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还没上映的时候,我在电影院看到过预告片,两个小女孩在林子里追逐奔跑,感觉很有意境很文艺,知道讲的是两个女孩之间的故事,因为对周冬雨和马思纯都有好感,所以上映以后我一听口碑不错,就去看了。
觉得两个女孩之间的友情特别美好,一个是乖乖女一个是小魔王,一起做坏事一起冒险,一起吃饭一起洗澡,你的妈妈对我比你好,服不服?
可惜两人喜欢上了同一个男生,矛盾开始了。安生说她要走了,七月去送她,她们依依惜别,火车开动的时候,七月看到安生的脖子上挂着家明的吊坠。她其实早就知道了。
安生给七月写了很多信,没封信的最后一句都是,“问候家明”。
最好的闺蜜和男朋友,她两个都不想失去。她想和家明结婚,尽管知道他的心并不完全属于自己。
他们没有结婚,她失去了家明,但她没有失去安生。她离开了这个世界,把她和家明的孩子交给了安生。
你向往我的生活,我最后却活成了你。
安生和七月就像我们每个人的两面,安定时向往不安,不安时又向往安定,不管怎么样生活最后都是归于平静的。
不喜欢家明,两个都喜欢,标准的渣男。
这个故事原著我没有看过,就说原著并不出彩,电影改编还是比较成功的,觉得这部电影里剪辑特别好,剧情衔接的很自然有趣,一点都不乱。
我是和闺蜜爱上过一个人的过来人,虽然前后时间相隔若干年,但内心里相爱相杀的戏码我懂。
我是和闺蜜一起洗澡比胸的熟练工,所以臂弯里的小温暖,离别时的小拥抱,自觉世界有她就够了,男人算个屁的独白我懂。
我的交闺蜜属性是写长长的情书,写短短的字条,写定时发送的邮件,也打漫长的电话,所以文艺圈里一作一世界的模式我懂。
但,多得是我不懂的事情。
比如,安生死活带着玉佩这是故意给七月吞苍蝇的节奏吗?人七月恋爱在先,你们情投意合有种就挑明着说,带着个玉佩流浪四方,天天问候家明,然后吵架的时候指责七月:“你这个人就是算得太清楚。”黑人问号脸来一打!这哪门子委屈你了,3P才是算得不清楚?
比如,七月号称自己会扮猪吃老虎,有大聪明,我也是大写的懵逼。早早看见人家两人眉来眼去,信物都送了,只字不提,与双方均保持良好互动也是完美诠释忍字心头一把刀,但抓奸在床,吵架的台词竟然有:“你不是不穿内衣的吗?不是爱自由吗?怎么穿了?”同学,13岁和23岁是两个概念好吗,这话放在这隆重的场合是搞笑的吗?和闺蜜比胸之后,出门左转对男友冷静来一句:“一个月内回来我们就结婚。”啧啧啧,为这胸襟点赞。好了,人真回去了,银行柜台上班都不管微型摄像机对着,哭死哭活的答应求婚的人,在婚礼前一天,竟然要求新郎逃婚,这种摇摆程度让人称奇!七月你高中装聋作哑到婚礼前,突然爆发,是存心给自己找不痛快是吗?
比如,苏家明这样的人渣,怎么成为香饽饽那么久的。因为长得或整得像彭于晏吗?
比如,七月一消失,慈祥的父母是撒花欢呼的断绝关系了吗?人死了,安生可以作为家属签字,孩子可以养起来,问过人外婆乐意不乐意了吗?我们真不能,拍个青春片,就把非青春的人类只当道具差遣好吗?
我不接受的是为了结果来篡改过程,也不接受为了青春残酷来污蔑生活的逻辑,简单点,就是不接受包装痛苦,柔光风景来呈现所谓情深。
我们可以一起长大,可以爱上同一个人,可以有欺骗和背叛,可以二十七岁一定要去死,可以写长文怀念凭吊,但我们要记得,我们爱着的是除了自己之外的一个真实的人。这个人,不是你精彩人生的衍生物,她是浮动的岛屿,是雾中的灯塔,是曾经或者一直努力靠近的一条平行线。
意外喜欢的一部片子,每年都会选择几部青春片去看,那年喜欢左耳的生涩,当时马思纯在左耳里能压的住戏,但在再这一部里周冬雨的安生气场太强,戏上控制的也确实要更好一些,有时候也会想如果两个人的扮演选择的角色互换一下也许挺好玩的,但随即又好像瞬间明白了导演分配角色的意图,有些骨子里流露出的东西不单单是外露表达那个在的那个样子吧,看的时候有那么一阵子总想到《花与爱丽丝》。
去看电影《七月与安生》,在那之前,片方的发布会找了几个嘉宾辩论,主题是:你愿意当七月还是安生?遇到闺蜜抢男友,撕还是让?
这几个嘉宾里也有我,我选了七月,被抢男友的那个。在我看来,不存在撕或者让,如果我是七月,我尽量不让男友见到闺蜜,不让他们有互留微信和电话的机会;如果我是安生,我会自觉地不提出见闺蜜男友的要求,见了也不会留他任何联系方式。这不就天下太平了吗?
但是,很多女孩和闺蜜的感情不可能像我说的这样冷淡而克制,她们恨不能日夜厮混,一张床睡觉,一个浴缸泡澡,一管口红共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惟有男友,不能共享。
《七月与安生》应该是八零后比较熟悉的一个故事,安生和七月十三岁就认识了,关系好到可以摸对方的胸部看发育了没有。七月高中时交往了一个男朋友,带给安生看。不羁诱人的安生让家明恍惚了,三角结构开始崩塌。
男人只是菜上的萝卜花,两个姑娘才是主菜,土豆烧牛肉里的土豆与牛肉,少了哪个这菜就上不了席。安生是红玫瑰,热烈、脆弱、作天作地,七月是白玫瑰,温柔、稳定、岁月静好。
按照常理,两个互补型的女孩交朋友很好,因为她们对男人的审美通常不一样。但两个女孩如果朝夕相处,连月经周期都会一致,口味也越来越近似。安妮宝贝的小说又总是有一个安生这样的女主角,在原生家庭得不到温暖,对别人拥有的温暖既淡泊又觊觎,这样的女孩往往因为脆弱而拥有特殊的魔力,每个人都情不自禁地想呵护她表现坚强下的孤单,包括七月,也包括七月的男友。
一起看电影的九零后小朋友说,周冬雨演得真是精灵古怪,这么一个很可能招黑的角色居然挺可爱,比起安生,她更理解不了七月的逻辑。是呵,为什么明知安生抢了自己男友,却不在第一时间撕烂她的脸,而是依旧与她做知心姐妹?为什么明知男友对闺蜜有了蠢动之心,却不给他一个大嘴巴子,潇洒地走开,还同意与他结婚?
20多岁的时候我也会这么想,最喜欢电影里原配、渣男、小三撞个正着的一幕,抽完贱人的耳光或者泼他们一脸红酒,扭头就走,连还手的时间都不给他们。到下一个路口立刻撞上真命天子,男女主角的故事这才开启。
可是,现实是,你还没抬手就被渣男推开了,哭着跑出去,几年内也没有再遇到过可心的人,下一个男友,或许老实巴交,但你一点也不爱他。
这么想想,《七月与安生》的改编和原著有很大差异,而这差异恰恰是因为电影是成年人的视角,小说则是少女读物。电影的监制是陈可辛,从《如果爱》、《甜蜜蜜》时,悲观主义的陈可辛就不停地打碎银幕上的爱情童话。
《如果爱》,只有金城武是在爱情里的,周迅的野心和真爱永远是事业。这是个男女关系对调的故事,金城武更像是苦苦守候的秦香莲、王宝钏,只有他的心还停留在初恋那一刻,而周迅早已郎心如铁。
《甜蜜蜜》,张曼玉和黎明不是不相爱,但他们从没失去过理智,在面包与爱情面前,两人的选择都是前者,因此他们的错过才特别可惜,但如果他们真是不顾一切,世上不过多了一对为柴米油盐天天吵架的平庸怨侣,哪还有什么荡气回肠?
七月这样窝囊的女主就是会在论坛里发贴《我的男友被闺蜜抢了,我该怎么办》,网友劝她分手,她痛苦地说我放不下,我的心知道但身体不听话,然后被网友痛骂到不敢再露头的“包子”、“圣母”,人们骂这种女孩特别酣畅淋漓,仿佛抢别人男友的是七月,其实不过是路人的代入感,因为大多数人是七月,根本成不了安生——作,也是需要天赋的。
年纪大了之后,慢慢能理解七月为什么不放手,既不和男友分手,也不和安生决裂,装聋作哑地把平静的日子能延长一天是一天,直到再也装不下去。
她为什么不分手?
从现实角度看,与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分手的沉没成本都太高了。安生是13岁认识的,男朋友是高中认识的,这种十几年的关系在成年之后再也没法遇到了,因为成年人有防备心,不能再完全不计较地去爱一个人。
这些已经付出的巨大的爱,就像是你借出去的债,没撕破脸还指望着债务人有天能还上款,撕破了对方真就耍赖不还了。
从情感角度看,同时失去男朋友和闺蜜比得知他俩勾搭还要撕心裂肺,一个交际圈狭窄的宅女,可以交流的只有这么两个人,维持表面安稳的三角关系,总比那两个人交汇,自己成为一个孤零零的小点要好过些。
阅历丰富的编剧是明白只有极少极少的女性可以悍然离开,普通人的分手永远是反反复复,说过无数蠢话,自打无数耳光,才能分得掉。最后分掉也不是因为豁然开朗,而是之前累积的痛苦比分手的痛苦还庞大,人性本能的趋利避害会用一个小一点的痛苦来替代大的痛苦。
你不是爱那个人,你爱的是你付出的爱情。
我很喜欢刘若英演的《征婚启事》里的一句台词,她爱上一个有妇之夫又不能说出口,总是遮遮掩掩地去请教她的教授,教授说:选择你所能承受的。
这句话真是适用任何情境,如果分手和装死前者更痛苦,那就暂时装死吧;如果渣男和好人偏偏喜欢前者,就先喜欢着吧。
这不是软弱无能,而是自我保护,时间是最好的治愈,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情和伤痛,十年之后再看,还要努力回想那个人到底长什么样。不信那些为粉丝到处去撕对家的中学生,等他们参加工作后,只会惦记眼前能睡到的,睡不到的不会再花一毛钱。
如果身边有七月和安生这样的两个女孩,我会选择七月做朋友,或许她不是那么有趣,但她善良无害。善良在今天,成了最不被看重的品质,等到了关键时刻,你才懂得善良的重要。
《贤者之爱》前传
道理我都懂,然而就是喜欢不来。
1:剧本扎实,结构完整,女性向,那种相爱相杀互生互灭的一体感,表达得很细致;2:周冬雨演得不错啊,马思纯跟高圆圆我有点分不清了,浴室对戏很打动人;3:女性向电影,都感觉男人真是个可有可无的物种,这种蠢物不要也罢!
“如果踩住一个人的影子,就一辈子离不开” 前半部分的青春戏好过后半部分的苦情戏,音乐略满但细节情绪做得足。国产青春片最怕不痛不痒、无病呻吟,这一部算是惊喜。周冬雨的劲儿到位了,可能是最好的一次表演。马思纯高圆圆附体、李程彬低配版任泉+彭于晏化身⋯⋯三角最稳定,除了三个人。
小镇青年将在27岁灵魂死去,不甘心后半生行尸走肉地活着。安稳和自由,这是当下中国大多数年轻人必须面对的二选一,在结构和风格气质上它明确地给出了答案,努力摆脱窠臼,整体把控得当,生动而洋气,预感会掀起票房小高潮。
插一句,我小时候是安妮宝贝铁杆级读者,我初二开始在周记本里写绝望小说,一页死三个人那种。现在想想,还是那时候文笔好。啊,果然悲伤是文学的春药🙄
看完电影出来,雨下得更大了,很久没有一个人看电影,哭得很畅快。两位奉献了自己的最佳状态,特别好,被惊艳到了,预感周会拿奖。有些镜头离演员的眼睛很近,想到阿黛尔的生活。最后一个镜头,美得像诗。
在大陆青春片里看到七月与安生,就如同在屎堆里掏出了一块银子,对,还不是金子,但是终于不再是夏有乔木,不再是微微一笑,不再是原来你还在这里,不再是左耳,不再是……更不再是tnnd同桌的你
我是一个渴望安定的女孩,但强行伪装成追求自由,逼迫自己漂泊流浪。你是一个渴望漂泊的女孩,但强行伪装成乖巧善良,逼迫自己结婚生子。于是。我看谁谁是归宿,给我一点安定就好,却仍无家可言。你能飞的时候,却已枷锁深固,勒痕太深,再也无力展翅。人生的许多错过,大抵源于装逼装过。
Bottom line: 看得下去,还不用翻白眼。
从问候家明开始,变得有趣了。比较有趣意外的是把作者身份也写到电影里,反转再反转还挺好看。性格与身份角色的互换,真是一出人生最好戏。当七月与安生在一起,再怎么亲密腻味你都不好察觉这份情谊的特殊与可贵。只有七月与安生被拆散,被时空阻隔,你才会发现电影要做的是逾越中国内地青春片这一类型
1、好看而不俗套,走心而不尴尬,如果算作青春爱情题材,应该是近些年最好的一部;2、不敢想象周冬雨会有这样惊艳的表演,就像不敢想象曾志伟老师的儿子会把两个妞的墨迹事拍得如此到位;3、恭喜李媛和许伊萌同学,你们一直以来对写故事这件事的态度,得到了回馈;4、推荐去看,希望好片能赚钱。
曾经分不清,谁砸了消防铃、谁喝了雪梨汤,年少让我们不分彼此;后来分太清,谁挂了玉观音、谁写了问候信,爱情让我们分崩离析;终于你和我再无分别,谁生的小姑娘古灵精怪,谁写的故事叫人唏嘘,双生花开在二七,我们对镜映照出了彼此。爱情能否谦让能否分享,爱一个人能否胜过自己,我们还是分不清。
其实可以将两个女孩的螺旋状人生,看作一个女孩精神世界的两面。安稳生活时艳羡流浪,流浪时想念妈妈做的面和舒服的床,不断挪步试探男孩的爱,敏感又疏离,辗转几万里,发现只能做到爱自己。这么一来,所有的反转都是内心投下的毒药与饵食,杀哪个留哪个,任随其变。
撕逼不见(狗)血,[作]出新境界。有点超出预期了。王菀之和袁咏仪两位演员相当惊艳。影像感和剪辑都好漂亮!
彭浩翔想当王家卫,曾国祥想当彭浩翔。整体偏矫情,细节很暧昧,第二次反转毫无必要。始终没想明白三个人撕逼的动机何在。安妮宝贝阿姨还是比其他网络写手多两把刷子,懂得从青春期/性的角度切入女性关系。周冬雨本色演出,马思纯(苍老师?)有点惊艳。
女生间的感情就是很妙,互相嫉妒互相爱护,有些东西可以分享但有的东西连碰都别想碰。
拍得真好,各种人生的细微、琐碎、随机和注定积攒成一种力量。导演没有放肆情绪的浓烈,反而中和出一种很日常的动人感。周冬雨交出了人生最惊艳的一次表演,再次证明了张艺谋是全中国最好的选角导演。必然年度华语十佳。
最后半小时的反转提半星,把矫情单薄的那几页原著,改成人生观/世界观对称并互换的“双生花”概念,真的太不容易了。内地院线难得一见的生动通透的女性电影,细致地捕捉到不同性格女生之间的震动效应,她们生命的差异、交叠与轮转。虽然MV过多,情节也有俗套,但对情绪和氛围的掌控非常满意。周冬雨、马思纯双双贡献生涯最佳表演。
谢谢编剧 谢谢原作 谢谢导演 谢谢演员 谢谢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