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武汉日夜

    武汉日夜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大陆2021

    主演:田定远,孟宪明,杨莉,苏洁,李青儿,曹珊,涂盛锦,王紫懿,王震,李超,王枫娇,左双贵,石长江 

    导演:曹金玲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武汉日夜 剧照 NO.1武汉日夜 剧照 NO.2武汉日夜 剧照 NO.3武汉日夜 剧照 NO.4武汉日夜 剧照 NO.5武汉日夜 剧照 NO.6武汉日夜 剧照 NO.16武汉日夜 剧照 NO.17武汉日夜 剧照 NO.18武汉日夜 剧照 NO.19武汉日夜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1月23日,武汉关闭离汉通道。900万武汉人与来自全国各地医疗系统及其他行业的一线人员,一起打响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武汉日夜》内容来源于从疫情开始,武汉当地三十多名摄影师在抗疫一线持续拍摄数月,多达数千小时的素材之中。影片以医院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及病患为主线,以深夜运送孕妇的志愿者为辅线,展现与疫情抗争、与死神决斗的动人故事,这些“平凡人”在疫情面前不舍昼夜、不惜生死、守望相助、共克难关。  所有的至暗时刻,心中总会有光。所有的天方夜谭,都抵不过事在人为。所有的微不足道,都蕴含生活的力量。疫情之下,武汉的日夜,不止空旷的街道,还有努力生活的身影,更有“破茧而出”的新生,他们无所畏惧,迎接阳光。在这座英雄的城市,900万人将继续迎来一个个清晨和黄昏。他们的面孔,模糊又清晰。他们的名字,普通又独特。他们的生活,平凡又有份量。

     长篇影评

     1 ) 平凡而伟大,向伟大的人民致敬

    2020年农历庚子鼠年,春节也是难以忘怀的。今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在19年12月开始,湖北武汉流行一种新型的肺炎,到了春节前一周,这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越来越严重,因为湖北特殊的地理位置,九省通衢,武汉又是一个人口千万的大城市,又到了春节返乡的高峰期,病毒就这样在全国传播开来。 84,这是钟南山院士奔赴武汉时的年龄。相信大部分人到了这个时候早已安享晚年,但我们看到的却是数小时未合过眼的老人,以及他奔波的身影。 当年的非典,相信大部分参加过的医护人员都心有余悸,但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个主动请缨的白衣天使,以及他们忙碌的背影。 疫情当前医护工作者情愿出征,爱国企业家新设生产线支援生产,海外侨胞输送物资......平凡人人民在做着不平凡的事啊! 2020,一个终将会过去的年份,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相信,这一年,必将迎来灿烂的暖阳。

     2 ) 导演专访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

    ID:ttyingtan

    作者:探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


    >>>>珍贵

    这些影像你从未见过。

    影片的素材来自于30位互不相识的摄影师,拍摄于疫情最严重的时刻,和当时世界上最危险的地点——

    2020年1月23日关闭离汉通道后的武汉医院ICU病房。

    探长有幸采访到纪录片的导演,曹金玲。

    对于这些1000多分钟的原始素材,曹金玲导演却“很生气”。

    因为很多素材,一到关键时候镜头就失焦了,甚至摇摇晃晃。

    更别说考虑什么运镜和构图。

    后来曹导也想通了,电影画面的焦点并不在于镜头,而应该在于内心,在于镜头中所蕴含的情感。

    而且,当时的拍摄环境太艰难,这些镜头已经来之不易。

    它距离那些医院和病人足够近,也足够真实,但也足够危险。

    这些镜头背后,是一台台被包裹着的摄影机,和一个个穿着防护服的摄影师。

    在关键时刻,有些摄影师出于职业反应直奔现场,他们甚至没有做好周全的防护,就跑进了污染区跟拍。

    摄影师之一,陈卓

    曹导演告诉探长。

    30位摄影师中,有一位的母亲年纪已经很大了,当所有人都在寻找远离病毒的安全之地时,他选择奔赴前线。

    临走时他去看望老母亲,说自己要去医院拍摄。

    母亲并没有拦他,于是他就走了。

    在他转身的时候,他听到母亲小声嘀咕了一句“可能这一走就见不着了”

    >>>>真实

    正是因为有了这30名摄影师,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宝贵镜头。

    要知道,那时候连家属都无法进入医院看望自己最爱的人。

    有些家属,是在这些镜头中,才得以看到亲人最后的样子。

    幕后花絮

    为了最大限度保留这份真实,导演并没有给影片加煽情的音乐,也没有画外音。

    更没有夸张的戏剧化的主观引导,只有默默的客观呈现。

    剧组还花了许多钱去做特效,这些特效并不是上天入地的CG,而是让画面清晰,让运镜稳定,或者擦去一些穿帮。影片的声音也进行了大量的还原和重建。

    影片开头有位阿姨在打电话,我们都听不清她在说什么,也没有字幕。

    但她脸上的焦急与无助,任何演员都无法呈现。

    1000多分钟的素材,最后只留下90多分钟,有太多素材也被舍掉。

    其中曹导演最不舍的,是一个打不出去的电话:

    有个老奶奶已经六七十岁了,她康复后特别想给家里人打个电话。

    她告诉护士,她想打给她的妈妈。

    然后她就给护士比划数字,7、8、0……

    但她比划了整整2个小时,也没能想起那个号码。

    老奶奶开始抹眼泪。

    旁边的护士在这2个小时里就一直帮她想号码,还说“不着急,没事的,我们想起来再打”。

    但护士和摄影师都知道,这是一通永远都打不出去的电话。

    >>>>拍不下去的摄影师

    探长问曹导演,制作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曹导演说,他们看素材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每天都哭。

    面对这些素材,他们都尽量保持冷静,有些副导演本身就是纪录片导演,阅历丰富,也很有经验。

    他们看的时候,顶多抹一下眼角,或者去外面抽上一根烟,然后回来接着看。

    纪录片中探望妻子的左双贵

    但在六七月的时候,大家都绷不住了,状态都不太对。

    出品方就让大家放假,给自休息一段时间。

    这大概就是剧组最难的时刻。

    而对于现场崩溃的摄影师来说,他们没有任何崩溃的机会。

    片中记录了一位叫李超的患者,他和父亲双双感染入院。

    他心态非常好,在医院还帮小区采购物资。

    他的身体越来越好,每天盼着出院和妻儿父母团聚。

    在医院里他和老父亲视频,鼓励父亲坚持下去。

    李超乐高高兴兴抱着物品出院的那天,跟拍的摄影师得知了李超父亲去世的消息。

    摄影师和医生没有立刻告诉他。

    看着乐呵呵的李超,他们都备受煎熬。

    住进隔离酒店之后,摄影师告诉了李超这个消息。

    但李超没有哭泣,而是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床上,沉默良久。

    这时的镜头开始出现晃动,甚至断断续续。

    导演告诉探长:那是因为摄影师在哭。

    摄影师崩溃了,拍不下去了。

    >>>>陪伴与治愈

    探长很好奇,这些镜头记录下来的东西,对于被拍摄者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他们看纪录片的时候会是什么感受?

    曹导演的回答很神奇:“有些是患者记忆的补充,有些把患者‘治愈’了”。

    导演曹金玲

    导演本来也担心,这些记录下来的痛苦经历,当事人是不是不想再回忆。

    所以她和剧组对于影片素材的授权并没有抱太大奢望。

    其中有一名重症患者叫王枫娇,康复后刚回家的时候他们一家都尽量不提这个事情,他们选择用遗忘来恢复。

    住院期间的王枫娇

    当她看到影片《你真好》MV,看到自己和家人的镜头,竟然第一次感到了释然。

    王枫娇从没有看到过这段时期的自己,当她看到这些视频之后,她感觉自己被治愈了。

    然后她说:“今后如果你们有什么宣传需要,我随时都可以来”。

    等到剧组2021年元旦探访他们的时候,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他们在满是烟火气的武汉,吃了一顿大餐。

    一家人的愿望也很朴实:“希望我们团聚在一起,健健康康的,过好日子。”

    幕后花絮

    剧组很快取得了所有人的授权。 导演说这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感觉被冒犯,而是感觉到了尊重”。 还有就是他们已经和摄影师形成了信任。

    在当时的医院里,尤其在ICU,家属均无法探访。 他们除了需要专业的治疗,更需要人的陪伴。 患者身边除了医生和护士,陪伴他们的就是摄影师。 片中有位老人,努力掰开柚子后,把第一块递给了摄影师。 一切发生的很自然,也很温暖,仿佛摄影师就是他的家人。

    片中还有一位特别的老人叫石长江。 他曾丧失自主呼吸70多天,那段时间,他没有意识,也没什么记忆。

    而那时候,他的孙子经常给他了录音。 在他的枕头旁,就一直放着一个录音机。 孙子会给他读诗,向他汇报家里的情况。 最让人感动的就是录音机里传出一个稚嫩的声音说: 爷爷你知道吗?我们家养的蓝莓树复活了,还长出了新的芽呢……

    孩子的声音充满希望。 第71天,终于发生奇迹,老人竟然恢复了意识。

    他出院的那天,做着轮椅一直盯着太阳看。 护士还说,老盯着太阳看对眼睛不好。 石长江老人却说:这是我4个月来第一次看到他。

    后来曹导演很好奇,就问老人记不记得孙子孙女给你读诗? 老人说记得,虽然不知道他们俩在哪,但知道他俩在说话,在读诗。 而看到纪录片之后,老人也终于填补上那段消失的记忆。

    >>>>人性的实验室

    德国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被托尔特·布莱希特曾说过,戏剧的情景越极致,人性就越凸显。 《武汉日夜》恰恰记录了这个人性实验室里的一切。 有人在这里失声痛哭,失去父亲后依旧坚守在自己的岗位。

    有人在这里结实了新的亲人。 片中有一幕,一位不能说话的老奶奶仅仅抓住医生的手,她说不了话,一直不肯松手。

    医生安慰她说,我知道你胸闷难受,但不要害怕,这里24小时都有人。 “亲人不在,我们就是你的亲人”。

    还有位医生在病床旁直接骂出了脏话: “你给我tm撑着你知道吗!”

    影片最后是一名医生用死者的电话通知家属,他们的亲人去世了,过来领一下遗物。 医生已经拼尽了全力,但还是充满愧疚的不停说对不起。 另一边家属没有任何苛责,而是含着眼泪说谢谢。 在这份愧疚和感谢中,有难以表达的伤痛,也有人性的光辉。

    >>>>重生

    最后,探长想说的是片中一位吃货老人。 他叫孟宪明,是一名老兵,也是一名76岁的重症患者。 他骨子里,有一种战士的不屈与顽强。

    在纪录片中,他几乎从未停嘴。 而且,即便是吃热水泡馍,他也很有仪式感,一边大口大口的吃饭,一边嘟囔着: 这会儿是满汉全席,那一会儿是西餐。 在这最危重的病房里,他似乎享受着最香的美味佳肴。

    当他坐在电影院观看大银幕上的自己的时候,他容光焕发,神采奕奕,好似一个打赢了胜仗的士兵。 边看还边说:重生了,又活过来了!

    幕后特辑

    接受采访时,他手舞足蹈,信心满满地说:“我从来没有说过我要死。” 这份顽强,这份乐观,或许这就是战争经历给他留下的精神遗产。

    幕后特辑

    说到遗产,探长问曹导演,如果把疫情比作一场战役,你如何评价? 如果疫情给我们留下一个伤疤,那这个伤疤又是怎样的? 曹导演说: 我们不该遗忘,应该反思……疫情对于我们来说是不是一种警示?我们应该反思人类自己在世界,在地球上的位置。

    在这场疫情中,我们都共同经历了痛苦,离别,悲伤。 现在疫情控制住了,或者当疫情结束了,我们又恢复了,我们也又入场了。

    这场疫情像是人类历史相册里的一张相纸。 2020年1月23日武汉关闭离开通道…… 而当我们在十年后,几十年后,甚至几百年后人类再翻开这个相册的时候,能够记得我们在2020年经历了什么。 有哪些人离我们而去,有哪些人挺身而出? 我们又是如何重生?

    导演说:只有当我们记得,当我们反思了,修正了,我们才不会有遗憾。 才不枉疫情我们在疫情中所承受的这么大的伤害。

    观众特辑

    我们要带着这块伤疤继续生活。 它时刻提醒着我们曾经经历的离别与伤痛,提醒着我们骨子里的不屈与顽强,提醒着我们面对下一场危机的时候要更加自信与坚韧。

    日夜更迭,生命不息。 我们要珍惜此在和身边的人,好好去生活!

    文/探长

     3 ) 真诚的陪伴

    The film follows the medical staff and patient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of the hospital as the main line, and volunteers transporting pregnant women late at night as the supporting line. It shows the touching story of fighting against the epidemic and dueling with death. These "ordinary people" are willing to spare no effort in the face of the epidemic day and night, risking life and death to help each other and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together. In all the darkest moments, there is always light in the heart. All the fairy tales are worth nothing but human beings. All the insignificant, contain the power of life. Under the epidemic situation, the day and night in Wuhan, not only the empty streets, but also the figure who is trying to live, and more, the new people who "break out of the cocoon", they are fearless and welcome the sunshine. In this city of heroes, nine million people will continue to see dawn and dusk. Their faces, blurred

     4 ) 不太武汉的武汉日夜

    首先,抛开主题只谈制作本身,我个人并不觉得是一个上乘的纪录片。在叙述上还是有很多提升空间。

    其次武汉日夜,该作品多是叙述医生 患者,这不免让我这个在家“隔离”了三四个月的武汉人不太认同,诚然他们是坚毅与勇敢的,但是“我们”还有其他岗位上出勤的人这同也的曾受着巨大的煎熬在砥砺前行。武汉日夜应该是武汉的“每个人“的日与夜。

    最后,前面说到我也是个在家“隔离”了三四个月的武汉人。画面里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镜头,每一张单帧,都有刺痛我的内心。医护抗着生命危险恪尽职守,却还是救不回的生命让人惋惜,而且可悲的是这件事发生了很多次。但是同样也是他们的恪尽职守拯救了许多人,如果没有这些人一线不计后果"拼杀",结果会如何?我无法想象后果。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新闻,新冠已经是全世界的感染人数死亡人数最多的传染病之一了,如果接着按照这个走势力,很有肯能会成为之最。这个病毒必将成人类历史里永远的烙印,而做为自卫反击的第枪,”他们“的坚毅与勇敢也必将永刻与历史的长河之中。

     5 ) 纪录片要承载个体情感记忆 | 专访《武汉日夜》导演曹金玲

    武汉日夜

    如果没有疫情,曹金玲的剧情片处女作《莫尔道嘎》将会在2020年登陆院线,她也可能会出现在国内外的影展之中,并且为下一部影片创作做准备。但,没有如果。疫情,让大家原来的生活轨迹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改变。2020年四月的一天,当出品方跟曹金玲说,有一部关于武汉疫情的纪录片希望你做导演的时候,她并没有直接答应,而是说了句,让我先看看素材吧。

    当真正决定做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曹金玲带着团队的小伙伴在顺义找了一间四合院做为工作室,没日没夜的去观看那些从武汉前线发来的,最新的素材。无数次因为里面的镜头落泪。

    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描述《武汉日夜》,导演给的词是“陪伴”,这是一部舍弃宏大叙事,以小人物视角出发,在武汉日日夜夜之间发生的亲人之间、医患之间、陌生人之间陪伴的故事。

    凹凸镜专访了《武汉日夜》编剧/导演,曹金玲,听她讲述影片背后的故事。

    纪录片要承载个体情感记忆

    | 专访《武汉日夜》导演曹金玲

    采访:张新伟

    编辑:张劳动

    凹凸镜DOC:你每天要看这么多素材,大概一千多小时,那你是怎么把那种负面的、比较压抑的情绪削减掉的?

    曹金玲:我情绪最压抑的时候,是还没进入这个项目之前,那时候武汉的很多报道,有一些关于个人境遇的东西传过来,那是最压抑的一段时间。

    后来接到这个项目的时候,我当时还问了我上部戏的监制廖庆松老师的意见。廖桑说,不要了,你现在心情这么沮丧,如果你再做这个片子就沮丧到地板下面去了。我说如果做这个电影,也许也是一种间离。他说对尺度要有很好的把握,避免太多主观情感的投射。所以后来我开始创作的时候,尽量不让自己情绪上太过“投入”,尽可能客观的呈现当时的情境和人。

    在我进入前,片方已经做好了大部分的素材的transcripts(文字记录),特别厚。我们分两步走。一方面我先过transcripts,捋大结构。同时把导演组分成三组,一帧帧过素材。那时候,我们为了怕疫情反复,万一隔离耽误工作,就集中在郊区一个小院里面,早中晚吃饭时都会沟通一下各组素材情况,隔几天集中看一下各组挑出来的素材。我在过transcripts这个过程中,有一些大的结构就已经形成了,但没有和大家讲。等各组素材都过完了,我们再集中,一同确定选中的人物和情节。在5月底就已经形成了大情节线,就知道我们大体的人物、我们大致的走向、我们影片承载着的内在的意义,其实就都有了,那时新拍的素材也在源源不断地过来,我们随时看、替换、补充。

    援鄂医护人员防护服上给自己打气的话语

    六月份的时候,剪辑指导黄子墨在筛选的有效素材线基础上进行剪辑,我开始逐一过素材。大的结构我心里有数了,我不会完全沉浸在素材里面出不来。一帧帧看素材的时候,选择的标准还是很明确的,比如说这个人物线是不是够完整,比如说这个画面它本身构不构成电影视听语言。有的是完全没有这个基础的,我们就先用排除法排除掉。我们导演组这边也在做纸上剪辑,然后再线上剪,形成一个三小时初版,子墨那边也出来一个版本,一直到这里都还是很顺利,后来精剪过程,就非常纠结。

    所以一开始的时候你想间离,其实还是有办法的。创作时间紧,有明确而理性的挑选标准,素材过得比较快。加之我们两位剪辑指导李博、子墨是专业的纪录片剪辑师,我的两个副导演也是纪录片导演,他们是比较克制冷静的。但也不可能做到百分百的冷静。副导演给我讲素材的时候,说着说着眼泪就下来了。我们那个团队因为大家日常吃住在一起,也很亲近,也并没有太刻意去隐藏自己的情绪,有时候抹个眼泪,有时候也会嚎啕一下。

    护士长整理逝者遗物

    情绪最不稳定的时候是在7月底,那时候我们大概出了3、4版,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是要删,舍不得。一方面精剪,就是不断来回一遍一遍过。有些很撕扯的画面,来来回回看,因为你总要找到一个最适合的剪辑点才行。

    第4版从情节上来说,并不是那么能够像现在这一版能带得动人。我们在那一版情感投射蛮大的,那一版完了之后,我自己觉得都进行不下去了,会很烦躁。面对不同的意见很焦躁和抵触。我们总制片人李玮总人很好,她说你去休息一段时间。我们做这个片子其实时间还挺紧,当时还是希望能够在年内就上线。但那时我们全员休了一周左右时间。我去了拉萨。

    凹凸镜DOC:2020年夏天的时候,感觉已经已经没那么严重了,没想到后面有一些反复。

    曹金玲:那时候倒不是对于疫情本身的压力,看了那么多素材,对病毒反而不惧怕了。当时的压力还是剧中人物带给你的种种,就觉得特别的不舍,尤其当剪辑时,需要舍弃一些人,你就觉得他说经历了这个还不值得放在片子里,但时长和结构的原因,不得不舍弃,就很难受。

    我们还是想围绕着生死线来创作,比如说像在社区里工作的也有很好的故事,完全舍弃掉了。有些人前半段极其感人,后边跟着跟着就跟丢了。还有的偶尔抓拍了一下,这个人无前无后,就那么一个镜头,那个镜头就特别抓人。我在去拉萨之前我放了好多在片子里,那个版本基本上不是按情节按人物来跟的,完全是跟着情感,这种只出现一次的这种我们在剧情片里叫stray boy(游兵散将)的这样的角色,我就特舍不得。但呈现出来,就很散,没有主线人物,试映时观众跟不住。大都舍弃了,留了少少一部分。

    疫情期间,在武汉诞生的婴儿

    我举一个例子,就是现在影片当中的一个蒙太奇:一些人他们在医院外面输液,有一个老妇人恍恍然奔走,边打电话边哭,就一个长镜头,那个老太太的镜头就只出现了一次,也不知道她在给谁打电话,也不知道他在说啥,但她整个呈现出来的状态,让我特别触动,我每次看到都是很难受,在疫情、灾难铺卷而来的情境下人的无奈、无望、无语都在,我就很想抓一些这样的东西放进来。

    涂盛锦曹珊夫妇睡车里

    凹凸镜DOC:如果没有疫情,你跟《武汉日夜》或者跟纪录片可能不会发生那么密切的关系。你本来的人生轨迹是什么样的?

    曹金玲:我原来只做编剧,对写作很有兴趣。因为电影是导演的艺术,就想我自己有没有机会去做导演,后来去美国学了一段时间。回国后两年时间拍完处女作《莫尔道嘎》,疫情期间做它的后期。一直到3月份,我们才完成了送审版,就想那疫情结束了就忙它的上映,上映完了之后有机会就再拍别的。我其实没有想过会做纪录片,我对纪录片不是很懂。

    凹凸镜DOC:所以这次《武汉日夜》出品方找到你是一个什么契机呢?

    曹金玲:是因为出品方看了《莫尔道嘎》。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刚刚剪完,就找一些业内人士来看看有没有改的空间,他们看完后,就和我对接《武汉日夜》具体创作事宜了。

    凹凸镜DOC:疫情原因,片子的路演也没有去到外地是吗?

    曹金玲:我们没有路演,我们的首映也不是一个传统的首映。在电影博物馆里面做了一个首映礼,跟武汉那边实时互动。武汉那边还看了电影,我们片中很多人物都去电影院看了。那天是全国的点映,三百多场,那天晚上,很多影评、观影感受就出来了。1月22日,我们首映,因为北京大兴疫情刚起来,我们当日只有两场主创亲友场,24号是我北大校友专场,我就参加了三场映后。不过23日很特别,那天有很多同行包场,我们做直播,我在演播室里看到各地电影院里,观众时时看电影的状态,很特别的体验。之后也有观众的现场采访。

    《武汉日夜》首映礼

    凹凸镜DOC:大家的反应是和你想象的一样吗?

    曹金玲:差不太多。人的情感是相通的,各种艺术样式皆是载体。我看网上的评论,大家触动的点,提出来的问题、不足,我们大致预想到了。

    凹凸镜DOC:网上评论很有意思,观众以为一个官方背景的纪录片会拍成宏大叙事,没想到是这样一部能够触动人心的片子,就会有个反差。

    曹金玲:在全国点映前,有请很多业内人看片,那个时候还没有最后定剪,还想听听他们的意见,看有没有什么调整,他们看片的时候反馈都蛮好。有影评人、媒体人,也有B站的up主、豆瓣的朋友,他们观影完了都写了简短的评论,是我看到的第一波关于影片的评论,不少人说了和你一样的感受。可能是大家因为对于片子的预设不一样,影片这样的呈现得到了更多的关照和支持。

    凹凸镜DOC:制片方或出品方定下来的调子,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是意见统一吗?

    曹金玲:我们4月17号通的第一个电话,在这个电话里就谈到这个问题。有两个共识,一是影片的人物为普通人;二是重在陪伴,我们总制片人李玮总当时对素材非常熟悉了,电话里跟我介绍时,时常哽咽难言。李玮总提出这个陪伴,除了亲人之间,还有医患之间,还有陌生人之间。我了解到,是以个体情感体验为先的、以普通人物为切入点的,这也是我关注的地方。我们在一开始便有这个共识。

    30位摄影师,从1月拍到4月,积累了1000多个小时的素材后,开始创作纪录片《武汉日夜》。

    凹凸镜DOC:导演的人生轨迹是什么样呢?

    曹金玲:我刚开始参加工作的时候,大概有6年的时间是在戒毒所当警察。后来我就调到了市局政治部,在宣传部门做了很多警察文化工作,跟舞台剧相关,感兴趣后考了中戏读博士。读完基本上就开始全职写作了。

    在戒毒所那个时候,没有什么能比你面对吸毒人员更能够知道,人性的边际在哪里。我曾经有过做纪录片的想法,就是在那会儿。我们天天面对那么多的想戒毒的人,他们的那种境遇,特别难。戒的过程中,无论是身体和心理上的那种痛苦,自我冲突、和解都太尖锐了。现在我们也有个戒毒的公益组织——一线希望,这十几年的发展,里面的每一个人都太值得记录了。

    李青儿夫妇接到小企鹅

    凹凸镜DOC:您觉得《武汉日夜》里最主观的或者最有导演意图的想法在哪?

    曹金玲:最有导演想法意图的是全片的结构吧。可能一般的观众看不到,但是从事我们专业的会看到,《武汉日夜》在结构上非常工整,在第几分钟要进入“攻击点”了,在第几分钟进入第二幕,到我们影片的中点,是否拥有全片情绪的次高点?第二幕结尾孕育的新希望是什么?这都是剧作上的说法,到最后的结尾经历了这一切的新人物回到旧世界是个什么状态,这些方法我用了很多。

    尤其是做群像电影的时候,怎么去跟住人物,是需要架构的。影片像是件毛衣,内在的编法,是有规律的。我觉得我主观的东西都放在这里。剩下情感的部分、人物的部分,还是非常尊重最本真的状态。

    凹凸镜DOC:这个结构架构是什么时候定几月份。

    曹金玲:基本上进入一个多月就定了。在PAPER CUT阶段,当时一个大的黑板上面,三幕八个序列十五个节拍点,我们把所有重要的挑选出来的都做成卡片,不断地去试各种可能性。

    凹凸镜DOC:是一个纸上剪辑的感觉。

    曹金玲:对,就是做纸上剪辑,我们再过来就是跟出品方沟通的时候,我们直接拿大黑板去沟通,可能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线, A线是谁,B线是谁,再具体到粉色的是谁,绿色是谁,如何交织、如何铺设和回应,等等。

    《武汉日夜》后期阶段

    凹凸镜DOC:说到10月份补拍,其实我很好奇,不是因为片子素材什么样,为什么会为什么会有一个补拍呢?

    曹金玲:其实不算补拍,应该算是追拍,把片中人物现在的状态拍下来。开始是没有追拍的打算的,九月底基本定剪了,影片已经蛮完整的了。之后制片人提议说,要不你去武汉一趟,去感受一下,万一要是有什么新的感受?能够剪辑更好呢?

    我想能拍就拍一些,也很挂牵现在他们怎么样了,像是石长江老人,最初丧失了自主呼吸,在七十一天后奇迹般醒了过来,康复得特别好,我还蛮想知道,他是否听得到录音机里孙子孙女的声音?

    我就说那就去拍一拍,带着纪录片拍摄的小团队去了。

    每天出去拍啥都不知道,也不做预设。这样的拍摄还有很有吸引力的,就是拍着拍着总有惊喜。拍剧情片,做好剧本、做好分镜、做好排练、都准备就绪了,开始拍摄,一条一条,力求最好;拍纪录片,是从零开始,在拍摄现场一点一点累积,总是有意外收获出现,还是很新鲜、有趣的创作体验。

    《武汉日夜》剧组在石长江老人家

    凹凸镜DOC:有没有想把《武汉日夜》做成剧集式的,放在互联网平台传播呢?

    曹金玲:疫情相关的,都不想再做了。病毒快消失,一切快恢复正常,大家该干嘛干嘛。

    援鄂护士田定远

    凹凸镜DOC:结尾曲《你真好》背后有什么故事呢?

    曹金玲:这首歌在影片中出现的位置,希望大家看到这里的时候,情绪上得以舒缓,有一定释放。我从剧作上考虑有这个诉求,希望大家不要闷闷地走了,希望大家的情绪如江水一样缓缓释放出来,走出影院的时候,心里是稍微舒服一点的。

    这首歌是常石磊在5月份的时候写的,他在疫情当中的,有时会听到什么或感受到什么,就写一段。有一天,他凌晨一两点,在朋友圈发了一个视频,我看见了。

    他弹琴,唱《你真好》,旋律简单,词也简单,但这首歌就特别打动我。

    我是觉得,“你真好”这是最简单的话,好像我们日常的白开水一样。但是你忽然发现,疫情来了之后,我们以前所最不在意的那种日常的生活变得那么的奢侈和珍贵。

    后来定了周迅来唱,她唱的时候,还没有看过片子,我们给她看了结尾的片段,还是很感触的,录的时候她就掉眼泪。录完之后,她就找机会就把片子看了,后来我们俩见面的时候,她跟我说,她说你看像这样的纪录片是任何剧情片比不过的,太真实、太有力量了。

    常石磊紧接着那首歌,格局更大一些,它是探讨生死,爱所有的所有,去放手所有的所有。我就想前面那首不要大,落在陪伴。

    周迅献唱主题曲《你真好》

    凹凸镜DOC:给人以希望。我感觉是一个女性导演很温馨的东西呈现。您觉得在当下就是说包括疫情这种反复,纪录片的角色在哪呢?

    曹金玲:在整个的创作的过程中,我就把它当做了是一部电影,尊重和遵循电影的创作规律。纪录电影的话,真实是他的生命,这个是最重要的。

    在疫情当中,新闻、历史记录呈现的是数字性的、事件性的这些东西,作为艺术样式之一,我觉得纪录片要承载的是个体的情感记忆。我们在选取素材的时候都会落在每一个个人的身上。

    你说纪录片的角色是对抗遗忘,我觉得这个事件本身只是个情境,更多的是希望大家记住这个情境下,人在心理上的那种境遇和走过的情感旅程。

    志愿者王紫懿夫妇

    凹凸镜DOC:清明节武汉全市鸣笛,为什么没有放进去呢?

    曹金玲:创作之初,我在问自己一个问题,关于疫情,大家已经看了那么多的新闻了,为什么要让观众到影院来看这样一部纪录片,这个是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在整个创作期间,一直提醒自己。

    前两天我看尹鸿教授的影评,说“《武汉日夜》作为一部纪录片,不是事件的自然主义日记,将焦点对准了事件中的人,表现人在这种生死未卜的境遇中的担忧、恐惧、坚强、担当......过去我们在新闻里看事,现在在电影里看事件中的人。”

    回到最初,这也正是我们主创团队选择素材的标准吧。

    关于导演:

    曹金玲,电影编剧、导演,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博士,中国电影文 学学会会员、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会员。电视剧编剧代表作品:《拯救—戒毒所日记》。电影编剧代 表作品:《我的早更女友》、《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七十 七天》等。2019年编剧并执导影片《莫尔道嘎》,影片入选 第 71 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制片人工作坊。

    关于影片:

    导演: 曹金玲

    编剧: 曹金玲

    主演: 田定远 / 孟宪明 / 杨莉 / 苏洁 / 李青儿 / 曹珊 / 涂盛锦/ 王紫懿 / 王震 / 李超 / 王枫娇 / 左双贵 / 石长江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21-01-22(中国大陆)

    片长: 95分钟

    名: Days and Nights in Wuhan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1月23日,武汉关闭离汉通道。900万武汉人与来自全国各地医疗系统及其他行业的一线人员,一起打响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武汉日夜》内容来源于从疫情开始,武汉当地三十多名摄影师在抗疫一线持续拍摄数月,多达数千小时的素材之中。影片以医院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及病患为主线,以深夜运送孕妇的志愿者为辅线,展现与疫情抗争、与死神决斗的动人故事,这些“平凡人”在疫情面前不舍昼夜、不惜生死、守望相助、共克难关。

    所有的至暗时刻,心中总会有光。所有的天方夜谭,都抵不过事在人为。所有的微不足道,都蕴含生活的力量。疫情之下,武汉的日夜,不止空旷的街道,还有努力生活的身影,更有“破茧而出”的新生,他们无所畏惧,迎接阳光。在这座英雄的城市,900万人将继续迎来一个个清晨和黄昏。他们的面孔,模糊又清晰。他们的名字,普通又独特。他们的生活,平凡又有份量。

    图片由片方提供

     6 ) 不可承受的生命之重量

    距离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已过去一年有余,疫情依旧反复的今天,看完这部纪录片,惟余感慨唏嘘

    恕我不能以一个冰冷的数字来评价这部纪录片,作为一个局外人,任何评价都难以企及这部纪录片的深度,可能拍摄手法不够精巧,空镜的剪辑衔接不够完美,剧情的开展凌乱琐碎,但这都不是这部纪录片需要考虑的事情,一切的精心制作,在生死面前都显的那么的无力

    记录曾经的真实,便是这部片子唯一需要达成的目标。几年后,那些在武汉奋战过的医生护士,那些得过肺炎又康复出院的病人,当他们回过头看这段记录时,能勾起一段特殊的回忆,能想起所有人为了出院而齐心协力的某个瞬间,能回忆起医生护士亲戚朋友对他们的关怀照顾,足矣

    这部纪录片好的地方在于让你不经意间就会流泪,不知道下个瞬间发生的事或者某个人说的话会让你产生什么样的观感,导演所做的只是拼接,而不是刻意的烘托感人的氛围然后告诉你“好了你可以哭了”。在疫情关口,没有时间让你虚情假意,任何一句话都可能是最后一句话,无论是医生还是家属,总是自然的真情流露

    让人印象深刻的片段有很多,那个父亲死了却连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的护士,镜头里留下的只有走廊里回荡的撕心例肺的“爸爸”

    那个负责送病人遗物的医生,在面对家属时不停的道歉“对不起实在不好意思,我们真的尽力了,但还是没能救回来”,家属仍强忍着悲痛向医生致谢

    那个临走前摸着一排排抢救仪说“辛苦你们了”的医生,我无法想象他到底经历了什么,也无法知道这些机器对医生对病人到底意味着什么,我只能从他的语气和神情中感受到深深的无力感

    悲痛之余,志愿者们平凡的善良和亲人之间真切的关怀,又让我在这场天灾中感受到了别样的温暖,正如片尾时春暖花开,当寒冬褪去,迎接我们的仍是新生

    生命的一切重量,在我们不是当事人时都无法体会,只能从旁观者的角度,将这一段记忆刻在脑海之中,让这中华民族史上绝无仅有的76天,尽可能的流传下去

     7 ) 武汉之静

    2020.01.23-2021.01.23

    我曾以为武汉封城的76天是吵闹的 吵到只剩下了跪倒在病房门口却听不见的嘶喊与远去的灵车后一点点被吞噬的永别;吆喝着百元口罩赚黑钱的商人和不断掐着感叹号按的捐助者。他们说那个被推上神坛的人沾着人血馒头 而身先士卒的警示者被扣上造谣的罪名戴枷示众。有些人继续捡起矛头 有些人后知后觉 与二月、三月、不断上涨的、刺眼的、红色数字一点点地扎痛了我的每一个感官。

    可直到今天我才知道 没有被生死离别的悲痛笼罩过的自己 始终都是事外人。

    2020.1.23日起的武汉 是那么的静 在那份静下积压着难以承受的痛。

    日与夜 无异于生活自中的每一天 新婚夫妇的进行曲还在继续 新生儿们也找到了特别的住宿 女儿的生日依旧要庆祝 学校的课程也从未止步 收音机里不断传来的是孙儿的背书声 而视频里最后一帧的与儿子截屏也可能是人世间最后一张照片

    我们的生活还在继续 绝望的时刻总是搭配着质朴的愿想 天灾挡住了去路 可河流总是能另辟一道 水便是这么神奇 “彼此分离 却又永远相依”

    直到光秃秃的道路上 一点点渗出的春日融化了冬季的雪 直到不止的哽咽化为平静

    也许在未来的历史书里2020只是课外补充中被一笔带过的话 而这部影片却不是一部仅此而已的命题作文 它是毫无修饰的记录。放下一切电影的眼光去审视 而是感受 感受每一份无可奈何 感受每一份渺小 感受每一份伟大。

     短评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9分钟前
    • Erdong
    • 推荐

    没有刻意的煽情,展现的是真实反而更让人揪心。裹着防护服完全认不出人的医护人员;紧紧握住医护人员手不放的老人;枕头上播放着孙儿生日的老人的泪眼;救援队志愿接孕妇去医院的身影;通知家属死亡的医护人员不停的道歉…那些伤痛,不能被遗忘。但是总要往前看,有机会去武汉吧,看那个城市的樱花和夕阳吧。

    12分钟前
    • Kiki
    • 力荐

    电影并没有记录最混乱的时期。选择性的记录了一些事情,有感动有致敬,但作为纪录片来讲,确实少了些什么

    15分钟前
    • 推荐

    五星给留在了2020年的人们

    20分钟前
    • 叫我阿圆
    • 力荐

    历史惊心动魄,成品平平无奇。

    25分钟前
    • 再也不潜水了
    • 还行

    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有默默的纪录,归还手机那段看哭了。

    27分钟前
    • 阿德
    • 推荐

    这辈子估计也忘不了那个武汉女孩撕心呐喊叫妈妈的视频。

    29分钟前
    • 我是猪贩子
    • 很差

    先说电影之外的,由于是CCTV6出品,相当于背靠政府,所以几乎拉了整个娱乐圈过来为电影站台,可谓把明星当民工用,然而这类发声看似声势浩大,实际效果感觉也就平平。另外发行费用应该不少,到处送票,甚至是分派送票指标,然而依然有大量的票送不出去,白白浪费这么好的宣发资源。再说电影本身,生离死别很难不让人动容,但是整个内容体量、拍摄方式、剪辑效果都不足以表现突出这次疫情的特别与严重,当然因为新冠的突如其来,再加上也肯定不是想拍什么就拍什么,自然也会带来创作的难度。只是单单就电影本身的表现来说,真的就是一般呀,期待未来诞生更好更有格局的抗疫电影。

    30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还行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回望过去这一年的武汉日夜,很多片段戳了泪点——王枫姣分娩24小时之内被确诊,护士整理死者遗物交还家属,医生为医疗器械打气说“辛苦了”。无论是医护、病人、家属哪种身份,都是人间与病毒的交锋,有人重聚有人失去,口罩和手机成为片中最常见的阻断与桥梁,朴素的对话往往最动人,最能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34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不知道跟《76天》有多少重合,但这部更应叫《武汉医院日夜》的纪录片,很像《金银潭实拍80天》续集,从创作来讲很逊,但能得知李超的抉择,王枫娇与左双贵的重逢,算是有所宽慰。其实整部电影也是在提供某种安慰,大难骤降,生死两线,普通人,尤其是医务人员的善良、道义与扶持,永远感人肺腑,但是,无法奢望谁能解释为什么只需要他们在让步,在受难,而他们的苦难为何只剩苏洁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缩影。(打分只对电影,不对这些可爱的人与消逝的人,不然多少颗星都不够。)(开头有个大错别字,“疫情暴发”应该是“疫情爆发”)

    36分钟前
    • Mr. Infamous
    • 还行

    官方命题作文,没有大唱赞歌丧事喜办,更难得的是也没有一味地堆砌悲情赚眼泪。导演很好地掌控了悲喜节奏,将重点放在了疫情初期身处武汉的“人”而非“抗疫”,影片前段的几个病历给人感觉都是充满希望的,直到中段陆续有人离世,才渐渐显露出残酷。PS:希望能看到记录疫情之前世界的纪录片,比如2019年11-12月,人们不自知covid-19时最后的“快乐日子”。

    41分钟前
    • croya
    • 力荐

    从开头空城开始就很难过,看的时候一直在抹眼泪。距离武汉封城整一年了,疫情还没离开,那些逝去的生命和这一年里所有伟大的美好的人和事都值得被铭记。@香溢蓝海

    43分钟前
    • 阿牛
    • 推荐

    从头哭到尾 拍摄手法和技巧可以说是一点儿没有 但贵在真实 说实话拍成新闻联播我也会哭的

    45分钟前
    • Lumos
    • 还行

    是那種「你知道是這樣子的你也知道自己會當著那麼一大影廳的人哭成什麼球樣子但是你仍舊覺得很感動會從頭一路哭到結束」的片子

    47分钟前
    • 薛定谔的喵
    • 推荐

    接近片尾的一段:医生通知过世病人家属来领逝者的遗物,医生不断道歉,家属不断感谢。这一段我现在想起来还会哭到不行。我们总说人类的悲喜互不相通,但至少坐在影院看此片的这2小时,我相信观众的悲喜是相通的。

    49分钟前
    • 特特特别想出门
    • 推荐

    剪辑得有点乱,但是本身真实的感动太珍贵,感谢所有逆行者的付出和武汉人民的坚韧与拼搏。

    52分钟前
    • 素年
    • 还行

    情绪波动是因为抗疫,是因为我们都是从20年初走过来的。但如果只说片子本身的质量的话,就一星。最多一星半,不能再多,不能再多!

    54分钟前
    • 西林
    • 还行

    真的是纪录片,没有过多的刻意编排,太多故事都是感人的,后面四个妹纸朋友真的不知道留了多少泪

    59分钟前
    • J
    • 力荐

    忽如隔世

    1小时前
    • 微凉
    • 力荐

    哭的稀里哗啦,冷静之后想想,其实也不是片子拍的多好。抗疫题材,念新闻我都会哭。

    1小时前
    • 那只小狐狸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