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战争片 冬季战争

    冬季战争

    评分:
    0.0很差

    分类:战争片法国2017

    主演:Manuel Gon?alves,Laurent Guiot,Laurent Cerulli,Benoit Davin,Brian Messina,汤米·李·巴克,Naccari Natale,David Aboucaya,Laurent Aboucaya,Bastien Calou,Erik Mismaque 

    导演:大卫·阿布卡亚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旅馆

    • HD

      海上风暴1951

    • HD

      日本最长的一天1967

    • HD

      联合舰队

    • HD中字版

      沙漠之狐

    • HD

      7把枪

    • 更新HD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 HD中字

      沙漠伏击

     剧照

    冬季战争 剧照 NO.1冬季战争 剧照 NO.2冬季战争 剧照 NO.3冬季战争 剧照 NO.4冬季战争 剧照 NO.5冬季战争 剧照 NO.6冬季战争 剧照 NO.16冬季战争 剧照 NO.17冬季战争 剧照 NO.18冬季战争 剧照 NO.19冬季战争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1945年1月,法国第一伞兵团与美国部队一起在法国解放阿尔萨斯。一支盟军小部队必须坚守热不桑村,实际上再过几天,就是著名的"阿尔萨斯斯大林格勒战役"。他们必须在寒冷、大雪和严酷的冬季条件下捣烂德国军队,法国和美国士兵必须学习在战争的地狱里生存,他们将面对和意想不到的敌人。

     长篇影评

     1 ) 小国的悲哀

    小国的悲哀
    说说《开战日 9. April (2015)》和《苏芬战争 Talvisota (1989)》。
    看看丹麦军人的作战,说好听点叫且战且退;说不好听点,就是一路逃窜。不过看看丹麦军人每人40发的弹药基数,以及整齐的钢盔、呢大衣;对比共军在抗日战争的弹药基数,以及平型关战役后115师师长分到的战利品,就知道丹麦的条件比共军好太多。更不用说丹麦人手一辆的自行车和摩托车了。
    在战场上,丹麦群众围观的热情也超出本人的想象;有看热闹的,借机推销的,兜售农副产品的,根本看不出战争的迹象。最终的结果,进攻的德军伤亡20多人,丹麦只有两人阵亡;损失连现在的黑社会开片都不如。当然,最核心的原因是丹麦和德国在某种程度上同文同种,所以说战争还不如说是听听枪响,走走过场。

    再来看看《苏芬战争 Talvisota (1989)》,在战前面对苏联的种种无理要求,芬兰国内,从内阁、外交部到各种媒体、舆论直至普通百姓,各个群情激奋。唯一提出接受苏联无理要求的,叫曼纳海姆。要是芬兰的“爱国青年”出于义愤,消灭了曼纳海姆,那该有多欢乐。
    在后面的战争中,曼纳海姆及其军队,做了一切能做的事情;对比丹麦,芬兰军人的战斗意志、技巧秒杀丹麦军人。
    话说回来,小国终究是小国,面对强敌不惜一切代价的进攻,就算交换比在高,小国还是无法承受损失,苏芬战争的最终结果就说明了问题。
    所以,两部片子最大的收获就是:国内不管怎样,绝对不能分裂;只有大国,才有足够的体量承受一切。

     2 ) 《“苏芬战争”观影录》

    《“苏芬战争”观影录》

    “苏芬战争”,也称为冬季战争、苏芬冬季战争、苏芬冬战,于1939年11月30日爆发,也就是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三个月。当时苏联军队入侵芬兰,同时苏联于同年12月14日应芬兰要求被国联开除,斯大林希望在1939年结束战斗,但由于芬兰的抵抗,直到1940年3月才签署停战协定,芬兰将10%的国土割让给苏联。
    小小芬兰,抵抗苏军,且造成苏联红军的重大牺牲!
    与苏联相比,芬兰无论在经济实力还是在军事实力方面都是一个小国。其总人口只有440余万,常备陆军只有3.2万。当时,芬兰于1939年10月下旬进行了全国总动员,并在卡累利阿地峡疏散居民,坚壁清野。到战争开始时,芬兰陆军扩充到12.7万人,编5个军,9个步兵师、1个骑兵旅和一些独立的边防部队。另有预备役人员30万,后备役“民卫军”10万以及妇女服务队10万。
    但经过动员,人数增加后的芬兰部队,依然十分缺少反坦克炮和弹药油料,全军只有反坦克炮约100余门,枪弹仅够2个月、炮弹仅够3个星期作战之用。空军同样不足,仅有轰炸机30架,战斗机56架,侦察机59架。
    tu1

    战争开始了,第一阶段从1939年11月30日开始至1940年1月31日结束,历时62天。
    1939年11月30日,苏联红军在苏芬边界全线4个地区发起进攻。经过激战,苏联红军除在战线北端达成预定目的外,在其他地区均遭惨败,被迫停止进攻,重新调整部署,增调兵力,准备再次进攻。
    可笑的是,在拉多加湖东北地区,苏联红军2个师大部被歼,被迫转入防御。在边界中段,苏联红军2个师被歼,余皆退守。
    芬兰军普遍利用芬苏交壤地带的特性,包括森林多、丘陵多、湖泊多、以及沼泽多的特性,实行打进拉出的战术。芬兰军同时也创下“柴堆”(Motti)战术,所谓“柴堆”就是芬兰人伐木时,有习惯先将木堆集中再后留待日后处理。芬兰军利用苏联军队离不开道路的缺点,不断地进行火力侦查,先确定交火的苏联军单位大小,随后依照该部队的行进方向不断制造路障,很快地就将苏联军从师孤立到营,甚至连级单位。由于战况不明因此苏联部队首尾难以相救,因此苏联军的连级单位就会被芬兰军两个连,甚至营级部队歼灭;苏联军营级部队就会再次被骚扰、突穿、被孤立、以及被歼灭。
    tu--3、苏联红军进攻和芬兰军队防守态势

    苏芬战争发生在绵延近1500公里的苏芬边界的芬兰一侧。这里的地形、交通、气候都不同于中欧平原,是一个易守、难攻,有利于芬兰军队轻装小部队作战,而不利于苏联红军重装大部队行动的特殊战场。
      芬兰的部队经常穿着白色的伪装服, 并利用滑雪撬在雪地中迅速运动,并使用在西班牙内战中运用的汽油弹。当年冬天温度低达-40℃,芬兰部队经常以滑雪撬突袭苏联军队的野战食堂和篝火旁,利用滑雪冲力飞跃篝火或者炉具,同时将手榴弹或炸弹投入篝火或炉具中,造成人员死伤或者瘫痪饮食供应能力。此种游击战术取得很大的成功。
      芬兰军也经常利用苏联部队利用结冻的湖面进行部队运动的时候,以火炮攻击湖面,造成湖面结冰面破裂,导致苏联军的重装备与人员沉入湖水中,装备沉没,人员被活活冻死。
      芬兰军的游击战术有另一绝,就是由于芬兰军中职业猎人占相当比例,能够百步穿杨者比比皆是,多数都能够以传统照门从七百到八百米的距离从事狙击,命中率极高。苏联军队为了消除芬军狙击手的威胁,特地组成巡逻队,但往往派出去的巡逻队也惨遭芬军狙击手或护卫狙击手的小部队歼灭。苏军由于不断地损失人员,武器,车辆,甚至在寒冬中重要的热食,士气低落可想而知。(关于热食损失的重要性以斯大林以“损失55个厨房”为罪名之一,手谕枪决苏军第四十四师师长可见一斑。)
      虽然芬兰的社会主义者因为其政治理念不允许进入正式部队,但令芬兰和苏联的领导人都感到意外的是,芬兰绝大部分社会主义者并没有和苏联站到一起,反而和他们的同胞一起战斗。这主要是由于有部分芬兰共产党人到苏联后,反而被斯大林的“大清洗”所镇压,引起对苏联的不信任感。另外还因为芬兰经过1918年的内战后,社会阶级差别缩小,社会矛盾减弱。
      苏联军官的傲慢和不能胜任也是战争发展的重要因素:当时苏联认为很快就能取得胜利,据历史记载当时苏联军队甚至手挽手唱着国歌向芬兰战线挺进;苏联副国防部长指示前线炮兵单位只须要准备两周左右的弹药即可;担任游行前导进入赫尔辛基的一支苏联军乐队也都准备好了;斯大林也相信这次战争不会超过十六天,因此还特地指示前线部队绝对禁止侵犯瑞典领土。相对于芬兰军善于利用地形与地物,其官兵都晓得穿着白色的衣物可以达到伪装的效果;而苏联军仍然在霭霭的雪地中穿着深棕色的军服,车辆也仍然以橄榄绿粉刷。事实上在大清洗中,苏联军官有80%被撤换,斯大林虽改用政委监督军事长官,但也只是按照书本指挥战斗,苏联军队在冬季战争中许多败仗都是由于指挥不当造成的。

    劣势的芬兰军队却挫败了苏联红军优势兵力的进攻,创造了以劣胜优的光辉战例,迫使苏联红军重新谪兵遣将,调整部署,再次组织进攻。
    tu--曼诺海姆防线

    最终,到1940年3月5日,芬兰军队已濒于兵员枯竭、弹尽粮绝、外援无望的险境。1940年3月12日莫斯科和平协定,芬兰丧失了卡累利阿,包括芬兰第二大城市维堡,芬兰10%的耕地,1/5的工业产值。22万2千居民,占芬兰总人口12%的人丧失了家园被遣送,只有极少量人口选择留下加入苏联籍。
    苏联红军虽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但它为这个胜利付出了惨重代价,苏联为发动这场战争也受到了国际谴责。因此,当时任苏联红军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的华西列夫斯基将军后来承认:“芬兰战争是我们的一大耻辱,它败坏了我军在国内外的形象,许多事情都需要作出交待。”
    其实苏联想侵占芬兰,也是充满了古老的理由。
    原来,芬兰在1808年被兴起于欧洲东部的沙皇俄国所征服,成为俄国的属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作为俄国的对立面一直鼓励芬兰要求独立的斗争,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芬兰政府立即于1917年12月6日宣布独立,但由于德国战败,德国扶持的黑森亲王弗里德里希·卡尔没有能成为芬兰国王,但德国和芬兰的关系一直很紧密。
    且,独立以后,芬兰与西方各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并接受了它们的军事援助。1935~1938年,英国向芬兰提供了价值2.11亿芬兰马克的武器装备;德国为芬兰空军援建了广泛的机场网; 英、德两国的军事教官一直帮助芬兰培训军官;在西方专家的支援下,芬兰在卡累利阿地峡修建了以曼纳海姆的名字命名的坚固防线。
    tu2

    究竟当时芬兰军队是一种什么状态呢?而正处于二战初期的苏军又是如何呢?
    好奇之心,驱使我调取一系列能找到的反应当时情境的影片来做个“苏芬战争”观影录。
    tu4


    第一部:《家园保卫战》(1989年 )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5qx7nClx020/
    冬季战争中,预备役第27步兵团参战日记改变而成的电影。
    预备役士兵,农民、手艺人、面包师、教师的普通男子,大多连军服都没有统一,不少穿着民间服装,好在帽徽和身份牌是有的。
    他们就这样缺乏着一切,上了战场。那是1939年末。

    在动员会上,军官说:
    芬兰的人民必须拿起武器,当我们的宿敌俄国人(苏联红军)想入侵的时候。
    “我们不想要这场战争,我们要和平!”

    果然是单兵作战厉害的。预备役的民团,第一次作战,面对红军大炮、飞机加坦克的协同攻击下,还是打退了成建制步兵,摧毁部分坦克,他们不得不撤退。
    第二天还打了场放弃、再夺回阵地的较量,共牺牲4人,负伤6人,可苏军在片中被打倒的可不止几十人。

    经过反复拉锯,苏军增兵,还是不能顺利占领,芬兰民团也是几乎耗尽有生力量之际,和平协议出炉,终于结束了。

     3 ) 二战苏芬战争

    苏联在1939年大举对芬兰侵略攻击,主要企图将她并吞为其联邦之一,至少能占领部分领土,作为战略上的屏障。这场战争显然犯下了二个错误,首先他们不该选择在气候恶劣的冬天行动,再者他们低估了芬兰人的顽强抵抗。苏联付出了沉重代价,芬兰虽然丧失了一些领土,但保有了自己国家的主权。

      芬兰导演Pekka Parikka从头到尾,无意将这场战争描绘为辉煌的保卫战,反而强调敌我双方的惨烈战况。俄方伤亡惨重的同时,芬兰军队也因对方的猛烈炮火,唯有冲锋陷阵以保性命。血肉模糊的画面布满全片,导演也以此强烈地表达了战争毫无理性的毁灭性。

     4 ) 真实的雪地战争

    看的198分钟版。。。夜间射击的轨迹很有特色。。。片子就讲一小队人打啊打吹啊吹的前线经历。。有点西线无战事和兄弟连的味道。。片子两个缺点。。第一片子不讲具体战斗经过,就看大批大批的苏联人扑过来然后被实在没几个演员的芬兰战士打回去。。。这点不到位看的缺乏激情。。。第二战斗戏拍的真的非常好。。可惜没有展现出那种众志成城以弱敌强死扛的气势。。。不然这片就上天了。。。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待这场芬兰人民雪地抗苏战争那种前线经历

     5 ) 电影中的二战(四)——苏芬战争

    波兰被分尸后,德国的超神战斗力还没惊到英法两国,却已经吓到了临时好朋友--苏联。斯大林深知希特勒的狼子野心,如若希特勒翻脸,那昔日的一纸条约就是狗屁,于是他着急忙慌的想在波罗的海建立保护苏联的侧翼。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小只很快就答应了苏联的要求,独独剩芬兰迟迟不肯松口。 芬兰与苏联的爱恨情仇还要从1809年说起。芬兰在此之前,是瑞典的东部领土。1700年北方战争,欧洲争霸赛瑞典败于俄罗斯帝国,其霸主地位也被后者取代。1808年,芬兰地区爆发芬兰战争,俄国趁着胜利收割了一波领土,成立了“芬兰大公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十月革命”让俄国自顾不暇,芬兰趁乱宣布独立。独立后的芬兰由于和西欧各国,尤其是德国走的很近,老毛子天天担心隔壁老王会不会直捣列宁格勒,来抢自家的地和粱。 1939年10月9日,苏联开始与芬兰谈判,主要有三: 第一,芬兰割让霍格兰等岛屿,将汉科港租借给苏联30年,以便苏联部署海军基地,封锁通往列宁格勒海上门户。 第二,芬兰在卡累利阿地峡的国界向后移动,直至列宁格勒不在炮弹的射程范围内,在陆上掩护列宁格勒。 第三,调整雷巴契半岛的国界,以保护苏联北方的摩尔曼斯克。 上述需要芬兰将1066平方英里的领土割让给苏联,作为交换,苏联原因把雷波拉和波拉约尔皮共计2134平方英里的领土送给芬兰。 苏联方自认为拿出了满满的诚意,所开出的条件从客观上来说也是有利于芬兰的。但就是这汉科港让芬兰当局怀疑起苏联心里的小九九。 既然巧取不成,那就只能豪夺了。 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这《苏芬战争》。 电影从芬兰几位士兵的视角讲述了看似弱小的芬兰保家卫国的故事。

    影片开头将一望无垠的芬兰田野与白雪皑皑的战场的镜头串接起来,告诉我们芬兰如今的疆野是这些芬兰士兵拼了性命守卫的。 芬兰在意图拒绝苏联后,举全国之力,扩充自身武装力量。新征入伍的这些壮丁,是一战退役的士兵,是挤奶工,是酒鬼,是色胚,是普通人。 1939年11月26日,苏联红军往位于边界的俄罗斯小村长--曼尼拉发射七枚炮弹,芬兰要和苏联共同调查事情的原委。 苏联:“我不听我不听。”然后就以曼尼拉炮击事件为由发动侵入芬兰的战争。电影55',就和实际一样,这场战争突然就开始了。 但红军最初的前进居然停住了。 芬兰的曼纳海姆元帅已经把他所有的预备队都集中了极南端地区,很显然,他押对了宝。再加上芬兰的冬天冷风那个嗖嗖的,曼纳海姆防线坚如磐石,芬兰可谓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但阻挡财大气粗的苏联红军推塔的主要还是芬兰士兵的血肉之躯。 (战争场面太血腥太残忍了,我不想描述,各位可自行观影)

    莫洛托夫鸡尾酒

    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将投掷在芬兰大都市上空的“燃烧弹”诡辩为都市内饥饿的工人空投的“面包”。这些俄国人统称为“莫洛托夫的面包篮”。 往而不来,非礼也。懂礼节的芬兰人用玻璃瓶等容器盛装石油、磷、助燃剂等物的燃烧瓶,将这些“莫洛托夫鸡尾酒”送给苏联红兵品鉴。

    这群芬兰士兵也不过是希望和平与安宁的普通人。 看着漫天的苏联飞机和自己手里的轻机枪,他们自嘲要搞个“寻找第一架芬兰飞机的比赛”。 斯大林生日红军阵地里莺歌燕舞,芬兰调侃要送用炮火送去祝贺。 炮火中的圣诞节,他们吟唱圣歌,祈祷和平。 但是,他们把每天当作最后一天,“只要有人,我们就会战斗到底”。

    相较于北部和腰线遍布沼泽和森林,进攻芬兰的最佳路线为卡累地阿地峡。但这一路线为曼尼海姆防线所阻塞,而芬兰的6个预备师从一开始集中在此,苏联红军久攻不克。 1940年2月1日,苏联方面集中14个师,发动了强大的进攻。长时间的坚守使得芬兰方的力量早已消耗殆尽,曼尼海姆防线终于被打开了一个缺口,芬兰最后的崩溃也成定局。

    这场战争以苏联惨胜结束。饱受战争摧残的苏联红军,芬兰战士立马放下了武器,长吁,终于不用再打了。

    (图源:李德·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1940年3月13日,芬兰签订了《莫斯科条约》,在原有的条件之外,还割让了萨拉和库撒谋两个地区,整个卡累利阿半岛,以及费歇尔半岛的芬兰部分。 但是苏联这次丢了面子又失了里子。 一方面,在西方,芬兰得到了广泛同情。尤其是英法两国,坐在家里强烈谴责苏联的侵略行为。 另一方面,苏联在这场战役中死伤惨重,一个芬兰士兵倒下去有十个苏联红军给他垫背。身穿棕褐色战服的苏联红兵在皑皑白雪中就像傻狍子一样,一射一个准。有记录以来,杀敌最多的狙击手就是这场战役中的“白色死神”——西蒙·海亚,他用芬兰版的莫辛纳甘狙击步枪射杀了542名苏军。 最为糟糕的是,经过这次战争,苏联给西方政府,尤其是德国,留下了软柿子的形象,这在次年造成了莫大的后果。 原本意图保持中立的芬兰明白了自己爹不疼娘不爱的处境,为自己找了个干爹,彻底倒向了轴心国。 有了靠山,芬兰意图夺回冬季战争失去的土地,并进一步向卡累利阿延伸,创造大芬兰国家。1941年6月25日,芬兰在干爹德国的帮助下,向苏联发动“继续战争”。

    To becontinued. 想了解更多二战故事,想看更多二战电影,扫描下方二维码,每周五新鲜推送。

    微信公众号:说文叨影

     6 ) 深度评论

    在下看过本片的德国2区发行的DVD版,封面就是您给出的海报样式。这个版本时间是将近2个小时,且音画质量粗糙。芬兰国内放映的是3个小时版本,可惜无缘得见,期待吧。
    电影拍摄得非常成功,前半部平时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手艺人、面包师、教师的普通男子穿上军服,拿上武器,告别亲人,坐上火车、汽车甚至马车、爬犁奔赴战场,细腻悲壮得让人欲哭无泪,但隐约能够感受他们内心的坚韧和慷慨赴死的情怀,令人心生敬畏。影片后半部,冰天雪地的战场上,双方士兵殊死地拼杀,从芬兰士兵的面孔里,观众读出的是坚毅和沉稳,讲两个细节:面对苏军的有猛烈炮火支援的集团冲锋,战前是只一个普通农民的芬兰士兵伏在阵地的冻土上,不管身边炮弹爆炸多么密集,依旧用手中的仿毛瑟步枪沉着地射击,对面的敌人不断倒地......。战斗结束后,战士们把已经炸成碎块的战友的尸体清理出战壕,没有眼泪,没有哭泣,也没有多余的语言,血浆凝固在冻土上,黑红黑红的......。
    看这部影片,心情非常沉重,因为人在战争的旋涡里根本没有选择生死的权利,不管战争的发动、进程或者结局,受害最深的莫过于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所以,永远不要战争才是这部影片的真正主题。

     7 ) 就是苏芬战争首要经典《家园保卫战》!

    《家园保卫战》:苏芬战争首要经典,以卵击石PK恃强凌弱【订补版】

    笑独行解题

     

     

    《家园保卫战》(Talvisota, or The Winter War, or Vinterkriget, or Guerre D'hiver,冬季战争、保卫家园、苏芬战争,芬兰,1988-1989)

     

    名气不大但却深受好评的二战反战题材战争电影永恒经典大片。芬兰导演帕克·帕累克(Pekka Parikka)代表作。根据芬兰作家同名小说改编。1939年至1940年的芬兰东部边境,苏芬战争中芬军机动军步兵排一群年青人的战争经历:缺乏训练加装备落后,在冰天雪地里展开以卵击石的拚杀;饥寒交迫加血肉模糊,在硝烟未散中迎来荣辱参半的和平……以弱胜强,无人慷慨陈词;寡不敌众,只见黯然神伤。恃强凌弱者辱,以卵击石者哀。短兵相接的阵地战,不讲战术的冲锋与反冲锋,一场双方实力悬殊但却一时难分胜负的战争。影片风格低调纪实,基调悲凉沉痛,节奏由散步开始、以冲刺结束。战争场面相当逼真,死伤画面有点血腥。塔尼里·马科拉(Taneli Mäkelä)、维萨·威瑞柯(Vesa Vierikko)、蒂莫·托里卡(Timo Torikka)、海基·帕维莱宁(Heikki Paavilainen)、安提·莱维奥(Antti Raivio)、艾斯科·科维罗(Esko Kovero)、马迪·索沙洛(Martti Suosalo)等主演。

     

    【笑独行按: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提名。史载苏芬战争(通称冬季战争)发生于1939年11月30日至1940年3月12日,结果为苏军在付出十数倍于芬军的伤亡代价后迫使芬兰割地求和,将10%的领土划给苏联。关于苏芬战争的起因,该影片借芬军士兵之口简单解释说,“苏联人说为了保卫列宁格勒,需要芬兰卡累利阿的一半和汉科半岛。”关于苏芬战争中苏联的领土收获,据说曾有一位苏军将军在战后表示,“我们占领的芬兰土地刚够掩埋我们战士的尸体。”影片中苏联红军的装束还是国内战争时期的。其间有一句战场上芬兰士兵的对白颇令人难以为怀——“我还有腿吗?”“一条。”该影片与《无名战士》(Tuntematon Sotilas,1955)堪称姐妹篇,合为苏芬战争及其续战首要经典。该影片有片长不一的三个版本,即195分钟的剧场版、125分钟的美国版和265 min芬兰五集电视版。在下所见为有两条中文字幕的D9影碟,片长为189分钟。IMDb该影片评分为8.2分。】

     

    影片DVD影碟封面与海报

     

    http://sc3h.photo.hexun.com/42663873_d.html(DVD影碟封面一)

    http://sc3h.photo.hexun.com/69691876_1603842_md.html(DVD影碟封面二)

    http://sc3h.photo.hexun.com/69691872_1603842_md.html(海报一)

    http://sc3h.photo.hexun.com/69691879_1603842_md.html(海报二)

     

     短评

    平淡而冗长,为什么非得剪辑成三个多小时的片长,坚持看完都是种煎熬。

    5分钟前
    • 萬和生
    • 还行

    先只下到了5小时电视版本。战场的效果做得很到位,枪械、飞机、坦克、爆炸,烟火、血肉横飞等都很接近真实。但5小时版本注水太多。相对后来看的3小时版本会好一点。芬兰人民还是有板眼的,两害相权取其轻,硬是顶住了贪婪野蛮的俄罗斯。

    8分钟前
    • 爱看电影的猫
    • 推荐

    2022.12.28侵略者下地狱去吧!

    12分钟前
    • 小悬子
    • 推荐

    八十年代末的作品,战争场面挺宏大,战争的残酷展露无遗各种血肉横飞。但是,那时候的电影技术确实不太灵,战争场面太过粗糙,没有表现战术方面就是阵地战一边冲锋另一边防守。从士兵的平日生活到战场表现的很全面,立意也不错,最后的定格在士兵的脸上的表情不是战争结束的轻松,寓意了这场战争还未结束。

    13分钟前
    • Z
    • 推荐

    好看!!超推荐! 可是bgm实在很水…… 芬兰人拍片肉搏战也太真实...肉块和屠宰场来的一样 黑土地和芬兰桑拿wwww 视觉直观化的苏军改制坦克分发步兵部队真的是蠢炸了 结尾拍得也好随意orz

    14分钟前
    • 依西比
    • 推荐

    看的是剪辑版的两小时(全片五小时),感觉略显枯燥。还不如《血战1944》刺激。整个二战中立场最独特的国家,先是为保卫卡累利阿打退东边的苏俄,再是向盟军妥协击退“盟友”德军,无论何战都充分显示芬兰人坚强和团结的民族精神

    16分钟前
    • 阿素喇
    • 推荐

    本片的时间三个小时,角度比较窄,但是充分反映了当时抗击苏军侵略的芬兰军人的一面,战争场面还可以,有几个画面重复播放,但是细节处理的很好,真正的把军人刻画的有血有肉,最后的一片欢呼声,让人莫名其妙,也许是不太了解这段历史的原因。

    18分钟前
    • 安静
    • 推荐

    影20149:“如果冲着你来,它仅仅像是耳语”,前一秒还在你眼前的人,后一秒就是四分五裂。拍的一般。

    19分钟前
    • Timing
    • 还行

    2022-05-17临潼培训中心2号公寓313室“森林深处,我们的国家永在,勇敢和自由同在,我们有神圣的使命,我们将前赴后继,我们将为国捐躯,为自由而战,为自由而死。”他们唯一得到的土地,就是埋葬他们的墓地。苏联军队在冬季战争中许多败仗都是由于指挥不当造成的。

    24分钟前
    • weibaigao
    • 推荐

    看的是3个小时的版本,战争场面的表现残酷直白,感觉对二战的认识又深了一步,以前就觉得苏联是正义的,后来看了卡廷惨案的电影,现在又看了这部。。。都是为了苏联自己的利益

    29分钟前
    • Zach
    • 推荐

    芬兰确实体现了自助者天助之;另外曼纳海姆,有点华盛顿和亚瑟王合体的感觉

    30分钟前
    • greatabel
    • 推荐

    难得有如此写实的战争场面,比拯救大兵瑞恩真实多了。步兵战就是这么枯燥单调的残酷。有人说为什么芬兰不干脆一开始就送上土地算了——得陇望蜀听说过不?同意了,下一步要求总会来,无穷无尽,不彻底吞并是不会罢休的。就是因为抢这片土地死了这么多人,才制止了全面并吞的野心。

    33分钟前
    • sorenberdichev
    • 力荐

    忒长了,看了3分之2,没看完,具体怎么回事看看文字方面介绍即可。

    37分钟前
    • QOO
    • 较差

    堆砌战争的荒唐与绝望并不能使其成为好的战争电影。但听说还有3小时版本,暂时保留评分。给农妇犁地的一段轻松戏份很有趣。

    41分钟前
    • cassetteman
    • 还行

    纪录片一样展示了苏芬战争中几个士兵的经历,从农民直接变成了民兵就上了战场。没有什么配乐,没有什么具体战役,只有或远或近的炮火与敌人。极尽写实的伤亡情况与战场日常,将观众完全近距离地带入那场战争。连情绪渲染都没有,可这才是战场真正的样子。一寸土地一片血,大炮或难民都不能拱手相让!

    42分钟前
    • 阿文
    • 力荐

    为什么人家可以拍出史诗般的电影,我们只能拍死尸般的电影。。

    43分钟前
    • 知心大叔朱达常
    • 力荐

    花了两天时间看完。就算历史没有改写,有时候我们看到的东西,也仍然和真实的过去存在着选择性的缺失。所以zz因素造成的刻板印象,zz家们自己打脸就足够了。虽然节奏上拖沓的有些不成样子,但影片全程从普通士兵的视角展示那场战争的残酷。没想到芬兰军服颜色有些像德军。

    46分钟前
    • 深藏不露锋
    • 推荐

    苏芬战争中芬兰士兵太惨了,各种供给跟不上,一线战士全部成了炮灰。本片的写实手法足够直接,直面轰炸和残酷。

    48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推荐

    1989年能拍出这种水准的战争片,绝对是神作。很好奇那些T26和伊16是从哪里搞来的,不会是当年的战利品吧?

    52分钟前
    • 半日光辉
    • 推荐

    双方的冲锋都是往上堆人,而且密集得可怕,不知道历史是不是真这样。对付薄皮坦克先是短木卡履带,再往里砸燃烧瓶。

    56分钟前
    • 不可能不确定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