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悬疑片 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

    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

    评分:
    0.0很差

    分类:悬疑片美国,英国2022

    主演:肯尼思·布拉纳,盖尔·加朵,露丝·莱斯利,利蒂希娅·赖特,艾玛·麦基,艾米·汉莫,珍妮弗·桑德斯,苏菲·奥康内多,安妮特·贝宁,妮基塔·查达哈,汤姆·巴特曼,亚当·加西亚,拉塞尔·布兰德,唐·弗兰奇,里克·沃登,阿里·法扎勒,尼亚姆·林奇,埃莉诺·德·罗汉,爱德华·刘易斯·弗伦奇,拉普洛斯·卡伦福佐斯 

    导演:肯尼思·布拉纳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猜你喜欢

    • HD

      狄仁杰之大幻术师

    • HD

      最后的真相

    • HD中字

      你好,疯子!

    • HD中字

      初恋2021

    • HD中字

      愚行录

    • HD中字

      盗墓笔记

    • HD

      温柔女子2017

    • HD中字

      惊天大逆转

     剧照

    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 剧照 NO.1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 剧照 NO.2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 剧照 NO.3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 剧照 NO.4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 剧照 NO.5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 剧照 NO.6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 剧照 NO.16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 剧照 NO.17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 剧照 NO.18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 剧照 NO.19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故事继续聚焦在上流社会的秘事,大侦探波洛(肯尼思·布拉纳 Kenneth Branagh 饰)在埃及度假期间, 卷入到了一场危险的三角关系之中,他在察觉到这趟旅程中不寻常的味道之后,登上了那条驶往阴谋和死亡的船。

     长篇影评

     1 ) 观影之《尼罗河上的惨案》

    毛毛细雨南风天,惊蛰之后去观影。 挑了一部推理片,抽丝剥茧显真相。 《尼罗河上的惨案》是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经典小说之一,2022年重新被改编搬上荧幕,适合于阴雨天,光顾电影院,偷得浮生半日闲。 看点1:爱情 爱情是永恒的话题,有人为了爱奋不顾身,有人为了爱粉身碎骨,有人为了爱隐忍成全,有人为了爱铤而走险……影片通过故事的层层递进,向我们展示每个人物不同的爱情观,爱情的光芒照射在不同人的身上,会产生千奇百怪、姿态各异的反应,这也是爱情的魔力所在。 看点2:财富 有人说,金钱是一个恶魔,它会勾引出人们内心的贪婪,将人引向罪恶的深渊;也有人说,金钱是一个天使,它能激发人们内心的勇气和力量,带人走向成功的彼岸。比如,影片中有人说“他需要财富,而我需要他。”,有人说“爵位是继承来的,医生是我自己挣来的”…… 看点3:风景 广袤的沙丘,斑驳的金字塔,蜿蜒的尼罗河,特色的集市,古老的神庙,灯火通明的游船……美丽的埃及风光,与故事的发展交相辉映,使得整个影片张弛有度,令人身临其境,仿佛自己也乘坐在游船上,往左看风景,向右观人性。 在这个懒散随意的周末,看这部熟悉的老电影,想起遥远的大学时光,想起那个喜欢看阿加莎小说的同窗,难得彼此都岁月静好,不禁会心一笑。

     2 ) 美女!美景!没了!

    《刺杀神奇女侠》2022 真人版柯南 埃及旅游宣传片 既不注重人物塑造又不注重细节 影片结构就是:拍美女--拍景--死人--问问题--死人--问问题--死人--咔咔推理 演员演的也不是很到位,我没看过老版,甚至从面部表情和台词都看出来谁是凶手了

    老头子的戏份太多了,海报上的站位明显欺诈...... 🙄 🙄 🙄 🙄 🙄 🙄

     3 ) 《尼罗河上的惨案》:一场对原著读者的屠杀

    还记得五年前,肯导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上映,并收获了豆瓣6.8的高分。作为一个原著粉丝,我很不理解,有阿婆高质量原著加持,怎么可能才这么高的分数。 今年,肯导的《尼罗河上的惨案》给了我答案。 影片开始,一出一战场面让我怀疑我是不是点错了链接。接下来一波操作告诉观众这个军人就是波洛……稍等!波洛不是比利时人吗?他有参过军?此时此刻,我不禁怀疑起自己七本波洛系列的阅读量是不是还远远不够了解这个可爱的比利时小个子…… 稍等,波洛的胡子是这么来的?这个凯瑟琳又是什么鬼? 凯瑟琳死后,故事才似乎进入了正轨。 两个小时的片长不短,让我以为导演较好地还原了原著故事。事实并非如此,大概,对于这样一本结构严谨的小说,两个小时完全就是零头。这样看来,故事的删减也不是不能接受,但不幸的是,肯导的删减似乎并没有删到点子上。 除此之外,选角和角色塑造都有很大的问题。现在,我们详细聊聊。 一,选角草率 很不幸,这部电影的角色形象几乎没有一个符合我的设想。强行黑人,强行少数族裔。相比于杰奎琳,琳内特没有原著描述的那种让女人都嫉妒的美貌(私以为杰奎琳演员大众脸一些会更好),西蒙没有能让琳内特一见钟情的帅气潇洒,彭宁顿也感觉看起来不够精明。波洛问题就更大了,矮个子没有(这个可以不强求),绿眼睛没了,肯导形象和和蔼善良基本不搭边。 二,角色形象直接魔改 很不幸,剧情已经进行到了琳内特遇害,而我却在显示器前分不清这群演员谁是谁。在这部电影中,角色似乎脸谱化了,在波洛挨个“审问”之前,我觉得他们都是一样的人。其实“审问”也有很大问题,但不算是角色形象,我们先按下不表,下文继续分析。 面对时长不足问题,导演采取了粗暴的角色加法:蒂姆.阿勒顿+瑞斯上校+奥特本夫人=布克,温德尔沙姆+贝斯纳医生=温德尔沙姆医生。原著中的弗格森,理查蒂,范索普,弗里特伍德,索斯伍德,甚至是非常可爱的科尼莉亚和阿斯顿夫人统统删掉。总算把正片时长压缩在了一小时四十分钟之内。 为什么是一个小时四十分钟?因为剩下那二十分钟被导演用来夹带私货,交代波洛胡子来源和感情戏了。 对了,既然奥特本夫人被杀的使命已经被布克完成了,那她还有什么用?不巧,肯导盯上了她并打算给她来个大改造。于是,原著中脆弱,酗酒,又有点神经质的失意女作家成为了一个独立自强的人权斗士,还夺走了波洛的心。 但我完全没看出来除了……嗯,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之外,这个改动有什么作用。 另一个改动较大的形象则是琳内特,在二次加工后,琳内特甚至没有奥特本夫人像琳内特。一个独立自强的进步女性,突然就失去了所有思考能力,遇事无助不知所措。 最后两段留给波洛。 在阿婆笔下,波洛是个略有些自负,但非常善良,非常聪明的侦探。但在这部电影中,他变得冷血,自大,而且咄咄逼人,完全不再是那个讨喜的矮个子。更过分的是,导演还给他加了一段完全没必要的感情戏。 所以接下来,我们专门新列一个序号,研究波洛是怎么不再波洛的。 三,波洛完全不符合原著 如果说肯导版波洛与原著波洛还有什么共同点的话,恐怕就是小胡子了。可是就连小胡子也不是绝对的共同点——在影片最后,波洛居然把!胡!子!剃!了! 可是,波洛有多爱他的胡子,让我们去原著中找一找。 “我瞧了瞧波洛,但他正忙于对着一面袖珍镜子打理自己的形象,对那两撇胡子尤其上心,完全把我晾在一边。”——《罗杰疑案》 “并且就算我忍痛牺牲了自己的胡子,人们还是能认出来我就是赫尔克里·波洛。”——《四魔头》 “赫尔克里·波洛小心翼翼地不让自己那撮胡子沾到汤汁。”——《东方快车谋杀案》 印象中波洛唯一一次刮去小胡子是在《四魔头》中,为了扮演成另一个人(不剧透了)。然而,就是这个深爱自己胡子的波洛居然在下船之后把胡子剃了。 行吧,暂且把肯导的这个行为当做一次伟大尝试。 那么莫名其妙的感情线又是怎么回事?波洛这个完全理智的大侦探,居然也玩起了青春伤痛爱情。而女主角则是从未出现过的凯瑟琳。 还有和奥特本夫人莫名其妙的感情戏,令人无话可说。 另外,剧中的波洛相当冷血。比如说布克的自白,在剧中,二人的交谈始终有一个旁听者——真正的罪犯西蒙,而这毫无作用,甚至最终促成了布克的死亡。无独有偶,最后凶手揭晓也情况类似,在原著中,这是一场属于波洛和杰奎琳二人的谈话,而在剧中则变成了全公开——更像是公开处刑。 而在杰奎琳拿出枪后,波洛也拿着枪指着她,表情凶狠。这完全不是那个善良的波洛老爹啊,这怎么可能是他会做的事情。另外,在原著中,波洛是非常非常讨厌到处搜集证据的,在《高尔夫庄园奇案》中更是直接嘲讽吉劳德到处搜集小证据的行为。然而这次波洛亲自追逐,亲自对峙——你说这是贾普都要更靠谱啊!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剧中,波洛好像不会推理了。面对所有人都不摆证据一顿输出,像极了单纯连蒙带唬,所有人都像极了NPC波洛说啥是啥。诚然,原著中波洛也有先行说出某人隐藏的秘密时——例如蒂姆,再例如彭宁顿,但此时都已有了足够的证据支撑。而在剧中,明明没什么证据,可彭宁顿被波洛一顿输出马上就招了,这不是主角光环? 四,不太必要的情节改动 盘点几个让剧情相较原著大减分的改动。 1.第一幕中将杰奎琳和西蒙跳舞与杰奎琳向琳内特介绍自己的未婚夫一并处理,造就了琳内特与西蒙在杰奎琳的注视下跳舞这样莫名其妙的情节。也让波洛之后对杰奎琳和西蒙的爱之间的推理少了些依据。 2.蒂姆,瑞斯和布克的强行合并,导致一个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角色(瑞斯)消失,而且让布克的偷盗变得莫名其妙。在原著中,蒂姆不算是个富人,而且有些懒惰,因此偷盗珠宝合情合理。然而布克生活富有,与波洛熟识——谁会觉得在世界第一侦探眼皮下偷盗是个好主意? 3.奥特本夫人与波洛持枪。奥特本夫人持枪,这种设计的目的很显然,强行给她增加光环。怎么说呢,这个也不是不能有,就是没什么必要。而波洛持枪……上文已经说过,完全是减分项。 4.范·斯凯勒与鲍尔斯的关系,以及范·斯凯勒成为教母这件事。反正就……挺怪的,没那个必要吧…… 5.不算情节改动,只是单纯推理弱化。许多原著中至关重要的细节都没有提及,比如水声,比如时间,这让推理片失去了它的意义。 6.结局的改变。在原著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大欢喜结局,蒂姆·阿勒顿和罗莎莉·奥特本收获了爱情,蒂姆也不再偷盗。在剧中蒂姆的化身布克直接被干掉,奥特本小姐就一工具人;原著中贝斯纳医生和科尼莉亚收获爱情,剧中这俩人干脆消失。那句经典的“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未来。”更是完全没展现。 五,处理方式 作为一部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可以说最大的助益就是原著,最大的限制也是原著。 因为有了原著,会增加许多潜在观众——那些曾经的原著读者们。而相应的,也要面对更高的要求。毕竟我想,大概六成以上的阿婆读者都不会把这部电影视作及格线。毕竟,这部《尼罗河上的惨案》不那么阿加莎克里斯蒂,也完全不波洛。 甚至在剧情后半段,我有了摆烂的心态——继续看下去,是因为我想看看这部片子还能有多烂,多离谱,多不“阿加莎”风格。 其实,想要制作一部成功的改编作品,大多采取两种路径:一种是亦步亦趋,尽量还原原著,大侦探波洛系列就是如此。另一种则是跳出原著的限制,完全改编,比如神探夏洛克系列。神夏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它改编的太彻底了,让我在看的时候完全意识不到这是那个叼烟斗的侦探的故事。因此,虽然此福非彼福,却不会引起太大反感。 但肯导的阿加莎宇宙,选择了不太讨巧的中间派——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改编,却又时刻让人想起这是那个比利时侦探赫尔克里·波洛。因此,就会产生一种奇怪的感觉,就像自己是个被欺诈的消费者。甚至会怀疑肯导到底看没看过波洛系列,会不会拍一部读一部,想一出是一出。 不太希望肯导继续做《罗杰疑案》了,却也希望如果真的有下一部,请让波洛再波洛一点。 最后,其实在看这部剧时,是有期待的。 很希望那个小胡子侦探念出那句对白。 “人生虚幻。 有一点爱情, 有一点仇恨, 还有一声日安问候。 人生短暂。 有一点希望, 有一点梦想, 还有一句互道晚安。”

    毕竟,这才是我们熟知的波洛。

    那个有人情味的,可爱的,热衷于当月老的绿眼大侦探。

     4 ) 看了一部《波洛自传》

    虽然看了上一部《东方快车》基本上就知道很烂了,还是忍不住花16新刀去看看到底能烂到什么程度。

    感觉爵爷找出了一种翻拍波洛新思路,就是反正你们已经知道结局甚至推理过程了,那么我就放飞自我吧。推理无所谓直接走过场就行。

    所以波洛说表哥律师推了石头,律师就懊悔抱头了,一个没有任何推理和证据,一个没有任何反抗就认了。

    所以波洛和博尬聊的时候,一句come on就死了。之前一部里面所谓“大声说”“慢慢说”都用不着了。

    所以最后指认凶手的时候也不用任何抵抗了,直接就殉情了。真是搞不懂手帕上就算有颜料和男主有啥关系。更不要说去找打在桌角的第一发子弹了,反正观众看过第一版应该会知道?

    爵爷找出了拍阿加莎的新路子,就是把探案变成了《波洛自传》?配上那出戏的黑人布鲁斯,配上那些悲剧故事还真是挺成功的。这不禁让我在想爵爷到底在演员和导演上有何才能,能有那么多资源?可能戏里莫名按上的波洛“自大”的标签,爵爷还是蛮享受的。他大概真的以为这个舞台就是他自己演的波洛的了。

    对于我们这种7080后来说其实问题不大,一笑而过。倒是可叹对于那些没有看过原著没有看过以前版本的00后来说,会不会他们觉得阿加莎、波洛,那些推理只是过期了的配料,大家来看看肯爵的“自以为是”的独角戏和加朵美女就好了。如果那样那真是太不公平了。

    ~~~~~~

    捎带做个广告:有在新加坡🇸🇬的朋友可以私信我一起玩。

     5 ) 原著粉来做个详细梳理(双重剧透)

    以下内容涉及到原著和电影的双重剧透,介意剧透的朋友请谨慎阅读!!!!!!


    先来谈谈总体感受:

    阿加莎的小说都充满了人情味,它来自对人物心理和性格、人物之间的情感的细腻刻画,以及表现人物之间的深入交流。此版改编的电影则欠缺了这点。电影中出场人物较多(虽然比原著少),关键的人物介绍和铺垫则显得不够,人物、情节、对话像走马灯一样简单带过,甚至很多细节直接删去。虽然原著粉已经熟悉了人物,但对新观众来说就缺少代入感。也因为同样的理由,当电影结束后再次回味时,也就少了人情味。

    总体来说,人物刻画不够,缺少原著的人情味。不过后半部分气氛很到位。抛开原著来看,至少可以给及格。但相信大多数看过原著的人都会给出一个差评。

    下面梳理一下原著中比电影更丰富的一些细节。


    一. 人物篇

    原著人物众多,包括侦探在内,仅在船上的关键人物就有17位之多,除此之外还有几个关键人物没有上船。考虑到拍电影时不太可能把这么多人物拍好,因此电影削减了人数,同时将两到三个原著人物设定捏在一个人身上(也改动了部分设定)。我们按照原著中的角色进行梳理————

    1.赫尔克里·波洛:本案的侦探。原著设定其退休前是比利时警察,退休后来到英国当私家侦探。原著中根本没有其参加一战还毁了容的设定,更没有所谓的情人,且波洛系列的小说里从未提到波洛的情感经历(我印象中没有),波洛本人也不在乎自己的情感状态。波洛留八字胡也没什么原因。另外,原著中波洛来埃及真的只是在度假,而不是接手了什么委托。所以导演在这些地方强行给波洛加戏了。不过要表扬导演将波洛的强迫症刻画得非常生动。

    2.瑞斯上校:侦探波洛的好友兼助手。在电影中他就是布克(该角色还融合了另一位原著角色,蒂姆·阿勒顿,见人物第7条)。原著中他没有死,也没有偷项链,他与侦探是同等地位的角色。他来到埃及是为了抓间谍(详见后面的情节篇第9条)

    3.琳内特·里奇卫:本案的第一名死者。其在原著和电影中设定基本相同。不过原著中对其有更多的刻画,包括她所拥有的庄园、她对婚姻和财富的观点、周围人对她的评价等。

    4.路易丝·布尔热:琳内特的女仆,因为勒索凶手而成为第二名死者。电影设定与原著基本相同(除了电影中她自述女主人琳内特毁掉了自己的姻缘,这段剧情在原著中属于一个不重要的人物,详见情节篇第14条)

    5.查尔斯·温德尔沙姆:琳内特的前男友。原著中根本没有上船。在电影中他就是大胡子医生(该角色还融合了另一原著角色,贝斯纳医生,见人物第16条)。原著中温德尔沙姆并不是医生,而是英国有名有钱的勋爵,完全配得上琳内特,琳内特与他分手只是因为移情别恋。

    6.西蒙·多伊尔:琳内特的丈夫,杀死琳内特的凶手。其电影设定与原著基本相同。

    7.杰奎林·德·贝尔福特:琳内特的闺蜜,杀死第二和第三名死者的凶手。其电影设定与原著基本相同。

    8.蒂姆·阿勒顿:在电影中,其人物设定被安在布克身上(比如其母亲,以及其与罗莎莉·奥特本的恋情)。原著中他与琳内特并不熟悉,他和罗莎莉最开始也并不相识,而是在船上相识后才逐渐产生情愫。至于他上船的原因,则与项链有关,这条支线在电影中几乎完全被删去(详见情节篇第15条)。

    9.阿勒顿夫人:蒂姆·阿勒顿的母亲,在电影中就是布克的母亲。原著中她不是画家,而且和波洛相谈甚欢。电影中她似乎不喜欢波洛。

    10.罗莎莉·奥特本:原著中她与琳内特完全没有关系,来埃及也是为了度假。电影中则变成了琳内特的朋友。

    11.莎乐美·奥特本:罗莎莉的母亲。在原著中她才是第三名死者,因为目击了第二起谋杀。在电影中该设定也被安在了布克身上。此外原著中莎乐美不是歌手,而是小说作家,世界观比较浮躁,认为一切事情都与性有关。也正因如此波洛不喜欢她。

    12.科妮丽亚·罗布森:这一角色在电影中被删去。她的家族曾经因死者琳内特的父亲而破产,该设定在电影中被转移到鲍尔斯小姐身上。原著中她是范·斯凯勒小姐的表亲,家境贫穷,性格自卑胆小,此次跟随富亲戚范·斯凯勒一起旅游。

    13.范·斯凯勒:原著中,首先她当然不是les,其次,死者的项链是她偷的,因为她有偷窃癖,也正因如此她雇佣了鲍尔斯小姐。详见下一条 ↓↓

    14.鲍尔斯小姐:原著中,首先当然也不是les,其次,因为斯凯勒小姐有偷窃癖,但又不能被人知道,否则会毁掉家族名声,所以鲍尔斯小姐的任务一是要盯紧斯凯勒小姐,二是一旦斯凯勒小姐偷了东西,鲍尔斯小姐就要负责把东西悄悄还回去。

    15.安德鲁·彭宁顿:在电影中是死者琳内特的表哥。原著中则没有任何亲缘关系,他只是琳内特的财产管理人,而且是美国人。其他设定在电影与原著中基本相同。

    16.贝斯纳医生:电影中就是大胡子医生。原著中他与死者毫无关系,只是自己来度假的。

    17.弗格森先生:电影中被删去。原著中他非常支持无产阶级,仇恨有钱人。这一设定在电影中被转移到斯凯勒小姐身上。

    18.吉姆·范索普:电影中完全被删去,设定也未保留。原著中他是律师,曾与琳内特的家族有过合作,此次上船的目的是防止安德鲁在财产合同上欺骗琳内特。

    19.吉多·理查蒂:电影中完全被删去,设定未保留。原著中他是一名间谍兼杀手,这条支线被电影完全删掉(详见情节篇第9条)

    20.乔安娜·索思伍德:电影中完全被删去,设定未保留。原著中她未上船,她是死者琳内特的朋友,也是蒂姆·阿勒顿的表亲,她与蒂姆联手,将琳内特的真项链偷走并替换成假货(详见情节篇第15条)。


    二. 情节篇

    1.原著中,船上的人并不是一伙互相认识的人,而是各自带着某种目的、或因纯粹机缘巧合而凑在了一起。原著的开头是多线叙事,即分别从每个人物的视角出发,讲述他们如何决定要登上这艘船。笔者个人认为原著的这种设定才更有趣,如果大家本来都认识,反而缺少了那种各怀鬼胎或命运使然的趣味。

    2.原著的开头,凶手二人在商议谋杀计划时,波洛无意间偷听到了只言片语,但当时的波洛(以及读者)都没意识到其中包含的信息。

    3.原著中,琳内特、西蒙、杰奎琳三人是分别单独与波洛谈话的。从他们三人的口中,波洛得到了“琳内特横刀夺爱”这一故事的三个不同版本。“哪一个最接近事实呢?”这是波洛在原著中的思考。

    4. 原著中杰奎琳与波洛的谈话发生在夜深人静的旅馆的露台上,杰奎琳有一句名台词:

    “那是一颗坏星星,先生,那颗星星会掉下来。”

    这预示着杰奎琳会选择错误的道路。同时,杰奎琳还假装看到有人在偷听,想提前为案发后给自己脱罪找好说辞。

    5.原著中杰奎琳从一开始就上了船,而不是半路才赶上船。琳内特夫妇为了逃离杰奎琳的跟踪,临时订了船票,结果一上船就发现杰奎琳也在,早早埋下了凶手之间互通信息的伏笔。

    6.原著中有部分笔墨描写罗莎莉·奥特本十分嫉妒琳内特既有钱有漂亮,这可以作为其杀人动机。

    7.原著中,贝斯纳医生与科妮丽亚·罗布森在旅游期间互生情愫,结尾时科妮丽亚答应了贝斯纳医生的求婚。

    8.原著中在阿布辛贝神庙,当大石头被推下来时,西蒙显得非常生气,立刻带着琳内特返回船上休息,结果正好碰到杰奎琳从船里出来,西蒙面露惊讶。这些细节都为后面侦探的推理提供了依据——因为西蒙最开始以为是杰奎琳推下了石头,于是生气杰奎琳不按计划行事,当发现不是杰奎琳的时候又很惊讶。这也可以作为杰奎琳的不在场证明。

    9.原著中,瑞斯上校(电影中的布克)来埃及是为了追查一名间谍(吉多·理查蒂,电影中未出场)。琳内特曾在船上误拆了理查蒂的电报,发现上面写着不明意义的蔬菜名称(其实是暗号),理查蒂非常生气。

    10.原著中,案发当晚杰奎琳与西蒙的争吵,在场目击的人是范索普和科妮丽亚(都是电影中不存在的人)。而且两位凶手演戏演全套,吵架前的铺垫也很丰富,电影里的吵架太简单了。

    11.原著中西蒙假装被枪打伤,用的确实是琳内特的红色指甲油。电影中被改成了红颜料。原著里波洛在死者的房间里发现了那瓶被用过的指甲油,但里面被换成了红墨水,有一股醋的味道。

    12.原著中,第一名死者的案发现场墙上有一个用血写成的字母J(代表杰奎琳),死者的手指尖也有血。似乎凶手想伪造死者临死前指控杰奎琳的假象,这当然是西蒙所为,目的是反向洗脱杰奎琳的嫌疑。

    13.原著里在大家的证词中,很多人都听到了两位凶手演戏制造的骚乱,此外还有人在半夜听到了溅水声,以及一个难以解释的脚步声。事后证明,脚步声正是西蒙利用假装受伤的空档跑去杀害琳内特时发出的。至于溅水声,波洛最开始发现大家证词中的时间顺序对不上,后来才发现原来有两次溅水声,一次是凶手扔掉凶器,另一次是罗莎莉扔掉她母亲私藏的酒(其母亲莎乐美酗酒,为了不让母亲再喝酒,就半夜偷偷将母亲的酒都扔进河里)。

    14.原著中,琳内特曾经有一位女仆(不是现在的路易丝)要结婚了,未婚夫是埃及人。琳内特替女仆调查了未婚夫,发现那个男人早就有妻子了,于是女仆就退了婚。而那位埃及男人正是船上的一名工人,因此他也具有杀人动机,但原著对他的描写较少。电影中这段故事变成了路易丝,那位男人的问题也变成了“欠钱”而已。

    15.原著中,琳内特的好友乔安娜(电影中未出现)与蒂姆·阿勒顿联手将琳内特的项链换成了赝品。乔安娜提前以朋友身份借走项链试戴一段时间,期间仿制出一个赝品,然后将真项链还回,将赝品交给蒂姆,再由蒂姆找机会调包。之所以要两个人合作,是因为这样更不容易被怀疑或抓到证据。案发当晚,蒂姆曾进入死者的房间将项链调包,但蒂姆并不知道当时死者是否已经死亡。

    16.接上条,罗莎莉半夜出来扔酒时刚好看到蒂姆进入死者房间,于是以为蒂姆是凶手,而她又爱上了蒂姆,所以在接受侦探询问时谎称自己什么都没看到。

    17.接上上条,斯凯勒小姐当晚进入过死者房间偷走了项链,但那时项链已经是假的了。第二天鲍尔斯小姐将项链归还给侦探,并将斯凯勒小姐偷窃癖的秘密说了出来。

    18.原著里波洛和搭档曾探讨过凶手为什么要将枪丢进水里,从当时的线索来看,凶手显然是想栽赃给杰奎琳(用杰奎琳的枪、在案发现场写下字母J),那为什么还要丢掉枪呢?这个问题给了波洛很大的启发——凶手丢掉枪是因为没有选择的余地了。而电影中抛弃了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事实上电影都没提到有人想陷害杰奎琳。

    19.原著中,大家发现女仆琳内特失踪了,波洛等人去查看她的房间时,在床下发现了她的尸体。电影里把这段处理得很惊悚——女尸直接被螺旋桨卷上来打在窗户上。当然这么做也显得比较草率。

    20.原著中,波洛正在西蒙的房间询问时,莎乐美·奥特本忽然闯进来,声称自己看到了杀死女仆路易丝的凶手。西蒙大喊:“你是说你知道谁杀了路易丝·布尔热?”看似是惊讶的喊叫,实则是在给同伙报信。果然杰奎琳听到了信号,及时来到窗外用枪打死了莎乐美·奥特本。电影中对目击第二起谋杀的情节有不错的改进(目击者布克挡住了部分飞溅的血迹,在墙上留下了空白,然后他丢掉了身上沾血的外套),但对西蒙向同伙传递信号的情节则处理的很草率(一句“快点”就能让同伙知道发生了什么???)

    21.电影里第三名死者被枪杀后,波洛迅速跑出去,然后开启了一段福尔摩斯式追凶,刀具子弹乱飞。很多原著粉觉得这不符合波洛的形象,几年前东方快车里的类似情节就被原著粉诟病。尼罗河原著中,这段追凶情节的原文如下:

    波洛像只猫一样跳到门口,又跳到甲板上。瑞斯则弯下腰查看死者。 甲板上一个人也没有,但是在门槛前面的地面上扔着一把巨大的左轮手枪。 波洛往两旁匆匆看了看,甲板上仍然没有人。于是他迅速向船尾走去。拐弯的时候,他跟从反方向跑过来的蒂姆·阿勒顿撞在了一起。

    需要夸赞一下电影中这段戏的气氛渲染与运镜。电影中波洛追到甲板上后发现凶手消失了,然后镜头沿着甲板逐渐向前推,所有角色由于听到枪声一一从镜头两侧进入画面,配合上诡异的bgm,这个镜头是此版电影我个人最喜欢的镜头之一。

    22.在揭晓真相之前,波洛首先将除了真凶之外其他人的秘密全部揭发出来(包括蒂姆的偷盗、安德鲁推下石头等)。这一段在原著中和电影中都有体现,但显然电影处理得更仓促。原著中,波洛说明了这样做的意义:

    “曾经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专业的考古探险队——并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挖掘的时候,在从地下面挖出古物之前,必须先小心地清理掉那些附在它上面的东西。刮除松软的泥土,用刀子这儿刮刮那儿刮刮,直到你的目标显现出来,然后进行绘图或拍照,这样才不会受到其他东西的干扰。这就是我一直努力去做的:清除外表的杂质,以便发现真相——赤裸而闪亮的真相。”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小彩蛋:阿加莎的第二任丈夫是一位考古学家,所以在小说里经常能看到这段经历对阿加莎创作的影响,阿加莎有几部作品写的就是发生在考古现场的故事。

    23.原著里波洛破案的一个关键想法是:这起案件不是一时冲动而为,而是精心策划。因此波洛认为凶手一定是具有大胆、迅速、手脚麻利、敢冒风险、精打细算、足智多谋等特点,据此他排除掉了一些关键嫌疑人(比如安德鲁)。其实在波洛系列的小说里,这才是波洛破案的基本模式之一——通过谈话摸清嫌疑人们的心理和性格,进而找出符合凶手特点的人。电影在这一点少有体现,只强调了这起案件是精心策划。

    24.原著中有两段关键的文戏在影片中被弱化——一是故事开头琳、西、杰三人与波洛的谈话,那是原著中用来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心理的三场关键谈话,被电影缩减成两段,而且人物形象和心理描写也逊色不少;二是真相揭晓后,波洛与杰奎琳的单独谈话,这场谈话让我们得以窥见凶手的真实内心,得以了解凶手如何为爱扭曲而走入深渊,算是整个故事升华的关键,而电影中则根本没有。原著粉看完电影觉得少了些什么,可能就是少了这种深入的交流吧。

    25.凶手的自杀在原著中是比较有仪式感的。原著里凶手没有在揭露真相后当场自杀,而是当船返回阿斯旺的旅馆后,死者被一一抬下船,西蒙也躺在担架上,杰奎琳跟在旁边,先开枪打死了西蒙,然后举枪自杀。细节见原文:

    西蒙·多伊尔躺在担架上从甲板被抬到舷梯口。他看上去与之前判若两人,怯懦、惊恐,原来有些稚气的随随便便的样子已经无影无踪了。杰奎琳·德·贝尔福特在后面跟着,一个女侍者陪着她,不过她看上去只是脸色比以前更苍白一点。她走近担架。 “嗨,西蒙!”她打了个招呼。 他立刻仰起头来看着她,原来那股稚气又显现在脸上了。“我搞砸了,”他说,“我吓得不轻,全部招了。杰姬,真对不起,我辜负了你。” 她对他微笑着说:“没关系,西蒙,我们干了件傻事,就是失败了而已。” 她退后一步,抬担架的人拿起了把手。杰奎琳弯腰去系鞋带,接着她的手从长袜上方掏出一样东西,然后又站直了身子。 突然,砰的一声。 西蒙·多伊尔的身体抽搐了一下,就不动了。 杰奎琳·德·贝尔福特点了点头。她拿着手枪静立了一会儿,然后对波洛微微一笑。 接着,她用那把闪闪发亮的、玩具般的小手枪对准自己的心脏,扣动了扳机。

    三. 彩蛋篇

    1.波洛在电影中提到,自己想回乡下当个农民,种点西葫芦。熟悉原著的朋友可能知道这是在暗示什么吧……阿加莎刚出道不久的成名作《罗杰疑案》中,波洛就是在乡下种蔬菜,然后遇到了一起杀人案。所以导演在暗示下一部可能要改编《罗杰疑案》?

    《罗杰疑案》是著名的叙事性诡计作品,该诡计至少是前无古人,而后面的来者也都是拙劣的模仿。鉴于涉及剧透的原因,该作品也被认为是“最难影视化的作品”,目前对该作品的影视改编寥寥无几,而且都几乎无法拍出原著的感觉。希望肯导不要对它下手,不然不知道会被魔改成什么样子……

    2.内地上映版本虽然没有删减,但疑似有打码处理。琳内特刚被发现死亡时,有一个镜头是枪伤特写,但画面十分模糊,然后随着镜头逐渐拉远才慢慢变清晰。这个画面模糊得很不自然,疑似是内地院线对血腥画面做了打码处理。

    3.影片中有一个线索没有交代,就是开头在旅馆里女仆试戴了一条项链。笔者看到这里的时候以为电影要把项链调包的情节安在女仆身上,结果看完发现根本没有这条支线!疑似是导演本来拍了这条线后来删掉了但没删干净。


    最后以《尼罗河上的惨案》原著中的一首诗结尾吧:

    人生空虚 有点爱 有些仇 还有互道早安 人生苦短 有点希望 有些梦想 还有互道晚安

     6 ) 什么叫酷刑!逼原著党看肯导版《尼罗河上的惨案》

    (对非原著党来说也是酷刑,别看,去看原著。)

    影院亮了,朋友终于张口,语气迟疑:“我们刚才看的那个侦探是谁来着?”

    我沉默了一下,“是波洛。”

    “看的电影是?”

    “......尼罗河上的惨案。”

    说完我俩互相点点头,一句话都没说,起身回家去了。

    然而我现在坐在电脑前,越想越觉得不对:这根本不是阿婆的《尼罗河上的惨案》!

    这个丧爱人而苦大仇深的暴力冷漠中年(美国人)叫波洛大侦探?不!

    这个东删西剪、支离破碎的故事叫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经典?不!

    肯尼思,求求你不要再拍了,故事讲不好,角色脱离原型,单看镜头无趣、乏味,三流里的三流。

    故事

    首先故事。

    其实我看预告片就感觉有点不对劲,宛如新蜘蛛侠拍成了青春疼痛,数学变成了物理,要说有关系那还是有关系,小蜘蛛也是高中生,物理里也要用到算式。但这个苦大仇深的氛围和深沉的腔调,总感觉哪里不对。

    以至于正片刚开始我迷茫了。我在哪里,我怎么在看一战?

    过了一会我才明白,哦,这个机智的小兵是波洛!

    行吧。等等......为什么啊!

    《尼罗河上的惨案》从头到尾半句话都没提到一战,更没提到白月光。

    我开始疑惑,接着看,然后......波洛你怎么跟蒂姆认识——不对那是Bouc——温德尔沙姆勋爵,为什么这里有他——我的瑞斯上校,好科妮利亚,弗格森人呢——我放弃了。

    知道原作人物多,但人际关系并不复杂,而电影版肯尼思导演一刀切,也不知道是为了省事还是水平不行,人全没了。他删完还洋洋得意地画了个圈,来吧,都来参加琳内特的婚礼,结果原作里本该是“陌生人“的乘客们全都熟悉上了!明明毫无交集、各自有各自登船理由的嫌疑人们才是本作的乐趣!

    从这里开始这故事就和阿婆的小说没有了一丁点的关系。角色没了,东墙西补,填上;瑞斯上校的查案没了,双线直接变成单线。还剩下什么?哦,上流社会的纸醉金迷,角色删得就这么几个人,比起上流社会的香槟派对更像春节见三姑六姨,带着自家闺女。

    全片的气氛也不像度假。这是我最不满意的地方,我觉得《尼》的一个特点就是看起来有多轻松愉快,就有多少激流暗藏于水面下。旅途是美好的,充满阳光和沙子,优美的的异国风光也让读者心情愉悦,我犹记得埋在沙子里的几个小孩。明面上大家还是在好好玩的,波洛也是真的来感受风土人情,“而他度假的时候是不办理案件的,”无案一身轻。而电影变成了波洛上来就有工作,要帮Bouc看对象人怎么样。那Bouc你面子很大啊?

    加班和勾心斗角让氛围不像书里那么自在,直接把大事放到台面上,反而太直白,没什么意思。电影整体深沉又黑暗,波洛不像笑眯眯的外国小老头,反倒像绝命毒师。

    肯导你敢动波洛的小胡子我跟你拼了!

    角色塑造

    说到这里必须骂一骂角色塑造。

    烂到看不出谁是谁。

    我还记得电影里路易莎对波洛说,“Don’t be a cool detective, be a human。”当时我就生气了,她说波洛没有人情味,就像有人跟我气焰熏天地跟我说阿婆不会写人性,过于离谱。肯尼思的波洛没有一点一点原著的从容自若,电影里他举着枪瞪着眼睛,不知道的人以为还是什么暴力保镖。他也没有幽默,也少了绅士的风度,这不是那个恳切,富有人情味,时而俏皮,但永远正义机敏的比利时人。

    琳内特也是。电影里没展现出她的强大、自信和机智。她是游刃有余又高傲的女人,习惯享受赞美,虽然对波洛展现过自己的脆弱,但没有第二次。这个一直红着眼睛的人是谁?沉迷于恋情,签文件都要人提醒不能太草率的傻姑娘是谁?琳内特是女王!

    所有的角色都没能展现出半点原著的魅力,杰奎琳矛盾的人格,西蒙的稚气,鲍尔斯女士本该是冷静沉默的护士。什么都没拍出来。尤其是杰奎琳,她的魅力被概括在一支舞、一小段谈话里,实在是太过草率。

    她大笑,学着租驴子的人的吆喝声说道:“那是一颗坏星星,先生!那颗星星会掉下来……”。

    这句名台词去哪儿了!

    镜头

    最后说镜头。

    一句话:电影不是舞台剧。

    我看腻了扫过众人脸的镜头,对佣人跳舞一般的姿态无语,也不想再看到角色排排坐,各自拍特写,就好像全家福。刻意不说,我只觉得无聊又低级,流水线影业都不会这么拍了。群像戏拍得确实难,但你就算跟着原著故事视角走,也比舞台剧拍得好看,没有金刚钻,别拦瓷器活。

    终于我发出了这句感慨:为什么要把原著改得这么面目全非?看得出来导演野心很大,但为什么不去写原创剧本,要来糟蹋它?没有阿婆的余味,也没有浪漫的场景,这一切到底为了什么?

    希望不会再有下一部《尼罗河上的惨案》,不再有我们这些可怜的原著党们哀嚎。

    愿全世界改编电影都能埋头干事,不要添油加醋,阿门。

     7 ) 选角、改编和波洛的改变

    #影评/尼罗河上的惨案

    这是根据英国著名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提的小说改编的。其中的框架、手法、套路我都已经滚瓜烂熟。基于当代社会议题下,必须做一些改进方有意义。这是这本小说被拍的第三个电影。

    选角问题

    这个电影在我看来是双女主,琳内特和杰奎琳占据戏份和拉扯,以及对全局重要程度是一样的。这个电影里后者无论是每次突然闪现及演技来看都优于前者。 还有一个选角就是琳内特女仆,第一部她可是由简铂金出演你不认识她可以,但鼎鼎有名的铂金包就是取自她的名字。 至于其他角色上的选择就没啥可圈可点了,因为其实除了上述三个女人,其他人都没太重要。且女仆完全是因为第一任演员才变得特殊起来。

    改编问题

    故事整体框架没变,杀人手法和杀人细节也都没变。改了一些无关重要的场景,比如三人认识的那场舞会。也改了一个重要的场景:杰奎琳发疯般的去探望受伤的西蒙,西蒙也在那短短一瞬间给她塞了纸条,告知她女仆目睹了杀人现场。这个情节没有了,波罗在最后结局推理时间又很短促,会让观影人摸不着头脑。 还有一部分改编是人物关系的重构。痛恨着琳内特的依旧是她周围那些人,编剧这次增加了里面的关系。医生附加了前男友属性,律师附加了表哥属性,而那对反转的主仆被赋予了女同性恋的角色。还有一些黑人的政治正确性问题,一部逻辑推理小说里强塞进了两个不属于它被创作时的东西,不知道该谓之幸与不幸。

    赫尔克里波洛问题

    这个问题困扰我一些。在我心里的波洛,就是一个毫无感情的断案机器。大雪天的波洛就该把自己围的里三层外三层而且还很漂亮,在船上也要穿精致小皮靴 ,再热天也要穿西服,不愿去泥地里,怕水沾湿自己皮靴,这才是波洛。他有着自己的固执,毫无真情实感。可这部里面赋予了他更多人性和感性,他也曾拥有过爱情,在影片结尾也暗示着他将会再度陷入爱里面。

    波洛的问题令我深思,阿婆把所有的聪明才智和跳动的灰色细胞都赋予了他,理性的代名词。而拥有爱情和感性则是其笔下的汤米夫妇,最新的这系列波罗电影里:上一部的《东方快车杀人案》和这部《尼罗河惨案》,导演似乎把波罗做了更加人性化的处理,也给了大侦探一个偏感性的结局。

     短评

    铺垫太长,剧情简单,缺少反转。剧本杀时代,还不如看看明侦🤣 但埃及是真的想去看看

    3分钟前
    • 萝卜芽
    • 还行

    秦国大银幕第一对同性情侣

    7分钟前
    • Drifter
    • 推荐

    《柯南的老年生活》....

    10分钟前
    • .
    • 还行

    我以为我不是颜控,但是未婚夫男出来之后我想就这也值得俩大美女为他爱得死去活来?

    15分钟前
    • 戴圣诞帽的楼主
    • 推荐

    第一部东方列车不怎么好看,这次纯粹冲着盖尔加朵去的。结果比东方列车好看多了,场面阵容表演角色塑造都不错,节奏也比较紧凑。作为一部侦探片的缺点大概是推理部分太弱,角色一出场就看到头了没啥悬念,“每个人都有动机每个人都可能是凶手”的紧张气氛没堆叠起来。

    16分钟前
    • 椒盐豆豉
    • 推荐

    到点了,侦探可以说真相了,至于怎么推理出来的,你不用管

    18分钟前
    • 来自土豆星球
    • 较差

    我第一次看电影被电影本身剧透了。。。痴情女对着波洛说自己演查米恩,富家女演克里奥特帕拉,这不明摆着已经告诉你凶手是谁了吗?正是女仆杀死了埃及艳后啊,无语,删掉这个桥段就好了

    19分钟前
    • 豆友203807015
    • 推荐

    一些动物恐怖+一些异域黄金风光+一些一看就是花了大钱的强造型,Voilà!只是没想到给波洛加了这么多背景,搞得跟黑暗骑士似的。只是希望下次片头可以有一些贴心提示,我被恐怖snake吓到心脏宕机0.01秒,久久不能回神,差点在电影院痛哭。

    22分钟前
    • 宝莲
    • 还行

    好家伙,观影前就猜测,新版应该会加点同性之情,种族问题啥的,竟然全中!基本成了这几年好莱坞翻拍的标配了。和上部一样,波罗再次展现了动作追逐戏,这次他还加了感情戏,而且是两段! 期待未来马普尔小姐有翻拍,老太太手持双枪,肉搏歹徒!

    27分钟前
    • nakedgun
    • 还行

    救命,太可怕了,让人当场取消alist再也不想为了薅羊毛强行去电影院。颜值萎败(+演员本人debuff)的阿米锤演这么个莫名自带性瘾魔咒的男狐狸精谁吃得下呢,所有完全不性感的公共场合play都使我满脑乱ring“why dont we do it in the road”来缓解恶心感;金字塔特效过时得我全程惦记没打完的刺客起源,镜头和光影和剪辑全部业余得令人叹服。剧本做了一些干瘪死板的耸动改编,点缀了零零星星的white supremacy凝视和说教,头尾拧成了徒劳自恋的波洛故事尴尬补完。(以及我实在不想再听英国演员凹法语口音了,jane birkin也就算了,这么多年过去了何必何必)

    28分钟前
    • Finrod
    • 较差

    哈哈,烂得我在电影院头疼。我的一个建议给到大家就是别看,要看电影版看1978版的就行了。不会翻拍就别翻拍了,服化道+风景拍摄还没78版的来得赏心悦目,剧情线改得乱七八糟,硬cue感情戏,全篇夹杂着黑人、txl的政治正确,这是在干什么啊!!你怎么敢翻拍的啊!!我真是纯纯大冤种我去看!我恨!

    29分钟前
    • 椰奶冻
    • 很差

    基本没有存在的必要,除非是作为埃及旅游宣传片。演技都很尴尬,Gal Gadot快成烂片女王了。

    33分钟前
    • 咕咕鸡
    • 较差

    改编成了一个“爱男人不得善终,搞拉拉才能活命”的故事。

    36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还行

    导演力太差了,太差了……是怎么能把这样剧本拍得臭长的,刑侦部分语焉不详,爱情部分脚趾抓地,埃及景的大柔光太廉价,合成景毫无大银幕舒适度。一次完全没必要的重拍……@MK2OdéonStGermain

    37分钟前
    • 阿茶
    • 较差

    开场十分钟先来一段一战,搞得我以为进错场,不知道自己看的是什么,看完之后我才发现,全片最好的部分居然是那十分钟。

    42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较差

    尼罗河上的惨案并不惨,鲁荣渔2682号惨案才是真的惨。

    47分钟前
    • 张翔森
    • 还行

    参加蜜月旅行的一群人,上坟的衣服倒是没少带,导演用心了。

    50分钟前
    • 自闲
    • 较差

    肯导的表演&导演风格还是一如既往的油腻和抓不住重点

    55分钟前
    • 原味乱码圣母
    • 较差

    比《东方快车谋杀案》有进步,但华丽的外衣依然不能掩盖全片的平庸。叙事基本上是很笨拙的平铺直叙,头重脚轻在所难免。演员有几位倒是选的不错,特别是三角恋的三人。

    57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您真的觉得大家对胡子的起源感兴趣吗??

    60分钟前
    • Alan
    • 较差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