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欧美剧 美丽新世界

    美丽新世界

    评分:
    0.0很差

    分类:欧美剧美国2020

    主演:杰西卡·布朗·芬德利,阿尔登·埃伦瑞奇,哈里·劳埃德,尼娜·索珊娅,约瑟夫·摩根,黛米·摩尔,凯特·弗利特伍德,凯莉·班伯里,汉娜·乔恩-卡门,三辻茜,索菲·麦金托什,埃德·斯托帕德,安·阿克因,拉腊·皮克,娜奥米·杨,凯西·克莱尔,查理·汉布利特,斯塔奇·希克斯,布鲁斯·约翰逊,帕斯·萨克勒,弗莱迪·怀斯 

    导演:欧文·哈里斯,克雷格·齐斯克,伊费·麦卡德尔,安德里杰·帕瑞克,艾伦·库拉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更新至04集

      黑袍纠察队第四季

    • 全10集

      老娘还没死第二季

    • 完结

      更美好的事第二季

    • 更新至02集

      昆妮

    • 第10集

      瑞克和莫蒂 第七季

    • 第9集

      黑客军团 第一季

    • 更新至03集

      西杜夫人调查实录第一季

     剧照

    美丽新世界 剧照 NO.1美丽新世界 剧照 NO.2美丽新世界 剧照 NO.3美丽新世界 剧照 NO.4美丽新世界 剧照 NO.5美丽新世界 剧照 NO.6美丽新世界 剧照 NO.16美丽新世界 剧照 NO.17美丽新世界 剧照 NO.18美丽新世界 剧照 NO.19美丽新世界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新伦敦市民伯纳德·马克思(哈里·劳埃德 Harry Lloyd 饰)和列宁娜·克朗(杰西卡·布朗·芬德利 Jessica Brown Findlay 饰)只知道严格的社会秩序,和一种叫做唆麻的完美药物,服用这种药物是一种即时满足并无处不在的性文化。然而为了探索超越社会限制的生活,二人开始了他们在野蛮之地的假期,却卷入了一场可怕的暴乱。伯纳德和列宁娜被野蛮人约翰(阿尔登·埃伦瑞奇 Alden Ehrenreich 饰)救了出来,约翰和他们一起逃回了新伦敦。

     长篇影评

     1 ) 这个乌托邦,咱还反吗?

    “当你无法选择,你也就不再为人了。” ——《发条橙》

    在我年纪还轻,见识尚浅的时候,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没有带给我很大的感触,相比之下,奥威尔的《1984》文字更优美,人物更立体,情节更曲折。但当我仔细去理解背后的深意时,我发现过去我关注的是美的东西,而这些作品真正触及的,是伦理的、现实的问题

    《美丽新世界》写于《1984》之前,但实际上,1984是一个正在消隐的过去,美丽新世界则是一个我们将要抵达的未来。前者描绘的是一个充满恐惧的、斗争的、人性尚存的社会;而后者的存在,更温和,更彻底,也更苍白,人类被驯化成幸福的奴隶。

    作为反乌托邦的经典作品,无论是谈论其本身还是后来的改编影视,我们仍需要回到“反乌托邦”这个概念本身。

    “反乌托邦”,与乌托邦的概念对立存在。通常是以已有的理念或现实为基础,构建一个高度发达、完美运作的乌托邦世界,并反过来揭露和批判这种现实或理念的弊端和不足,以达到一种警醒的效果。而由于人的生命意志会无意识地追求生存和繁衍,有人在的地方就不可能会有乌托邦,因此,所谓的“乌托邦”要么作为一种幻想虚构的概念,要么作为一个被批判的对象。而很多时候,乌托邦其实就是另一种形态的反乌托邦。

    《美丽新世界》同名美剧,却恰恰是对“反乌托邦”的一次误解。

    01反乌托邦到底在反什么啦?

    夏目漱石曾写,“到处都是同情啦、爱啦、正义啦、自由啦,世上全是这些流行货色在起作用。”这当然是句俏皮话。反乌托邦类型,或许也已经成为了这样一种流行货色。当我们一提到反乌托邦,马上会想到的或许是:极权政府,高度统一的口号和行为模式,无处不在的监控和管理,阶级矛盾,或许还有反抗和妥协。

    《美丽新世界》剧集的世界观里。 “美丽新世界”有三个准则:没有隐私,没有家庭,没有一夫一妻制;分五个等级: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艾普西隆;人类从胎生变成瓶生,父母和家庭的概念变成展览馆里铭牌上的名词,这种社会关系本身也变成可耻且违反道德的存在。 所有人从小接受潜意识的训练和制约,不断地被灌输等级、伦理等规则。于是人类像机器一般从工厂里被制造出来,并被赋予固定的行为模式

    同时,这个世界观还融合了《美丽新世界》和《1984》两部反乌托邦作品经典的关键元素:等级森严的极权社会之下,矛盾完全被消除。监视行为变得更为寻常普遍、更日常化。

    前者依靠一种叫嗦麻的特殊药物,这种药物,其实就是一种精神麻醉药,或者说迷幻药。它能为人们提供快乐和安全感,如果你产生了负面情绪,那就吃它。于是在“新世界”里,人人安居乐业,没有痛苦,也不需要为生计奔波劳累,每个人都安于自身的阶层

    后者由1984里老大哥的监视,变成了剧集世界观独创的英卓智能系统。通过这个系统,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其他人——在哪里,和谁在一起,在做什么。但这并不会让人产生反感,恰恰相反,人类被给予了一切他们想要的东西,幸福也好、感官愉悦也好、自由也好,只要在这个系统之下,你想要的一切都会被赋予

    了解了这些后,我们再来审视这个“美丽新世界”:实际上它是一个十分美好、稳定的社会结构,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得到满足。前提是,你要遵守规则。

    某一天,“新世界”里闯进了一个叫约翰的野人,他可以穿过隔开野人区和新世界的电屏,随意进出新世界,也就是说,他打破了规则。在这里,他发现每个人都在不停地按压一个装着嗦麻药丸的装置。人们“咔哒”“咔哒”地按压嗦麻管,这个动作实际上隐含着某种固定的暴力。观众视角看来,那是在一次次地剪断那根通往痛苦和理性的蜘蛛丝,将人重新打回幸福的地狱。 在剧中,无法忍受被当成动物一样对待的野人,发动起义杀死来参观的新世界人类;不愿沉溺于无脑享乐的约翰,在“美丽新世界”内部挑起下等人的不满,引领他们反抗上层。这些都是原作中不存在的情节。但,这可能发生吗?

    反乌托邦社会不是突然到来的,它的建立必定要经历一个不断演变、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是在这个稳固的“新世界”社会里,其存续也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 每个人从出生起就要接受睡眠教育和制约训练,被输入的观念如同“思想钢印”一样,通过行为和语言不断巩固强化,直到它变成像吃饭睡觉一样的无意识行动。如果还有人不满足,那么他们会被送去野人区旅游,体验那里的荒唐和离奇,感受自己当下的生活是多么美好。

    因此,即便奥威尔和赫胥黎描绘的都是一个表面和事实真相极度分裂的世界,但前者的高压统治仍存在不稳定的因素,而后者却是,系统已经完全消除了这种不稳定的因素,构建出了一个完全态的稳定社会

    人们已然从反抗——即1984的世界——走向了妥协和顺从,那么问题来了,是谁,要去反抗什么呢? 《美丽新世界》的小说,并不是反抗某个固定的实体,而是道出了对现代社会奴役同化人类的个体性焦虑,是对人性如何被剥夺的反思。小说的最后,约翰选择自我流放,宁愿远离这样的“美好”,寻找某个他还没有看见的“自由”。

    而我们再看看剧集,野人与新世界的对抗、底层反抗压迫的对抗,完全可以替换成种族斗争和阶级斗争。野人和约翰都向新世界发动了革命,但斗争和反抗的种子实际上并不存在——你会反抗那根打在你身上的鞭子,可你如何去抵抗人类浅薄的本性呢?

    02你想过哪一种理想生活?

    你想过哪一种理想生活? 当你试图为这个问题找到一个答案时,你已经落入了陷阱。而这也是“新世界”给人类精心安排的陷阱。

    马克思描述的理想生活是:“...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在野人社会长大的男主约翰,也如此描述他的理想生活:“想象一下,只有我们,没有其他人,我们亲手盖的小房子,地里长出我们需要的一切,前提是我们辛勤劳作。”

    美丽新世界则是一个技术为基础,完全以理性构建出的合理社会。它直接告诉你,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理想的,你可以去追求这样或那样的生活,选择权在你。 前两者没有社会分工,不存在等级和阶级的社会,人为了活着,必须付出辛劳。而后者看似也很正常,人们依旧可以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两者之间仍然存在区别。如何选择“新世界”提供的理想生活就像扔骰子,只有固定的那么几个选项。而它的可怕之处也在于此,你根本不知道还有其他的选项存在,也不知道其实你可以不用选。这和食用嗦麻一样,是一种隐性的暴力

    但我们依旧可以提出问题:约翰和“新世界”描述都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生活,但哪一种会更幸福呢?

    在小说里,两个答案它都冷酷地否定掉了。

    《使女的故事》曾有这样一句台词,“自由有两种,一种是随心所欲,一种是无忧无虑。”但我们都知道,后者不是真正的自由,它是被赋予的,是“自由即奴役”的虚假自由。

    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未经审视的自由也不值一提。这是赫胥黎的答案。

    剧集版给出的答案,不用想,是约翰的那个。 于是为了激化矛盾,它设置了一个反派,即人工智能英卓,挡在了追求这种生活的约翰面前。剧情后期,人工智能与觉醒的人类之间产生对立,形成了一个更高的矛盾点,人类不得不起来去推翻人工智能的统治。

    这实际上是一种核心矛盾的转移,控制人的东西改成了机器,是把问题弱化、虚化了。主人公们要反抗的,不再是社会系统、极权政府的“恶”。社会根本的恶,从掌控权力的统治者,转移到了威胁人类整体的人工智能。

    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是一个寓言,它探讨的关于自由、人类社会的议题,本身其实与机器人类型的故事有着天然的相性。但别忘了,所有机器人的故事,往往还是人类的故事。机器是讲述故事的工具,故事的焦点,仍然是人——“人”如何定义,人类社会如何形成。

    而剧集所呈现的,并不是关于人应该如何存在的争论。它将隐藏在背面的“奴役”逻辑提升至表面,人们不再需要去思考该不该反抗,为何要反抗的问题;而是一个定局,一个人类必定走出奴役(无论是人类还是AI)、或与此相反的终点。 它告诉你,你只需要去反抗就好。 但我们并不需要又一个庸俗的反抗邪恶的故事。

    03这个乌托邦,咱还反吗?

    让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剧集版《美丽新世界》评价如此之差。 对反乌托邦社会的批判,未必非得去否定它,忠实地呈现就是最好的反讽。 剧集以当代人的视角介入,塑造了一个极权、阶级固化、自由意志和生命意志都不存在的新世界。但同时它也预设立场地将之看作一个错误的、需要被推翻的世界。而从此时起,已经与“反乌托邦”类型的主题背道而驰了。

    “美丽新世界”是稳固且无法被轻易摧毁的。它的对抗,应该是个体与体制的对抗,这几乎是殉难式的,清醒独立的个体认识到自己身处社会的扭曲,反抗不过是一种无望地挣扎。约翰作为一个异端的存在,与这个新世界本是格格不入的,他最终要么像《发条橙》里的亚历克斯那样被改造,要么像小说里那样被“文明”逼死。

    但我们再来审视这部剧集,它的缺点甚至不在于主题立意的下降,而是剧作本身就缺乏逻辑。 比如,野人领导的底层人,一反抗就能成功,没有遇到任何阻碍。在这样一个AI治理的完美社会下,这种情节设置显然很违和。 简而言之,这是一个无法立住脚的乌托邦。

    剧集却偏偏选择了可笑的折中主义,它所呈现的这个世界,实际上更像我们打开了一盘《模拟人生》的游戏。我们就是约翰,既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新伦敦和上等人身份所带来的的种种便利和娱乐,又可以毫无顾忌的煽动下等人起来革命,还可以轰轰烈烈地谈一场田园牧歌式的恋爱。 当新世界用幸福的理论奴役人的时候,我们(约翰)其实也在用自由的思想奴役他们。

    让我们重新回到小说,想一想新世界的那些人们,他们——真的需要拯救吗?

    《美丽新世界》原作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描绘一个已然稳定成型的乌托邦社会,和一个误入其中的异端彷徨而痛苦的挣扎;并在结尾部分,用野人约翰与总统穆斯塔法之间的辩论,提供了一个价值还是幸福、自由还是安全的选择:

    “我不要舒适。我要上帝,我要诗,我要真正的危险,我要自由,我要美好,我要罪恶。”

    “事实上,你是在要求受苦受难的权利。”

    这是小说的倒数第二章。而它最后的真相是,选择莎士比亚还是选择嗦麻,本质上都没有什么区别。约翰的苦行和自杀,是他个人的“殉难”,是总统的一场实验,最后还是变成了新世界人们的“嗦麻”。

    在反乌托邦科幻小说《虐杀器官》里,有一段十分俏皮的情节。 “亚历克斯反问他对哪种小说感兴趣,他回答,‘嗯,哪些呢,有娱乐性的就好。性啊,毒品啊,暴力之类的。’于是亚历克斯笑着递给他一本《圣经》。”

    真正残酷的是,在这样的社会里,我们无从反抗,选择权并不存在

    而剧集版的《美丽新世界》,是一种自作聪明的改编,它看似给予了一种选择的权利,实际上那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奶头乐——你是去派对,要几粒嗦麻,还是看人机大战?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视听Bang】

     2 ) 有点尬

    .男主一开始在野蛮之地唯唯诺诺,后来在新伦敦就开始各种装...人的本能虽然是环境决定的,在这种种族阶级决定的,对阿尔法无害的男主在品尝到全力的美味沉醉没问题,但是前一秒还爬杆的男主后一秒开始呵斥贝塔并且扬言要单挑这就有些尴尬了...

    而且角色塑造方面也有点那啥,第一集用来塑造世界观背景和改了戏份的女主,这对于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不是很好吗?

    为啥要大力塑造男二呢?如果是为了后面的狗血三角恋,那当我没说。

    可是作为爱情片看着也尬啊...为啥男主女主就那样爱上了?

    崇尚一夫一妻制的女主居然没有被男二野蛮之地的表白打动?这就让人很方,真就一见钟情呗?

    又或者说,女主一颗心之前全扑在亨利身上,后来被现实所挫?可是夜店里俩人又搞上了啊...

    所以为什么想到了男主这个狂荡不羁的野蛮人?

    可是这中间太突然了吧...

    至少铺垫一下啊...别靠我自己脑补啊...

     3 ) 这不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吗

    隐形眼镜基本上等于手机,人人只关心怎么围观别人的生活,用即时满足来压抑自己的痛苦,蓝色绿色的索麻是食物,黄色的索麻是钱,橙色的索麻是权力,大家阶层清晰,各司其位,都假装很开心,来了个野蛮人讲真话戳破了皇帝的新装… 改编得真的很棒,问题都提出来了,面对人性的弱点,谁都不知道该怎么走下去。我们真的自由吗?选择给了我们自由的幻像,可是我们还是在自己的牢笼之中啊! 要是你,你怎么选择?

     4 ) 2020的美丽新世界

    这剧真的是歪曲了原著很多地方,但拍得未来感很强,其实还是很值得一看的,起码基础的世界观还是到位了。看过这剧又再一次感慨赫胥黎近一百年前竟然对人类社会有如此深刻的预言。

    【阶层】

    过去一百年应该算是阶层流动性最高的一百年了吧,很多人白手起家成为富豪。然而近些年来却又看到这一趋势的倒退,阶级固化越来越严重。我最感慨的一段经历就是来美国做高中交换生的一年,在一个美国中西部的州排名50%的高中。这个高中在一个中型城市的郊区,其实大部分家庭还都是中产。但让我最诧异的是,学习很好而且是真的很聪明的学生,他们从来都没有想去常青藤大学,我们年级第一最后竟然去了一个当地三流的大学,这和中国人人想去清华北大真的是对比鲜明。大家都说中国高考是最公平的,但其实这一看似公平的选拔体系也压不住家庭阶层的影响。一个三线城市考入清北的孩子,和一个北京富裕家庭考入清北的孩子,就算在一个班,也不在一个起跑线上。比如找工作,北京小孩从小跟着英美外教,再加上见识阅历,这优势实在太大。我一个表哥曾经高中学习超级棒,从一个四五线小城市考入了上海交大,结果因为跟不上教学进度被劝退了。大家经常说北京上海小孩高考考好大学很容易很不公平,但其实北京上海小孩综合素质确实平均下来高很多。之前每年搞的全世界PISA测试,中国第一次派上海参加荣获世界第一,后来变成了北京上海广东,一下就跌到第八了,最新的一个测试变成了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然后又回到世界第一了哈哈哈。广东就能凭一己之力拖入第八,更别说新疆宁夏教育水平了。

    【隐私】

    这电视剧改编最好的一个地方就是Optics。这真的很符合原著的精神还有现在智能手机的趋势。现在社会隐私真的是越来越低,中国有遍布角落的各种摄像头,全世界年轻人都热爱各种社交网络和直播。欧美很多人一边叫着要隐私一边无时不刻po各种自己生活点滴也是比较搞笑。现在谁要说他不用微信/Instagram/Linkedin,大家都会以奇怪的眼神看他吧。

    【Soma】

    Soma这个原著的概念非常有现在社会的代入感。当时的年代毒品还没怎么泛滥,现在看看真是呵呵了。大麻在西方不断合法化,北美很多年轻人/留学生笑气能上瘾,再退一步说抖音/手游这种类似电子毒品,都是Soma的影子。要说最像Soma的恐怕就是北美如今的CBD系列了。CBD是大麻的副产品,现在北美到处都是CBD产品,有饮料,糖,茶,精油。不开心了喝一瓶,嚼一个。赫胥黎真是神预言。

    【S.E.X】

    在七八十年代,美国的hippies已经实现了美丽新世界描绘的场景了,但渐渐的反而之后大家变保守了。今天看来g/a/y圈和电视剧/书中描绘的也差不多了哈哈。

    【娱乐】

    书和电视剧中对人们娱乐的描述也是非常现实。现在的人真的是沉浸在各种各样的娱乐之中,近些年来最火爆的就是流媒体。连苹果这种不搭边的公司都搞出来了一个流媒体平台。(我自己也是订阅了Netflix/Hulu/Peacock/CBS各种)。Everybody is happy。

    这剧最大的败笔就是最后一切是AI的阴谋,人类永远不会把自己的命运交给机器,但统治者阶层却会永远存在。美丽新世界其实是美国高中最常见的读物之一,但美国高中生你懂的,可能看看Spark notes背背答案,应付下essay和考试,并不真的在乎作者的真正意思。这剧拍成这样,借了个美丽新世界书的壳吸引大众,搞些大场面和如今火爆的AI概念,也是迎合如今反智的观众。叛变的AI比哲学辩论有意思多了。

     5 ) brave new world

    男主不好看,很矬,配不上女主,没有满足我的期待。bernnie太瘦了,在性格的塑造上只有可爱让我印象深刻,几个关键的点(就是让它性格有显著变化的一些时刻)也没有给观众很强烈的震撼感。女主演技还ok,但是我个人觉得的她闺蜜演人物可能演的更细节一些。

    剧情方面的话,前三集他们在savage那里的经历给我燃爆的感觉,但是后面一些剧情会觉得莫名其妙有点硬凑,比如说,底层的莫在觉醒之后未曾尝试过与其他的阶级的交流而直接发动暴乱屠杀,参考历史推理感觉这不合理;克隆体杀原体的时候的心理也没有刻画,非常急地带了过去,结尾也是结的不明不白。

    视觉的话,尺度很大,特效也很好,开头电梯和派对的场面印象深刻,看起来很爽。

    反思两句话,痛苦使人感到真实,杀戮和死亡不会让人感到自由,两者带来的真实感才让人感到自由。

    应该还会有下一季,剧情不那么不合理的话应该会去看。

     6 ) 忘了原著,这就是一个挺好的剧

    反乌托邦常常有两个思路,一个是先消灭痛苦,然后发现痛苦无法消灭,反而带来更大的痛苦,结局往往就是反抗或者起 义,另一个就是消灭了痛苦后,发现丧失了基本都人性和道德,造成了极度的荒谬。

    2020的剧美丽新世界用的是前一种套路,这种套路已经很多见了,很俗气也很规矩,容易拍出来。后一种套路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心理测量者,一个动漫。

    剧里面的体制是在ai的基础上设定的,整体更符合社会的现状,但是它似乎又想提醒观众这个体制与原著的相似性,造成了不少违和感,另外剧情的一些走向也遵从了原著,看起来更像是对原著的拙劣模仿了。

    但如果抛开原著,仅从剧本身的设定、剧情和人物发展来看,至少是值得7分+的,如果它不用原著的名字,非原著粉可能会更多一点叭……

    男主John本身性格懦弱,这在开头就有塑造,他从头到尾都是填子弹的人,看起来无辜,其实手染鮮血,他没有能力做发起革命的人,也不敢拒绝别人的裹挟,浑浑噩噩的推动力一切,唯一的优点就是善良,虽然善良得也不彻底。他来到新伦敦,就像是穿越到未来的玛丽苏女主角,本人虽然没有什么闪光点,但是因为成长背景的迥异而显得“特别”,列宁娜爱的是他吗?不是,她爱的是他成长的经历,他背后代表人性和自由的迥异秩序。她爱的不是他这个有点善良非常懦弱的人,她爱的是跟他一起能过上另一种秩序下的生活。

    男二Bernard自卑,渴望认同,是新伦敦体制的失败者,是被质疑放错位置的人,他想获得体制的认可,又向往体制外的自由和人性,每一次挣扎里他都选择了再次成为新伦敦的狗,想要忘记在荒蛮之地的人性的感受,甚至想用在荒蛮之地的经历赢得认可,然而还是失败了。而他终于拥抱自己的人性,和列宁娜约会,渴望爱的时候,他感受到了嫉妒,嫉妒让他终于像一个alpha+一样行事,他为了驱逐John开始行事果敢,雷厉风行,在之前隐隐打压他的Henry面前咄咄逼人,这时候他们的位置对调了,Bernard成为了alpha+,之前的局长alpha+的Henry变成了只能顺从的beta。

    Bernard的角色非常丰满,演员绝对功不可没,把一个自卑渴望权力和认同的人的摇摆和挣扎,以及最终的转变演的淋漓尽致,信息没有一点丢失。Bernard的角色有一个有趣的转变,在他拒绝人性,试图遗忘荒蛮之地,或者想拿荒蛮之地来取悦大家时,他一直得不到大家的认可,一直不像一个alpha+,当他拥抱人性,想要得到列宁娜时,他却出于嫉妒变成了alpha+。成长在他身上体现的很清晰,也让Bernard这个角非常有魅力。

    如果说Bernard是被放在alpha+位置上的一个beta,那么列宁娜就是被放在beta位置上的alpha+。剧情很多地方都暗示了这一点。对于放错位置这件事,列宁娜是被放到劣势的一边,所以她一直不听话,而Bernard是被放在优势的一边,所以他一直想配得上他的位置。列宁娜的角色本身的设定就是一个反叛者,她是被低估的人,就像生在穷人家的天才,才会有不甘心,想要改变命运,跨越阶级,如果又穷又笨,就只好认命——这是不是剧想要讽刺的一点呢?

    列宁娜作为反叛者和觉醒者的人设,主线就是从隐隐的迷茫不甘到彻底觉醒,这个角色的发展中规中矩,预料之中,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只能靠感情戏吸引注意力。

    这三个人里,John一直不是重点,其实不该叫他男主的……但因为他是和女一号谈恋爱的人so……

    对新伦敦的(精神)反叛是由新伦敦内部的人完成的,所以Bernard和列宁娜才是这个讨论的中心,他们两个人就像是日本动漫喜欢设定的“命运双子”,互相对称,一个成为局长,一个脱离世界,但是他们内心最终都达成了精神的觉醒,最终新伦敦覆灭,一切归于混沌……其实没有,只是导演想拍第二季才搞什么一切混沌,ai逃逸,重新开始blabla

    体制的设定更接近与当今现实——生产力高度发展,ai调控一切,人人各司其职,参与社会劳动。每个人都能按照天赋被放在正确的位置上,最聪明厉害的人忧国忧民,这是alpha;一般聪明厉害的人是脑力劳动者,中产阶级,社会的中坚力量,这是beta;有点聪明厉害的人有一技之长,但是没有太多的想法,社会的工匠,古时候的巫医乐师百工之流,这是gamma;完全不聪明也不厉害的人,体力劳动者,做最机械的工作,社会的无产者,这是epsilon。中间有一个没介绍我也不知道是啥。

    即使是最平等的社会,也会有不平等,因人的天赋并不平等,如果按照天赋划分社会职责,必然有阶层的存在。但社会分工不必要和“高低”联系起来,完全可以说,虽然他们分工不同,但是他们人格平等,富人有富人的苦恼,穷人有穷人的快乐——这也是阶层固化,社会稳定的国家的主流意识,比如美国(我在讽刺)。

    剧似乎也想表现这一点,他们强调“人人都很快乐”,但又矛盾的通过巴士上的熊孩子来展现alpha的盛气凌人,很有画蛇添足自我矛盾的意味。不过如果alpha不表现得盛气凌人,说不定很多人会觉得这个体制毫无毛病——确实也毫无毛病,你看,喜欢操心的人去关心国家大事,不喜欢操心的人天天996,成为社会的螺丝钉,每天还不操心吃不操心喝,不开心了来嗦嘛(手机),想睡就睡,这不是现代人的天堂吗?

    为了让新伦敦看起来显然的有毛病,于是不得不强行让alpha表现的盛气凌人,强行表现社会分工=高低,强行让epsilon吃的单调穿的丑没名字,一个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会吝啬这点好吃的?

    可是剧想要探讨的问题应该是在这个画蛇添足之外的,如果alpha不盛气凌人,彬彬有礼,如果每个人都互相尊重对方的职业,不把分工=高低,如果大家都吃好喝好有嗦嘛,这个体制就好了吗?

    没有,不好。这是Bernard和列宁娜这两个角色想要表达的。

    但剧最终还是走上了压和迫带来 反和抗的老路子,最终还是没有在两大主角能探讨的东西上更为深入,最终还是流于表面。e们乱杀一通,却不知道为何杀戮,他们从头到尾都是没头脑,易听信易煽动的工具人epsilon,工具是用来捡垃圾,还是用来杀戮,和工具有什么关系呢?

    和操持工具的人有关系。操持工具的人,是克隆人,他是创造者的克隆,基因上并不属于eplison。是ai,想要推翻一切重来的ai。

    ai作为一大主线,它的行事逻辑脱离常识。看起来更像是导演和编剧为了制造戏剧冲突的“外来变量”,导演并不打算让体制从内部瓦解,不打算直击新伦敦存在的自带荒谬,而是用ai来达成瓦解的目的。从一个反乌托邦的作品来说,这样太简单太粗暴,相当于在说,有个墙外巨人看乌托邦不爽,于是跑进来把乌托邦灭了。乌托邦本身的脆弱性和看似完美的荒谬性没有得到体现。是巨人把乌托邦踩死的,不是乌托邦自取灭亡,这就失去了精巧和美感。

    ai的行事逻辑就是:这是一个模拟,在模拟如何建立人类社会的过程中,它需要学习,一次次推翻重来,为了完美的社会。但还没等它模拟完,末世危机中的十名创造者就启动了它。它仍像以往一样,模拟,推翻,重来,不明白这已经是现实,不是模拟。

    ai在模拟重来中轮回,一个乌托邦死了,新的乌托邦还会有。导演只让巨人踩死了一个不够完美因而导致反和抗的乌托邦,还未正面回答,为什么乌托邦本身不该存在,哪怕它足够完美。

    总结:剧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但我情愿说的比较温和,因为我觉得它贡献了一个完整(虽然不够有深度)的故事和精彩的角色(主要是Bernard),它值得7分+。

    再次推荐心理测量者,虽然它是一个动漫。

     7 ) 看完了,思绪太多,一时之间想不起要从哪里开始吐槽

    先夸夸这部剧,服装漂酿!调色可以!音乐不错!看得出导演是花了钱的!

    可是!

    剧情毫无逻辑,剪辑混乱,场景衔接不上!感情线莫名其妙!看完只想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第一集入坑,感觉挺新颖的,第二集开始有种奇奇怪怪的剪辑出现,三至七集基本上是熬着看的,太多值得吐槽的地方了,直到第八集真的有点忍不了了!!!!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清洁工要杀掉全剧唯一的帅哥?!?!

    为什么他只是问问你们,这个叶子怎么没有扫掉,这不是工作职责吗!!为什么要把他杀掉!?!!清洁工脾气这么大的吗!?!!(另外上一集帅哥跟黑人老太太开完会,也不知道为什么,他的头发就很乱,就好像有很多心事,好像放弃世界了,可是为什么呢?他们讲了什么啊!我明明看的是中英双语字幕!为什么一个都看不懂啊?!)(然后第二天帅哥又重新梳头振作起来出去散散步,结果就被干掉了,微笑)那我接下来还怎么看下去?哦,还好只剩最后一集了!

    最后一集真的十个莫名其妙也不足以表达我的心情!

    女主的闺蜜:被带去训化,闺蜜是被训化了还是没有被训化呢?明明她在驯化室里用电棒控制了她的训化师,但出来外面又说她是被迫的?那她到底是有没有被训化?!!!(再回顾一下前面她和女主打羽毛球的那段剧情铺垫就好像是她要觉醒了!然而并没有!)最后她说她不想这样,跑走了,一个飞碟下降,她就不见了,她是外星人吗?

    女主:有一集是她跟男二浪漫约会,快要到18禁的地方时,她表现得很痛苦不愿意,貌似快要觉醒了~结果是男二拒绝了她,18禁没有成功。本以为从此女主就开始要拒绝各种人了,结果第二天她又参加趴体,又跟另外一个小哥哥来了,妈耶,那她昨天为什么表现得那么不乐意跟男二鼓掌?是因为对男二没有新鲜感吗?!!!!!

    男主:缕一缕这条本剧重点感情线,1、男主第一次遇到抱着小鸟的女主(感觉有爱,貌似想铺垫一见钟情的意思,但是想想男主当时可是很喜欢那个拿枪的小婊砸哦)2、男主带女主逃亡,中途还一度跑掉了不想帮忙,跟女主讲话的语气也是觉得她是一种麻烦,毫无爱意。3、他们到了新世界,突然!真的很突然!男主就很在乎女主!一直想找她,跟她鼓掌,然后他们就爱了!!啊啊啊啊第一次听到男主对女主说我爱你的时候我真的懵了!怎么会如此突然!?!就爱了!就很爱很爱的那种啊?!!

    男二:喜怒不定,墙头草,导演到底是想要一个很狐狸狡猾的上级,还是想要一个被职位所捆绑但其实心底很好的人?演员是个好演员,很惨收到了烂剧本。

    黑人老太太:一个人很忙但不知道是在干嘛,一会好像快死了,一会又好像找到什么新发现了??她讲的每个字我都认识!可是拼在一起就不知道什么意思!

    本剧还有各种各样的bug,比如:既然镜片可以看得到任何人做任何事,为什么男二一直不知道男女主每晚都在鼓掌?还要强迫小管家回答?!然后小管家自从被逼供后消失了一阵子,咱也不敢问他去哪了,估计是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了,被消失了,结果呢?结果小管家过没几天又跳出来给大伙做了好多好多的鸡肉派啦~~第八集结尾男女主在激情鼓掌那段!真的!我没想男主已经堕落成这种人,喜欢这种脏话鼓掌的方式!结果他在很嗨的时候突然又生气失落甚至要开始哭泣!然后女主想解释,他不听,女主也生气了,走了,他又开始挽留(但不成功),男主,真的很绿茶!

    头疼,想到再来补充~

     8 ) 既不美丽,也不是新世界

    “破除家庭,斩断情缘,隔绝爱恨,消灭痛苦。之后的活着,存活的意义在哪里。

    不经历痛苦的快乐,是否是真实的快乐?

    社会制度能否进化到消灭阶级的地步,或者说,消灭阶级带来的动乱和痛苦。”

    ——三点感想

    Brava New World 美丽新世界改编自英国作家奥尔德斯•赫胥黎的同名小说。作者本人出生于1894年,但今天看他对自由主义,人道,社会秩序等进行的拷问依然没有过时。

    我是因为预告片配乐和演员阵容惊为天人,刷了3集之后,觉得剧实在是太对胃口了。无论从题材,世界观,演员,情节还是细节处理上,都太赞了。

    查了下,原著写成与100年前,剧应该基于书的背景应该做了一些剧情的调整。包括无菌环境、物种灭绝等设定在内的前因后果在我这里不够完美,但是瑕不掩瑜。它不应作为上个世纪对未来的简单空想来看。相反,从某个侧面看,它提出的一些隐喻,正一步步成为现实。正因为当今世界建立于西方自由主义的基石之上,自由主义诸多关于乌托邦的幻想陷阱在如今的世界中并不是空谈,除却经济危机,气候问题,可能人类本身对自己理解的美好、平等、制度也正在一步步向着描绘的那个美好深渊靠拢。

    剧开始于一个叫新伦敦的地方,这里包含一切美好的东西。新伦敦与其说是一个国度,不如说是一个文明。里面没有痛苦,没有统治与压迫,大家都各司其职,做自己喜欢的事,建筑华贵,阳光清美,社区街道城市成为一个整体,所有人都很快乐很满足。

    作为一个和谐又美丽的社会,新伦敦通过一些方法很好地维持了所有居民的日常生活乃至一生的历程,人人"平等"。其中包括一种叫嗦麻的药和以基因优劣排序建立的等级社会。

    新伦敦的社会规则可以三句话阐述:没有隐私。没有家庭。没有单一配偶制。

    没有隐私。并不是指赤身裸体。剧中的服饰建筑的审美逻辑颇符合极简轻奢的概念。其无隐私是指,所有人都可以通过虹膜芯片,看到别人的视角,共享别人的体验。由此,整个社会为一个整体,每个个体之间的边界感完全消失。隐私对人意味着什么?我理解为隐私是人的一个保护屏障。什么事情让人只想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耻与罪。这个社会太安全了,没有人犯罪也不会有羞耻的事情。无罪与无耻,像极了西方神话中的伊甸园,但伊甸园中的人类,从我的视角来看,不就是上帝饲养的可怜小宠物吗?

    没有家庭。在到现在为止的文明社会里,无论是母系还是父系社会,我们认为家庭是最基本单元,是生老病死的依托。新伦敦不仅没有家庭,而且从社会文化上唾弃传统意义上的家庭,认为所有的亲缘关系都是落后的,野蛮的。前面提到,每个人通过一个视网膜虹片联系到一个叫因陀罗的系统中。这里因陀罗翻译地很妙,印度教中的因陀罗是最高位的神,佛教因陀罗又称帝释天。后面剧情进展发现因陀罗也具有了自己的人格,而创造因陀罗的,竟也是人,一群沉睡于新伦敦地底的人。他们之于新伦敦来说,是神,以他们为基因蓝本制造了整一个新伦敦的人类。这一部分人物关系又牵涉到一部分剧情走向,这里不多赘述。

    没有单一配偶制,因为单一配偶制也是“旧世界”不可理喻的野蛮行为。这就意味着,大家都是想跟谁跟谁过,看上谁都可以与ta交配。前面说到的没有隐私,隐私里羞耻的关于性的部分,在这里都是开诚布公坦坦荡荡的。而且性只为欢愉存在,不为生育服务。自然两个人之间也不存在缔结感情,相互扶持,相互爱慕。如果两个人相爱并只拥有对方,是将彼此“剥离”社会的自私行为。这让我非常跳脱地想到了“斩断情丝”,爱情是烦恼由来,是恨与妒,是贪嗔痴的由来。

    看完它的世界观,我不得不拍手称赞。家庭的这套体系对应完全自由主义的那一套体系,简直是站在自己阵营看对方,乍一看都是天堂。实则是深渊对视,相互拉扯人性。我对朋友开玩笑说,正儿八经实现了社会按需分配配偶,而且是随你挑的靓仔靓女,还完全不用承担任何承诺的责任和义务,那岂不是天堂吗?

    想想都觉得太好了,简直太好了,好地我仔细想想都有点慌。

    ——————————————————

    故事从女主展开,女主列宁娜·克朗是科学家,非常骄傲的B+(之后会讲等级哈),她每天的工作就是给胚胎打针,真正意义上的打针。放图。她上班的时候被男主一伯纳德·马克思叫去谈话,原因是伯纳德发现她与一个人已经维持了很久的单一的性关系。

    此处有多个大尺度镜头。

    但最惊悚的是,伯纳德不仅毫无障碍放了遍他俩三维全息的车学足了姿势,而且对女主说没关系别害羞这类的我看得多了...不愧是你,航天火箭驾驶员!

    然后伯纳德笑眯眯地话锋一转,劝解安慰让她遵守社会规范,实际意思就是,你不能只跟这个人啪啪啪啊,不然我们这个社会怎么和谐呢?列宁娜当他的面表现地很好,在他视线看不到的地方就有情绪了,最后她冷静清楚地说出这句话:

    伯纳德满意了,然后给了她一个黄色嗦麻,让她去冷静冷静。伯纳德的社会职务叫做counselor,中文译作顾问其实不是很准确,因为东方社会好像没有类似的职位。理解为随时发现并解决人的问题,事物的问题,给别人做引导的小官更为恰当,不是居委会调节那种概念,这类人一般有一定社会地位,是英国对“精英”的定义,ta要有责任心,要有能力,要主动愿意地去改变一些事,服务于整个社会。

    随着一个工人跳楼展开了故事线但除却新伦敦,还有一个地方跟他们作对比,叫“野蛮之地”。新伦敦的人看来那里是一个度假村,野蛮之地就是所谓的"旧世界",剧里展现的野蛮之地很有美国西部的感觉,卡车,房子,牧场,超市等等。野蛮之地的原住民被称为野蛮人,是拒绝迈向文明的那部分人,保留家庭关系和旧世界的东西:车,唱片机等等。

    然而原住民与新世界的人是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这点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不仅是两个社会,两个文明的冲突。

    主角有三个,男主甲是个A,新世界的管理阶层(之所以不是统治阶层,是因为新伦敦人人"平等"),还有后面出场的男主乙John,他妈和他那个未曾谋面的做野蛮之地管理的爸都是新世界的人,但他出生在野蛮之地,被认为是野蛮人,他妈是B+他爸是A。他爸妈寻求刺激跑到野蛮之地体验爱情组成家庭,让他出生了。他是自然出生,基因等级A+。但基因再强有什么用,出生即原罪,其父母未曾学过如何做父母,爱与恨交织的河流中诞生他这个异类。

    男主乙懂得爱情,并唤醒女主的爱,由此让男主甲体会到了妒与恨。整个美丽新世界的崩塌由此开始。这倒像是引来天火,不晓得是福还是祸。

    ———————————————————

    新世界怎么维持和平呢?首先,他们有嗦麻,一种小药丸,感觉不开心,就吃一颗,吃完以后瞳孔放大,所有负面情绪就gone了。哇,这个暗示简直就是说看剧摸鱼刷微博以逃避干活痛苦的我。

    其次,他们对生老病死这种大问题的处理:

    生。第一集开头列宁娜在做实验,很专注地看着显微镜然后操作手上的仪器,直到结尾镜头才讲到她是做什么的。人造胚胎。

    没错,这个社会里所有人都是人工造出来的,这就意味着达成"没有家庭"的基础,亲缘关系压根不存在,人与人之间的确都是完全独立的个体。而且镜头有一个细节,就是向胚胎里注入液体之前在选数据!这个细节超级重要,前面提到的A、B之类的登记表是个体从胚胎时期就注定好的。

    老。看到第四集了,整个里面最年长的人物应该就是首领,目测40-50岁的样子,没有更老的面孔出现在已知镜头里。个人认为可能是科技可以延缓衰老,到无法再延缓或达到某一标准的时候,人就被送去咔擦掉。

    病。第二集首领提到"病毒"这个词,但是下属男一脸懵懂问她病毒是什么,首领告诉她那是很久之前的东西了,由此假设,致病病毒和细菌等都已经被消灭了很久很久。而第三集男主从野蛮之地回来肩膀被打穿流了大概一游泳池的血(不是)穿眼看就要gg,但是在第四集开头,他就活蹦乱跳的跟女主说,他又完好如初了。由此推断出,医疗技术发达到几分钟痊愈外伤的地步。简单说,这个世界不受病痛影响。

    死。虽然没有直接提及,但男女主坐飞机去度假的路上和当妈的B+都提到一个东西,叫回收塔。回收塔冒着烟,我直觉应该是焚尸炉。两个细节,女主对着回收塔思考人生的意义,还有野蛮之地的傻小哥在逃命的路上非常暴躁地拒绝了他妈提议往回收塔方向跑,原话大概是我才不靠近那鬼地方之类。既然是鬼地方,那这个暗示应该没得跑了。

    简单说,没有痛苦是这样达到的,首先,没有伴侣关系产生的爱,由此就没有父母子女等亲缘关系束缚。其次,但凡内心不痛快,就来一颗嗦麻,没必要悲伤,没必要愤怒,没必要嫉妒,嗦麻不好吗?再次,生老病死的问题,都通过科技解决了。社会结构上又通过明确的等级来规定每个人的工作,由此没有什么因为物质而产生的争端。这应该是乌托邦的最高体现了。

    预言下剧情走向,break the old thing, pick the pieces of good, and rebuild the new world. At the same time, bury a new bomb.

     短评

    喜欢对女主的描写 男主一路金手指 还没有bernard带感…

    4分钟前
    • GasolineDried
    • 推荐

    拿掉了这个故事最出彩的反乌托邦内核,魔改成了被拍滥了的人工智能科幻。很难讲这是成功改编。

    7分钟前
    • 秋虫吊月
    • 还行

    期待的是关于巨大冰冷机器的反乌托邦呈现,而不是又一个全知全能AI vs 人类的俗套科幻。关于 CJack60 的再创作尚可,而 Indra 的设定在我看来就是致命败笔。不必照着书拍,但也不能剥离得这么彻底吧?最后,这好几年了,最喜欢的讨论人工智能的剧居然还是疑犯追踪。

    8分钟前
    • Toddler
    • 还行

    我就想问问谁不想和亨利一夫一妻制

    12分钟前
    • XO酱
    • 还行

    第一集叙事很乱,什么阶级都想讲但是没有自然地链接到一起,没想到老妈是黛米·摩尔啊呜呜呜。以为后几集会渐入佳境,结果并没有,到第七集彻底垮掉无法收尾。给我颗药吧,骗我也没关系,没有比现在更糟的了。乱交公有制万岁。今年的科幻剧一番《上载新生》守住了,本剧白白浪费一张好牌,质量和《副本》齐平,不配和《西部世界》《使女的故事》抗衡。

    15分钟前
    • Syfannn
    • 还行

    John一出场我就呆住了,不敢相信,我在看书的时候想过他会是什么样子,但是怎么也想不到会是这样一个憨憨

    18分钟前
    • M殿下
    • 还行

    刷完重发个评论, 头4集有一个完整主角受困逃离的故事线, 后面5集三角虐恋, 剧情寡淡, 太多意料之中. 整季里充斥太多肉欲和空虚泛泛的内容, 我甚至能深深感受到了创作者的迷茫...同样题材不如重刷黑镜...

    20分钟前
    • 木可流芳
    • 较差

    这种改编的方式居然出乎意料地讨喜,把乌托邦社会与人格独立性冲突的内核剖析至人人可理解的地步,不可不谓之为一种成功。人的复杂不能为环境所限制,人的利己和自我意识也不能以任何形式加以抹杀,没有了秘密的世界,那该有多么无趣。欲望,憎恨,嫉妒之流的不稳定因子背后,总有可贵的清醒和独立特质。在秩序井然的文明中保存个性与活力是规划者们苦思的命题,抛开社交的虚假表象,也许能看到更多真实的人性内里。无从得知,也许这是关于“上帝为何总是缺席”的解释,而文明的缺陷又何尝不是一种乐趣。

    23分钟前
    • AlexTheGrid
    • 推荐

    多pro视角叙述,无论尺度还是概念都有《西部世界》第一季的架势。

    24分钟前
    • 秀逗麻袋
    • 推荐

    赫胥黎要气得活过来

    29分钟前
    • Zooey
    • 较差

    看过第一集,勉强三星半。似乎有些乏力。我目前依旧以为真正的"乌托邦"绝不会是《楚门的世界》具有真正的具体边界,它是没有边界,正因为没有边界所以无远弗届。传统的1984+我们+美丽新世界+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景观社会以及福柯的种种都是其中某种具体化的面相,新的时代中,新的天空下必然会有新的方式与手段,不再会有表面的规训亦不会有深刻的讨论,世俗与未知的方式必然会刺激旁观者的迷恋。这亦是我关注微观史/新文化史的动机之一。

    31分钟前
    • 张汝荪
    • 推荐

    英剧面向未来。

    32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哎,改得面目全非,完全没有原书的震撼感。演员方面Henry Foster选角大失败,可以说零演技。Bernard Marx和Lenina都选的不错。真正的主角John美国味太重,失去了原著里生活在沟渠、靠一本莎士比亚全集了解七情六欲的人类代表的象征意义。场景特效及格,导演和编剧较弱。

    33分钟前
    • 小宗
    • 还行

    剧版《美丽新世界》就是这个已经成真的美丽新世界里的合格美丽新世界娱乐产品。

    34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还行

    阿尔法们超美,但整剧太弱,毁了原著,成了《西部世界》的低配版。

    39分钟前
    • bohegao
    • 还行

    正如编剧所说:“当你开始放弃让你感到痛苦的东西时 你实际上是放弃了人性的基本部分” 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 这不过是诡辩术中常用的偷换概念——自由被等同于落后与贫穷、肮脏与疾病 但和这个骗局配套作用的是自婴儿时期开始的潜意识教育 它们构成完美闭环 追溯人异化的原因又并未在此止步:在找到真正的自由之前 我们每个人都是流浪的野蛮人

    44分钟前
    • 法外之徒
    • 推荐

    稀巴烂 竟敢还用原著原名作为电影名 为了收视率把本来震撼丰富又讽刺的“brave new world” 拍成了一个只知道淫乱的三级场所 笑了 再加上毫无逻辑的剪辑 只能配股导演的自信心和对流行文化的无脑追捧

    48分钟前
    • 豆友183359332
    • 较差

    两个男主一个愚蠢冲动一个自私暴躁都配不上女主角!!!

    50分钟前
    • 阿五
    • 推荐

    每当我想认真审视一下它时,它都会立马告诉我它就是在故弄玄虚

    55分钟前
    • 🥯
    • 还行

    每去一座城市,必找一家书店,每到一家书店,总会下意识地去看闻名遐迩的反乌托邦三部曲是否在显著的位置,是否有不同的版本,旁边“辅佐”和“陪衬”的是历史类、文学类、还是其他。只要它们还在,就自欺欺人,某种“自由”还有喘息的空间。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多次以对比奥威尔和赫胥黎来警告和敬告他们在原著中的预告。其实最恐怖的并非单一的成真和成谶,而是双管齐下的温柔杀戮。再说直白点:老大哥不仅在看着你,还哄着你,喂着你;不仅威吓你,还“宠你”你,“麻醉”你。让你在通往地狱的路上误以为看到了天堂的曙光。

    58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