘法诸如此类的神力了。

    如有观点不成熟/错误之处😿请多多包涵,多多指教

     4 ) 今年最酷的恐怖片,是关于一个恶魔

    他戴着镶有宝石的王冠,身骑一匹单峰骆驼,行走在茫茫天地间。

    [遗传厄运]是今年最出色的恐怖片。

    因为,电影前一多半,都在让你感同身受,家庭就是这么恐怖:

    父亲大多时候是隐身的,母亲是冷漠又分裂的,她好像是个好妈妈,但又会在梦游中往孩子身上涂满了燃料待燃。

    双亲与兄妹四口,一家人是貌合神离的,人与人间的微妙距离,是迎合,是冷淡,是狂躁,是漠不关心,又是相互试探。

    更何况,在这家人身后,还有一个从未出场又无处不在的老太太,她是女儿口中爱恨交织的人,也是引魔鬼入门的人。

    ©[遗传厄运],一家人召唤死去的女儿,却浑然不知召唤来的是恶魔

    将孙子的身体献祭给恶魔之王,那个叫派蒙神的魔王隐忍数年,终于在电影结尾入主这个身体和家庭。

    这个家,所谓的家,也就真的分崩离析了。

    ©[遗传厄运]最后的仪式

    电影前半段,让你以为这是一部家庭恐怖片;到了后半小时,画风一转,其实,这是一部可以类比[驱魔人]、[罗斯玛丽的婴儿]的恶魔片。

    这里,深陷恶魔套路,无处自救的家庭,让人叹息,但也让人对西方文化里的恶魔(Demon)概念多了一丢想要探究的好奇心。

    传说,《圣经》中古犹太王国伟大的贤王所罗门,不仅有着超人的智慧和治国功业,而且还是一名优秀的恶魔召唤师。

    他把自己召唤的咒文都写下来,称作《所罗门之钥》;然后又用里面的咒文召唤了72名大恶魔来签订契约、为己所用。

    结果,后来巴比伦入侵,不小心将封印恶魔的瓶子打开,72魔神才来到世间。

    被称为“所罗门之英灵”的这72名恶魔,有着一个更为著名的名字:所罗门王72柱魔神

    位列首位的“苍蝇王”巴尔(Baal)、三头恶魔阿加雷斯(Agares)、能望见过去未来的魔神瓦沙克(Vassago)、马身恶魔萨米基纳(Samigina)...

    当然,还有在[遗传厄运]中现身,72柱魔神中排名第9位的「女脸男身」恶魔派蒙(Paimon)

    ©恶魔派蒙(Paimon)形象

    1825年,法国神秘学家在一部魔鬼作品集《Dictionnaire Infernal》里,描绘了各种各样的恶魔形象。

    其中就有派蒙,他戴着镶有宝石的王冠,身骑一匹单峰骆驼,行走在茫茫天地间。

    其实,他也是掌管艺术灵感的恶魔,在科学、艺术、秘法等方面都造诣极深,而且能把这些知识在一瞬间授予人类。

    [遗传厄运]里,可以看到奉拜派蒙神的这家人艺术修养都很高,老祖母织的地毯、母亲做的玩具屋展品、小女儿的绘画...等等,都成了一种暗示。

    ©[遗传厄运]里,母亲做的玩具屋

    派蒙的名字来自公元两千多年前,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语种,含义是“滴答”、“叮咚”的声音,就像是片子中小女孩一直在发出的弹舌音。

    但在古早时,他也曾是美索不达米亚神话里中东的一位神。

    在72柱魔神中,其实派蒙神的名气不大,要数最具名气的,还是排名首位的巴尔。

    在安东尼·霍普金斯出演驱魔神父的电影[仪式]中,附身的恶魔便是大名鼎鼎的巴尔。

    ©[仪式]中,巴尔附身

    巴尔是传说中统帅地狱恶灵66军团的地狱之王,相传相貌丑陋,声音沙哑,而且常以猫、青蛙、人形或是三者混合出现。

    巴尔在犹太教的记载中,被描述为给人带来疾病和灾害的苍蝇王(Lord of the Flies),他的名字,变成了恶魔别西卜(Beelzebub)。

    但其实,他的形象源于公元前1300年古国腓尼基的丰饶之神,他是“巴尔王子”,是掌管太阳、雷雨和丰收的支配者。

    在《圣经》里一写,他反而成了能够和撒旦本人匹敌的地狱之王和大魔神。

    可见,72柱魔神形象大多都有原型,而且由异教神成恶魔的这一转变,都少不了《圣经》的大笔书写。

    除了巴尔,[仪式]里现身的,还有排名第4位的马身恶魔萨米基纳,他精通回魂、降灵术,当召唤者希望他以人形显身时,他也会变成人形。

    ©[仪式]里的马身恶魔萨米基纳

    还有在[招魂2]中出现的、吓瘫一众人马的修女,其原型是排名62位的恶魔华劣克(Valac);

    永井豪的《恶魔人》,其中和主角不动明合体的反派恶魔,则是排名第7位的魔神阿蒙(Amon)。

    ©[招魂2]中修女是恶魔华劣克

    可以说,恐怖片中出现的大部分恶魔形象,都能回归到72柱魔神中来找原型。

    不过,虽说是所罗门王72柱魔神,其实这一恶魔体系跟所罗门王没半点关系,它出自一本17世纪的恶魔学著作《所罗门之钥》(Lemegeton)。

    是当时那些研究占星术、炼金术及卡巴拉的民间神秘学爱好者,假托所罗门王之名,创立了这一体系。

    1566年1月,一个名叫妮可的16岁女孩被带到了法国拉恩大教堂。

    “邪恶的灵魂,神的死敌,抬头看这神圣的十字架,奉主及救世主耶稣基督之名,我命令你,离开这可怜人的身体,永不复返。”

    配合着圣水、十字架和圣饼,驱魔牧师们口念祷文,为女孩完成了一场驱魔仪式。

    在此之前,女孩已经连续数周举止怪异、严重抽搐,嘴里还说着无人能懂的语言。

    这是一场著名的、被官方教廷记录在案的驱魔仪式,有超过上万的民众观看了驱魔,而它的主角,就是恶魔别西卜,也就是72柱魔神之首巴尔。

    1949年,《华盛顿邮报》头版上一个14岁附魔男孩被神父拯救的故事引起了轰动。

    ©49年,一场轰动的驱魔真事,也是[驱魔人]的原型

    小男孩名叫约翰·霍夫曼,在姑妈死后出现了类似附魔的症状,于是,请来了地区主教,进行了一场长达一个月的驱魔拉锯战。

    《华盛顿邮报》对驱魔过程进行了详细报道,引起了人们对这一事件的广泛兴趣和讨论。

    当时,还在上大学的著名作家威廉·彼得·布拉蒂,在20年过后,以此为蓝本,写下了一本伟大的驱魔题材小说。

    这就是后来改编成电影也照样引起轰动的[驱魔人],70年代最成功的恐怖片,可能没有之一。

    ©[驱魔人],驱魔时场景

    也是从这时,一种现代性的驱魔概念开始深入人心。

    在《圣经》中,本就有详细记录耶稣基督在人世间30余年中多次驱魔治病的经历。

    比如《马可福音》第5章开篇说,耶稣在行过加拉大地区时候,发现了被恶魔附身的民众。

    耶稣问其名后,用神力将其赶到了猪群的身上,才解救了百姓,后来,耶稣的门徒们也在授权下驱过魔。

    ©耶稣为民众驱魔治病

    在基督教的观念里,灵界是真实存在的,既然有上帝存在,那就有恶魔。

    而人这种由神赋予自由意志的造物,常常偏离神的道路,而堕入撒旦引导的邪恶道路。

    于是,这时候,基督徒就被赋予了一项驱魔医人、引人走上正道的责任。

    从过去到而今超过500多年,梵蒂冈天主教教廷每年都要进行上千起驱魔仪式,为那些身体与灵魂都被占领的人而战。

    驱魔,也从以前兼有宗教仪式到而今越来越职业化,06年,梵蒂冈甚至举办了一届驱魔培训班。

    这也成了电影[心中的恶魔]剧本的灵感来源。

    ©[心中的恶魔]和[仪式]都有关于驱魔培训课程的内容

    即便目前科学界对驱魔仪式仍嗤之以鼻,颇有微词,但梵蒂冈仍然低调地承认和保留着驱魔仪式。

    教宗方济各也曾在弥撒中说:这个世代还有许多其他世代,都认为恶魔是个神话,是个捏造人物,是邪恶的体现,但恶魔真的存在,我们必须对抗它。

    [仪式]里,作为初接触驱魔课程的神学院学生,男主即便第一次亲眼得见女孩在十字架面前的诡异动作和怒吼,他也相信那是个可怜的病人。

    的确,被附身者的表现和动作,其实常常和精神分析角度的多重人格、精神分裂、或是癔症很相像。

    就像[心中的恶魔]里,那个被恶魔附身的女人,如果被精神分析师诊断,结果就是体内有七重人格。

    当然,也有精神分析师从恶魔附身的角度做过治疗的尝试。

    美国探索频道的一套纪录片中提到过一个案例:

    一个名叫山德森的医生,在将一个多重人格患者催眠后,唤醒了他的另外一个人格,在友善聊过后,得知那是一个灵体。

    山德森医生用心理治疗的方法,最终将其驱离了人体,然后患者的症状也就好了。

    事实上,现在很多教会的驱魔师也不愿意直接给人驱魔,他们常常会鼓励人们先去看精神科医生。

    如果医生解决不了,才是他们出手的时候了。

    ©一生驱魔无数的安莫斯神父,会鼓励人们先去看医生,确认真的被恶魔附身再接受驱魔

    总的来说,西方文化里的恶魔概念跟他们的基督教信仰总是密切相连的。

    就像恶魔的72柱魔神体系里,巴尔、派蒙等等很多恶魔的文化来源,都是其他文化的异教神。

    他们由神转为恶魔的过程,伴随的是基督教统治西方文明的过程。

    至于,是不是真的有恶魔存在、能不能招魂唤醒恶魔、驱魔是否真的有用,我相信,每个人也会有每个人的答案。

    -

    作者/卷卷毛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5 ) 「家」是一个被诅咒的空房子

    非剧情梳理向评论,大量剧透预警。

    观看《遗传厄运》结尾时我一直有一个疑惑:

    既然前面已经做足了「厄运」的恐怖效果,这个清晰的阐释到底有何意义?

    毕竟,「厄运」本不需要任何解释,更不必说「遗传」一词已经给予了直接的原因。即便出于商业考量必须要在剧作上公布答案,也无需如此大费周章事无巨细——无论从哪个角度,这都像是一种心虚的欲盖弥彰。

    那么,这个似乎颇具欺骗性的蛇足到底在试图掩盖什么?

    对超自然神秘力量的痴迷总是不同程度地遮蔽着人类对自己以及所处的真实环境的认知。与其说遮蔽,不如说是人甘愿选择的阐释方式,以逃避某些更为刺痛的现实。

    这是个被邪神控制与诅咒的家庭吗?还是说,「家庭」本身便是那个被诅咒的形式呢?


    玩偶之家

    影片第一个镜头时长近一分钟。摄影机从正中对准窗外的小树屋开始,缓慢摇动扫过女主角Annie的微雕(姑且称作微雕)工作室,最终停在这个家所居住的大房子模型中。镜头推近,这个庞大的空壳里的人偶苏醒——第一个出现的人物是儿子Peter——故事开始了。奠定了影片沉稳致密的影像风格同时,这个镜头也给出了文本上的联结。

    外部的小树屋将它的阴影通过镜头的运动投射到了庞大的屋舍上,这或许是第一重意指「控制」的关系。小树屋的意义对于东方人也不难理解,就像是供奉逝去亲人的神龛一般,仿佛时刻凝视着所处的空间以及人的生活。另一方面,工作室依然是女主角Annie的场所,是她创造性与私密性获得舒展的空间。Annie依然是所有艺术作品的创造者——或是「控制」者。

    这或许是一个三角形的多重空间角力。小屋所代表的不明力量注视着Annie,又投射到整个家庭中;而Annie制作了这些作品。这两股力量存在着既上下控制又暗中互相挤压的关系,而房屋的模型则直指第三代人——一个标准的「家庭」模式通过镜头悄然铺展开来。

    影片也穿插了一些大远景镜头展现这个房子的外部。其中一部分镜头保持正面固定直视,白天黑夜倏忽交错形成错位的纤细惊悚感;而另有几个一闪而过的镜头则为斜角的俯视,房子周边的树木随风机械地颤动,能用肉眼清晰分辨枝叶:那似乎并非实景,而是同样的模型搭建。如此种种皆从细微处暗示了这一家庭玩偶一般受操纵的属性。


    此房是我造

    在各式当代电影中我们看过了太多发达国家中产家庭的故事,也看过了太多表情各异但心底的绝望又何其相似的女性

    《大开眼戒》中的妮可·基德曼是被交易的物品,《美国丽人》中安妮特·贝宁的强力与谎言无法阻止家庭驶向崩溃,《登堂入室》里的艾曼纽尔·塞尼耶是被幻想、被书写的对象并成为「房子」的对应物,《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与《爱你,西蒙》里的母亲则在面对相同的身份政治问题时成为高知、包容与理解的代表。

    《遗传厄运》中的Annie与以上人物有着不同程度的相似,但显然又不完全是。

    Annie是一名承受着高压的艺术创作者。她需要不断地提醒自己专注创作才能赶上艺廊的展览开幕日,同时在不断紧绷的同时又尝试提醒自己打电话给艺廊要求延期——但最终反而是艺廊工作人员发短信问她是否需要延期。面对工作极为严格、自律、不断逼迫自己的态度成为这个人物侧面的标签,折射出的却是影片最重点描绘的家庭关系。

    镜头多次对准在房间里工作中的Annie:她戴着专用的放大眼镜,仿佛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操弄手术刀与人的肉体一般摆弄这模型中的一切,又像是一个冷酷的局外人窥伺着房间里的人与物,又似乎是一个预言者通过塑造房中人物提拉着他们的命运丝线。这种创作过程中的冷静态度似乎与她创作的内容不无关联。

    影片中有一处回想起来十分令人齿冷的夫妻交流。女儿Charlie在儿子Peter驾驶的车上被撞断脖子之后,Annie却在工作室的正中直接试图复原车祸场景,包括Charlie完全扭曲的流血头颅。Steve质问Annie是不是在存心刺激Peter,Annie却回答:

    「我不过是在还原这个客观的场景而已。」(大意)

    这个回答内含的层次实在是太丰富了。

    第一,这反映了Annie对整个家庭的看法,她无法忍受如此重大创痛面前其他人选择抚平实质上却是遮掩逃避的态度——而Annie的这种视角更是家庭成员无法相互理解的隔阂状态的呈现,她实际上恐怕真的没有意识到对Peter可能的二次伤害。

    第二,这个回答指向了一种不可抗拒的生命状态,是面对现实,也是潜意识中对现实已然无可救药的无奈承认。

    第三,这是作为创作者的Annie的艺术观的体现:她的作品是一个与现实隔绝的世界;当这种家族的惨状转换成面向公众艺术作品之时,她便可以保持一个安全的审美距离,里面真实的悲痛就可以被稀释,仿佛这一切都和她自己无关——这是她潜意识中对这个家庭的抗拒。

    第四,这种所谓的客观何尝不是一种艺术家创作视野下的主观,所谓的「呈现」也极有可能是Annie自身控制欲的另一重投射。

    「房子」的模型可以说是对Annie对家庭态度的抽象化表达。Annie内心所预感所确知的家族秘密,无论她再怎么抵抗都难以逃脱。正如无论她多么精心制作尽力维护,她最终还是被这混乱的一切压抑到崩溃,一气之下砸碎了所有作品。有趣的是,在展示一片狼藉的工作室的镜头中,最后一闪而过唯一完好无损的却是这栋房子的模型——

    为何「家」这个空壳没有被摧毁,还是根本无法摧毁呢?


    无爱可诉

    Annie是影片中家庭关系网的核心,而这个网络的每一段联结都渗透着令人窒息的压迫感。

    Annie与母亲Ellen的关系是全片最具有范式意义的一组。

    Annie从儿时便感受到了母亲的不寻常。哥哥意识到母亲试图将「人」塞入他体内后抑郁自杀,母亲便将仅有的希望寄托于「像男孩一样」的Annie以及她的后代身上。在这一层关系中,Annie的身份是幸存者。

    Annie在母亲葬礼上的一席话已经将二人关系的疏远体现得非常刻骨。作为直系亲属,她对葬礼上的到访者几乎一无所知,甚至对葬礼的瞻仰对象也同样一无所知。她口中所谓的「注重隐私」、「连在葬礼上谈论都会觉得冒犯她」的母亲,处于一个和她自己完全不同但又不断向她包围的世界中。

    即便在地理空间上远离她,却依然感觉她的控制无处不在——正如最后母亲的尸体重新出现于阁楼中,形成垂直方位上的压倒性标记。

    Annie极力保护Peter不受母亲的影响,最终将女儿Charlie主要交给母亲抚养。我们不妨对Annie的更深层心理做一层猜想:Annie童年时哥哥惨死的经历告诉她可能只有男性是被猎捕的目标,故长大后育有一儿一女的她认为将女儿交给母亲并无影响;然而之后Charlie的遭遇证明,这一附身的过程也可以将女性作为一环祭品——也就是说,Annie又一次成为了幸存者,而这次交换的代价却是她自己的女儿。这其实是Annie始料未及的。

    与母亲的关系势必影响到Annie与儿女的关系。Annie与女儿的第一场对话便是谎言。她欺骗Charlie说是外婆执意要抚养她,而实际上Charlie只是Annie被迫交予Ellen的替代品,这是即便她再爱她也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而Annie更不想承认的或许是,客观上的确是她为了让Peter不准喝酒,才让Charlie直接第二次的成为被交换的对象最终死亡——这是母亲诅咒下的命运,也是Annie为儿女强行做出的选择。

    Annie与Peter在派对前的对话同样机关重重。Annie早就察觉了Peter青春期萌动的逾矩之欲,她能迅速判断Peter每一句请求背后的潜在语境,看似一收一放实则步步紧逼,最终迫使Peter带上Charlie(但她显然并不知道Peter嗑药的事情);又以「和更多人一起玩」为名强迫Charlie就范——Charlie只能以口头禅That’s Okay回应。

    Annie在女儿葬礼时的泪水诚然是真实的。实际上她和Peter一样不愿意承认自己也是Charlie死亡的帮凶,更不愿承认自己对待儿女的人身控制,实际上和母亲对待自己和死去的哥哥的态度并无本质上的不同。但作为影片的主角,导演也着力刻画Annie在母子/女关系中的另一面。

    影片中颇多的梦境描绘中有一处梦中梦的处理极为巧妙。梦境的第一层中,Annie如曾经在梦游中将要烧死Peter与Charlie;梦境的第二层,被惊醒的Annie与Peter开始了关于母子信任关系的尖锐对质。Annie完全不由自主地说出「我从来不想当你的母亲」,而这并非出自自私的或是无来由的厌恶,而是后一句:

    「我觉得我不像一位母亲」。

    Annie何尝不知道生下Peter之后要面对的是Ellen怎样的胁迫呢?正是出于伦理上的责任,她必须选择去拒绝这一层纽带的诞生,尽管她其实无力阻止。而对于Peter,这种家庭恐怖记忆给他带来的阴影完全是无法抹去的,交流的出口已经完全被堵塞了。这才是真正的「无爱可诉」。

    Annie对子女主观上的爱并非不存在,但是家的纽带从来不是光凭主观的认知就可以固结的。他们或许有类似的自我封闭与孤独感,但是家庭无法带给他们任何慰藉与沟通的渠道,而只是互相的欺骗与疏离。当她将这种痛楚倾诉于乔装成陌生人的Joan时,她已经袒露了她作为这个家庭网络中核心一环的最大弱点。之后的引狼入室与崩溃也就顺理成章。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再对Peter与Charlie的关系作简单回顾。二人直接的交集出现于派对这一事件中。尽管自己举手投足在这一场所中并不自在,Peter显然也并不想多管有些许社恐自闭倾向的妹妹。他很明白她不过是母亲Annie加给自己的一个不要喝酒的警醒与负累,他想要的不过是把妹和嗑药。在两者并不冲突的情况下,他自然而然地把Charlie晾在一边。

    当惨剧发生时,Peter在第一时间并未做任何挽救的工作。无法挽救是显然,但在那完全安静的十几秒钟,他更为深层的心理活动或许才是重要的部分。

    那只是完全的错愕吗?是什么在驱使着他连警都没报头也不回地直接离开现场呢?是一种将心理责任推给母亲的自我逃避吗?还是另一种甚至暗含摆脱累赘的庆幸呢?毕竟我们实在是没办法从影片中看出兄妹二人的情感互动,更不用说Charlie主要是由Ellen抚养的了。而在那个梦境中,当Annie面对Peter呼唤Charlie时,Peter的第一反应则是:「你为何这么害怕我?」Peter虽然由Annie抚养,但是否他内心感受到的却是Annie对Charlie的爱呢?这种爱是否在挤压着混沌着Peter与Charlie的关系呢?……

    如此种种皆是难以细想的阴森的家庭细节。

    作为丈夫,Steve显然和Annie没有血缘关系。Annie在尝试焚毁Charlie带有诅咒的笔记本(同时也会烧死自己)之时便希望Steve来做这一刽子手的角色,因为他并不在这一血缘线索的流系之中。但完全出乎她意料之外的是,当她不堪忍受将本子丢入火堆中时,燃烧的却是Steve。

    这一刻,「厄运」的意味昭然若揭:它并非「遗传」的生理血缘逻辑,而是「家庭」的社会人伦逻辑。他们并非因为基因而是「家庭」这一形式本身,而陷入持久的折磨与挣扎中——这种挣扎看似是命运的指引,却终由人难以预测未来的自主意愿以及他们在家庭这个模具中所形成的联结推动。

    因而,Annie的悲剧性在于,虽然她已经模糊地知晓家族这一坚固统治中的黑暗之力,但却未能意识到她赖以生存的「家庭」这一结构已经嵌入了毁灭的核心。换言之,即便她能够以怎样的手段逃脱这股神秘的力量,她也依然会受困于这个牢笼中。

    「家」这一概念是一切时间与记忆沉淀下来的不可扭转的沉重锁链,爱也不过是成为不同形式的占有、控制、分割与毁灭的代名词。一旦得到某种力量的催化,其中蔓延的欲望便会渐次吞噬全部,形成由内而外的崩溃。

    或者这也不是全部。


    血观音之盒

    假如我们已经确认了「家」在这一场悲剧中的结构性地位,那不妨继续深究一下这个看上去极其复杂的宗教降神仪式。两者显然并不是完全分离的关系。

    从Annie一直不愿翻开的神灵笔记中我们看到,Paimon通过人世的信徒寻找附身的对象,并给予信徒财富、名誉与人脉。从Annie的母亲Ellen的相簿中我们似乎的确能看到,Ellen在这个神秘的组织中逐渐收获了在已经分崩离析的家庭中所收获不到的钱财与权力。

    然而,这种成就并没有让她满足,她最终依然需要通过对「家庭」这一结构的召唤来完成邪神的具象化与自我权力的登顶——最终Peter坠楼「重生」、被戴上王冠之后,Ellen的遗像上也冠上了「王后」的名号。她将一切的控制权重新收归己有,成为家族树上最高的统治者,接受所有活死人教徒的朝拜。

    更为吊诡的一点则是这一层祖孙的关系。Annie制作微雕的一个场景中,Ellen在Annie的孩子出生后站在她床边,二人同样袒露汝.防,仿佛在争夺喂奶的权利。而故事的最终,Paimon王附身于孙子Peter,外婆Ellen则成为「王后」。

    这一头一尾两个暗含乱伦意味的场景完成了对接,隐秘地揭示出了这个家庭中汹涌的倾轧与占有。所谓的宗教邪恶绝不外在于家庭结构之中,他们并非遥相呼应的对位,而是深刻地互相渗透,融为一体。

    我无法确知导演对「家庭」与(邪)「宗教」这一概念本体的态度,却也难免暗自揣测。

    当Peter面对阁楼中那些先辈们阴森苍白的幽灵时,当那些失去了头颅失去了自主意识的女性与赤身露体渐次腐坏的男性悉数臣服于Paimon面前时,当最后一个镜头画面移开让人看到整个封闭的树屋周围浩大的黑暗与空洞时,我都在怀疑:这两者在导演心中到底有何不同?

    两者都依赖某种相对的原始积累,都需要某种强大的召唤仪式来达成组织的稳固,最终固化为某种依赖、恐惧与占有的共同体,控制「脆弱」者的幽暗内心,让人动弹不得——像一个人们互相压抑折磨的空壳。如影片海报所描绘的那样,所有人的房间都朝着不同的方向,却始终在这个框架的束缚之中,指向《血观音》一般没有出路的未来。

    「遗传」的岂止是厄运,「家」本身才是那个被诅咒的空房子。

    这或许正是这部影片最令人恐惧的地方。


    本文可见于微信公众号「风影电影纪」

     6 ) 为何说《遗传厄运》是近五年来最吓人的恐怖片?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奇遇电影」(cinematik)

    作者 ✎冰红深蓝

    编辑 ✎文刀

    《遗传厄运》年初在圣丹斯首映后即口碑爆棚,烂番茄新鲜度100%高开,被不少外媒誉为「新一代的《驱魔人》」。

    近几年来,爆款「恐怖片」常有,但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又有多少?

    在我看来,《遗传厄运》非但没有令人失望,说它是近五年来最为吓人也最为优秀的恐怖片也不为过。

    而且吓人的方式很高级,不靠「血浆、音效、尖叫」三板斧。

    它的细节内涵也是如此丰富,总之,它值得你反复观看。

    影片由一场葬礼拉开帷幕——

    安妮·格雷厄姆年迈的母亲去世了,葬礼出席者中却有不少非亲非故的陌生人,其中一位望着安妮的女儿查莉,突然露出了邪魅的笑容。

    葬礼之后,查莉的行为便越发诡异,她甚至将一只撞窗而死的小鸟的头剪下来带回家玩。

    安妮的丈夫和儿子皮特对此却浑然不知。

    紧接着便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事故。

    正是这场可怕的飞来横祸,让全家人的关系骤然跌至冰点,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都被逼到了极限。

    为了治愈创伤,安妮去参加团体心理咨询会,并鼓起勇气说出了自己的惨痛过往。

    原来,她生于一个近乎受了诅咒的家族:精神病、自杀、失眠症、梦游症等厄运不断折磨着安妮身边的至亲。

    然而,心理咨询并没能消除家庭成员间的隔膜与疏离。冰冷而阴郁的氛围始终挥之不去,而家人之间潜藏已久的猜疑、憎恶与不信任也终于爆发成激烈的争吵。

    于是,影片的前半段似乎更偏向于家庭情节剧,并带有浓烈的心理分析色彩。

    我们亲眼目睹了一场意外事故所带来的不可磨灭的创痛和心理阴影如何伴随、笼罩和摧垮这一家人;

    随着安妮和孩子心理的渐趋崩溃,一系列无法解释的灵异现象也不断显现。

    在影片的后半段,通灵、降神、附体、恶魔、邪教、祭礼等元素逐步登场,一家人也深陷入绝望而恐怖的境地……

    至此,熬过了《遗传厄运》前半段看似迟缓实则精细铺陈的剧作,前方等待着的你的,是一连串刺激而生猛的情节。

    为了让没看过电影的朋友能享受最惊心动魄的恐怖旅程,在此就不做剧透了。

    那么,为什么说这部影片是近五年来最吓人、最优秀的恐怖片?

    众所周知,恐怖片一般可以分为以Jump Scare为主要手段的惊吓型影片以血腥暴力来刺激眼球的血浆片

    前者主要以日韩泰恐怖片为代表,其标志性吓人方式便是猝然升高的配乐与恐怖音效结合突然冒出的鬼脸。

    后者则以欧美恐怖片为代表,尤其是层出不穷不断翻拍的各类虐杀式恐怖片(如《电锯惊魂》《人皮客栈》等)。

    不过,受《午夜凶铃》《咒怨》《鬼影》等亚洲恐怖片的影响,欧美恐怖片在21世纪也逐渐借鉴了这种Jump Scare的模式,例如大获成功的《黑暗侵袭》,以及温子仁的《潜伏》和《招魂》系列,均是如此。

    《黑暗侵袭》(2005)

    但是,这种廉价的、一惊一乍的Jump Scare模式只能吓人一时,在看完影片后便转瞬即逝了,缺乏后劲。

    而仅依靠不断加强血腥暴力程度来提供视觉刺激的血浆片,也只能给予观众一种短暂的、表面性的快感。

    这便是能够历久弥新、成为经典的恐怖片少之又少的主要原因。

    《招魂》(2013)

    《遗传厄运》则拒绝被归入这两种屡见不鲜的恐怖片类型,影片与血腥沾边的镜头屈指可数,而那种充满俗套的Jump Scare场景更是被导演所拒绝。

    取而代之的是步步渗透的恐怖气氛营造,令观众感受到一种逐渐深入骨髓的恐惧感。

    《遗传厄运》导演阿里·艾斯特,本片是他的长片处女作,由A24出品,此片大获成功之后,A24已经计划将制作他的下一部恐怖片,暂未定名,预计2019年上映

    而这种恐惧感的植入,甚至能超越异国文化的隔阂,深深地钻进大洋彼岸的观众心中。这主要得益于导演兼编剧阿里·艾斯特对节奏的沉稳把握、缓慢推进的长镜头及漫溢着惊悚诡谲氛围的配乐。

    于是,恐惧就像一种缓慢弥散的毒汁,小心谨慎地、对成功颇有把握地侵蚀着观众的心灵。

    慢,而非快,成为了影片成功的秘诀

    除了影片的结尾部分,邪魔或超自然力量始终未露真身,这种「少即是多」的处理方式也类似于雷德利·斯科特的《异形》,真正的恐惧永远在看不见的神秘暗处,隐而不露者,方为大患。

    相较于表面化的视觉刺激,更具立体感与真实感的声音常常能给人更为强烈的压迫与恐慌感。

    在本片中,可怖的弹舌声多次复现,成为比断头和邪魔露出狰容的高潮画面更令人毛骨悚然的存在。

    相信和我一样曾在小时候被《咒怨》吓出心理阴影的恐怖片影迷们,应该都对伽椰子出场前喉咙里挤出的「咯咯」声记忆犹新吧,这种由口腔发出的、听起来细微却极具辨识度的诡异声音,总能让人顿时汗毛倒竖。

    而为了配合这种以慢取胜的沉浸式氛围营造,影片没有采用任何俗套的闪回,对于理解故事真相所必需的人物前史及背景信息均在连贯的顺时线性叙事中以巧妙的方式逐步给出。

    例如安妮母亲遗留下来的书信、安妮参加团体心理咨询会时的谈话、在梦境中的自白等。

    每一次信息的交代都显得自然而点到即止,这既让影片始终笼罩在神秘感之中,维持了悬念,又激起观众进一步探索和解谜的欲望。

    在保证恐怖感与神秘性的基础上,导演还在影片中精心设置了多种令人细思恐极的细节、隐喻与伏笔。

    比如被剪去头的小鸟和无头的人偶,多次出现的「断头」意象不断刺激着观影者,仿佛预示着一家人避无可避的灾难,而查莉的画也与主人公的命运息息相关。

    此外,安妮制作的娃娃屋中的人物细节,既印证了此前故事中提供的信息,又对我们的解谜与阐释有所助益。

    影片虽然最终给了我们绝大部分的关键信息,但却拒绝亲自做出一个直白明确的揭秘。这也是《遗传厄运》的高明之处。

    因为过于完整的故事终将失去魅力,而唯有一定程度上的留白,才能让影片具有多义性和复杂性,从而带来多重解读的空间,以及多次重温的欲望。

    当然,尽管存在不止一种的解读方式,本片也并不像《记忆碎片》《穆赫兰道》等作品那般耗费脑细胞,你甚至可以不需要太纠结于谜底与真相。

    毕竟,享受恐惧感和紧张感才是我们观看一部恐怖片时最本己的愿望。

    而这份身临其境的恐惧感,在《遗传厄运》中还与几位主演入木三分的表演密不可分。

    澳大利亚女演员托妮·科莱特

    饰演女主角安妮的澳大利亚女演员托妮·科莱特是位老戏骨,此前曾六次获得澳大利亚电影学院的最佳女演员奖,还曾在《第六感》(1999)中饰演母亲一角,并借此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

    她在本片中将一个受困于家族阴暗史及天降横祸而逐步精神崩溃的母亲演绎得淋漓尽致。

    请看这三幅gif截图,便能略知一二。

    当她在团体心理咨询会上痛苦而哀伤地陈说自己的辛酸过往时,似有无限哀怨。

    安妮在吃晚餐时冲儿子发火,恍若汽油罐爆炸。在这段餐桌戏中,安妮先是抑郁难耐,但竭力克制隐忍,随后多次受到攻击,终于爆发。

    此段戏也是全片最出彩的表演段落之一。

    这是安妮在受到致命惊吓时的表情,各种情绪轮番上阵,真是辛苦了。

    美国演员亚历克斯·沃尔夫

    饰演儿子皮特的美国演员亚历克斯·沃尔夫,出生于演艺世家,8岁即开始参演电影。

    他在本片中的表演同样无可挑剔,演绎了一位与母亲关系复杂、时而隐忍时而感情外露的中学生。

    请看他在影片中独自伤心落泪的场景。

    而扮演查莉的小演员米莉·夏普洛,在表演过程中浑身散发着诡异的气息,将沉默内向又暗藏邪念的女儿演得活灵活现。

    小演员米莉·夏普洛

    而经过化妆后她的造型更是自带恐怖感。相信当你看完全片之后,更会由衷地佩服导演的选角功力。

    在《遗传厄运》里化完妆之后的米莉·夏普洛

    使《遗传厄运》得以深入人心的另一个原因,当属贯穿全片的微缩玩具屋

    无处不在的娃娃屋给人一种若隐若现的控制与操纵感。而女主角安妮身为玩具屋的制作者,其逐渐趋于崩溃的心理状况,又与制作娃娃屋所必需的细心与沉稳互相矛盾。

    于是,我们的心里始终悬着一把剑,随时都有可能坠落下来。

    导演更通过娃娃屋赋予了影片一个令人惊艳的绝佳开场:

    第一个镜头首先对准了窗户中浮现的树屋,随后向右渐次横摇,经过一座座微缩玩具屋,直到聚焦至一间卧室的模型,并缓慢前推,最终竟然如魔法般神奇地无缝转换为现实中的卧室场景。

    这一开场既如催眠术般引人沉醉,又凸显了如大小宇宙嵌套般环环相扣的强力控制感,一如一家人自始至终难以摆脱的险恶宿命。

    而影片中的主人公,也仿若微缩玩具屋里的人偶一般无力而脆弱,似乎愈来愈活成受命运所挟制的傀儡。对于中国观众,或许还很容易联想起民间传说中的针扎小人。

    类似的诅咒方式其实根植于以相似性为核心的人类原始思维,尽管古老而陈旧,却始终能唤起暗藏于我们潜意识中的不安。

    影片对希腊神话的引用也强化了令人窒息的宿命感。在皮特的课堂上,老师先后谈论了赫拉克勒斯与阿伽门农的古希腊神话。

    赫拉克勒斯由于受到天后赫拉的诅咒,时而狂暴发作,酿成事故。而阿伽门农一家人则如同被施了命定的咒语一般,接二连三地遭逢厄运。这两个希腊神话中的重要人物的命运与本片的内容恰好构成了互文。

    此外,悬在高空的树屋也成为又一个令人提心吊胆的意象。当镜头掠过夜晚卧室的窗户,兀自透射出瘆人红光的树屋,足以进入我们最遥远的噩梦。

    影片还多次插入了如同模型般的远景镜头——一家人的房屋在密集的树林中若隐若现。这些镜头应该是通过移轴等技术手段拍出了浅景深的微缩模型效果。

    这也进一步模糊了现实与模型的区别,彰显出了受操控的宿命感。

    《遗传厄运》便是如此通过缓慢渗透的氛围营造、精妙的细节打磨、多重的解读空间、有血有肉的表演和如影随形的操控与宿命感,成为了近五年来最为吓人、最为优秀的恐怖片之一。


    「奇遇电影」近期佳文:

    永远怀念的「船长」罗宾·威廉姆斯,逝世四周年

    GAI爷这一年。

    谢谢你,《周刊少年Jump》。

    如果恰好你喜欢我们的文章,请来「宠爱」我们,关注公众号「奇遇电影」(cinematik)。

     短评

    等等,这部电影不应该叫奇迹女孩吗.......

    6分钟前
    • 威廉。
    • 力荐

    阳光下的恐怖事件。没有预想的恐怖,但是,整体用心铺垫的状态还是很不错的。

    1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男主误入拜屌教,不知该哭还是笑… 😳 铺垫了好多以为是各种线索结果也都不了了之,不知道为什么。音乐不错,但这个故事是否拍成短片就可以了

    15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这片最可惜的是:恐怖片的套路真的是用一个少一个

    19分钟前
    • 左耳的幸福
    • 还行

    谁烧这本画册谁就死,我太怕死了,所以你烧。

    24分钟前
    • EvilGoblin
    • 还行

    吓到后半程一直指缝观看,很少有这么让我感到恐怖的电影了。推荐~

    25分钟前
    • 廿拾亓
    • 推荐

    作为恐怖片,它拍的非常文艺且有范儿,有很多高级的地方,故事在类型的框架内,骨子却做着反类型的事情,用美式family的亲情去讲一个邪教泯灭人性的故事,是反人性和反美式主流价值观的,外婆用死亡下了一盘很大的棋,更狠更邪性的是,它告诉你,这一切都是真的。感觉上跟这几天刚看的《升级》处理故事的方向很像,不过这一部更上一层楼,好的恐怖片不应该只是感官上的刺激,而是主创们对处理故事的品位和能力。

    2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虚高了!就是一个鬼畜片呀🤖承认妈妈演技很好 很神经质 剧情推演也很出色 如果没有结局 我真的会觉得这片子精彩 然而结局一出来 我们整个厅发出了嘲笑的声音🙂裸男裸女xie教趴 被恶心到了 爸爸全片最惨 心疼一秒//发现危险苗头的时候 请开灯 请call police

    28分钟前
    • 车站
    • 还行

    很邪,鸡皮疙瘩掉一地,真的能感受到一个家庭是如何被悲剧阴影与灵异力量的双重逼迫下逐步走向绝望与崩溃。影片所传达出来的恐惧感其实非常奏效,关键要看观众能否投入到这种视听氛围和角色情绪上,这比起单纯的惊吓要高明得多。导演对家庭关系的“恶意”,由前作短片的伦理崩坏,到了这部便成了宿命式的血缘诅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家庭”对我而言永远是部恐怖片。

    33分钟前
    • LeungChanXXX
    • 力荐

    该片应该会垂名青史

    34分钟前
    • 力荐

    。。。。预告片就是个虚假广告。。。一点都不恐怖。。。

    36分钟前
    • 中山三路
    • 较差

    哥哥的孔雀舞跳的婀娜多姿,罗曼·波兰斯基爸全程酱油,第六感妈皮的可爱,爬行妹最吓人…虽不开灯但赞光线充足,看过的最明媚恐怖片。“我们的牺牲和回报相比不值一提”

    41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必定名留青史的恐怖影片!!!

    46分钟前
    • 特斯拉与哥斯拉
    • 力荐

    9.3分的恐怖片…这应该是恐怖片之冠了吧?活久见…

    50分钟前
    • LockSherk
    • 力荐

    这推进的镜头,让我毛骨悚然,人为什么要这样,越是害怕,越想看!崩溃!

    52分钟前
    • 呆萌小七
    • 推荐

    名不副实。昏昏欲睡。

    55分钟前
    • Yolo
    • 还行

    邪的可以,Ann Dowd不愧“美国容嬷嬷”。像这样单纯展现邪恶,只为制造恐怖而没有任何隐喻野心的恐怖片现在实在是太少见了

    58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看完以后同行女生说:很有教育意义的影片,不要随便把头伸出窗外,否则就会变成男人

    1小时前
    • Alcoholly
    • 还行

    邪教教宗找宿主也是要性别歧视的;原来短评的后半段,主要想吐槽儿子跟爹妈长得不像,但涉嫌种族歧视,遂删掉

    1小时前
    • 影呆
    • 还行

    受“闪灵”全方位的影响,不靠一惊一乍来吓人的恐怖片。用了整整1个小时做铺垫,后1个小时抽丝剥茧。邪灵、诅咒、招魂、巫术...各种元素玩得嗨,男主真不知该说他是狗屎运还是惨2333333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