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欧美剧 硅谷第一季

    硅谷第一季

    评分:
    0.0很差

    分类:欧美剧美国2014

    主演:托马斯·米德蒂奇,T·J·米勒,乔什·布雷纳,马丁·斯塔尔,库梅尔·南贾尼,克里斯托弗·埃文·韦尔奇,阿曼达·克鲁,扎克·伍兹,马特·罗斯,欧阳万成,本·费德曼,罗格里奥·T·拉莫斯,安德鲁·达利 

    导演:迈克·乔吉,亚力克·博格,玛姬·凯瑞,翠西亚·布洛克 

    猜你喜欢

    • 完结

      雀起乡到烛镇第一季

    • 完结

      雀起乡到烛镇第二季

    • 全6集

      雀起乡到烛镇第四季

    • 全13集

      六尺之下第二季

    • 全13集

      六尺之下第三季

    • 全3集

      无人生还

    • 全10集

      我们的世界末日

    • 已完结

      六尺之下第一季

     剧照

    硅谷第一季 剧照 NO.1硅谷第一季 剧照 NO.2硅谷第一季 剧照 NO.3硅谷第一季 剧照 NO.4硅谷第一季 剧照 NO.5硅谷第一季 剧照 NO.6硅谷第一季 剧照 NO.16硅谷第一季 剧照 NO.17硅谷第一季 剧照 NO.18硅谷第一季 剧照 NO.19硅谷第一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故事发生在高科技产业云集的美国硅谷,在这里,最有资质成功的人往往却是最没有办法处理其“功成名就”的人,本剧主人公理查德(托马斯·米德勒蒂奇 Thomas Middleditch 饰)正是这样的人。   故事围绕着包括理查德在内的四个不善社交但绝顶聪明的计算机程序员,以及早期依靠互联网站发家的百万富翁埃利希(托德·约瑟夫·米勒 T.J. Miller 饰)。理查德他们免费住在埃利希那个号称“孵化器”的别墅里,自行研究开发有潜力的科技项目。他们原以为理查德开发的“魔笛手”注定是个失败的产品,岂料其运用的新型压缩算法具有无穷的商业潜力,当即引起大公司“互利”的注意,要高价收购。正当理查德要同意时,另一家投资公司加入争夺,“魔笛手”一时间水涨船高,一场价值千万的争夺战开始了。

     长篇影评

     1 ) 硅谷之星

    A very skillful caricature of life in Bay area where self-important startups believe they could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Not all people act that way maybe, but Richard does. Ironically, others are shouting the slogan out loud but Richard is mumbling it.

    Really enjoy watching people with high IQ doing stupid things. Being stuck in drudgery and reverse, these coding kids have to endure pompous fucking billionaires. Villains triumph, even in this hi-tech battlefield. Highly exaggerated though, there are tons of shameful facts.

    Looking forward to S2.

     2 ) 真的是一部很酷的剧集。

    刚好之前在看硅谷的历史,没法亲历那个神奇的地方,这部片子仿佛为我再现那些拽拽的反叛、独立而工程师们的生活,辍学跑去被吐槽为“鸟不拉屎”的地方,并非为了end up成为亿万富翁或上层精英后尽情享受,他们是真正的工程师也是野心家和疯子,他们只是而是想做出独一无二的事情,顺便改变一下世界。

    YouTube的联合创始人陈士骏在自传中说过以前他想不懂为什么硅谷那些以前是千万富翁的人还要跑过来每周工作80个小时以上,而等他自己也迈入这个行列后也无法停止工作激情和创业诱惑才能体会,硅谷人就是有一种“瘾”,是永远无法被财富、名利、舒适所填满的。

    《硅谷》里的笑点和冲突也是基于这群怪人和主流价值观的冲突。

    Gavin和Peter是当年一起创业的伙伴,最后因为价值理念不同而分道扬镳成为死对头,Richard曾无比愤怒地抱怨自己的公司只是两个混蛋亿万富翁的无聊游戏。

    Gavin成为了一个外人看来成功而有魅力的企业家,挂在口边的永远是goodness,greatness之类的官话,还有那句经典的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然而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我们早已看穿了资本家的剥削本质- -).实质上他却是一个十分虚伪的人,剧中用很多笑点来嘲讽他,东方的宗教导师、在公司里被塑造成自带光环无所不知的统治者、使用卑劣手段窃取别人的创意打压小公司发展。

    也嘲讽了在Hooli工作的自大傲慢的程序员,享受类似谷歌的福利(丰盛午餐、公司球赛、按摩室),完全失去了工程师的创新精神。还设了一个平庸安图享乐的程序员角色大头,不过对他的点总觉得有点多余和残忍。

    与此相对的是Peter和Pie Pier的一群技术宅。

    Peter Gregory是和Gavin完全相反的大佬,很像现实中被誉为”硅谷思想家”的Peter Thiel.是一个古怪却很天才的投资人。和Gavin在外表现的充满魅力相反,Peter总是一副与外界格格不入的样子,从来不试图掩饰真实的自己,欣赏创意精神,鼓励Richard做自己的公司。演员去世真的好可惜,这个角色太酷了。

    Erich Bachman虽然是一个自恋自大的很讨人嫌的角色,不过剧情后来一直在展现他的闪光点,赢得了Richard的信赖,应该也有一众粉丝了吧。D&G比Richard要坚定的多,无比痛恨给Hooli这种公司工作,有意思的是他们都是外来移民,硅谷就是移民聚集地,在崭新的地方更能无所顾忌地开始。Jarad更是放弃了优厚的职位跳槽来这个小公司,还形容Hooli就是一个家暴伴侣直到Richard出现拯救了他。

    每集都是槽点多而精准,很耐看呢,坐等第三季!

     3 ) PE/VC律师眼中的Pied Piper

    在六季Silicon Valley中,Pied Piper小分队们忙着嬉笑怒骂、插科打诨,忙着用IT黑话调侃Google、Apple和Twitter,也忙着凭借自己的实力踩遍了创业企业生命周期中的每一个坑。

    在六季Silicon Valley中,Pied Piper小分队们忙着嬉笑怒骂、插科打诨,忙着用IT黑话调侃Google、Apple和Twitter,也忙着凭借自己的实力踩遍了创业企业生命周期中的每一个坑。

    1. Runaway Valuation(失控估值) 与 Down Round(折价融资)

    在S2E1里,Pied Piper小分队凭借在TechCrunch大会上的出色表现,各大VC争相抛出橄榄枝,估值也随之水涨船高,从2500万美元一路飞奔到1亿美元。在Pied Piper公司的真实商业价值还远远够不上估值时,其实已经形成了Runaway Valuation (失控估值),Pied Piper成了在风口上飞翔的猪。

    对于创业企业来说,估值真的是越高越好吗?看上去高估值,能带来更多的现金、更大的发展机会、创始人们更高的身价,但其实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创始人们也需要付出潜在的代价:

    (1) 更高的估值,意味着更高的业绩指标

    PE/VC们付出更高的估值,当然也希望更高的回报。因此,更高的估值往往意味着对公司未来的利润、业绩等有着更高的指标。PE/VC们往往会设置对赌条款,如果公司没有实现既定的业绩指标,创始人们就需要赔钱、赔股。Richard的朋友Javeed创业失败也是吃了这个亏,只能在酒吧里枉自嗟叹:“如果我没有融那么多的钱,我可以达到更现实的指标,甚至可以达到现金流平衡……”

    (2) 更高的估值,意味着下一轮潜在的Down Round(折价融资)

    正如Monica给Richard的建议,如果创业企业某一轮次融资估值失控,造成估值虚高,那么创业企业很有可能面临下一轮折价融资的情况,即下一轮融资价格低于上一轮融资价格。从外部投资者来看,折价融资往往意味着公司发展不如预期或者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是个危险信号,甚至会令投资者们信心滑坡。现实中,Down Round的情况也比比皆是,例如Airbnb的最新估值从前轮310亿美元下滑到260亿美元,Wework的估值更是腰斩。

    Down Round对于创始团队而言可能造成致命的伤害。PE/VC投资时往往会设置Anti-dilution(反稀释)条款,轻则加权平均,重则完全棘轮。一旦发生Down Round,就会触发反稀释条款。一旦投资人行使反稀释权,创始人就必须补钱或补股,以保证投资人的每股价格不受到Down Round影响。

    另外,剧中曾提到Javeed因为Down Round而导致Reverse Vest(反向兑现),最终被逐出公司、倾家荡产。Reverse Vest是员工股权激励计划中的概念,即创始人们所获得的股权激励无需等待即可兑现,但仍然受限于一些限制性条款(如创始人不得离开公司)。一旦触发限制性条款,创始人所拥有的股权就会被回购。当然Javeed的条款过于严苛了,正常情况下只有创始人主动离开公司才会触发,但Javeed被投资人们解雇之后,也触发了回购,相当于Javeed完完全全丧失主动权,完全任凭投资人摆布。

    这一条款在目前中国大陆的PE/VC市场不常见,但谁知道呢?说不定哪天PE/VC们突发奇想就引入了。

    2. 你的董事会谁做主?

    Pied Piper小分队,作为极不成熟的创业者们代表,在初期融资时在董事会席位分配上犯了致命的错误:由于Russ Hanneman在Pied Piper走投无路的时候,作为白衣骑士向Pied Piper提供融资,因此Richard签署了“不平等”条约,答应了许多苛刻的投资条款,其中之一就是给予Russ两个董事会席位。

    在这一情况下,董事会构成就非常微妙了:Russ有两个董事会席位,Monica代表A轮投资者Raviga有一个董事会席位,Richard和Erlich各有一个董事会席位。抛开Erlich半个小分队半个投资人的身份,实质上Richard作为创始人只有一个董事会席位,完全无法控制董事会,这就酿成了之后许多的悲剧。

    一开始,Richard、Erlich和Monica说好形成统一战线,同进同退,但Erlich由于私人利益开始投反对票,导致Russ的提议反而多数通过,白白浪费钱去设置广告牌,让本不富裕的Pied Piper雪上加霜。更严重的是,当Russ的股权转让给Laurie之后,Raviga相当于占了三名董事会席位,完全控制了董事会,最终造成了S3E1中Richard作为Pied Piper的创始人却被免职出局的惨剧。

    所以,创业公司董事会席位分配是一门学问,谁控制了董事会,谁就控制了公司。创始人一旦失去董事会席位多数,就失去了对公司的潜在控制,可能面临任人宰割的命运。

    一般而言,每一轮投资人都会要求董事会席位,中国PE/VC市场上的惯例是早期融资超过10%才给董事会席位。为了维持创始人的董事会席位占多数,每增加一名投资人董事会席位,创始人董事会席位也会相应增加一名。但是,过大的董事会规模很有可能造成决策缓慢或者派系斗争。特别是在中国法下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规模上限不能超过13人,因此在后期融资过程中经常出现需要之前投资者放弃董事会席位,或者几名投资者共享一个董事会席位的情况。

    3. 股权收购中的“连环杀招”

    如之前所述,Russ与Richard签署的“不平等条约”,给予了Russ过多的投资人权利。这些权利在没有经验的投资人Russ手中,顶多就为Pied Piper小分队制造些麻烦。但当Russ将其股权附带股东权利一并转让给Laurie时,Laurie作为富有经验的VC投资人,频出“杀招”,将Pied Piper的命运牢牢掌控在手中。

    (1) ROFR 及 ROFO

    虽然在S3E8中没有过多描写,但是从Laurie的只言片语中,也能看出在Erlich套现交易中,Laurie行使了优先股买权Right of First Refusal (“ROFR”)。

    优先购买权在PE/VC投资交易中非常常见:在公司股东希望向第三方出售股权时,公司其他股东有权以同等条件优先购买拟出售的股权。广义的优先购买权又可以分为Right of First Refusal (“ROFR”) 及 Right of First Offer (“ROFO”)。两者的区别在于:ROFR情形下,卖方需要先获得第三方买家的报价,然后再寻求现有股东的意见,是否需要行使ROFR,相当于“last look”;而ROFO则需要先寻求公司现有股东的报价,相当于“first look”。考虑到第三方买家报价前通常需要进行尽调、谈判等,这些成本必然会拉低报价,因此ROFO更利于卖方,而ROFR更利于原有其他股东。

    如果按照ROFR的常规条款,Laurie顶多就能以430万美元同样的价格购买Erlich的股权,又怎么会让Erlich身无分文的离场呢?原因是Laurie的股东权利中大概率还有Veto(一票否决权),即Laurie有权否决股东将股权转让给她不同意的买方。

    所以,这两项股东权利联合使用就造成了:Laurie可以否决一切转让交易,只同意Erlich出售给她自己,在只有她一个买家的情况下,当然交易价格就由Laurie随意决定了,Erlich只能身无分文、黯然离场。

    (2) Drag-along(拖售)及Liquidation Preference(优先清算权)

    在S3E10,Laurie行使了拖售权,要求将Pied Piper的所有股权出售给报价最高者,最后Erlich的Bachmanity以1美元的优势险胜Hooli,收购了Pied Piper的股权。但是由于Laurie还拥有Liquidation Preference(优先清算权),即出售所有股权获得的利益将优先用于支付Raviga的优先收益。因此,虽然Bachmanity以100万美元的价格买了Pied Piper,但所有价款都被Laurie拿走了,Pied Piper小分队仍旧身无分文。

    因此,对创始人而言,“拖售权+优先清算权”是致命的杀器,会使投资人有权利将创始人的股权一并出售,同时还会优先获得收益分配,PE/VC机构很有可能凭借其逐利的本性将公司整体打包出售给竞争方,而不顾创始人的想法。当年俏江南的张兰黯然出局也是因为CVC行使了拖售权。

    4. 职业经理人的困境及Fiduciary Duty

    在公司治理理论中,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会导致股东和职业经理人的利益不一致,造成委托代理利益冲突:公司股东希望投资收益最大化,考虑的是公司可持续的长期发展,但职业经理人往往希望实现其个人的收益最大化,即自己任期内的管理绩效最大化。因此,职业经理人往往会投身于短期内可以看到成果,而放弃长期项目,哪怕长期项目的收益更高。这就是为什么在S3E4中,Jack明知道平台是长期更好的选择,但仍然希望生产盒子,因为盒子所带来的利润是他任期内短期可见的业绩。

    同时,美国公司法下,董事对公司负有Fiduciary Duty(受信义务),即董事应当综合考虑所有实质性可用信息,以谨慎勤勉的方式作出对公司最有利的决策。因此,虽然Laurie知道生产盒子是非常短视的行为,但是由于生产盒子已经基本达成合同,其获利已经可以量化,而平台可以获得的利润却看不见摸不着,因此基于Fiduciary Duty,Laurie只能选择生产盒子。

    Pied Piper小分队同样也是利用了董事的fiduciary duty解决了这一困境:由于Pied Piper的竞争者Endframe被Hooli以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相当于也为Pied Piper的平台提供了一个估值基础,因此Pied Piper的平台价值远远高于Jack的盒子,这也是最终Laurie同意建设平台并开除Jack的理由。

    Pied Piper小分队们披荆斩棘,六年来踩遍了创业企业融资的坑。无数的创业企业沉沉浮浮,都逃不过C轮死的命运,正如Pied Piper的融资也在B轮戛然而止。在拯救世界的十年之后,当Pied Piper回到孵化器小屋,新一代的创业者们已然开始他们全新的事业,却完全没听过Pied Piper的名字。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4 ) 《硅谷》S01E03: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就是一拍脑袋的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趣硅谷,图文版在这里↓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4NTI3NDkyNw==&mid=2247484684&idx=1&sn=a1502e1899f8c7c76fa5ffbd7e3ac6ba&chksm=ebefe34cdc986a5a3a4d6b5fff2a51de1c7bc01ad709452133594f2365db5e7fb16eea16de4a#rd

    创业有时就像取经,步步是坑,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但它又不像取经,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你就一定能见到真佛。更何况像Pied Piper这样刚刚成立的公司,不弄得焦头烂额,怎么对得起神剧的担当?

    所以,本集就给Richard设置了第一个大坑——Pied Piper 的版权名之争。

    因为Peter Gregory 的支票是付给Pied Piper 公司而不是给个人的,所以Richard无法兑换。而Pied Piper这个名字已经被加州一家洒水车公司注册。这件事,Richard打死都不敢跟Peter Gregory说,因为他知道说的后果是神马。

    无奈之下,Richard只能跑去求洒水车公司老板把名字卖给他。一番恳谈,老板愿意以一千美元的价格成交。

    Gavin提前打出了Nucleus的广告,Richard和小伙伴们意识到只要Hooli的Nucleus先上市,他们再无机会。而Erlich为了打击Gavin,在网上发布挑战贴。恰巧又被Pied Piper洒水公司的老板看到。老头怒气冲冲地给Richard打电话,说Richard是个有钱的骗子,并把Pied Piper的版权提高到25万美元。

    Richard沮丧极了。小伙伴们看到这一切,准备另起炉灶想一个公司名。

    一边,Jared、Dinesh和Gilfoyle一起用造词的方法在、生搬硬套。显然,这招行不通。

    另一边,Erlich带着一包迷幻剂开车出发,准备找个没人的地方运功想个碉堡的公司名。结果刚上路就遭遇大堵车。所以,他在加油站的公厕里待了一晚。

    洒水车公司老板找到Richard,看着住在极客旅馆中的小伙子们,想到了曾经在车库里创业的自己,还是决定以一千美元的价格把Pied Piper的版权卖给Richard

    到此,Pied Piper的版权之争结束。可Richard的麻烦还没结束,因为公路休息站工作人员给他打电话,说Erlich不光在公厕里待了一晚,还用屎在墙上写下了Richard的名字和电话号码。

    并且坑爹地带回一个孩子,说是自己的转世。

    当然,本集的梗不止这一个。穿插在整部《硅谷》中的一个大梗就是种族问题,在本集里也被提及。

    来自巴基斯坦的Dinesh被问了14次基地组织问题,花了5年才成为美国公民。而身为加拿大白人的Gilfoyle只用了几分钟就办妥了移民手续。

    跪求注资的人急得屁股都快着火了,身为投资人的Peter Gregory 根本不搭这茬,一心一意研究起汉堡王面包上的的芝麻,并由此延伸到蝗虫的灾害问题。

    随后发现印度尼西亚的芝麻期货价格非常低,立刻买进。接下来才想起屋里还有两个快要发疯的创业者,然后慢悠悠地从未来预期赚到的6800万美元中预支1500万过桥贷款借给那两人。

    投资人的思考方式果然与众不同,能傲慢成这样小8也是跪了。

    还有硅谷全民创业的泡沫。

    去超市买鸡尾酒器的Richard碰到了这个喋喋不休的店员,当知道Richard就是Pied Piper那个Richard的时候,很显然,他燃了。

    Richard的午餐到了,却因为买了鸡尾酒器没钱付外卖而不得不返回超市退货,却正好碰到这哥们拿着老妈抵押房产的资金支持,正打算辞职回家创业。听说Richard要退货的原因,这哥们顿时变脸了。

    当然还有瞎胡闹的给公司起名的种种做法。

    比如Jared反复尝试的造词法,这也是硅谷许多公司用过的一招。还有Erlich吃迷幻剂希望得到灵感的疯狂举动。

    这些并不是编剧的刻意夸张,在硅谷里,很多如雷贯耳的名字其实就是一拍脑门的结果。小8今天就跟大家扒一扒这些名字背后的黑历史。

    首先就是培养了一代人对科技产品审美能力的苹果。

    关于公司名的问题,其实早年在采访中,就有很多人问过乔帮主,他是这么解释的:公司一开始公开征集公司名称,有人推荐了“矩阵电子”之类的名字。但是“苹果电脑”最终在待选名称中脱颖而出,公司内部有了这样的共识:在征集截止日期前,如果没有其他更好的建议,“苹果电脑”这个名字将成为正式名称。

    可是,为毛是苹果呢?乔帮主说:一方面是因为他很喜欢苹果,另一方面是因为在电话簿里面苹果(Apple)排在雅达利(Atari)之前。大家都知道乔帮主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游戏公司雅达利(Atari),照乔帮主的脾气,选苹果这个名字也不足为奇。当然,还有另外一个说法就是,乔帮主在创立苹果的时候就想到了苹果树下的牛顿,所以最初的苹果商标就是“牛顿在苹果树下”。

    Spotify这个名字就比较有趣了,虽然是在瑞典起家,但是Spotify在瑞典语里没有任何意思,但不知道为毛Google翻译竟把它归类为瑞典语,有懂瑞典语的小伙伴可以帮着解解惑。

    关于Spotify名字的来源,小8听到的版本是这样的:

    某天创始人DanielEk和MartinLorentzon坐在一起纠结公司的名字。突然有个提议里的某个单词被误听成了“Spotify”,偏巧这个名字叫他们大为心动。俩人于是Google了一下,发现没有搜索结果,域名也没人注册,于是先下手为强,Spotify就此诞生。

    公司默默无闻的时候,没人关心它。但是一旦发展起来,什么边角料的八卦新闻都会为人津津乐道。随着Spotify日益普及,公司也就越来越觉得需要给“Spotify”编一个像样点的出处。Ek写道:“要承认名字是这么来的真不是一点半点的囧,于是我们编瞎话说Spotify来自SPOT(发现)和IDENTIFY(辨认)。”

    666666

    这个名字的来源应该是大家最熟悉的了:Google是对Googol这个单词有意的错拼。

    那Googol又是神马意思捏?

    学过高数的小伙伴应该知道它代表的是10的100次方或者说是1后面跟着100个零。为毛要用这个巨大无比的自然数当公司名呢?因为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想要传达一个感觉:他们可以提供庞大的数据。

    公司先是于1997年9月注册了Google的域名,1998年9月,正式创立公司。

    其实,谷歌搜索引擎最初还有个辣眼睛的名字,叫“BackRub”(背部按摩)。

    这名字简直不能忍!

    你能想象小8第一次跟相亲对象约会的时候,突然需要查下地图,然后抬起头来说了一句“LetmejustBackRubthatforyou
    (让我为你按摩下吧)”。

    估计立刻得挨大嘴巴子。

    因为用了个自然数当公司名。2004年,数学家EdwardKasner起诉Google,他1940年出版的《数学与幻想》一书使Googol一词为人所熟知,因此控诉Google侵犯命名权。

    然后呢?数学家显然是败诉了,不然我们今天也看不到Google了。

    看过《社交网络》的小伙伴都知道,Facebook最初是作为美国一些大学的学生花名册,用来让新生更好地了解周围的同学。

    之所以叫“脸书”,是因为在一次约会中,扎克伯格被女方鄙视了,他一怒之下侵入了学校的一个数据库,把学生的照片放在自己设计的网站上,让大家在一堆照片中选出“最辣”的那个,而且根据投票结果列出了排行榜。

    这是赤裸裸的看脸啊,怪不得叫“脸书”。


    话说这个网站一下子吸引了一大票学生光顾,然后哈佛的服务器被爆灌。学校一看,这还得了,赶紧把网站关了。这件事让扎克伯格下定了创业决心。不久后,他就和室友一起建立了一个为哈佛同学提供互相联系平台的网站,命名为 theFacebook。

    2004年1月,扎克伯格向域名公司Register.com支付了35美元,注册了theFacebook.com一年的域名使用权。2月4日下午,他在宿舍点击了自己在Manage.com的帐户链接,Facebook从此启动。

    接下来是最近刚被卖掉的Twitter。

    其实Twitter一开始叫做twttr,灵感来自于Flickr。创始人杰克·多西和埃文·威廉姆斯的同事多姆·萨格拉说,一开始还有人力荐“FriendStalker”这个名字。

    那么为什么选择了twttr呢?

    杰克·多西在2009年接受《洛杉矶时报》采访时说:“我们列出了许多个可以使用的名字,最后想到了‘twitch’,它的意思是“抽搐”,非常像手机震动时在桌上慢慢移动的感觉。但是twitch并不是一个很好的产品名称,它没有画面感。所以我们翻阅字典,寻找意思相近的单词,最终找到了‘twitter’,它简直太完美了!Twitter意思是信息的短暂爆发,以及小鸟啾啾的鸣叫,这正是我们的产品想要传达的理念。”

    虽说名字不可以乱取,但看看这些大名鼎鼎的互联网公司,不光要乱取,接下来还得想一堆合理的说辞来把自己当初的荒诞合理化,也是不容易啊。

    更多科技类美剧背后故事,请扫二维码关注趣硅谷


     5 ) 《硅谷》S01E02:如何优雅地把创业伙伴赶出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趣硅谷,图文版在这里↓

    <a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4NTI3NDkyNw==&amp;mid=2247484660&amp;idx=1&amp;sn=8123de83bbc46e4c5fc8035c1deba58d&amp;chksm=ebefe2b4dc986ba2a45a21fb59e422c7a870974b06c670ecb33b6472a0ee9f671cc0eb84cafa#rd">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4NTI3NDkyNw==&amp;mid=2247484660&amp;idx=1&amp;sn=8123de83bbc46e4c5fc8035c1deba58d&amp;chksm=ebefe2b4dc986ba2a45a21fb59e422c7a870974b06c670ecb33b6472a0ee9f671cc0eb84cafa#rd</a>


    废话不多扯,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硅谷》S01E02演了点啥。

    接受了Peter Gregory 的投资,Pied Piper创业团队正在开开业派对。大反派Gavin身边的得力干将Jared上门来祝贺,说着说着竟然要求请求加入创业团队。

    Erlich直接对他恶言相向,把他赶出门去。

    连一份商业计划书也没准备的Richard两手空空的来到Peter Gregory 的办公室,准备拿钱。结果分分钟被Peter Gregory教做人,要求他48小时之内拿来一份无懈可击的商业计划书、一个清晰的市场战略和三年的损益报表,否则一分钱也没有。

    Richard无奈,只得求助于Jared。然后,本集的高潮就来了。

    在与创业组员的一对一交流以确定股权分配的过程中,Jared发现大头是个可有可无的角色,这明显违背了Peter Gregory 要削减成本的要求。大伙的矛头纷纷指向了大头。

    不幸的是,这一切全被大头听见了。

    伤心挫败之下,大头准备离开硅谷。

    回Hooli收拾东西的时候,竟然天上掉馅饼,既升职又加薪。

    另一边,内心正天人交战经历种种煎熬的Richard最终下定决心,要把大头留下来,让一切反对者滚蛋。

    但讽刺的是,Richard为了大头和所有的人都翻了脸,这一切却比不过Gavin给的年薪60万刀的升职机会,大头谢绝了Richard的好意,高高兴兴准备上任去。

    本集中,刚刚开始创业的Richard犯了创业者很容易犯的一个错:感情用事。做生意不是交朋友,不能随便就把股权分配出去。剧中有句话说的很好,没有人会给最好的朋友开工资。

    所以,把个人感情和事业分开,是硅谷创业的第一步,就像Erlich对Richard说得那样,一旦开始创业,你必须变成一个彻头彻底的混蛋才行。

    事实上,光把个人感情和事业分开还不够。必要的时候,把一起创业的伙伴踢走的也不在少数,比如:

    Facebook的小扎,踢走了他的小伙伴爱德华多·萨维林

    怂恿扎克伯格退学的肖恩·帕克,三次创业成功、三次被踢出局

    还有被特斯拉之父马斯克弄走的特斯拉创始人马丁·艾伯哈德

    今天,我们就来扒两个悲催的故事,看看这些牛逼闪闪的硅谷狂人是怎么赶走自己的创业伙伴的。

    第一个故事跟Facebook有关,关键人物有三个,扎克伯格、爱德华多·萨维林和肖恩·帕克。

    这三个人是神马关系呢?看过电影《社交网络》的大概能知道他们的爱恨情仇,在这里小8就简单理理。

    扎克伯格、爱德华多·萨维林是都是哈佛的学生,萨维林比小扎高一届。他和小扎以及小扎的舍友莫斯科维茨一起创办了Facebook。跟后两个只会写代码的程序猿不同,在哈佛读经济的萨维林是靠着自己的经商头脑被小扎拉入创业团队的。据说,小扎当时在给朋友的短信中就把萨维林夸的像朵花,觉得这位师兄是“投资学会的主力”。2004年4月,几人在佛罗里达州成立公司时,萨维林担任CFO。所以,他们曾是亲密的创业伙伴。

    那肖恩·帕克又是谁?

    还记得第二季中的搅局者Russ么?这货就是肖恩·帕克的原型。

    肖恩·帕克是个连环创业者,在遇到扎克伯格之前,他曾两次成功创业:19岁时和小伙伴创办了最早的盗版音乐网站Napster,颠覆了整个唱片业,把CD送进了坟墓。21岁时,他抓住了数码传播的潜力,创办的通讯录服务公司Plaxo。

    但是呢,这两次成功的创业都以他被赶走告终。让我们来重温下这两个欢脱的故事。

    第一创办的盗版音乐网站Napster主要干的是把CD音乐转成MP3格式,供用户在线免费听、随意下载。好家伙一下子拉来了8000万注册用户。这下唱片公司可受不了了,一纸诉状把Napster告上法院。然后Napster被告倒了,被Best Buy收购,肖恩·帕克卷铺盖滚蛋。

    肖恩·帕克第二次创业的项目是个在线地址簿服务软件,叫Plaxo,这货能提供非常方便的地址簿导入和联系人之间相互通知功能。而且最最重要的是,它使用了病毒式的营销技巧,用户在下载Plaxo之后,程序会分析用户的通讯录,并向所有联系人都发送一条信息,鼓励他们使用Plaxo。这一做法被后来的社交网站普遍借鉴。

    很快,Plaxo很快就有了几百万用户。但是,肖恩·帕克随意翘班迟到的不靠谱行为和多变易怒的性情激怒了投资方,就在公司逐步上轨道的时候,红杉等投资人联手把帕克赶出了公司。

    拥有了两次投资经验,在遇见扎克伯格的时候,肖恩·帕克虽然只有24岁,却是创业方面的老司机了。他对Facebook可以说是一见钟情,跟扎克伯格和萨维林在一家餐馆见面后,他就决定加入Facebook的创业团队,还住进了另一个联合创业者莫斯科维茨的房间。然后,他当上了Facebook的第一任CEO。

    接下来,他帮助几位创始人在硅谷周边建立人脉关系、设立路由器,还确立了公司架构,扎克伯格由此可以完全控制公司,不用担心会被踢出局。

    有了肖恩·帕克这个创业路上的导师,萨维林那点商业头脑就完全不够用了,而且他好像也没太把这个创业项目放在心上。就在扎克伯格、莫斯科维茨和肖恩·帕克在找投资、测试产品的时候,去了纽约在雷曼兄弟实习的萨维林不但没有完成扎克伯格托付给他的3项任务(分别是筹建公司、获得融资、创立商业模式),还绕过其他小伙伴在Facebook上给自己的另一个创业项目打广告,而扎克伯格认为萨维林的这个求职网站创业项目未来也是Facebook的业务之一,这尼玛不是公然挖墙脚么?

    小扎怒了,发了封邮件怒斥萨维林的行为,这是两人关系恶化的开始。

    Facebook发展的比扎克伯格想象地还要好,包括Mark Pincus、Reid Hoffman 和 Peter Thiel 在内的硅谷风投大佬们都排着队想给Facebook投钱。忙着自己事情的萨维林显然也没能找到什么像样的投资。这时的萨维林对小扎来说已经可有可无了,他完全可以自己拿投资、控制公司,干嘛要把一个没怎么为公司尽过力的人算在核心成员里?

    扎克伯克随后拟定了计划:在东海岸特拉华州重组一个新公司,收购前Facebook公司(2004年4月成立的佛罗里达有限公司),重新分配公司股份,借机稀释萨维林的股份。

    这样的安排,萨维林绝对不干。但是扎克伯格此时要踢他出局的决心已定,小扎给莫斯科维茨发的消息是这样说的:

    “Saverin显然拒绝合作,我们只想他签完字然后我们开始运营这个新公司。我只想他出局,然后跟他清算。这样他会得到一些东西的,但他在拖延,我可受不了拖延。”

    小扎有他的杀手锏——就是他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也就是说,不管萨维林同不同意,扎克伯格的计划都会实施。随后,扎克伯格3次稀释萨维林的股权:

    2004年7月29号,TheFacebook.com在特拉华州重组,收购了前佛罗里达成立的有限公司。公司股权分配也随之发生变化:之前:扎克伯格 65%,萨维林占30%,莫斯科维茨占 5%;重组后:扎克伯格占40%,萨维林占24% ,莫斯科维茨占16% ,投资人Thiel 占9% ,剩下的20% 给将来的雇员

    2004年10月31日,萨维林签署了股东协议,他被派得300万股普通股,把所有的知识产权转交给扎克伯格,自此扎克伯克成了Facebook惟一的领导。

    2005年1月7号,扎克伯克发行900万股普通股,他自己占有330万股,莫斯科维茨200万股,萨维林在公司股票占有率从24%稀释到10%。

    至此,扎克伯格的计划成功了,这一切离不开肖恩·帕克给他设计的公司架构。难怪总有人说,萨维林是被扎克伯格和肖恩·帕克合谋赶出公司的。

    而肖恩·帕克自己也没能在Facebook的CEO位置上坐多久。2005年8月,北卡罗来纳警方在以他名义租赁的海滨别墅中发现了可卡因。这幢丑闻使Facebook创始人与投资者之间出现了分裂,帕克决定辞职并马上搬到了纽约,他说这是对公司最有利的选择。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钢铁侠马斯克的。

    这位一直以特斯拉之父自居的硅谷狂人,极力想让公众忘记一个事实——他不是特斯拉的创始人和真正革新者。那个真正立下了锂电电动汽车里程碑的创始人早早地被他赶出公司,逐渐被人们淡忘。

    这个人的名字叫马丁·艾伯哈德,他才是特斯拉真正的创始人。

    在创立特斯拉之前,艾伯哈德是个电气工程师,在大公司里待过,后来和好朋友一起创业。在创业的过程中,他注意到了当时制约移动设备发展的最大瓶颈——锂电池技术。他认定了移动设备代表未来,锂电池的技术必须突破。

    虽然从小就喜欢汽车,但是马丁·艾伯哈德一开始并没有想到做电动汽车。直到1990年,加州颁布可《车辆零排放法令》,规定到2003年,加州零排放车辆的销量要达到汽车总销量的10%。这让通用、丰田等大型车企加紧了新能源汽车的研发,1996年,通用EV1以科幻的造型和设计登场亮相。

    EV1不仅拥有美国车界少有的流线型设计,还支持无线充电。

    EV1的第一代采用铅酸电池,单次续航100公里,二代升级为镍氢电池,续航里程达到200公里。这样的续航没法投放在私家车市场,通用就把EV1作为租赁车辆投放市场。

    看起来前途挺美妙的,是不是?

    别忘了美国有股庞大的势力,叫石油大亨。你们推广清洁能源,那我在海外的大片油田咋办类?

    后来,EV1不了了之了。然而,EV1的工程师却不肯放弃,他们重新组建了公司,研发了一款拥有跑车性能的电动车。而艾伯哈德知道了这个情况,非常感动,频繁地到这个公司和工程师们唠嗑。

    艾伯哈德得知,虽然新研制出的电动汽车性能酷炫,但续航里程依然少得可怜。凭借在设计电子产品的经验,他大胆设想:用锂电池组做电动车的能源,改善续航能力。接下来投了15万刀,建议新款电动车改用锂电池供电。

    这个提议,给电动车发展带来了里程碑式的飞跃。改进后的电动车续航里程达到480公里。

    已经坚定信念要搞电动车,2003年,艾伯哈德在被IT产业占领的硅谷成立了特斯拉,定位研发高性能运动型跑车。看看今天还在烧钱的特斯拉就知道,艾伯哈德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钱。刚好,到处找投资的艾伯哈德碰到了马斯克,后者那时刚刚卖掉paypal,手里握着巨款正不知道怎么花。一听说要研究电动汽车,马斯克两眼放光:这尼玛不就是最好的清洁能源应用么?二话不说,给特斯拉投了750万美元。

    靠着这笔投资,马斯克当上了特斯拉董事长并拥有公司所有事务的最终决定权,而艾伯哈德作为特斯拉之父出任公司CEO。


    有钱好办事。2006年,艾伯哈德选择了莲花汽车的Elise为基础开发一款高端电动汽车Roadster,并宣称于2008年2月,交付第一辆特斯拉电动汽车。

    发布会上,艾伯哈德侃侃而谈,风光无限。特斯拉迅速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各家媒体全都对特斯拉Roadster给予极高的评价。一时间,Roadster成了媒体的宠儿,艾伯哈德频繁露面。2007年,艾伯哈德还成为《财富》杂志年度创新人物的第24位。

    俗话说得好,一山不能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扒到这里,小8已经汗涔涔,艾兄,你是真不了解你这位合作伙伴老马啊。像马斯克这样的控制狂,怎么能忍受作为董事长的自己不是特斯拉的真正领导者?
      
    所以,一场夺权的战争开始了。马斯克以董事长开始在各个方面施压艾伯哈德,其中包括车辆设计超过预算、设计拖延等等。想想也知道,艾伯哈德这样一个一路走的比较顺利,把汽车和爱情当做自己人生两大梦想的人,是很难斗得过马斯克这样一个从小从南非移居到加拿大、又一路拼搏挤入美国甚至硅谷的牛B贩子。很快,2008年1月,就在第一辆特斯拉电动汽车正式交付之前,董事会决定解雇艾伯哈德,原因当时并未公布。
      
    之后的大半年时间里,由德罗里担任公司CEO。随后马斯克接手了特斯拉。

    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2009年6月,马丁·艾伯哈德控告马斯克,在一份诉状中详述了当年马斯克将他逐出公司的经历。艾伯哈德指控马斯克诽谤并违约,还拆穿了马斯克的谎言,大意是:不要脸!特斯拉是哥一手创立的,那时候你还不知道在哪呢,整天吹嘘你对公司创立有多么多么大的作用,呸!

    而一向火爆的马斯克则这回比较温和,只写了一篇博客回应,里面罗列了艾伯哈德的缺点,并对艾伯哈德声称自己不是特斯拉的创始人深表不满。

    本以为两人会接着再撕。然而不久后,两人达成和解,约定不再诋毁对方。

    时至今日,两人仍在私下互相蔑视,艾伯哈德持有的特斯拉股票现在已经非常值钱。但他仍开着那辆Roadster,而他老婆据说开着一辆Model S。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商场就是这样残酷,撕逼就是这样难堪。面对曾经一起创业的伙伴,同甘共苦之后,就只能是同床异梦和同室操戈了么?

    也许这也是一种宿命。

     6 ) 创业辛酸史,梦想肢解史

    同之前一直在追的另一部HBO的喜剧《副总统》一样,《硅谷》篇幅简短但主线明晰,有别于一般的美式喜剧从令人惊艳到渐渐深陷在缺乏主线而越发散乱的叙事和依赖于日显单薄的人设以及低俗成人向段子维持的笑料,八集的几乎是喜剧类剧集一季三分之一的篇幅里,每一分精工都在编剧句句精到的台词里,辛辣嘲讽,黑色幽默,将不为人知的硅谷的一个侧面浓缩在了其中。

    我们谈起硅谷,往往都联想到谷歌,微软,苹果这些为人熟知的高科技大企业,像马克•扎克伯格这样的天才如何中途辍学却成功创业,一步登天的传奇故事。似乎,在硅谷这个IT行业的梦之园里,肤色各异的技术宅们每天都有无数机遇可寻,这是另一个在高速发展的技术背景下,上演更迅速的,美国梦的实践舞台。

    Richard,一如千千万万漂在Palo Alto的码农们,和Big Head,Gilfoyle,Dinesh这几个技术宅们一同借住在Erlich,一个卖掉自己开发的互联网程序并靠着那笔钱买了房子“圈养”年轻极客的前程序员房主的房子里,并承诺给他各自软件的10%收入。Richard写的遭人嗤笑的音乐程序pied piper却意外得同时被两位科技大亨Peter Gregory和Gavin Belson发现了其中算法的无限潜力,并展开争夺。最终他放弃了买断的巨款,选择了和伙伴们开始从头创业。

    前几年大热的传记片《社交网络》让很多人或多或少地瞥见了IT业的辛酸。懵懂,欺骗,背叛,在这些为人津津乐道的商业创业故事桥段背后,IT业其实充斥着更多的讽刺和矛盾。

    当Richard面临把平日伙伴升级为公司创立员工时,不得不把技术差劲的Big Head排除在外的左右两难时,Erlich告诉他要成为那两位大亨一样的人物就得学会如何做一个asshole。因为从创业大业起始的一日起,他不得不把那些只是单纯地埋头钻研的日子抛在身后,进入公司CEO的角色,也就意味着一个首先把商业利益和企业发展作为第一要旨的公司灵魂,个人情义,有时在宏大愿景面前简直脆弱得无需摧折。

    其实这种创业大环境和艺术界也颇有几分相似,艺术家要想奔着一个名声响当当同时又财源滚滚来的享誉国际的“大师”身份而奋斗,他最先就得从废寝忘食,一心扑在艺术研究与创作的纯粹艺术家的身躯里剥离出来,用另一个半脑的商业运作的头脑武装自己,实际上恰恰是与所谓艺术的初衷南辕北辙。然而,既然谈商业,代价和牺牲都是常伴左右的影子。之于IT界,也许更为残酷。一开始,这些高智商的理科生们比终日浸淫在艺术和文学的文青们更要单纯和不通世故得多,他们怯于和人交谈,紧张时会不住呕吐,对异性的心思甚至还停留在小学生的水平。多数人只是带着梦想,憧憬着自己那个IT界偶像的传奇,相信着大亨们在广告和发布会中整日挂在嘴边的“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相信自己创造的代码世界有朝一日能朝这个目标更进一步。

    梦想就是用来打破,用来肢解的。和Gregory的第一次会面,Richard对如何创立一个公司,如何筹备那些繁杂的文书工作都一无所知,甚至傻乎乎地拿着开给公司名字的支票去给尚未注册的公司存钱。

    所有的创业史都一样,最讽刺也最矛盾的就在于艺术家再也做不成艺术家,他必须成为商人,成为谈判专家,成为利益主导者,成为运用无情手段的人。创造核心代码的人同时也是公司的CEO,企业的品牌。他为之虔诚和奉献的作品要被打造成畅销的商品。千百年来的人类社会一直遵循着相似的法则,只是一味潜心于研究,等着机会横空出现,那么至少你的作品会在漫长的时间内无人问津,可能在作者生前都一直默默无闻。更讽刺的是,诸多名人正是在死后,借英年早逝的名头而不是他本身应展现的价值,其作品和声名才广为传播。

    正如该剧的海报,所有人穿着那熟悉的黑色高领毛衣,摆出那熟悉的动作,一看便知是IT界的大众偶像乔布斯。在大众认知中,乔布斯本人就是苹果这一品牌的核心,他就代表着整个企业。一想起苹果公司独特的LOGO,随之想起的就是乔布斯的这张照片,简直像是另一个LOGO。

    然而不为人所熟知的是,乔布斯并不会编写代码,另一个斯蒂夫,沃兹尼亚克创造了一切。事实就是天才的名声隐没了,而另一个商业的天才却引领着一个公司走向如日中天的大舞台,开启了科技的新纪元。

    乔布斯最忠实的崇拜者Erlich早早便放弃了梦想,用它的所得转而投资别人的梦想。不难看出他的天分不在编程上,看清这一点的他更适合把情商发挥在谈判,交涉,发布会演讲上,而他也确实这样做了。

    最幸运的人自然是主角Richard,他的身上活生生上演着一出以传统的美国价值观为导向的美国梦传奇。从天而降的机遇,各路伙伴的配合,虽在创业路上偶遇阻挠,但最终还是藉天才的智商步向了成功。完完全全是硅谷成功励志故事的浓缩简写。在他身上,梦想还不至于面目全非,即使被现实几度打碎,似乎还是保持着最初的几分轮廓。

    即使主线剧情还是如此完满的路数,但一部喜剧的语言不会止于仅让观众会心一笑的地步。

    这里是硅谷。梦想在这里被不同程度地肢解。

    Erlich,认清现实后,把梦想贩卖改组成小日子的算计,若没有Richard的突然发家,他也只是会在从租客身上牟利的冗长闲暇里念叨往日辉煌。Gilfoyle和Dinesh也许最正常,把自己的梦想转向为同伴的事业工作,至少方向没有偏离太多。一群人中资质最平庸的Big Head,在一份高薪的空头工作中渐渐和那些天台上被弃置不用的同事一样,终日无所事事,他们不再谈梦想,挥霍着合约到期之前似乎源源不断的薪金,然后在某一天迷失在心灵的迷宫里。

    女人们有些靠艳舞为生,有些则在晚会上负责与男宾攀谈。孩子们在街头扮演者恶霸的角色,经营着非法药物的营生。导演着枪支巷战的拉丁人掌管了城市的某些角落。

    一切成功在硅谷又是那么脆弱,一个投资风向的转变,一个关键代码的破解,坐拥千万的公司便可以一夕之间化作泡影。

    这里是Palo Alto,一切为硅谷梦而生,人们又怀着梦死在这里。

    不那么残酷的黑色幽默语言道尽了这些辛酸。其实哪个圈子都是相似的,没有永恒的天才,只有成功的商人。一个人靠着梦想无法无忧地活到老去,不断地攀援经营才能把人生沐浴在财富当中。

    硅谷。好莱坞。北京。哪里都是相似的。

     7 ) 好戏为啥没火?

    我很喜欢这个戏,以为搞互联网和创业的哥们都会喜欢,但是当我向他们极力推荐的时候,他们看了一集就放下了。 他们和钢铁侠埃隆·马斯克一样,觉得这个剧不专业,现实神奇多了,这不就是个肥皂剧,也太肥皂了。 是的,我的朋友都是高智商,一个参与过互联网投资,一个是高能程序员,一个是ios工程师。 他们看了一集就弃了,共同的感觉是,没啥意思,没意外,这个公司肯定要成功,一旦固定就无趣了。而且里面的压缩算法,他们可能早就脑子里想过n多次。反而回归现实如何实现。

    他们会在观看中从娱乐的状态转换为思考状态。开始思考这么快的下载,那文件肯定也会越来越大,文件大小的增速肯定会比网速更快。以前网速低网络只有图片,现在网速快了,几十g的蓝光,你还是觉得慢,他们看到的是问题,我们看到的是简单的快感和yy。试想迅雷10元会员咔嚓能一秒下100g的片,腾讯2元会员可以和100个人视频蹦迪不卡断?想起来很有趣就继续想看,而他们,早就自己给自己剧透了。 这个现象给我的启发很新鲜,以前还没思考过。照例来讲,一个喜剧片,够搞笑,演员刻画的出彩,剧情单集有包袱,整体有发展,最后有高潮,制作班底参与过周六夜现场、六人行等,是一个妥妥的好片啊。事实证明,豆瓣和imdb都是8分。 但有一个问题不能忽略,这是个貌似很极客的片,真正极客的人不买帐,观众或许也会跟风不买。这种圈内题材,很容易落在两头不靠的尴尬境地。大众用户看不懂或者觉得闷,真正圈内人觉得不行,不是这个味道。真正喜欢的,反而是一群口味奇怪的小众。 所以其实这个貌似快要神剧的片,国内没火起来,没引进,盗版网站也没推的很厉害。朋友圈和sina微博也很少见到话题。但能看到的口碑是一致的好。其实想想也很简单,他主打用户应该是一些喜欢美剧搞笑风格,对互联网一知半解的但很有热情的我们吧。 但是我还是脑残的觉得好,因为互联网确实密布我们的生活,互联网的故事不能只有一种解读的形式,好像乔布斯只能仰望?好像商业故事只能励志?其实这些发生在当下的故事,拿来恶搞拿来拆解,也很有趣,看的是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切身反应。 比如普通屌丝拿1000万,马上走,还是拿100等2年赚1亿?在公司快要完蛋时候跳槽还是先跳一步?在大公司享受资源还是在外面苦战?代码再牛逼也要学会营销牛逼?不都是在发生或者即将在我国发生的互联网故事?想想这些,这剧也是难得。这就是一个互联网时代的关于青春关于选择的古老命题而已。 话说到现在,我们可以看出不是所有的职场剧,专业剧都能牢牢锁定目标用户。用户是来娱乐的,你扯的东西如果太让他们出戏去思考上班时候的那些事情,比如如何融资,如何做算法,他们会累,也会觉得你说的并不到位,如果你试图很到位,也错了。因为大众会觉得闷。 律政剧和医疗题材一直长青,就是因为除了专业的事情,大量还是人文故事,每个案例都有着不可预期性。专业的医生和律师也会喜欢看,因为具体的case他们可能也没经手过。普通观众的生活和这些职业太息息相关了,看的时候思考自身的利益相关,很容易进入剧情。 类型剧的成功,对目标用户的思考,还是要再深一步,先叨叨到这里。 我专门聊片的微信订阅号:liaoliaopian 欢迎订阅

     8 ) 优点也是缺点

    嗯,养了6集,今天终于忍不住杀来吃了…味道很不错。

    开篇就有一条明显的主线穿起全剧,这点比其他肥皂喜剧好太多,剧情不断裂,才利于连贯深刻地塑造人物性格,铺陈内容,show的价值也才会提高,不过既然起步高,进展就要更加小心谨慎,不然优点也会变成缺点,你看Better Off Ted、it狂人、TBBT这种单元剧,虽然比较散乱,但没有固定主线,就意味着剧情进展可以天马行空灵活多变,这集主题不好下集可以再搞个新的。而本剧就没法这样,因为已经事先设定了一个“公司一步一步建立最终走向成功”的主题,这就很考编剧功力(在没有支线调剂的情况下,如果搞到观众对公司攻略感到腻烦时就完了),不过看集数只有8,似乎编剧也在克制着尽量做到短小精悍,这点很好,否则搞到24集这种长篇,绝对会变成墨迹剧。

    另外,各个角色的性格设定非常严谨、鲜明,各个演员的演技也非常棒,没有一个令人出戏(有人觉得演技不好的大概没有接触过geek吧,演到这程度已经很了不得了,夸张又不脱离真实,你看那躲躲闪闪的小眼神和各种紧张时的小动作啊……),从第一集开始就令人惊叹,看得出经过了精雕细琢,这点连前段时间很火的TBBT都没法做到,拿了金球奖的谢耳朵的性格都还是慢慢修改补完的,这剧能做到这样,实在很是难得。


    5星推荐追看。即使被砍也值得收藏。




    ——————————————————————————

    补充:神演技的一个配角因病去世了,可惜,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里带给了我们欢乐,谢谢,愿灵魂在天堂安息

     短评

    汉堡王期货、无人驾驶汽车和最后两集过于高能√

    9分钟前
    • Kreuzberg
    • 推荐

    千万不要被这美剧骗了,硅谷男人才不是那样呢!走在硅谷马路上的男人啊,你随便撞一个,不是千万富翁,就是有人鱼线的~ (人鱼线+还相信爱情, seriously, what more do you want? )

    11分钟前
    • Ying
    • 力荐

    一个印度人,没有华人,一点都不硅谷。

    14分钟前
    • kel
    • 还行

    Amazingly refreshing! 看了第一集 太对胃口了。

    15分钟前
    • Lance
    • 力荐

    so lo mo、mo so lo、lo so mo

    17分钟前
    • 木曜日一只
    • 力荐

    新季度最心水之作。黑程序猿已成风尚!吐槽精准,剧情高能,人物呆萌傻五毒俱全。季终的逆转其实“格调”颇低,but who cares,多煽情呐!

    22分钟前
    • mOco
    • 推荐

    高级黑,终于有接班的sitcom啦,希望下季能长一点。

    24分钟前
    • 苏比
    • 力荐

    太喜欢了,不过HBO老拍那么出色又那么短的剧实在是折磨人啊!最后两集连看两遍,整个人笑抽到不行。Jared是年度最萌小天使。

    25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二到深处自然萌

    30分钟前
    • 尹口羊
    • 推荐

    呆萌基友组超口耐,编剧黑得漂亮!

    32分钟前
    • 兮称
    • 推荐

    又一个技术宅的经典喜剧诞生,最后一集的JJ撸射理论到发散思维直接将这部新剧推向神坛!唯一的不爽是这里是HBO,意思是每一季只有几集,根本就过不了瘾。★★★★★

    3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一部美帝肥皂喜剧居然拍出了豪无尿点的英式幽默范!这群人才是真正的geek和nerd好嘛,把失真做作的谢耳朵不知道甩出几条街!每个人都太有趣了!

    40分钟前
    • Smilececi
    • 力荐

    简直拍案!

    43分钟前
    • 湖水枕头
    • 力荐

    那种awkwardness简直了,有英剧气质的美剧

    44分钟前
    • 软糖莫爷
    • 力荐

    八集全看完,值得期待的新喜剧,各位主角个性分明,硅谷世界大开眼界,最目眩神迷的是提出的那些科技想法,看到那么多天才人士提出那么多天才创意,想要”making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非常激动呢。只是感觉这剧还在摸索形式,和pied piper一样,尽管潜力无穷,还没有走上正轨,希望下一季会更好

    47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力荐

    最后一集太牛逼了!哈哈哈哈哈哈

    51分钟前
    • 熊仔面
    • 力荐

    HBO历史最强喜剧无疑,对Geek的描写把《大乱交理论》爆出了十万八千多吨翔;而且,在毫无下限的笑点设置之外还居然是满满的正能量,简直不可思议。

    53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火候真到位 一口气看完 很多动人的地方 在『改变世界』的泡沫里遨游 装逼装到火星上 哪里有那么多高尚美好 才不是小清新媒体写的那样 代码要一行行写 用户要一个个拉 面对机遇和诱惑踌躇不安 但这些对长者来说都是轻如鸿毛 学着解决各种不靠谱 学着靠谱 抑或永远不靠谱下去

    58分钟前
    • 柴斯卡
    • 力荐

    Jared太可爱了啊啊啊啊啊打滚( ´•̥̥̥Д•̥̥̥` )

    1小时前
    • 面白饭Θ☉Θ
    • 力荐

    这个剧传达出最重要的信息就是IT男统统都是基佬,code gay哈哈哈哈哈哈哈

    1小时前
    • 黄青蕉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