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犯罪片 六欲天

    六欲天

    评分:
    0.0很差

    分类:犯罪片大陆2019

    主演:祖峰,黄璐,陈明昊,田雨,刘天池,张倩如 

    导演:祖峰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恶到必除

    • HD

      羔羊游戏国语

    • HD中字

      布朗克斯的故事

    • HD中字

      致命真相

    • HD

      力王1992

    • HD

      陷阱2015

    • TC抢先版

      扫黑·决不放弃

    • HD

      扎职

     剧照

    六欲天 剧照 NO.1六欲天 剧照 NO.2六欲天 剧照 NO.3六欲天 剧照 NO.4六欲天 剧照 NO.5六欲天 剧照 NO.6六欲天 剧照 NO.16六欲天 剧照 NO.17六欲天 剧照 NO.18六欲天 剧照 NO.19六欲天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因女友自杀而患上抑郁症的警察阿斌(祖峰 饰)和搭档磊哥(陈明昊 饰)在调查一起碎尸案中,与被害者的姐姐李雪(黄璐 饰)相识。李雪自称梦见弟弟被人杀害。在调查过程中,阿斌发现李雪痛失女儿并患上抑郁症的悲惨经历,两人彼此怜悯,相互理解。 这时,在城市漂泊的少女婷婷(张倩如 饰)也渐渐走入阿斌(祖峰 饰)的生活,和他产生说不清的牵绊。  孤独的少女、备受抑郁症折磨的患者,他们都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又该如何在这个世界寻找光明……

     长篇影评

     1 ) 要么再奉俊昊一点,要么再娄烨一点

    01

    演员祖峰的导演处女作《六欲天》,入围了今年戛纳的“一种关注”单元,不久后,又因“技术原因”被召回。

    时隔数月,这部影片终于上映。

    不用说,我们也知道它必然会经受的命运。

    是的,删减

    只看影片本身,你都能看到明显的删减痕迹。

    细节不说,最关键是片中的几场情欲戏,剪得近乎一丝不剩。

    倒不是我们非要在大屏幕上看人做爱,而是说这种删减对于影片已构成致命的打击。

    试想,“六欲天”要是没了“欲”,还剩下什么?

    就剩下平淡如水的日子了。

    情欲是无法言说的,只能做。

    做了,也不只为满足情欲,而是通过“性快感”去释放人物内心更隐秘、更压抑的那个“痛感”。

    这些戏如果没了,“高潮”也就没了。

    这是《六欲天》最让人感到遗憾的地方。

    但没办法,环境就是这样。

    创作者、观影者、评论者,也只能共同承受这个环境带来的恶果。

    02

    抛开审查因素,该如何评价《六欲天》?

    一句话总结:局部有亮点,整体很平庸。

    先说亮点。

    第一个亮点是人物

    片中的刑警阿斌,与伟光正的人民警察形象毫不相干,相反,他阴郁、颓丧,甚至一度想要自杀。

    整个人物状态,特别像《海边的曼彻斯特》里的卡西·阿弗莱克,陷在过去的伤痛里,无法自拔,对此刻的生活完全失去兴趣。

    这个人物本身是有魅力的。

    第二个亮点,视听语言

    这个得两头说,首先这部电影在视听语言上并不算出色,也不够彻底,部分镜头还挺呆板的,这是其一。

    其二,尽管如此,我还是能看到导演在有意识地用镜头叙事,这点就比大多数国产片根本没这个意识,要强得多。

    比如影片开场的两场戏,我都挺喜欢。

    一场是阿斌坐在行驶的火车里,车厢内灯光晦暗,碎花的窗帘上不断有光掠过。

    那场戏氛围很对,把一个人的心理困境,那种找不到出路的感觉,直观地拍了出来。

    另一场是聚餐戏。刚刚破了大案,一桌子警察在庆祝,只有一旁的阿斌沉默无语。

    这时邻座的磊哥脚抽筋,向前俯身,借着这个短暂的空隙,队长转过脸问阿斌:“那件事你都想好啦?”阿斌回复,队长点点头,继续喝酒。

    这个细节抓得很准,无需多言,阿斌的外部处境也很清楚了,他在警局就是个没人在意的边缘人物。

    再来,就是导演试图完成的表达。

    这部电影表面看是部犯罪片,讲一个离奇的碎尸案。

    但在破案的过程中,你会发现,焦点在慢慢转移,最终落在了人物的身上。

    而最大的悬念,也不再是:凶手是谁?

    而成了:面对失去,面对斯人已逝的事实,一个人该如何走出伤痛?

    这是影片想要探讨的核心。

    围绕这一点,我们看影片到底讲了什么。

    实际上,它在故事层面,为我们上演了三场“无常之死”。

    第一场,是阿斌的女友因抑郁症而突然自杀。

    第二场,是李雪因一时疏忽误将熟睡的女儿闷死在车里。

    第三场,也就是本片的主线——碎尸案。

    你可能会问,这个主线对于导演的表达有什么用?

    作用就在于此。

    我们看整个探案的过程中,阿斌一次次以为自己接近了真相,他所瞄准的嫌疑人与他所推测的动机,都极其合理。

    无论是情杀还是仇杀,哪一个做真相,都足以令人信服。

    可事实又是什么呢?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原来,凶手残忍地杀人又碎尸,仅仅是因为一时冲动,仅仅是因为要把死者的5万块钱据为己有。

    这,就是他的动机。

    而这,也就是世间的无常。

    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阿斌也好,李雪也好,都似乎明白了什么。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

    有的人会平白无故地死去,有的人会因为一场意外而突然离世,而所有的痛苦、所有的负罪,都将留给活下来的人。

    这是挺残忍的事。

    可是,也正因为我们明白了这一点,明白这个世界有它不可撼动的规则,明白并不是所有命运都能尽在掌握,我们才能从破败的现实里,找到一点点消极的安慰。

    就像是盛夏的长沙,也会突然下雪。

    就像是李雪的梦,不可能预言所有的真相。

    就像是自杀的人,也可能突然放弃轻生的念头。

    就像是原本打算堕胎的女子,最终留下了自己的骨肉。

    这些,都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你只有接受它,才有可能真正释然。

    03

    再说这部电影的问题。

    最大的问题,一言以蔽之:导演想用类型化叙事去深入一个严肃的现实题材,这个企图是好的。可是,他太想兼顾两者了,结果却顾此失彼。

    更理想的做法,你要么更“奉俊昊”一点,把类型化做足,先用一个足够吸引人的故事把观众带进来,再完成自己的表达。

    要么,你就更“娄烨”一点,不管那么多,也不管观众懂不懂,就让情绪主导影像,把表达都放进余味里。

    两种做法,都行。

    最怕的就是折中,最后什么也落不下。

    我们看《六欲天》,它的案件本身是有趣的,但讲述方式实在太平淡了,悬念感、紧张感通通没有建立起来,这就是类型化不彻底导致的。

    再看另一面,它在情绪的铺陈和传递上,又显得韵味不足、力道不够。

    这里面当然有导演技法不成熟的问题。

    更煞风景的,是导演生怕观众看不懂而强行加入的那些说明性的台词。

    比如镜头直接怼在手机屏上,拍短信的内容:

    “我觉得我活不下去了。”

    “我也是。”

    再比如女友的姐姐对阿斌喊的那句话:“别指望让我恨你,来解脱你自己的罪恶!”

    诸如此类的金句,真的不必再喊了。

    一部电影如何能给观众留下回味的余地?

    最简单的一个原则就是:你都已经拍出来的情绪,就不要再讲出来了。

    话,一旦说出口,情绪也就消解了一半。

    有些话,只有不说,才能憋在观众的心里,让他们久久难以释怀。

    正是因为《六欲天》在“文艺片类型化”这条路上,左顾右盼,前后踯躅,才造成了它最终全面平庸的尴尬现实。

    这一点,确实有些遗憾。

    04

    在《六欲天》里,我还能看到一些其他电影的影子。

    比如此前说过的,男主阿斌的人物状态,很像《海边的曼彻斯特》里的卡西·阿弗莱克。

    女主李雪的人设以及她对于宗教态度的前后变化,又很像《密阳》里的李申爱。

    再加上阿斌对于李雪这个人物的莫名的迷恋,以及故事可能的“黑色”走向,又有点《白日焰火》的意思。

    ……

    从中可以看出,导演在拍摄前,一定大量参考了类似影片。

    这些不是槽点,反倒体现了导演的用功。

    至少,我觉得祖峰看片的眼光还是不错的。

    看导演采访里说,今后又会专注回表演上。

    也好吧。

    实在不想用“才华跟不上野心”来总结任何一个导演的任何一部电影。

    但在《六欲天》里,我分明看到了这句话。

     2 ) 抑郁披萨

    忽明忽暗的卧铺车厢里,何斌坐起来,拧开保温杯的盖子,吃药,窗帘外的光影斑驳闪烁,影片就在如此的情节中开场。

    六欲天 预告片1:定档版

    六欲天 预告片2

    六欲天 预告片3

    忽明忽暗的卧铺车厢里,何斌坐起来,拧开保温杯的盖子,吃药,窗帘外的光影斑驳闪烁,影片就在如此的情节中开场。

    不如当下抑郁症已经成了新的身份名片,甚至斜杠人群也会在自己的介绍中加上身患抑郁症|罹患双向情感障碍,彼时抑郁症在中国方兴未艾,尚为当时的热点。所谓先锋电影,演而优则导的文艺剧情片,将心理疾病化作黄油搅拌到蛋糕里,算是稳妥安逸的选择。

    祖峰在这部电影里的造型,同今年《八角亭迷雾》中的样子如出一辙。沉闷,隐忍,坚韧,孤独,心里包裹着几近把人吞噬的负能量,却仍强撑着蝇营狗苟,用时下的说法,典型的“癌症性格”。但出于一个演员的基本素养,人设定住了,就没法再改。也许从《六欲天》(以下简称《六》)里,祖峰就完成了演员的中年转型,他许是不想再演再突破,于是在舒适区里拽来了懒人沙发,沉默慵懒的憩在那,观众只想看到如此的祖峰,不需表演的表演最为松弛,于是祖峰沉默,何斌哑然。

    一动一静似乎是剧情片的标配,隐忍的何斌必然有一个聒噪的搭档,何斌冷静内向,习惯独自咀嚼吞咽痛苦,搭档则大大咧咧,冲动莽撞。文艺的犯罪片需要观众情绪的代入与快进,《六》里的快进就是禁忌的暗示和冷淡的性。可以看得出编剧的苦心经营,影片推进到半途,有很多情节的分叉,以类似片子的惯例,观众往往会带着“一禁到底”的愿景,但编剧更像是与观者进行着一场拉锯般的捉迷藏。在很多个情节似乎急转直下的节点前悄然刹车,回归正常的剧情片,说是为过审费尽心力也未尝不可。如此影片在观看时便会有一种独特的观影体验,类似于一场预言的博弈。有时希望会是一部国内的“金基德”,又有时会觉得情节走向更偏重于沉默的“日式电影”,这就导致了观众在观看时情绪被不断挑动,不停的希翼下一秒会出现自己臆想的安排。

    作为影片的一条暗线,何斌与亡妻的故事似乎是《六》这曲交响乐的重低音。它会在每个阳光似乎要渗进来的时候将剧情一把拉回。何斌在记忆的城墙边进进出出,观众也在心绪的暗沉里起起伏伏,反复迂回的拉扯让人想起《绿芥刑警》抑或是《迷失东京》,对观众情绪起伏的把玩和掌控在开场时觉得新奇,到后半部分明显力道不足,笔者在用家庭终端观看时都几欲暂停,想必在影院中播放时,对观众过于明显的筛选和隐形的门槛会劝退相当多想要刺激放松的普通观众。

    电影的服化道及运镜不落窠臼,虽有一些对于欧美迷你剧的借鉴,但在气氛把控上却有令人欣喜的成熟。作为一部从头至尾都将人的心绪摁压在冰面下的剧情片。《六》同曹保平的罪案系列截然不同,没有大反转大说教,也没为了震撼刻奇而去讨好观众,整个片子更像一曲新时代曲风下的文艺小品,里面带着细碎的冰碴,却也醇香浓郁。

    在将资本“引狼入室”的影视业当下,祖峰不论作为演员还是导演,都守住了创作者的尊严。就像影片开篇的列车上,他只是坐起来,沉默的喝水吃药,然后半卧在那里,车厢外,路杆和风景被暗黄色的灯光映射着,飞速的向后掠去。

     3 ) (无关剧情)抑郁是套在脖子上的绳索,一头是顿悟,一头是死亡。

    跟电影剧情无关,纯粹对抑郁症的主题有感,随手瞎写的几句。

    ——————

    五个朋友在AA家里聚会,AA兴奋热情,侃侃而谈,对朋友彬彬有礼,他十六七岁的女儿ZZ独自缩在卧室里。

    聚会结束后,朋友们离开刚到楼下,听到砰的一声,AA摔在了他们的脚下。

    男主和女主夫妻二人连忙跑到楼上,ZZ面无表情地望着他们说:“他恨我,对吗?”女主连忙把ZZ搂在怀中,男主和女主把ZZ领回了家中。

    朋友们都在猜测AA为什么自杀,所有人都认为他没有任何自杀的理由,他有财富有地位,待人友善,甚至很幽默,如果连他都能自杀的话,那就给所有人的生活都蒙上了一层灰。

    在男主和女主的精心照料下,ZZ终于可以正常上学,像正常孩子一样,但是从没见过她笑,除了吃饭睡觉上学写作业,她就是独自发呆,没人知道她在想什么。

    女主在帮助ZZ整理东西的时候发现了AA留下的一封信,是写给ZZ的:我使劲大笑,却感受不到快乐,我用力睁眼,却看不到光明,这个结,你能帮我解开吗?

    五个朋友再次在酒吧聚会,又聊到了AA,每个人都开始抱怨生活的压抑,没意思,看不到希望,只有女主的闺蜜试图转移话题,向大家猛灌心灵鸡汤,气氛尴尬。

    男主和女主慢慢发现ZZ似乎喜欢画画,只是她就是在纸上用铅笔不停地涂抹,画的都是一片片的黑灰,直到最后把整个画面涂成一片黑色。男主特意帮ZZ报了美术班,但ZZ并没有什么改进,别人画色彩,她依然自顾自地涂抹。

    男主和女主又来到AA家中,无意间看到了ZZ的画夹,其中一幅被黑色遮住了一半,露出的一角竟然是那天聚会的场景,画得非常逼真,五个人依稀可辨,AA却被完全涂黑了,只剩他手里捏着的酒杯一角,男主和女主吃了一惊。

    他们把画带了回来,纠结要不要问ZZ这画是怎么回事,女主觉得还是要问清楚,而男主却怕再次伤了ZZ的心,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女主的闺蜜也自杀了,毫无预兆,女主前一天还和她逛街,只觉得她笑得有些僵硬,回到家竟然发现ZZ的那幅画,其中的闺蜜也被涂黑了。

    女主濒临崩溃,冲着ZZ大叫,问那画是怎么回事,ZZ依然面无表情愣愣地看着她。女主无法忍受,与男主商量要把ZZ送走,男主没有答应,女主离家出走。

    女主与男二(五个人中的最后一个)一起追查AA和闺蜜自杀的线索,在AA家中发现了ZZ的抑郁症诊断证明,女主越发觉得ZZ恐怖。

    男主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一根铅笔,两眼茫然地看向空中,手里的铅笔却在那幅画上下意识地涂抹,ZZ无声无息的在他身后默默看着这一切。

    女主回家准备毁掉那幅画,并赶走ZZ,刚进家门却听到楼上传来咚的一声,她冲上楼梯看见男主缓缓地从卧室出来,她问怎么了,男主说没事,她走进卧室看见地上躺着一条皱巴巴的领带。

    她四处寻找那幅画,并开始收拾ZZ的东西,男主拦住了她,告诉她不要再刺激ZZ,二人大吵,女主再次离家。

    女主和男二找到ZZ的心理医生,医生说ZZ的治疗效果很好,他知道ZZ爱画画,曾经告诉她,一幅画如何表现黑暗,即使是全部涂黑也要在外部光线下才能看到黑暗,一个天生的盲人是不懂什么是黑暗的,所以只有找到光才能找到黑暗的出口。

    女主才想起ZZ的画上似乎都有一丝丝的留白,纯粹的白,没有一点涂抹的痕迹。还有那副聚会的画,AA手里酒杯也有一丝留白融进AA的身体里。

    黑暗的卧室里,男主踩着凳子,用领带打了一个结,把脖子钻进去,闭着眼睛用一只手揪住了领带的一个头,同时脚尖用力踢倒了凳子。

    ZZ回到男主家,看到了男主荡来荡去的双脚……

    生活就是套在每个人脖子上的一个绳扣,一头是生结,一头是死结,揪开了生结就能顿悟,抽到了死结那就再见吧。

    最终剩下的几个人中谁能找到生结?

    —————— 抑郁症是会传染的,它就像病毒一样蔓延在你的周围,如果稍不留神就会被它侵蚀吞没,它寄居你的身体,为你关上门窗,陷入一片黑暗。抑郁症的人眼里就是一片黑暗,看不到自己,也看不到别人,在外人眼里他们可能无比正常,甚至可以成为喜剧大师,但是在自己的世界里就是一片黑暗。每个人都可能处于抑郁的边缘,哪怕是一幅莫名其妙的画也会成为压死牛的那棵稻草。套在脖子上的绳索是孤独,一头是顿悟,一头是死亡。

    选了一个角度,抑郁情绪确实会传染,而且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没有人是生来抑郁的,都是尝过快乐的人才会陷入抑郁,那么抑郁的时候是否能回头寻找曾经的快乐,试着顺着它的牵引走出黑暗。

    另外片名为什么叫六欲天,色欲六天以欲为乐,也因欲不能得解脱,而抑郁症恰恰是一群无欲的人,他们对什么都没有欲望,他们是一群本该得解脱却被困在了自己的躯壳里的灵魂,其实抑郁也许就是顿悟前的至暗时刻,再坚持一下,会挺过来。

     4 ) 压抑,但还未丧的片子。

    压抑,但还未丧的片子。

    六欲天,名字里的六欲可不是七情六欲里的六欲这么简单易懂。六欲天是佛教里的用语,是三界中的欲界里的六重天,在这里脱离不了身相意;而这之上的色界就非常多重的天了,逐渐的脱离身相,但还有意;直到最终的无色界,已弃身相后,最终以意破意达到三界上限有顶天,修成正果。

    在第一界的欲界,脱不了身相意,就是眼耳舌鼻身意这六项,可以理解是这六项引出七情六欲极其所有。我想电影起这个名字,可能是想说里面的人物无论多么努力,都陷入之中的六重轮回,内心无法达到平静。

    人不在了,李雪记起人物的身影;李雪仍旧和田雨(阿斌分析的片段);以及台词中,李雪弟弟记得小女孩;都是身相意脱离不了。

    医生问阿斌食欲,性欲,其实医生不理解阿斌的心理状况:女友意外自杀,阿斌深陷自责(和女友姐姐告解),食欲性欲包括很多欲望可能都放弃了,以拼命努力工作企图忘记其他感受。电影里阿斌是个看似颓废警察,连庆功会他都是个很边缘化的人物,但查案为什么效率看似最高,最拼命,最执着的想知道答案(追逃,垃圾转运站,垃圾处理站,锯开水泥墩等等),其实是想以另外一种方式企图做到舍弃意。但能成功么?显然失败了。

    两个企图能舍弃这些的人,我想可能电影删减了阿斌分析李雪后的一些片段,两个同样深陷之中的人应有相拥,然后相约消亡。但能成功么?

    很多人纠结了乌龙鼓掌,觉得2人自杀是最高潮的结局,我告诉你们,这不是祖峰想要的,这也不应该是这样的电影。为什么?深陷了就应该以自杀逃离?绝不应该这样,祖峰也在努力的寻找方向,我信祖峰对现实生活也有这样的困扰,但他在生活中也一定在寻找方向。而深陷其中,乌龙鼓掌的人,顶多是在六欲天里的最顶层而已:他们无法制造快乐,只能利用下面几重的快乐而自认为快乐而已。

    真正应该什么样,电影结尾给了一些方向:李峰换了工作,换了住处,晚上开始跑步,桌上的药好像并非打开;李婷准备用一个孩子给自己一个新的方向,至少不再是之前的状态,变得开心起来;李雪和田雨准备去深圳,用一个新的生活给自己一个方向。李雪的选择问题不大,田雨没有自己的孩子,不知是夫妻谁的问题,应该貌似未来他们会有新的生活。

    磊哥,貌似没有什么困扰而活在当下,其实“活在当下”关键词不是当下,而是“活”。他只是没遇到这样的困扰,假如他是李雪的弟弟,假如是他的女儿没了,可能他也无法摆脱。

    祖峰给出的结局,表达了对希望的期望,但是不是真的希望,这不是电视剧,不会告诉你那么长。

    正如《大象席地而坐》,结尾胡波也给出了去往另一个城市的希望。

    我希望深陷其中的人,能多一点思考,哪怕探索出一点点的希望。

    经历太多苦的人,哪怕只有一丝丝的甜,就足够带来安慰。

    给想得比你多的他们多一点关注,其实也是对我们未来的关心。

     5 ) 《六欲天》如何解释创伤与「背叛」

    因女友自杀对工作心灰意冷的刑警阿斌(祖峰),辞职前最后一次赶赴案发现场。等待他的是被江水冲上石滩的一只暗紫色断肢。他循线追查,找到神秘外科女医生李雪(黄璐),她声称梦见了自己失踪的弟弟。依照着她的梦境,刑警和他的同伴在荒郊野外毫不费力地挖到尸体。阿斌怀疑这个女人隐瞒了真相,于是想尽办法追查下去……

    这便是《六欲天》的前半部分。如果不看后半部分,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是一部黑色电影(film noir)——李雪必定隐瞒了真相,甚至参与了谋杀!但阿斌慢慢发现,李雪是无辜的,且她与自己一样,都因所爱者的亡故被强烈负罪感折磨。阿斌对李雪的穷追不舍让二者的身心纠缠在一起。影片的最后一小时从此猛然转向,抛弃了制造悬念的努力,聚焦于创伤、背叛、负罪感、自杀等主题,朝着二人内心的微妙处探索。

    从后往前看,凶案更像一道前菜,只为勾起观众胃口,以便让他们兴致盎然地思考那些导演真正意图要讲的沉重故事。因此,罪案线索的潦草随意(潦草随意绝非漏洞百出,但这毫无疑问也是一个缺点)看上去简直像是导演刻意为之的了——似乎他是担心观众沉溺于悬念中,而忽视后半部分心理剧(psycho drama)的深度。讽刺的是,尽管如此,探案线索却仍然却收获了更多赞赏。

    总体而言,虽然探案线和感情线都略显沉闷。但后者由更多心理细节支撑起来,相对复杂微妙,在逻辑上亦更有说服力。李雪阴沉虚无的气质吸引了阿斌,让他仿佛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另一面。阿斌探寻李雪秘密的过程,不如说是在为自己的「丧」寻找出路。出于一种介于自毁与自救之间的冲动,阿斌无法抑制地接近了李雪。在故事里,相对于罪案的真相,阿斌显然更关心自己内心的真相。两条线索的轻重不一,不仅是作为导演/演员的祖峰的选择(如果要考虑创作者的复杂心态),更是阿斌这一人物非常合理的选择。

    如若把整部电影看作阿斌对现实的解读(大部分叙事视角确实也是由阿斌撑起),那么自然而然免不了内心对现实的扭曲,叙事的不平衡也就显得合理。而本片叙事的非现实性在影片里常常能得到暗示。比如荒诞神秘的挖尸体桥段(以及那桥段的摄影风格)、婷婷在阿斌楼下诡异的露面、反复出现的非现实梦境等等。


    电影里也并非只有他们两人。阿斌的搭档磊哥(陈明昊)是一位生动得有些过头的警察。他仿佛是一位为了填补影片的沉闷安静,从戏台上走下的演员(墨镜与显然不真实的刑警便服让他显得更像是在话剧舞台上),充满生命力——无法克制说话与饮食的欲望。磊哥女朋友婷婷(张倩如)突然出现在阿斌楼下,毫无征兆地要与他恋爱。在这一段,她更像是《聊斋志异》里会突然出现在阴郁失意的书生身旁,无条件服侍的鬼魂。跟那场挖尸体的戏一样,一切都显得诡异又荒诞。


    在影片宣传时,片方和媒体频繁提到的「关注抑郁症」主题更像是为了规避审查风险而采用的宣传策略。因为这部电影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与那些真正关注疾病的剧情片相去甚远,更不用说能和社会问题片扯上关系。《依然爱丽丝》《一念无明》这些“病患电影”往往会围绕具体的疾病症候和社会/家人的态度做文章。

    《六欲天》则更像是一部阐释创伤与「背叛」的电影。它着重于描写特定人物的心理状态,而非命题作文,从心理学或病理学角度介绍疾病会给病人造成的影响,后者需做到精准而全面。

    导演表现创伤的方式是在主人公与其他人(包括环境)之间竖起了一道屏障,全心全意地表现主人公的孤独与疏离。没有任何人能理解他的痛苦——这让我们能够感受他绝对的孤僻与不可理解(无法安慰),或是他境遇的特殊性。(在这方面,它很像《海边的曼彻斯特》)通过反复表现他独处时的颓丧状态,电影强化了主人公的无助。在阿斌与其他人物(环境)之间,不仅存在着通过叙事实现的性格屏障(作为警察他过于内敛、温和、缺乏攻击性),更存在着心理(氛围)的屏障。后者从开头那场警察聚餐桥段的调度中很容易就能感受到——虽然与同事们一起吃饭,但阿斌却仿佛游离于酒桌之外,身处另一个世界。

    本片对带有创伤的人更愿意采取一种本体论的态度,他们就是他们自身(敏感的 疏离的 痛苦的),他们并不因为伤痛而成为自身——好像他们并不是因为伤痛而格格不入,而正是因为格格不入的特质才留下创伤。这也是为什么,李雪的弟弟、阿斌前女友的家人似乎全然能够过上一种正常的生活。影片的一种设定是:处在伤痛中时,只有足够敏感的人才可能相互理解。在影片里,与阿斌有联系的人或者是放弃了理解的努力(磊哥),或者是试图理解却被主人公强硬拒绝(婷婷)。李雪的医生情人(田雨)与她也是不可交流的,他们两人之间有着显而易见的无形屏障 。

    这里隐含着的是属于敏感者的自我身份认同。因为缺乏攻击性,更易受到攻击,所以他们在自我保护时会对那些「正常人」采取敌视的态度,埋怨他们太过神经大条。这也是为什么,阿斌在听到婷婷试图理解他、安慰他时,如此愤怒,将她赶出家门——因为他清楚,他和她不是一类人,并且因为自己受到的伤害感觉到不公平。其中隐藏着嫉妒。

    这是一个不可解决的问题,因为对于那些敏感的人来说,他们唯一摆脱孤独的可能性就是其他所有人变得与他们一样敏感,继续活在伤痛中。潜意识里,他们希望所有人与他们一样敏感。在更具挑衅性的一种意识里,他们甚至会把这种不敏感理解为一种背叛。正因为如此,李雪才会与放下伤痛的弟弟决裂。也正因为如此,阿斌不断地试图与前女友的家人接触,他期待的是与他们共同回味或者感受那创伤,这是后者远远无法做到的——因此剩下的便只有失望。这是一个解不开的死结,于是也只有死亡一途。

    在这个语境中,李雪是阿斌唯一可能的对话者。他们的观点一开始是有分歧,但很快合流了。所以,不如说他们的对话,其实只是阿斌的独语。在影片里,你几乎听不到其他的声音。这声音是低沉、压抑、绝望的,它渴望着交流,却又也拒绝交流,它试图从封闭状态走出来,却又反复强调自己走不出来。

    因此到最后,影片里便只有了这样一种单调的声音。它对于伤痛的见解与《海边的曼彻斯特》不同。在后者中,主角直视伤痛的重量,并承认自己没法接受面对它们,所以只能选择逃离。而在这部电影里,这一种声音想要强调的是,精神上的逃离是不可能的,你只能执拗地与伤痛共处(甚至是病态般地狂热地主动亲近创伤的根源),否则你就背叛了自我(这里面仍然隐含着强烈的敏感者的自我认同),背叛了曾经的爱。仿佛远离了过去,一切就是虚空。因此最后阿斌选择搬回曾经的住宅,而李雪则选择随未能成功治愈自己女儿的医生远去。很难说这种对待伤痛的观念是错误的,但相比于《海边的曼彻斯特》中的真诚踏实,这种观念或多或少显得有些执拗、天真(幼稚),且有着将痛苦浪漫化的危险。

    这连绵的单调的独语蔓延在影片最后一部分中,没有经受任何挑战。这让整部影片显得略有些单调,而且有自说自话的危险。直到刘天池饰演的前女友姐姐出现,她打破了沉闷。在阿斌向她坦白自己在前女友自杀事件中应该承担责任,并试图获取她的理解之后。她开始厉声指责阿斌打扰了她正常的生活,认为阿斌拉着她想要一直留在过去,是非常自私的行为。这是那些所谓「不敏感者」唯一一次站出来,发出属于他们的声音:你们别想把我拖下水,你们太自私了!

    这段表演饱受诟病,被认为是过度、夸张、失真。然而,这样的表演放在这里恰恰是合适的。这段情绪化的表演对于影片后半部分表达出的单一观点(与美学)是巨大的挑衅。「你们沉闷、内敛,并以此为美(为真实),你们在内心玩味着伤痛,并且指责那些遗忘过去的人。我偏不要被道德绑架,偏要以夸张三倍的姿态发出自己的声音,我偏要遗忘,偏要向前走……」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敏感脆弱的主人公与整部影片安静的氛围相得益彰。当唯一一次,外界真正传来具有攻击性的声音时(磊哥、婷婷都没有真正发出自己的声音),他必定是惊恐不安的。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阿斌扭曲的感官再次起了作用,对于同样一段话,他将敏感三倍,在耳朵里就开始让那些声音显得扭曲、夸张、做作。因此夸张的表演风格完全不是问题。可能唯一的遗憾是,拍摄这段戏时导演仍然采用了贯穿全片的令人厌烦的中景镜头,而没有利用特写突出这种状态。

    真实不必是这样,但主人公的内心可以是这样。

     6 ) 这部入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的电影,到底有啥不一样

    抑郁、凶案、悲惨前史等都是包裹在人物内心复杂情感外的一层糖衣,只有浸透这层外壳,才尝得到这部电影的苦涩滋味。

    跟很多人一样,戛纳这个名字第一次进入我的视线自然也是因为那个举世无双的国际电影节。每年五月,这个法国海滨小城都出奇的热闹,世界各国杰出的电影人在此共襄盛举,试图让电影这门已经足够年轻的艺术(虽然仅有100余年历史)重新焕发新的活力。

    主导这一切的自然是戛纳“活着的传奇”——艺术总监蒂里耶·福茂,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本人也是中国电影的超级粉丝,时常与科长一起谈笑风生,但不知是不是我的错觉,除了科长不间断地入围主竞赛单元之外,这几年戛纳的中国声音似乎越来越小了,不仅第五代、第六代鲜有新作入围,新人导演中除了毕赣也没有其他更有潜力的电影人出现。而隔壁日韩,《寄生虫》、《小偷家族》、《燃烧》一部比一部精彩,将东亚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畸形的阶级关系都剖析地鞭辟入里,再回过头来看看国内目前的院线电影.....emmmmm,也许只能感慨是中国电影没有了新意吧。


    但以挖掘新人、探究影坛活力为宗旨的“一种关注”单元,近年还是有一些惊喜的。

    比如“小镇青年”毕赣,且不说此前的《路边野餐》还是粗粝生猛的手工作坊品,《地球最后的夜晚》之后,他就已经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的“电影作者”。

    《地球最后的夜晚》海报、剧照

    在影片中,手枪、蛇蝎美人、凶案等黑色电影的经典元素也被毕赣信手拈来,拆解重组为中国式的俄狄浦斯故事。

    影片后半的3D表达虽颇有争议,但其所用心营造的“临场感”和“沉浸式”的情感体验远比观众们嘲讽的“一颗苹果”要“香甜”得多。

    毕赣从洛迦诺行至戛纳,用了三年,两部作品。

    而演员祖峰,只花了不到一年。

    同样是注重情感体验的电影,祖峰的导演处女作《六欲天》并没有像“地球”那样显得格外“出离”。

    倒不是说孰优孰劣,只是在观感体验上,祖峰这部电影显然要更流畅一些。

    影片故事基本围绕祖峰和陈明昊扮演的警察查案线性展开:

    祖峰饰演的警察阿斌因患有重度抑郁的女友自杀一直郁郁寡欢,一桩案件让他遇到了“神秘女子”李雪(黄璐 饰),李雪的离奇梦境(梦见弟弟藏尸的位置)和悲惨前史(女儿因自己和弟弟的疏忽死于意外)唤起了祖峰的兴趣,他试图像拯救前女友一样拯救这个孤独悲惨、甚至故意轻贱自己的女人,但两人最终还是决定以死亡的方式来救赎......

    而影片结尾,求死未得的二人似乎找到了各自的出路,李雪在发现寻找弟弟丢失的头颅无果后心如死灰,与并非真爱的医生走到了一起,祖峰也试图与自己和解,挣扎着继续良善地活着。

    《六欲天》剧照

    影片虽然以两位警察携手办案的故事为主要线索,但其实重心还是落在了人物的情感描画上。

    在《六欲天》中,人物的爱恨都是藏在细节里的。尤其是黄璐面对垃圾处理厂的那场哭戏,将人物积淀已久的情感如泄洪般完全释放。结合此前她与阿斌双双自杀又挣扎着报警自救的情节,此时,李雪已经明白,自己与这个世界再无牵挂。因为她知道自己不再有爱和被爱的资格,所以她哭了。

    影片在情绪上的处理也是收放自如的,并没有一味地煽情和催泪,而是依托人物前史和情节发展不断有序延伸。刘天池这个人物便是如此。作为阿斌前女友的姐姐,她刚刚经历了丧父之痛,但在葬礼上并没有表现出过多得伤心,甚至有些“若无其事”地游走于宾客之间,但当镜头转向她跪在席间双手合十的身姿时,观众已足够理解这个人物的疲惫和痛苦。阿斌此时出现,告诉她妹妹的死与自己有关,等于彻底揭开了人物的疮口。因此,人物在此刻的爆发也是自然的。在《六欲天》中,演员的演技没有刻意暴露情感的指向性,你很难说清楚祖峰和黄璐二人是出于怜悯还是爱慕才走在一起,但当你试图去触摸人物的真实状态时,这个问题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六欲天》剧照

    我也是在走出影院后,才咂摸出些许意味。可以说,抑郁症、案件等只是本片的一个引子,一个对应但并不对等的“标签”。

    祖峰和黄璐两大主角的情感、心绪才是这部电影所要呈现的终极内容,而抑郁、凶案、悲惨前史等都是包裹在人物内心复杂情感外的一层糖衣,只有浸透这层外壳,才尝得到这部电影的苦涩滋味。

    影片中时常出现的梦境,可能是浸透这层壳的奇妙药水。

    阿斌的数个梦境是影片叙事不可或缺的重要肌理,而梦境惊醒,叙事上的留白和缝隙则需要观众自行去体会。这种叙事结构在艺术电影中尤为常见,影片叙境主导人物的“现实”历程,而“梦境”则作为补充指代人物的潜意识空间,是观众了解人物更为直接的窗口。只有当“梦”与“现实”的影像互为补充,我们才能寻得人物最真的真实。


    人的情感、体验已经成为近年来一些电影佳作共同关注的话题。曾获戛纳一种关注单元大奖的《奥利最开心的一天》就是其中之一,影片讲的虽是拳击故事,却出奇的“温柔”——赛场上的主角想的不是如何赢得比赛,而是尽早输掉奔赴爱情。《三块广告牌》、《寄生虫》、《燃烧》等影片也是如此,这些电影虽借由暴力呈现主旨,但暴力元素显然远非影片的核心旨意,被撕裂的人物和家庭才是主创潜心描画的重点。这些电影并非将暴力、悲情等“商业”元素作合理化、煽情化处理,而是把最终落脚点落在了具体情境中的“人”上,最近斩获威尼斯大奖的《小丑》尽管疑点重重,但从目前来看也大抵是这样一部影片。

    《寄生虫》韩国海报

    作为艺术、技术等融合体的电影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好的电影或许借了技术主义的嫁衣,但内里大都秉持着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核,祖峰导演的处女作《六欲天》,也是一部真正关心“人”的电影。在当今充斥着消费主义、快餐文化的华语影坛,只这一点,就显得尤为难得。

     短评

    城市空间心理阴影肢体恐怖与心理畸变有日式风味,人物形象与探案过程又有些韩国犯罪片的影子。旋转楼梯和透过窗帘的表现主义灯光之类更往经典时期影像经验诱引。有趣的是这些全都自觉不足或者野蛮试探,不然不会有最后一小时好像完全没剪对的拖沓混乱。与幻土警察梦双生花,本质上都是在西方影像经验尤其是视觉符号技巧基础上调动东方土壤文化/社会元素。啊其实是想说,这无法摆脱的疲倦重负错乱我懂。

    7分钟前
    • bloom
    • 推荐

    肯给鱼放生,却不肯给自己放生。和心脏专家偷情,用这种方式勿忘女儿。下雨天想出去走走,天热又想凉快。已经开始了新生活,为什么又要把过去告诉我。有些痛苦就像水泥,没法把过去浇筑。有些经历就像天气,总是不遂人愿。故人若能托梦,死后若有灵魂,就像河边被风吹乱的伞,上有六欲天,下临七情地。

    11分钟前
    • 西楼尘
    • 较差

    没有欲望的人,观看户外闯关节目等于做爱。被阉割的国家机器,吃药,跑步,上班。巨大沉默的烟囱冒着黑烟,吞没了无数人头。这引以为傲的国家专利,为国家为人民发电。这一代人已经没有了希望,从漂浮的海上醒来,循着婴儿的心跳声,试图寻找新的答案。比《少年的你》勇敢更无力,中年无力。七零八零就这样了,九零已经死去,新的零零后进了监狱。that's it. #错过开头十五分钟,🌟🌟🌟

    16分钟前
    • 秋天的明明
    • 还行

    好大一出melodrama,想法有闪光点但执行差得要命,对白做作得让人起鸡皮疙瘩,某些人的表演也是让人浑身不适。对比一下娄烨是大师,真是错怪了风雨云。

    20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较差

    #72ndCannes#一种关注第二十一场。高开低走,提前半个小时结束完全没问题。《今日说法》的案子选得挺不错,其他部分编得都不行,要不是念在祖峰当年演李涯给我印象太好我要给二星半。心疼黄璐。(惹看到现在不会我这个三星是最高分吧……)

    23分钟前
    • 蓝詹
    • 还行

    拍的相当不错,部分段落的电影化手法及声画处理非常高级。影片反常规的处理,在国内侦探悬疑片,是极为少见的,也是极为大胆的。祖峰和两位女演员的情欲戏后来被拿掉,真的可惜。

    28分钟前
    • 奇爱博士
    • 推荐

    前面法治在线,后面模仿娄烨。从台词到表演到配乐,没有一个是高明的。终于捱到电影黑屏,一位观众疯狂鼓掌。结果字幕渐渐淡出“四个月后”。

    29分钟前
    • 十二
    • 较差

    这部电影就像“尿不尽”,当你以为马上要结束时,咦,怎么还有!咦,怎么还有!咦,怎么还有……

    33分钟前
    • 木石子
    • 还行

    #72nd Cannes# 影片本身的质量也还算不错,不过实在拍得像一部两个小时的日剧SP,搁在戛纳这个场合就比较尴尬。人物和情节设计该有的点也基本都有,侦探/悬疑片的类型元素并不是那么强烈,或者说不那么重要。对警察事务性的工作,尤其是排查和寻找线索的琐碎过程,跟美剧路子比较接近。做得比较不错的是对人物心理机制的深入探讨。其实这个故事真没有什么特别大不了的过不了审的地方(不过戛纳放映的版本确实没有龙标),感觉尺度还没有《南方车站的聚会》大呢,另外一部在长沙拍摄的电影(英文片名“Summer of Changsha”),所有演员不是讲京片子就是讲普通话也是让人有点尴尬,不讲湖南话起码也要讲塑料普通话好哇?

    35分钟前
    • 胤祥
    • 较差

    结尾漫天飞雪中,有人按了车钥匙,嘀嘀,打开车门,放生了谁?调度精细,有黑泽清味道。难得地对每个人物都倾注最大的温柔。

    36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视听几乎没有什么表现力,好不容易出现灵光乍现的自杀一段,接着迅速被虚头巴脑的文艺之心扼杀在摇篮里。

    41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还行

    PYIFF08,之前一个朋友做一个犯罪片,剧本送审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退休的老警察,这位大爷说警察日常应该如何办案,如果这大爷看到祖峰的这部电影,应该会满意吧。祖峰把一个犯罪类型片处理成这样,虽然算不上高级,但反类型的做法上也不失为一种正确的做法。剧作上更进一步讲,凶杀案并不是重心,真正的重点在两个同命相连的人物身上,后半段情绪起来之后,观感还是不错的。祖峰应该听了不少导演课和影片分析课吧,他对视听语言的理解比很多新导演强,在镜头调度上是有视听思维的,技巧是正确的,只是稍显生硬单调了一点。对于故事线的执着,让电影整体的节奏出了问题,后半段显得冗长,情节连贯上也有几场戏略突兀,优点也是让故事变得非常完整,人物塑造是成功的。能看到一个有视听思维的新导演,还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他算是三大入门了。

    4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电影非常惊艳。阿斌和李雪都是被困在了某种痛苦中的人,他们的相遇和相互救赎也非常有魅力。

    47分钟前
    • 嘿——青年
    • 力荐

    后四十分钟的确太沉溺了。但作为一个电影,罪案线和人物线都很完整。调度和叙事表达也都是电影化的,视觉质感的电视化不代表电影就是电视剧。

    52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5分,片子非常普通,或者说平庸吧,也没什么好说的。刘天池老师客串那一场戏,表演非常过度,舞台感强,特别抓马,根本不像在演电影!很让人出戏。

    5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C+ / 暑气蒸腾中的失神与眩晕、忧郁与哀悼。城市空间特性并非重点,但是在特定位置完成了四两拨千斤的情绪传达。除了偶尔破功的精神分析师派头金句和非要讲完故事连接起所有人物的结尾之外都很好。

    1小时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挺难的,影片本身质量不说,结尾都改成这样了还是拿不到龙标,我要是主创我难过死了

    1小时前
    • 甄子
    • 还行

    3.5 这是拍了土味版的《唐人街》+《鲁贝之灯》+《白日焰火》+《海边的曼彻斯特》吗...祖峰还是挺有魄力的,故事在半途后就没有案中案,一条路走到黑。闯进先前租住房间后的面光与滴水声一幕,以及不少“另一个世界”的对白与梦境设计,仿佛在提醒“这是一个鬼片”。把酷暑拍出极寒的炙热感和悬浮感,影调能带人不断沉浸在角色的情绪中。而整体的表演系统其实也很有趣,撇开天池式吼叫外,其他人都游离在类型与日常表演间,真是难以描述的一种质感。

    1小时前
    • 徐若风
    • 推荐

    #Cannes# 5⃣️电视感十足。两个放不下的人相遇再各归各路,其实结束在海面上越飘越远就行,后面拖沓了。黑幕错误鼓掌的确蛮好笑的。不懂有什么好技术原因的。

    1小时前
    • 井戒
    • 还行

    看完整个人都要抑郁窒息了……案情突破顺风顺水就不说了,后半段在那摩擦半天的,劳资比雨刮器还着急了。更让家姐莫名发飙不知道是整啥,抑郁症也不能搞得这么不正常人类啊。结果性压抑要去死,油腻出轨好快活。当然,还有几幕画面是有印象的,垃圾发电之类。

    1小时前
    • 木卫二
    • 较差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