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犯罪片 凭空而来

    凭空而来

    评分:
    0.0很差

    分类:犯罪片德国,法国2017

    主演:黛安·克鲁格,丹尼斯·莫斯奇托,纽曼·阿卡,萨米娅·穆里尔·产肯,约翰内斯·克里施,乌尔里希·图库尔,乌尔里奇·布兰德霍夫,汉娜·希尔斯多夫,亚尼斯·伊科诺米季斯,希尔·艾罗格路,杰西卡·麦金泰尔,拉斐尔·桑塔纳 

    导演:法提赫·阿金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恶到必除

    • HD

      羔羊游戏国语

    • HD中字

      布朗克斯的故事

    • HD中字

      致命真相

    • HD

      力王1992

    • HD

      陷阱2015

    • TC抢先版

      扫黑·决不放弃

    • HD

      扎职

     剧照

    凭空而来 剧照 NO.1凭空而来 剧照 NO.2凭空而来 剧照 NO.3凭空而来 剧照 NO.4凭空而来 剧照 NO.5凭空而来 剧照 NO.6凭空而来 剧照 NO.16凭空而来 剧照 NO.17凭空而来 剧照 NO.18凭空而来 剧照 NO.19凭空而来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卡嘉(黛安·克鲁格 Diane Kruger 饰)曾经有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然而,一场可怕的恐怖袭击让她在瞬间失去了丈夫奴里(努曼·阿卡尔 Numan Acar 饰)和年幼孩子。爆炸的始作俑者是一对“新纳粹分子”情侣艾达(汉娜·希尔斯多夫 Hanna Hilsdorf 饰)和安德烈(乌尔里奇·布兰德霍夫 Ulrich Brandhoff 饰),两人很快就遭到了逮捕等待庭审。   在庭审中,艾达和安德烈的律师指出卡嘉夫妇曾经参与过贩毒活动,同时他们自己也曾经吸食过毒品,这一劣迹的曝光直接影响了法官对案情的判断,最终,这对情侣因为证据不足而被无罪释放。悲愤和绝望之中,卡嘉决定通过自己的双手来为家人们报仇。

     长篇影评

     1 ) 70年后死灰复燃的极端种族主义

    在电影中, 用个人暴力甚至自我牺牲复仇通过法律等现代社会规定的文明手段无法解决的伤痛并不新奇。 不论是2005年揭开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残酷肮脏交易的《不朽的园丁》,还是在2012年第65届戛纳电影节上夺得一种关注大奖的《露西亚之后》,都以渺茫的个人力量去对抗法律允许存在的恶势力。或惨烈或扼腕的结局让不少观众难以接受,但随着戏剧冲突累积的仇恨通过角色的死亡渲泄而出,影片的讽刺效果和批判力度都上升到一个新的层级。就其希望达到的目的来说,本片的结尾无疑是成功的。

    阿金此次在其个人风格的基础上多了一些德国传统表现主义的影子。从片名张牙舞爪的哥特字体到“家庭”章节整体的冷色调低光处理到女主企图自杀时扣拍的宗教仪式感(个人认为此镜头进影史最美TOP50没问题)到法庭戏压抑的布景再到酒吧里黑金属摇滚氛围都是典型的新型表现主义。阿金依然注重社会批评和政治平等,但可喜的是他也在不断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

     2 ) 凭空而来随笔

    怎么说呢,把第一幕该发生的事情搞了两幕,第三幕本该搞两幕的却很慢。重点不足啊,本以为是个舒爽的复仇片,结果大笔墨都在法庭派的败诉,但是会败诉这件事我们早就知道了啊,这一幕你想讲啥呢?仅仅是讲对方的腐败,搞伪证,搞人身攻击?嗯嗯,这里引申出一个概念,就是...每一幕想表达的东西是什么,甚至不是每一幕,而是一段剧情想表达的东西是什么。比如法庭这段剧情,其实我感觉就是个情节点,表达元凶正犯被放了而已,有必要拖一整个幕吗?如果是一幕的剧情,总得在这一幕的基础上表达出什么对吧?以及揭露些什么对吧,哪怕只是表达新nazi很残忍也行啊?但是都没表达!也没有表达司法的腐败(成功但失败像熔炉,但没表达熔炉的法庭内容),也就是幕主题。

    总之我不懂这段法庭为什么要这么长,并且这么长居然还什么都没说,只是一个情节点而已

    若是修改,至少要表现些东西吧?比如新nazi的一些思想?而不是纯粹的把他们当作邪恶化身。这一幕,或者是法庭太敷衍!

    另外衍生思路,情节点是败诉,但是伴随情节点要讲的东西应该有一些、就算这有一个场景,也能比这个电影丰富,可以表现nazi,表现德国的律法之类的。但是还是表现nazi好一些,能看出来导演就是在搞这个概念,然后妄图片凭概念贵!但是居然连这个概念都没讲好,还需要结尾在大屏幕上打字...

    一个场景中能讲的内容,拖了一个电影都没讲好...

     3 ) 无妄之灾

    28号万州的公交车事件对遇难者来说是一场凭空而来的无妄之灾,21号出轨的台铁列车事件也是。不过是坐一次公交车,不过是坐一次火车,就那么有去无回了。《凭空而来》中因爆炸丧生的土耳其后裔,遭遇的也是一场无妄之灾,一切的根源只在于他们不是正统的德国血脉。

    女主角戴安·克罗格表现卓越,她从悲痛到愤怒到绝望再到反抗,将未亡人将为人母的各种情感演绎得感同身受。整部片子她是绝对的主角,大段大段的没有台词的画面,是她在用身体语言用表情用眼神来展现的。我们看到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子,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深沉的爱着自己的先生与儿子,然后不过是跟闺蜜约会数小时,她的家庭就被恶意的刻意的钉子炸弹炸成了碎片。

    她是坚强的,能够在法庭上聆听关于案件受害人的具体描述;她是沉着的,捧着一颗破碎的心冷静面对被告;她是无助的,猫在儿子的小床上盖着儿子的被子彻夜哭泣;她知道感恩,对于被告父亲的揭露与道歉充满感激;她走不出悲伤,闺蜜与孩子的交流刺痛她的眼;她是勇敢的,在对司法公正失望之后,选择了以暴制暴。最为讽刺的是她用在法庭上听来的炸弹制作方法,制作了与被告实施在她家人身上一模一样的钉子炸弹,她引爆了炸弹,让两个被告去尝试被掠夺走生命的滋味,让自己去体会生命中最爱的两个人所承受过的痛苦。爆炸开始,轻松的配乐响起,她所遭遇的无妄之灾终于结束。

    其实在欧洲依然有各种包装后的新纳粹组织崛起,是极端种族主义者,奉行血统论。这部片子的导演是土耳其人,他在为外来民族发声,也是对那些极端行为的抗议。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西德曾因缺乏劳力批量引入过土耳其人,解决了当时之急,这部分人在德国安家立业,融入社会,与本地人相处基本和谐。但新纳粹坚持纯正血脉之说,从两千年开始,陆续制造了一些恶性事件。

    本片最让人意想不到的结尾。没有给女主角上诉的机会,直接是她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多少又像了美国大片,一个孤独而勇敢的复仇者。可以说她是一个无法走出伤痛的人,也不可能在这样的打击之中平复,她反复观看曾经一家三口的影音资料,终是选择了以死相随。这样的结尾也是导演对当前政治环境不满的最强烈控诉。不过,这几年难民潮涌入,新纳粹有没有再执行所谓的清理不知,倒是时时看到难民犯罪的报道,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共处,一直如此困难。

    2018-11-06 于福州

     4 ) 从悲痛到愤怒,从绝望到复仇

    从悲痛到愤怒,从绝望到复仇。以血还血,以牙还牙,本片堪称德国版《三块广告牌》。黛安•克鲁格表演细腻且动人,戛纳影后实至名归。导演法提赫·阿金着眼于社会问题,对于德国现在抬头的新纳粹主义,从移民后裔的角度给出了不一样的观察视角。《凭空而来》与《方形》相互补充,构成别样的欧洲,连起来看,别有一番味道。

    1.从绝望到以暴制暴。

    在《凭空而来》的前十分钟,观众就看到了一个从喜到悲的巨大冲突。德国新纳粹分子有着种族歧视,极端排外,并策划爆炸。卡佳痛失所爱,土耳其裔丈夫和儿子瞬间殒命。没有私怨,没有宿仇,这一切的伤害都凭空而来。从手机拍摄的画面可知,两个人原本的幸福就来之不易,但现在失去对方的痛苦却如影随形。如此巨变让卡佳逐渐成为复仇女神,她实在无法承受这种绝望,先试图用法律制裁罪犯,可事与愿违,后来只能用私人方式解决问题。

    整部影片的氛围也很压抑,好像永远都没有放晴的一天。黛安•克鲁格把那种陡然失去一切的煎熬,展现得非常细致。这一点也需要赞美女神开挂的表演,人物情绪变化随着片段的切换富有层次,一步一步推进,有渐入佳境之感。导演也用很多细节展现女主角的情绪变化,她暴起的青筋,痛苦的神情,躺在在儿子床上不能自控的悲恸状态,都非常细腻。

    电影中,无法伸张正义的绝望,最终引发了以暴制暴的结果,这反映了一个社会司法体系的不足,也在用一个女人的决然来还击极端组织和种族歧视,远比我们看到的东西要多。海面的象征意味很浓,有几个空镜头特别美,配乐也能加分。

    2.不由私仇出现的社会问题,该如何反思。

    当这个社会出现问题时,一个有艺术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导演,用自己熟悉的镜头语言和叙事技巧去探讨或批判,给观众在平凡生活之外带来了许多刺激和提醒。导演阿金是典型的土耳其移民后代,有这方面的感知和经历,把深刻、突出的社会问题放置在了观众眼前,引导观众去反思。

    可能因为表达的主题跟相似,很多人把《三块广告牌》和《凭空而来》放在一起比较,我觉得两者还是不同的,前者在表达的是人和人之间的“愤怒”,以及由愤怒燃烧后的和解,而后者则抛出不由私仇决定的社会问题,它更棘手和绝望。

    《凭空而来》也有小缺点,比如反派角色的笔墨很少,可以说寥寥无几,几乎看不到他和主人公之间的正面对立。除了法庭部分有几次对峙,剩下的部分只有从卡佳视角对他们的观察和窥视,这样会缺乏一些张力,多少带着匠气。好在阿金导演在每个部分加入了一些手机拍摄的镜头,区别于常规叙事,看完电影再去回顾,很有余味。

    3.和平不意味着安全,稳定也并非平静。

    任何一部发人深省的电影,其内在能量都是极大的。导演阿金敏锐地捕捉到了不同民族、文化、信仰之间发生的碰撞和冲突,他试图用一个突如其来的变故,从单独的个体故事中,讲述宏大的命题。他用卡佳的遭遇,表达了对看似和平世界的思考,这是一种创作者的自觉。大多数人身处稳定的高墙内,忙于生计,困于生活,没有足够的时间和高度去看到这些隐形存在的问题。

    假如卡佳不是遇到了这件事,她或许不会有如此偏激的选择。她可能会跟丈夫偶尔吵架,但俩人感情稳固;继续抚养儿子长大,看他结婚生子。平凡普通的生活里,她不会察觉到社会发展滋生的问题正侵蚀着自己。

    假如你是卡佳,有同样的遭遇却无人主持公道,那么该如何选择?是不是该就这个问题做一些探讨,要么改革司法,要么惩治类似的新纳粹分子。这才是导演阿金拍摄《凭空而来》想要传达的东西,这也是巨大能量的来源。和平不意味着安全,稳定也并非平静,总要让人看到当今欧洲社会环境里的不安和动荡。

    ——————————————

    微信订阅:cmf2015 ,可能是全网福利最多的电影话剧号。

     5 ) 新马克思

    纳粹党Nazi Party---德国法西斯政党。即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曾译为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简称国社党)。 美国新纳粹党形成原因 二战结束后,纳粹主义运动受到重创。在美国的新纳粹叫三K党。全球多数国家都不承认纳粹主义者在本国的政治权利,不准举行游行集会,对其运动都采取镇压政策。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纳粹主义者的政治权利限制有所松动,有部分美国议员提出“纳粹主义者也应该享有基本政治权利,不该限制其人权”的观点。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新纳粹势力和共产主义流派“当代马克思主义者”都被允许在美国国内举行游行集会,他们的政治权利也得到了保障,没有了人权限制。 作为上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看到自己构建的社会模型被如此落地,肯定想爬出来,和哥几个聊聊。不能拿我的观点去搞民族屠杀和侵略啊。还好有中国,不以侵略为手段的社会主义阳谋,乃真君子。 面对恶人必须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不用哔哔赖赖,如果非要到上帝那讨个说法,我就是送他去见上帝的那个人. 重要台词 “如果您知道这是你儿子干的,还会去警局么”“我知道是他干的”

     6 ) 《凭空而来》:细思恐极的无解困局

    胤祥发自戛纳 http://cinephilia.net/57707

    导演法提赫·阿金和女主演黛安·克鲁格在拍摄现场|©️PR

    评分:★★★★(场刊体系,四星满分)

    十年前的戛纳60周年大庆上,德国土耳其裔导演法蒂赫·阿金凭借好评如潮的三段式《人生的另一边》获得最佳编剧奖。颇有轮回之感的是,今年他的入围作品《凭空而来》也是一个三幕故事,有着贯穿性的、而不是交织性或蒙太奇性的故事线(后者对应的是自《低俗小说》和《暴雨将至》以来盛行于艺术电影界的三段式或多段式结构),算是对十年前影片中“三段式”的一个回应。更重要的是,这部影片涉及到的新纳粹和恐怖主义也是对《人生的另一边》里族裔身份政治的发展与回应——十年后回归戛纳,阿金交出的这份答卷可谓震撼人心。影片女主角黛安·克鲁格有着近乎无懈可击的表演,最终拿到了70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再加上影片以现实主义的方法对社会问题表达了明确的态度,可谓是今年戛纳的重磅作品。

    阿金众所周知的身份是生于德国的第二代土耳其移民,其作品主要关注的是德国土耳其裔族群,通常采用政治化的家庭情节剧作为其主要的电影方法。《凭空而来》讲述一个德裔女子卡提亚的土耳其裔丈夫努里和儿子达尼洛在一次新纳粹的炸弹恐怖袭击中丧生,她指认了凶手,但因为证据不够充分加上自己吸毒被辩方律师质疑精神状态,导致凶手逍遥法外;她在绝望之后展开了复仇行动,并在追踪到希腊后,制造了相同的炸弹,与两位凶手同归于尽。

    《凭空而来》实施爆炸的卡提亚|©️PR

    影片的剧作结构分为“家庭”,“公正”和“大海”三个段落,均以一段家庭录像开场。“家庭”的开场是一段在监狱中举行的婚礼,一个有趣的细节是两人没有准备婚戒,相反是各自在左手无名指上做了戒指形状的纹身。“公正”的开场是一段由努里用手机拍摄的视频,达尼洛获得一辆遥控汽车作为生日礼物,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大海”的开场则是一段由卡嘉拍摄的全家在海滨度假的录像,镜头里努里和达尼洛正走向大海,并在招呼手机后面的卡提亚来加入他们。三段录像均与剧情形成了结构性的关系:婚礼对应着爆炸导致的生离死别;遥控汽车被卡提亚在复仇行动中改装成炸弹控制器;而海滨度假录像,则是暗示着影片的结尾——卡提亚选择死亡,与丈夫和儿子在另一个世界团聚。

    影片最有冲击力的段落是“公正”一段的法庭辩论,在剧作和表演上有着极佳的控制。几个回合的控辩双方的交锋非常精彩,可以与去年的丹麦影片《战争》里的法庭戏相提并论。阿金在塑造人物的时候并没有把这个家庭塑造为一个道德上完满的中产阶级家庭——观众可以从铺排的信息得知,努里曾是一名毒贩,卡提亚在上大学的时候从努里那里购买毒品,后来两人恋爱,卡提亚退学;努里出狱后开办了一家服务土耳其裔的会计师事务所。卡提亚纹身、抽烟、(因为丧夫丧子后太过悲痛)吸毒,但她是一个深爱丈夫的妻子,一个深爱孩子的母亲;而毒品不仅是她与努里认识并组建家庭的动机,也是司法调查时一度指向她与努里的原因(警方的偏见?),同时也成为了法庭辩论中的重要证据——这种些细节使得影片的关键推动力量“司法制度无法为卡嘉伸张正义”获得了充足的合理性。

    卡提亚和儿子|©️PR

    对影片剧作的主要批评就是对凶手极其帮凶的塑造太过平面化。凶手是一对典型的日耳曼人小夫妻,影片并未对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思想成因做出任何描述,也并未对他们为何选择在努里的会计师事务所前放置和引爆炸弹做出解释。这样来看,他们只是单纯的邪恶(凶手之一的父亲称他的儿子“崇拜希特勒”,并称他已经和住在隔壁的儿子儿媳相互不来往了);为凶手提供“不在场证明“的希腊酒店老板也被塑造为热衷暴力的人;此外辩方律师从造型和表演上也套用了典型的纳粹军官的形象。有趣的是,凶手与帮凶之间的联系,以及黛安的律师锁定凶手的过程都是通过Facebook完成的。

    大概在阿金看来,影片的重点并不在新纳粹产生的社会结构以及司法制度对其的无能为力上,而是在第三段“大海”中卡提亚选择复仇的(性格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必然性上。黛安·克鲁格在第三段中将卡嘉的犹豫、痛苦与决绝演绎得淋漓尽致。剧作传达出的正是阿金的观点:土耳其裔即使与德裔组建了家庭也难于真正融入的德国社会(努里的父母想要把努里和达尼洛的骨灰带回土耳其,遭到了卡提亚的坚决反对),至于新纳粹这种社会顽疾根本无解;受害的弱者只能去仰仗暴力去伸张正义——对他们而言,只有以牙还牙的复仇才是唯一的方法。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卡提亚在极度悲痛中,一度曾想自杀,而支撑她活下去的就是寻找到了她指认的凶手,这才使得她最终选择的复仇方式是与凶手同归于尽。到这里阿金已经完全将他擅长的两难选择通过政治化的情节剧方式推到了极致。阿金作为长期受到德国新纳粹组织死亡威胁的少数族裔,他自然是不会相信那套“用宽恕终结仇恨”“终结复仇循环论”等等的观点。他个人的感受呈现在影片中便是从片头开始的凄风苦雨,影片直到最后一场同归于尽的戏时才有天色放晴。影片令人细思恐极的是,作为安分守己的土耳其裔尚且不能安居乐业,叙利亚难民来了如何立足?难民也并不都是道德完人,这会引发多少社会问题?全欧洲的新纳粹和极右翼通过互联网串联起来的话,伊斯兰国再渗透进来的话,这你来我往的恐怖主义怕是没完没了了——所以要多了多少凄风苦雨,多了多少孤儿寡妇泪?

     短评

    武士的复仇

    8分钟前
    • 科林
    • 力荐

    金棕榈无悬念——然后最终的理性选择也不是它。阿金戾气太重,又跟白左意识形态对着干,其实并没什么戏。但是这部戏的剧本竟然是戛纳这届主竞赛里问题最少的那两三个……简直……

    11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四星半。爆炸横祸,丈夫、儿子与女主角永别,可这只是一连串崩溃的端点,欧洲社会人人都在关注伊斯兰问题,却忽视当代纳粹信徒仍暗潮涌动。“家庭”、“正义”、“海”三个段落,一次又一次击碎女主角的心,既然事实无法伸张,“我最亲爱的,等等我,我们共赴黄泉”。戴安·克鲁格相当优秀。

    14分钟前
    • HarperDie
    • 力荐

    一扫对Diane Kruger“可能是花瓶”的既定印象,她把一个一切尽失的女子的愤怒、绝望到冷漠都发挥得淋漓尽致,是印象中主竞赛影片里非常喜欢的女性表演了。工整的三幕式,作为重头戏的审判部分有点弱,但是第三部分关于海的意象却成功升华。好到能够忘记关于影片社会意义的更多争论。

    19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戏剧张力爆表,克鲁格演得很令人信服。本以为会很政治化强硬输出价值观,结果看完觉得处理得很好,很真实。新纳粹主义近年在德国不死反增,作为社会问题本来就要有人关注,何况关于这个话题的电影很少,除了[浪潮]说不上几部。那些吵着说圣母右翼的请闭嘴,新纳粹主义也反亚裔,和难民问题是两码事。

    22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戴安克鲁格要得影后!

    24分钟前
    • 浅蓝大肥猫
    • 还行

    选角导演可以加个烤鸡了,小男孩出场一场戏就可爱得让人忘不掉。喜欢结局,女主在海边实现了前两段所求的东西【我敢赌这电影出下载后豆瓣上会一堆骂洗白的。

    26分钟前
    • \t^h/
    • 推荐

    预定影后(又要奶死一个(啊,没奶死

    27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还行

    四星半。可能是阿金最肃穆悲壮的一部。前有三广科恩嫂以暴制暴火烧警局,后有凭空克鲁格以牙还牙杀身成仁,关于“独自承受丧亲之痛的普通女人如何视死如归”这种常见的复仇命题,阿金却“见缝插针”地用一系列跟拍、推轨和大特写在帮助女主角展现演技的同时轻而易举赢得观众共情,卓有成效且渐入佳境。

    30分钟前
    • 柯里昂
    • 力荐

    私以为戴安·克罗格在本片中的表演比科恩嫂在《三块广告牌》中的表演更加出色,后者演出了绝怒,而前者还演出了绝静。女主以暴制暴、以眼还眼,阿金以电影来圆梦,那些不被公平对待的、令人咬牙切齿的、逃脱法网的都逃不出阿金的天地。P.S.辩护律师应该是近两年看到过最令人厌恶的荧幕形象了。

    33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又是一部欧洲反极右暴力主义的片子,女主真好,不愧获得戛纳最佳女演员奖。导演阿金是土耳其裔德国人,2001我在柏林节和他一起做过评委,他那时才28岁,是刚在洛迦诺节上崭露头角的新秀导演。记得他看完同是青年的我国导演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后,忍不住地不停夸奖,评议时不用我多说话,让影片获得了评委会大奖。这些年他的作品一直关注欧洲移民现实,获得过金熊等各种奖项,本片还获得了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广受认可。

    36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看哭。法提赫·阿金敏感地发现了欧洲问题的症结:不是穆斯林,也不是移民,而是金发碧眼的极右翼势力。最后的同归于尽的爆炸像是一种向新纳粹发出的宣言,而这个宣言又是那么阿金!结构严整,情感充沛,叙事流畅,技术高超,对这一届电影节来说,凭空而来本身就是一枚超大号炸弹。

    41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好看,强推。

    43分钟前
    • 樱花飞舞时
    • 推荐

    以恐怖主义反恐怖主义,开头与结尾震撼对应,善与恶以相同的姿态凭空而来。女主是今年大银幕上我所看到的最坚强女性,克鲁格气场全开的演技只拿一个戛纳影后太屈才了...(冲冲奥斯卡吧,哪怕今年女主单元已经挤爆了)

    4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法提赫阿金的电影总是有很强的观赏性,这部又有这么强烈的社会议题。开场就搞这么伤感,很能感染观众的设定。法庭部分其实稍嫌刻意,为了制造麻烦而增加困难。结尾算是顺过来了,个人情感与社会话题。这种片太捧演员了,戴安克鲁格发挥空间很大。

    5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许多影迷在讨论问题是大是小,是面对还是闪躲,是担当还是投机——就像菜市场讨价还价。但就好比死了老公孩子,这种事情对外人而言,你还能用大小来判断?尽管阿金还放不下三段形式,但层层递进最后以牙还牙的决然,还是觉得心理转变很自然。第一段那种雨水不断,阴郁静默,遭遇死亡确实太绝望。

    54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克鲁格表现完美也无法掩盖影片的粗糙。中段法庭戏除了几次对峙简直是敷衍,根本不能表现“司法无法伸张正义”,自然也无法合理化第三幕克鲁格的选择,更不用说全片散发的一种电视电影的廉价感了

    56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还行

    看完才发觉阿金是个多么悲观的人。从人生的另一边中的没有答案,到这部中他给出了唯一解决方法:玉石俱焚。很难想象这短短十年是什么让他的心态产生了如此大的变化,或许这个世界是真的完了。我其实还是不太同意这种悲观的做法,但移民的故事总能找到共情的切口,尤其这次戴安克鲁格还演得如此动人

    5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藏在草丛里的卡佳就像一只雀鸟,想要用射钉冲破仇恨的车窗,却意识到暴力并不能消弭仇恨。墙上的画、睡过的床、海盗轮船、袖珍小手,变成溅在墙上的一摊血,用法律的卫生棉也无法擦去。她听到了家人来自海洋的呼唤,哪怕涂了防晒霜,也要奔赴这场仇恨献祭。她是极端种族主义所有的祭品里,唯一的斗士。

    1小时前
    • 西楼尘
    • 还行

    《方形》:欧洲要圣母到什么时候?《凭空而来》:欧洲的圣母还远远不够。

    1小时前
    • 大海里的针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