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喜剧片 阿浪的远方

    阿浪的远方

    评分:
    0.0很差

    分类:喜剧片大陆2018

    主演:周子龙 

    导演:宋媚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更新HD

      警察与女兵国语

    • 更新HD

      午夜帮

    • 更新HD

      风流绅士

    • 更新HD

      朱迪之夏

    • 更新HD

      赛车狂人3

    • 更新HD

      棒打鸳鸯

    • 更新HD

      情定巴黎国语

    • HD中字

      啄木鸟伍迪2

     剧照

    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2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3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4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5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6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6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7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8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9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电影《阿浪的远方》讲述的是酷爱诗词的阿浪毕业后在一所中学任职语文老师,因为在中学不能发挥他的诗学天赋,所以他毅然决然的怀着梦想告别喧嚣的城市,来到偏远的二郎山小学任教,在这所只有16个学生1个校长的小学里, 李阿浪开始实施他的“诗学栽培”计划。

     长篇影评

     1 ) 个人看法,不喜勿喷!

    1,阿浪作为饱读唐诗宋词的固执高校毕业生,给二蛋改名字改成二球,是有意表现他其实是水平不高吗?我认为如果起一个更雅一点的名字,可以体现饱读诗书后的水平沉淀。

    2,青山诗社,其实蛮清新的名字,改成用斗牛-扫地王的名字来命名之后,虽然很接地气,总觉得有点恶趣味的意思在里面,是为了吸引村里的同学们来加入诗社才这样的吗?

    3,片中角色口音有点丰富,小女孩小花和外公的口音不一样,作为一起生活的爷孙,好像稍微有点怪怪的。

    4,影片很清新,但是感觉主题单薄了点,支教固执的要教诗词,和之前的学校还有山村的学校都有冲突,最后两全其美的通过课外兴趣方式获得不错的成果。如果胆子大点,抓住现在目前社会上老师上课不讲重点,让学生花钱补课赚外快的话题来做一点影射,可能更能激起共鸣。

    片尾的歌曲很好听,歌曲内容也好,是原创歌曲吗?之前从来没听过,镜头感也很好,重复的山村镜头,给人很强的故事性的感觉。

    期待你的下一部作品,加油!

     2 ) 远方就是梦想吧?

    生活不知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看完这个影片,这首歌的韵律的一直在我脑中回荡,突然真想扔下面前的所有事情,好好的追求自己的远方。

    影片

    一个老师因为在原来的学校里不能实现自己教育诗词的梦想,跑到了一个偏远山区去教学,去追求自己的远方,并把名字改成李阿浪。

    剧中解释到,“浪”不是浪子的浪,而是去远方流浪的浪。

    我没出去真的到那种山区看过,但我看到影片中的山区教学环境真的是感慨,看到自己的生活,想到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一群人,这一群人吃的饭原来是这样!这些人住的房原来是这样!这些人穿的衣服原来是这样!这些人的快乐原来是这样!拥有比他们多的资源,现在自己还有什么理由不上进呢?真想帮助他们

    去到了学校,人们很热情,阿浪开始自己的教学计划,每天的课都是学习古诗词,时间久了,校长和家长都不满意了,感觉每天都在学诗词,这怎么能够让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学嘛,他们商量决定应该好好的找老师商量一下,老师和家长们的冲突就这样发生了。

    说二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王小花: 一个喜欢唱歌,思想独立非常聪明的一个女孩子,从小父母都不在了,只有爷爷养着她。第二个是刘二球: 他是淳朴憨厚的性格,特别老实,但喜欢诗词,喜欢用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

    因为她(王小花)冲突就直接爆发了,在课堂上直接和老师说出了自己的不满,要求老师不应该只教诗词,还要有其他学科。老师直接把她赶了出去,家长们看到了,于是都到学习找阿浪理论,最后阿浪不得不向家长道歉,宣布以后课上全部按着课程表进行。

    看到这里,影剧中的故事马上告一段落了。老师就是因为在这能够实现自己兴趣,才到这里来的,最后诗词课都没有了,自己也就没兴趣了,他想到自己在这没有必要了,准备想走。这个时候刘二球出现了,向他背了一首李白的诗,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老师听后欣慰的笑了,决定留了下来,在课堂以外开了一个诗词兴趣社,一大群人都报名了。他们一起上课,上完课业余一起作诗,一起去爬山涉水。最后结局是,他的学生参加比赛,获得了奖项,然后就没了。

     3 ) 举头红日屋梁低

    伏案几日写笔记,脊柱酸累。 依靠在床上看了部小众电影《阿浪的远方》,说的是在城市教书的老师阿浪虽然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但是只教古诗词。当然这跟学校的教学大纲是不符的,所以他申请来到偏远山区去教书,希望能够延续自己教授古诗词的梦想。来到了二郎山小学教书十六个学生和一个老师的故事。 里面扮演学生的小孩子都是城市来的,比起真正的农村孩子少了点淳朴气息,王晓花的扮演者李媛媛,感觉她的情商是、领悟力真不一般。让小孩子们学习侗话,也是很难得的。 “举头红日屋梁低”这是剧中的李二球作的诗句之一,谈到谈到偏远山区的小学无非是教育问题,如今在农村父母但凡经济上允许都会送孩子去城里读书的。 “诗和远方”大家都很向往的哦,其实那些把田园生活描绘的很美的视频、诗句、照片,有点不厚道的哦。你该知道农村的空巢老人有多少?垃圾又被扔在哪里?让你去农村住几天啊,呼吸新鲜空气、远离城市的喧嚣、感觉很美好的样子,终老于此很多人是做不到的。你连手机都离不开,又怎么会舍得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啊,内心向往仅此而已了。 电影是全程在贵州省从江县拍摄取景的,让在城市的人来演绎农村的人只能说贴近了人物,生活在农村的人常年劳作风吹雨打,岁月磨砺的痕迹会在脸上、手上显露出来的,常年干农活的人手粗糙、有老茧。看过一个叫《铁道游击队》的电视剧,山东媳妇在湖边洗衣服,镜头给了她的手特写那是细长白嫩的手啊,还留着长指甲。 电影的风景很好的、梯田、吊脚楼、古树、糯米饭、水牯牛。那句“憨包”,也就是傻瓜啊的意思很贴切,老家的人骂人傻了也是叫憨包。从电影的意义来说是呼吁大家关注教育分布不均衡的农村山区,我想这就够了吧。 《举头红日屋梁低》 2018年10月22日

     4 ) 你要的“诗和远方”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间

    2015年河南省实验中学的心理老师顾少强的辞职信在网络走红,“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仅仅十个字的辞职信,被网友评为了“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没有之一。”

    顾老师踏着自己的脚步追寻想要的生活,这是在实现自我价值与追寻梦想。

    而今天要的这部影片,也是一个老师逐梦的故事——

    《阿浪的远方》

    《阿浪的远方》豆瓣评分7.2分。是中国小众的文艺电影,2018年度华语独立佳作提名。电影中清新、真切、质朴、温暖的特点,绝对是治愈系的。

    李阿浪,原名李元,名牌大学古典文学专业毕业的高材生,有“梦想”的“憨厚”青年,“脑壳”有点问题(具体什么问题,剧情中会有交代),但具有积极教学的主动性,是某县中中学的语文老师。

    影片的开篇就是一场激烈的语言交锋。校长将正在讲课的李元叫来谈话。起因是什么?作为语文老师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不能按照教学大纲教书,每天的语文课都成了诗词课,这点,谁受得了?

    用李元自己的话说:“我是有梦想的。我的梦想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诗词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孩子们。

    李元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教学的问题,固执的认为是环境的不允许,这是个人理想和社会环境的矛盾。李元妥协了,因为他无法改变环境。所以他选择去远方流浪,给自己更名李阿浪

    而“二郎山小学”就是李阿浪选择的远方。就像影片中说的那样:只有最纯净的心灵,才能孕育最美的诗篇;只有最偏远的山区,才能让我们尽情飞扬

    二郎山小学,一个偏远的山区小学,正面临着没有老师教学而即将被取消的难题。唯一的老师兼校长王勉、16个年纪不等的孩子、以及山区的家长们对李阿浪是满心的期待

    李阿浪的请调申请批准了,他一个人拖着一箱子诗词书来到了二郎山小学。在二郎山,李阿浪受到了乡亲们的热情款待,并且王校长同意了李阿浪的教学理念——教诗

    在二郎山小学的第一天在美好度过,教着自己喜欢的古诗词、种着自己喜欢的花花草草,梦想和远方都有了,人生的美好也莫过于此了吧。

    可是,第一堂课教诗词、第二堂课教诗词、……第N堂课教诗词,王校长坐不住了、家长们坐不住了,孩子们也坐不住了,大家都坐不住了。

    王校长开始与李阿浪进行了正面的谈话。王校长和家长们希望的是李阿浪带领山区的孩子们冲出山村,走向世界,孩子们也希望到更好的学校去读书。可是李阿浪作为二郎山小学的唯一一个老师,他没有按照教学大纲来教书,而是说自己对其他的并不擅长。

    其实这不是擅不擅长的问题,而是责任和义务。身处其位,必谋其职。

    所以县中的校长说李阿浪:你的教学是有问题的。王校长也说李阿浪的脑壳有点问题。其实李阿浪最大的问题是: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责任与理想割裂脱离。

    李阿浪开始怀疑自己来错了地方,认为二郎山小学和县里的中学“都一样”。他固执的坚持自己的理想,认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倒是王校长的一句话说出来真谛:“一个老师最大的梦想就是成就孩子的梦想”

    李阿浪对孩子们远不了解,他一厢情愿的教着自己喜欢的诗词,从没有问过孩子的梦想。家长们坐不住了,但不知如何应对,一方面他们担心打击李阿浪的积极性怕他离开二郎山小学,一方面又担心他耽误了孩子们的学业

    难题。

    难住了家长们,难住了王校长,却没有难住孩子们。

    最具个性的王小花,带领孩子们开始了和李阿浪的教学斗争。

    王小花,一个喜欢诗词的女孩,会唱歌、会编曲,母亲曾是“山歌王”。父母因为去山里寻找小花遭遇滑坡,不幸身亡。留下自己和公公相依为命。她的公公就是王校长。而小花的父母对小花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她能够考上北京的大学。

    她们编词写曲,用侗语歌曲表达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唱给李阿浪听。

    李阿浪开始思考自己的教学理念,但是他没有停止自己教诗词的做法。

    不久,王小花再次在课堂上和李阿浪产生了冲突。温文尔雅的李阿浪也愤怒了,他怒斥了王小花、刘二球、吴富贵等人。离开教室的小花碰到了集体劳作的村民,大家集体在学校围攻了李阿浪,为的是给小花讨回公道。

    村民的围攻、孩子们的反抗、王校长的教导,让李阿浪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方式。他不教诗词,开始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来完成教学。

    此时的李阿浪,心碎了。似乎连天空都明白了他的伤心,雨下个不停。自己种的花也如自己的心一样,死去。

    李阿浪怀疑自己,甚至认为自己无法实现梦想。乡亲们也开始担心李阿浪,担心他因为无法教诗而离开二郎山。王校长说:我都好久没有看到李老师笑了

    刘二球,一个憨厚的大男孩,有着对诗词的热爱,他喜欢诗,大家都喜欢诗。是他用一首诗启发了李阿浪“乘风破浪须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此后,李阿浪的诗社成立。诗社就是学生社团,属于课外活动,不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正常的教学任务。

    李阿浪的诗社就好比被现实压扁的理想,顽强的长出了枝丫。孩子们可以在课堂上满足自己求知的欲望,完成课程任务;也可以在诗社提升自己的兴趣,品位古诗。

    李阿浪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将诗词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孩子们;李阿浪也承担了自己的责任,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大纲。

    这或许是最完美的结局

    遗憾的是喜爱诗词的王小花没有加入诗社,这是对李阿浪的不信任,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一场突袭的大雨改变了王小花,也拉近了孩子们与李阿浪的心理距离。

    李阿浪带领孩子们去山里活动——这是诗社的活动。孩子们戏水、对诗、看风景,玩的不亦乐乎。

    突然倾盆大雨席卷而来,山体滑坡塌方,孩子们面临着危险,天黑了,家长们是满心的担忧和焦急的寻找。

    王小花因为父母的去世暗自自责,一句“负负得正”,在大雨中解开了王小花的心结

    李阿浪把所有的孩子都转移后,自己无力转移。是家长们听到了《赤壁怀古》的歌声,找到了孩子们和老师们。这里有太多的感动,温暖人心。

    故事到这里本该完美结局,但是

    大家听到了乡里的声音,乡里以“整合资源,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为由,要让孩子们去乡里上学,撤掉二郎山小学。

    李阿浪发出了铿锵有力的质问:更好的条件就是让孩子们每天多走好几十里的山路吗?

    孩子们哭了,李阿浪也哭了。那又如何?没有人听到他们的声音,没有人重视他们的声音。

    李阿浪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要让外面的人听到孩子的心声,他们将中国古典诗词《声律启蒙》以侗歌的形式展示在观众面前。独有的天籁、深厚的诗意,惊艳了无数人的耳膜。(真的非常好听)

    二郎山小学保住了,孩子们如愿以偿的考上了自己理想的中学,李阿浪成了二郎山小学的校长。最重要的是李阿浪对中国诗词教育的继承和发扬,这种特殊语言形式、特殊朗诵方式的诗词姿态让中国的诗词遍地开花。

    透过电影我们能够看出李阿浪既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又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其实梦想和责任是可以兼得的。很多人,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因为无法平衡梦想与现实的冲突,将梦想丢弃遗忘;很多人,追求梦想的过程中,过分坚持,放弃了自己的责任使命,被人诟病和嘲笑。其实,真正实现梦想的人,都是在现实与梦想之间找到了临界点,不断的在平衡着现实与梦想的冲突,最终脱颖而出。

     5 ) 梦想与远方的力量

    电影《阿浪的远方》让我想起经典法国音乐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同样都是一位老师用自己的热情和执着感染着学生,并与学生一同经历成长的故事。两部电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却也有不同,《阿浪的远方》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太多的商业化元素,整体基调活泼轻快,略带一点诙谐幽默,呈现出一种清新温暖,恬淡舒适的日系风格。

    影片拍摄地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影片中每一个镜头的取景都真实地展现出村庄里的原生态美丽景致。除此之外,参演电影的演员除了男主角李阿浪,其余的都是当地的素人演员,虽然他们完全没有表演基础,但最终在荧幕上的表现都着实令人惊叹,甚至是年纪尚小的小演员都同样有着出色的表现。

    这是一个关于“执念”的故事,主角李阿浪是一位对诗词抱有强烈执念的青年教师,他从城市的学校里辞职远赴二郎村支教,从一开始自己的教学理念得到村长以及村民们的大力支持到反对,再到“扫地王诗社”成立后却历经波折,但幸运的是,最终他带领着十六名学生一起实现了自我成长,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李阿浪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他不完美,就像是一个生活在你我身边的普通青年。在旁人看来他有些痴傻,他对于诗词的情怀是执拗甚至有些不可理喻的,但他的快乐也是简单纯粹的。然而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简单纯粹才使得无法与现实对抗,他坚持自己的教学理念,把所有的课程都改为诗词课,完全忽略了学生们要考试、升学的现实,在这样的状况之下,李阿浪的的执念与学生王小花的执念产生了碰撞。

    女学生王小花是村长的孙女,从小喜欢唱歌,却因为小时候独自外出唱山歌,父母着急寻找不幸跌落悬崖,从此在小花的心里埋下了很深的愧疚。父母生前一直期望小花能够走出村庄考进北京大学,对于小花来说她的执念是完成父母的遗愿,只有这样才能弥补内心的愧疚。正是因为这样的遭遇,使得她看起来有一种超越同龄人的成熟,但是在这些自我塑造的保护壳之下,她也只是一个十四岁叛逆纯真的女孩。

    王小花的成熟叛逆遇上李阿浪的简单执着,实际上是现实与理想主义的碰撞,于是形成了全片最大的一个戏剧冲突。小花认为升学考试才是最重要的,她想要考进县城里的好学校,而李阿浪却偏执地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于是王小花的反抗就像是一个导火索一般,通过她的村长爷爷和乡民家长们的参与,李阿浪逐渐从受到大家认可和支持的状态下转变成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而另外一名学生刘二球是少数支持李阿浪的学生,他淳朴懂事,在木讷的外表下实际上也有着自己的执念,他的执念相比李阿浪和王小花而言并不强烈。刘二球在受到诗词的熏陶以后破天荒地尝试着自己创作了一首诗,一时间令大家刮目相看。“扫地王诗社”成立之后,在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无动于衷的时候他第一个举手加入,他在李阿浪失意地坐在河边发呆的时候给予安慰,刘二球的支持就像是当理想主义险些倾覆之时依稀摇曳的希望火种,他的执念亦是他性情中的善良和质朴。

    因为刘二球的支持,“扫地王诗社”很快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就连王小花也主动表示想要参加诗社里的郊游活动。在郊游结束返程的途中突降大雨,十六名孩子和李阿浪被困在雨里,却依旧相互鼓舞大声唱着改编成曲的《赤壁怀古》,也正是因为这场大雨,王小花和李阿浪终究是解开了彼此之间的心结。

    在电影的结尾,剧情伴随孩子们在全市中小学歌咏比赛上合唱的《声律启蒙》达到高潮,清脆悦耳的歌声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演唱结束之后王小花轻轻后仰身子,冲着后台的李阿浪送上一个俏皮可爱的微笑,这是整部片子中我最喜欢的一个画面。因为在影片前期的王小花几乎是没有笑容的,她沉默、生气、忧伤、不屑,负面情绪贯穿始终,然而故事却是定格在她的笑容上,这样的设定是十分动人的,与其说是李阿浪影响了她,不如说是诗词的魅力改变了她。

    无论是李阿浪、王小花还是刘二球,他们都曾经在自己的执念中迷途,而后又在执念中碰撞出成长的催化剂。其实至始至终她们的执念都不曾消失,只是他们在有所经历有所成长之后都领悟到,执念并非是一意孤行的自私和执迷不悟的偏执,而是从执念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成为更加温暖成熟的人。

    纵观整部影片,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原始风光和人文精神是本片的一大看点,另外,农村教育和支教也成了影片上映之后的一大关注点,并且引起了《美丽中国》等栏目对此现状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激起了广大观众和网友对于诗词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热潮。在如今这样一个以情感、古装、玄幻为主流的电影市场中,《阿浪的远方》可谓是清新脱俗,用最质朴天然的情感和美好和谐的镜头来呈现最为现实和必要关注的现状。

    然而在这些“世俗的现实主义”背后,影片所表达的“理想主义的浪漫情怀”正是故事更为深层次的内核,这样的对立,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王小花和李阿浪就是两个立场的不同持有者。无论是故事本身还是在故事以外,都同时存在着这样的对立面,着实颇具意味。

    李阿浪这样一个浪漫的理想主义者,就是时下流行的“诗和远方”本体,他的执拗和锲而不舍,表达得十分简单直接,他让我看到一个质朴、天真、纯粹的追梦赤子初心不改的模样。李阿浪是幸运的,能够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他也是勇敢的,活得自由而肆意。影片通过刻画出这样一个鲜活的 “痴傻憨人”,从而酝酿出一个简单又复杂的道理,极不切实际的理想即便是没有实际权力作为后盾,但一样可以让人产生最大无畏的胆气,毕竟怀有大希望者的力量可以有最荒谬的来源:一个口号,一句话或是一枚徽章。

     6 ) 阿浪,且继续流浪;诗,在远方,有多远走多远......

    近日,朋友推荐了一部电影,叫《阿浪的远方》,据说豆瓣评分很高,于是找来欣赏一番,影片拍的确实很清新质朴,风格类似早年的《那山那人那狗》,讲述的都是有志青年扎根偏远山区的故事,但看完后却有些不一样的想法。

    故事一开始,县城中学的某间教室里,校长正在教训一个原名李元,现在改名李阿浪的青年教师,原来这个老师是个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在学校担任语文老师,学问不错,但教学方法有问题,在课堂上除了古诗词,其他什么都不讲。

    校长就很郁闷了,这怎么行,教学计划和任务如何完成 ,出于“爱惜人才”的目的,苦口婆心的劝他老老实实的按教学大纲来,结果李阿浪非但不听劝,反而以追求诗和远方的名义自请调到偏远的地方去。

    李阿浪终于得偿所愿,来到了二郎山小学。

    这个小学所在的村子十分偏僻,出门连桥都没有,要靠船(奇怪的是村子里倒有一座很坚固的桥)。

    学校也很小,总共只有十六名大大小小的学生,各年级都有,却只有李阿浪一个老师。刚开始,小学校长和学生家长对他寄予厚望,从物质和精神上给予极大的支持,毕竟是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嘛,希望在他的带领下,孩子们能够考上县里的中学,走出大山。

    但是这位勇敢追求理想的家伙依然我行我素,除了古诗词,其它统统不教。更有甚者,他连教材都换成了自己带来的“妈妈送的礼物”。

    这下学生们不干了,我TM还想考进县中,还想考上北大呢,“我就是不想天天念诗”!——合着你这除了唐诗宋词什么都不教啊,数学怎么办,英语如何弄,好好一个小学被你搞的连私塾都不如,私塾好歹还教四书五经呢,这么搞下去别说中考高考了,连"科举"都没法考。于是以王小花为首的同学们直接在课堂上开怼,还把他的教材扔地上。

    主角恼羞成怒,将王小花和吴富贵赶出了教室,这下家长们不答应了,积累的怨气开始爆发,群起而攻之。迫于压力,李阿浪被迫开始正常的教学。

    但李阿浪内心及其不爽,在水边吟诗抒发自己的失落之情,并且又(为什么要说又)萌发了去意。

    看到这里,不禁想到影片弄这么一个不负责任的老师当主角到底要表达个什么。为了他所谓的诗与远方的理想,不管教学要求,不顾学生前途,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于人,丝毫不顾及他人感受,恣意妄为。这样的人还是不要误人子弟了,一个人去追求理想好了。

    影片继续,在李阿浪被迫恢复正常教学后,仍然贼心不死,在小跟班刘二蛋(后被李阿浪自作主张改为刘二球,这里笑喷,在四川、贵州二球是骂人的话)的协助下,搞了个诗社。

    开始只有寥寥数人,不过在二球作了一首称之为诗的东西后,诗社仿佛开了挂,应聘者络绎不绝。小胖子来了,双胞胎也来了。

    但李阿浪仍然不满足,因为反对他最激烈的王小花没有来,在若干次的游说无果后,王小花勉强答应以观察员身份参加诗社的郊游活动。然后影片老套的安排了暴雨来袭,师生遇险的剧情,原来王小花的父母就是在暴风雨中来找她不幸摔死了,所以她一直抗拒诗词。然而我们牛逼的李老师却用诗词的力量不仅化解了王小花同学的心结,还成功帮助同学们脱离里险境。

    就是不知道找来的家长会不会放过李阿浪,电影没有交代。不仅如此,在影片最后,得知上级要撤销二郎山小学的消息,李老师剑走偏锋,组织学生去参加歌咏比赛,用一首”声律启蒙“ 外加侗族原生态征服了评委,夺得了第一。

    二郎山小学因此得以保留,从此大家过上了幸福生活。

    看完影片,有鲠在喉,不吐不快。先不说剧情的生硬,细节的疏忽(比如一个个细皮嫩肉的山民),单说把古典诗词拔的这么高,有必要吗?

    从中兴华为的遭遇看的出,我们更需要科学家和工程师,而不是成天只知道吟诗作赋的所谓高材生。因为古典诗词弄不出5G、芯片、软件、疫苗、核弹和杂交水稻,也建不成高铁,机场和大坝,我们不仅要学习语文,同时也要学好数理化和外语,这样才能涌现更多的袁隆平、钟南山、邓稼先这样的国士,而不是一些于国计民生毫无用处的民国大师。

    在截稿之时,听闻北斗导航最后一颗卫星发射成功,全球导航系统即将投入使用的喜讯,衷心为祖国的成就感到自豪,这样的自豪只靠古典诗词怕是永远也做不出来的吧!

     7 ) 出发,便是远方

    这个电影是满满推荐我去看的,她只说了这是讲一个老师去山里支教,看哭了她,我应该也会喜欢。 那我就只带着对支教,对山区的念想,看完,有欢笑,有感动,最后细想还是有一点真实的触动。再看完第二遍,才敢写下这一篇文,结合个人经历的一点点想法,不求苟同,也接受意见。 关于剧情 一位向往诗和远方的老师,钟爱诗词,不喜欢在县城学校应试教育一般的教书,便申请去山区二郎山小学教书(诗)。当最纯净的灵魂(小朋友),遇上最纯粹的古诗爱好者(阿浪),当一心想着读高中,考大学的孩子,遇到只教古诗的老师,当城里的小伙子,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山村,遇到最淳朴的农家生活,故事便开始了…… 关于人物 阿浪。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在某县城当语文老师,不喜欢为了考试的教书,而唯独喜欢讲诗。为了自己喜欢的诗,或者说心中的诗和远方,勇敢地去往了山区教书(诗)。 王校长。当初插队来的二郎山,在这扎根便是五十年,一直陪着这小学和孩子们,到现在也一直操心着孩子们的上学问题。也算是这村里的一个leader,思想和眼光还是清晰和清楚。 王小花。喜欢诗词,喜欢唱歌,但却因为小时候父母离去的阴影,不愿去热爱自己喜欢的东西。性格有一点点小孩般的叛逆,却也着超越她这个年纪的成熟。 刘二蛋。一个懂事的孩子,一个典型的山村里朴实的孩子,勤劳,踏实,有礼貌。有着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关于诗和远方 对于诗和远方,我一直以来的态度是不刻意追求,但有些许向往。喜欢接触有趣的人和新鲜的事物,一直在路上,朝着远方。 电影中的阿浪,也算是像大多数年轻人的缩影。热爱心中的远方,也勇敢地在追寻。可是,现实总会让你有所改变,也会让你有不一样的收获。 阿浪的远方可能就是简单纯粹的教诗,让更多人喜欢诗词,具体点就是在一个学校,只教孩子们诗。因为他对诗词的热爱,他觉得孩子们对诗词的喜爱,这一切都是真实的,绝对比考试和试卷强多了。可是,当他到了二郎山,似乎并没有他想象的远方。由于一些矛盾冲突,他还是得按照教学大纲,教孩子们语数外等课程。这时候,他有点失落,这点失落,也改变了他的想法,或者说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远方,就这样变成了“扫地王诗社”。一个社团活动,在之前的学校他也能搞的,与其说这是他在追求远方过程中的屈服,倒不如说这是他认识自己的责任,明白自己内心热爱的事物的开始。 我们大多数人也会经历这样的过程,远方,永远值得你出发,在哪里停下,在何时明白,那便是远方。 关于山区支教 阿浪最初想到去支教,第一个原因是,当下学校的教学安排他适应不了,他热爱诗,所以喜欢教学生诗,但学校只能给他教学大纲。所以他想逃离,想去远方,去教自己喜欢的诗。这样子的心态,也是少数年轻人才有的吧,我不说对与错,但至少很纯粹,也许他的想法也只有到二郎山,和这一群小孩儿在一起,才有有所实现,有所改变。 最纯净的灵魂,最需要的是陪伴。我一直以来对于支教这个事有一点向往,想去试试,可又不确定它的意义,纠结着便没有出发了。如果说,我只是作为名老师,在那个地方待一个两个月,上课,考试,改卷,然后离开,留下他们。就像电影里的王小花一般,他们并不开心。我听到过一个观点,如果你去山区支教,仅仅是短暂性的,那就完全没必要。确实,短时间内,你不能改变什么。不能改变,却可以唤醒。你可以像阿浪一样,有着自己热爱的事物,去影响他们,去唤醒最纯净的灵魂。你也可以只是短暂的陪伴,只是和孩子们讲讲外面的世界,多年之后,他们可能会记得,小时候有外面的大哥哥大姐姐来过,告诉了他们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关于淳朴的人们 在城市里,多的是霓虹灯,车水马龙,没有山村的清净,秀美。城市的人们,来来往往,互不相识,小山村的邻里老少,确是有说有笑,相伴多年。在电影中,二郎山的村民迎接李老师的盛宴,王校长把娃娃的花名册交给李老师的那种仪式感,都透露着里的一种淳朴的气息。阿浪也会喜欢这里,热情的人们,世外的桃源。 这样的人们过于淳朴,可能只有陶渊明的文中才有的。在电影当中,这些都是表现的淋漓尽致的,每次王校长和家长们的对话,阿浪去家访二蛋时,村民们为了小花一起过来找李老师时,雨天又一起出来寻找孩子们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总会为利而往,铜臭味便由此而生。也许是我经历过一些不好的事情,才会这样子想吧, 这样的王校长就是一个leader,也许就是这里拎得清的唯一一个人。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衬托,以其他村民的一点“愚昧”来衬托王校长的文化人的眼光,大局观。其他的家长们有什么事都能听王校长的一番话,就在小花的事情那里,王校长的一番话可谓瞬间点醒了一群人。这样淳朴的生活,这样淳朴的人们,可能都是因为有人一直的陪伴吧,但现实生活中不一定有。

     8 ) 《阿浪的远方》:随感

    《阿浪的远方》一部关于支教老师的故事。从我看到孩子们出现的时候,心中,眼中便已有一种泪意。

    之前我也看过关于支教教师的电影,关于某些部分确实有些大同小异。但是我确实从这个故事里看到了作为一名老师的理想和追求。也看到了孩子们与老师之间的慢慢生出的那种感情与爱护。

    我觉得有生之年,我们应该努力去追随自己喜欢的事情,浑身洋溢出来的热情和笑容是真的很美好。

    追逐梦想的脚步和模样自始至终都散发着一股浓浓的魅力。我想也许我一直就是被这种魅力所征服和吸引,希望自己在追求中变得更美好,希望自己在苍白的人生里演绎自己卑微的岁月,而并非是我有多大的理想。

    印象深刻的是那个叫王小花的女孩,她有些固执的脸和有主见的个性,还有最后才听到的她的歌声。最令我着迷的是她在上台表演前后所表现出来的镇定,和悠扬的歌声。

    最重要的是,阿浪这位年轻的老师,他身上没有名与利,也没有物质的晕染,他具有的朴实的气质,以及心中真诚的只想要教诗词的信念,都似不食人间烟火的存在。

    虽然过程曲折,但好在最终他也找到了寄托自己希望和理想的方式,教学与理想同在,我想这便是教师最好的样子了。而这也是我向往的样子。

     短评

    据说演员都是素人,所以演技方面我不做评价,但是这导演和编剧总不是新人了吧,用点心可好?粗制滥造的剧情和牵强附会的梗。两星,多的一颗星给最后的歌

    2分钟前
    • 云烟过雨
    • 还行

    诗词最终还是带来了梦碎,是其本身就属蒲柳之姿。也许有天各种体裁都将被遗弃,但诗意本身会与人类纠缠到灭亡。

    7分钟前
    • Sahara
    • 推荐

    一个关于教育和梦想的故事,像阿浪这样的老师不多了,这样的电影也不多了。被贵州山区的孩子们质朴的歌声打动,强烈推荐!

    10分钟前
    • 敲钟小和尚
    • 力荐

    三星

    11分钟前
    • 请保持高冷
    • 还行

    年少时的诗和远方,随着长大慢慢进入心底,如果条件允许我也想回到那种“诗”的生活。

    16分钟前
    • 简单
    • 力荐

    从剧作到表演都太成问题了。故事老套不说,态度也极其暧昧,诗歌教育与应试教育看似触及了对教育理念的批判,可主创自己也知道,对于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应试教育是唯一的出路。所以这个浅尝辄止的批判从一开始就是矫情的。后半段,诗歌彻底成了课外兴趣,但它对孩子们意味着什么呢?影片几乎没有涉及。看到最后,学生们一起唱诗看起来和唱《团结就是力量》没啥区别,成了纯粹的集体主义的鸡汤。最让人接受不了的是,明明是个现实性很弱的故事,最后还要整个纪录片式的照片墙,给我们交代剧中人后来的命运改变。意淫得也太过了吧。

    21分钟前
    • 子戈
    • 较差

    其实这种最单纯的喜欢什么的人,就是看见就两眼放光的样子吧,但是明显喜欢诗和教诗也不是这样子的,剧情太不合理了。不忍心两分,勉强三分吧。

    22分钟前
    • 微苒
    • 还行

    喜欢看电影的其中一种享受是:在留下新的记忆时也唤醒了曾经的美好回忆。虽然电影在故事编排、拍摄表演等方面都有让我不满意之处(好些故事情节跳跃、缺乏起承转合;蛮多演员表演不太自然,王小花扮演者李媛媛算是儿童组个人感觉比较好的一个…),但整个观影过程却蛮舒服(因为电影让我想起了一些往事):青山浑水与我的家乡地貌有些相似;阿浪是个喜爱诗词的老师,教小学生们诗词知识、带他们游山玩水……而我则是喜爱影音的“孩子王”,曾经有一群经常玩在一起的小朋友,一起看电影玩游戏(电影看多了,以至于后来都玩起“听歌或配乐猜片名”等比赛…),一起爬山涉水(拍合照时喊的口号是“大龙猫”…)……P.S.:看片时经常联想起上个月刚看过的《孔二皮进城记》。& 外甥杨有一件和二蛋穿的那件“黄色飞机”同款的T-恤。

    23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侗歌版的声律启蒙是什么神仙音乐

    24分钟前
    • 曲若木风
    • 还行

    二蛋这个名字不好,所以改名为二球……

    26分钟前
    • 飞侠式拼搏
    • 较差

    初看略显尴尬,看完片尾曲还在耳边回响,淳朴风就该是这样嘛。

    31分钟前
    • kooperl
    • 推荐

    太造作了啊啊啊啊

    36分钟前
    • llao
    • 还行

    不知道最热门赞的那个人心里是什么状态。泥石流场景里面,老师可能比有些“男子汉”更有担当。如果一个人只能凭外表就看出性格的话,那世界就单纯多了

    37分钟前
    • 是只源石虫
    • 力荐

    电影清新可爱,但一开始把老师设定成一个智障,并且花很长的篇幅教育这个智障老师,实在让人无语

    40分钟前
    • 白木香
    • 还行

    我擦,不到90分钟我竟然哭了三次,诗与远方为什么感人,就是因为它们都能让你逃离庸常,但最重要,还是能让真情相接。编剧很会煽,孩子很会演,人物有前史,广普最经典。

    44分钟前
    • 开膛手贝塔
    • 推荐

    题材关注山区教育,淳朴感人

    48分钟前
    • 星月孤痕
    • 力荐

    通过影片也许你能更多关注这个支教的群体,他们产生的价值,评论区请好好说话。

    49分钟前
    • 纤纤
    • 还行

    很质朴的电影,喜欢它讨论的问题、美丽乡村的景色和小演员的“演技”。

    52分钟前
    • 津五渡
    • 还行

    不好看

    57分钟前
    • 输入昵称
    • 很差

    最后的大合唱真的好听

    58分钟前
    • 青石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